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合集)讀《傅雷家書》有感

(合集)讀《傅雷家書》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4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傅雷家書》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合集)讀《傅雷家書》有感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1

《傅雷家書》這本書凝聚了傅雷對祖國對兒子的愛。

傅雷寫給兒子每一封信中都包含了他對傅聰的愛,整整一本書信寫下了多少個春夏秋冬對兒子的期盼與思念。

傅雷呢,可以說是一位嚴父,傅聰從小就被傅雷嚴格的管教着,但是從出發點來說,他只是希望子女成才。事實上父親的嚴厲對傅聰今後的成功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傅聰在出國學習的那段日子裏,傅雷以寫信的方式與傅聰交流,讓他有一種父母與他天涯若比鄰之感。傅雷說他和兒子是最親密的朋友,父子之間的關係能好成這樣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傅雷在兒子的教育上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將大兒子傅聰培養成爲了一個世界級的鋼琴家,在傅聰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後毫不吝嗇自己的誇獎,在生活中也時常給兒子談心,爲他排憂解難,教給他寶貴的人生,這足以證明他是一個合格,優秀,成功的父母。

金庸也曾這樣評價過這本書:“這是一本中國君子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成爲中國君子的一本書。”我想這也就是這本書爲何到現在還如此暢銷的原因吧!

他告誡兒子:到別人家裏進了屋子脫了大衣越留着絲圍巾,把手常常插在口袋或衣褲袋這都是不禮貌的行爲。他教育兒子要懂得尊重他人,要注意個人禮儀,由此可見傅雷先生是一個謹慎、注意細節的人,令人肅然起敬。

傅雷是一位好的翻譯家,但他更是一位好的父親,他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也在不斷提高。高尚的父親培養出成功的兒子,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父愛。

濃濃的舔犢之情。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2

讀傅雷家書有感。相信大家都認識傅雷這個名字。他一生譯著無數。而其最爲經典的便是傅雷家書。

這是一部幾十年來被無數加印的暢銷書。在我看來。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普通的家書。更是一本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更是一部藝術修養讀物。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這句話既是傅雷的墓誌銘也是他一生的縮影。通過這本書。使我更加深切地瞭解到了他獨特的人格。傅雷對於傅聰即是父親也是老師。朋友知己。他在信中,除了與兒子聊到家庭瑣事。還與他談人生。藝術。不斷的向她灌輸着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與情操。先爲人次爲藝術家…終爲鋼琴家。就是傅雷先生一生教育理念基礎。在信中。他提到如何做一個大寫的人。

培養自己的孩子,正值崗正等優秀品質。傅雷可以放下自己的尊嚴。與自己大兒子闊談心扉,對兒子懺悔自己曾經的過錯。吐露心聲消除,隔膜。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過多的音樂會能麻痹人的感覺。使表演缺少生氣,與新鮮感。從而損害自己的藝術。常此以往。大有成爲鋼琴匠。甚至奏琴的機器人的'危險。這不僅是藝術上的提醒,更是我們人生的提醒。她告訴我。學習並不是提高修養的唯一途徑。即使讀書也不能偏向一門學科。要注意勞逸結合。不能把自己壓的太緊。要懂得適當的放鬆。在與人交往時。他教會我要以禮往來,在愛國方面。他告訴了我時刻要心繫的祖國。

要懷有一顆愛國的心。傅雷先生真想書中的活父親。不斷的教導我。在他的影響下,我開始反省,約束自己。以嚴格對待人生。歌德曾經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不錯。這本書是我拉近了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讓我感受到濃濃的父愛。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3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寫給傅聰、傅敏等的家信摘編,寫信時間爲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讀物,也是一部充滿着父愛的教子篇,傅雷夫婦是中國父母的典範,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是他們先、後成“家”,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輯印在這本小書裏,不是普通的家書。傅雷在給傅聰的信裏這樣說:“長篇累犢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隨處給你做個警種,做面‘的鏡子’,不論在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藝術的,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家書中父母的諄諄,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裏行間,給天下父女強烈的感染啓迪。

傅雷和傅聰的家書給了我許多。我們很多家長忽視了同孩子的朋友關係,養了十幾年,卻沒有真正地享受過爲人父母的樂趣,他們因爲迫切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待孩子的心態扭曲了,各種揠苗助長的措施出籠了。有些家長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們想過沒有,他們有傅雷那種身教重於言傳的品質嗎?光學傅雷一個“打”字,打得出一個好結果嗎?於是孩子嚐到了、拳頭的滋味嚐到壓力和恐懼下學習的苦頭,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雖然由於的原因,但在這一點上他是幸福的,因爲他和兒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現在,很多家長也爭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這就成了親子教育的典範。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4

這是一本載着溫情與藝術的書。

該書的內容無法全面概括,只能大致分類:藝術與哲理。藝術涉及方方面面,關於詩詞論李杜,關於音樂談莫扎特,關於寫作議羅曼羅蘭,等等。不同於客觀評價,倒是個人想法居多,主觀色彩濃重也是一大看點。至於哲理,可就多了,如沙礫般細碎,卻句句受用,在此不一一列舉。

除了藝術與哲理,也有平實的字語。除了是藝術家,傅雷同樣是一位父親,作爲一名父親,對兒子的囑告在所難免,“保重身體”“多多養神,勿太疲勞”,字裏行間的,是一個老父親對兒子的心疼與關心。讀時,使人自然而然的想到自己的父母。令人不由自主的'浮現父母的影像。假設一下,當我們長大,離開父母的羽翼,背井離鄉,我們的父母是否也會這樣?是否會爲我們擔心,憂愁?我們的生活點滴牽動着父母的心,孩子的身影離開,無盡的思念,卻留下了。東方人的感情總是掩在心底,不善表達。我想,很多父母都難以像傅雷一樣大聲言說對子女的思念,而是給我們“無言的愛”,對我們是“無聲的思念”。很多成年人都說,在失去父母后,萬分思念,可逝者已去,悔已無用。所以,在父母還“怯懦”時,我們先應成爲“勇敢的人”。

“傅雷家書”中的“家”,除了小家,還有大家——祖國。全書中有着濃厚的愛國情感。這點,在書中大多是傅雷在一些國內會議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對國家思想和情形的看法,評價。對國家的熱愛灌滿書本,傅雷的教育也包含這點。在親戚評價傅聰的表演像國外的萊茵河時,他道更要想中國的揚子江和黃河,吟“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誦“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他除了是一個藝術家,一位父親,也是一箇中國人,他將對國家的愛深深地融進了骨血中,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人。

讀一本書,懂一個人。

序言道——“謹以此‘三聯初版紀念本’《傅雷家書》,紀念那段歲月,緬懷傅雷先生,以及那些像他一樣‘又熱烈又恬靜,有深刻又樸素,又溫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靈魂。”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5

記得上一次去書店買書剛進去沒有幾分鐘就被一本橘黃色的書吸引了眼球坐在椅子上仔細翻閱才發現這本書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傅雷家書》是傅雷爲兒子傅聰的家鄉,那是遠在國外的兒子看到書信對於他來說是一種莫大的鼓舞,看着看着,我便決然將它從書店買下。回到家長,我簡直愛不釋手,僅僅花了三天時間就全部讀完了。

這部由數百個家信組成的家書,仔細描述了傅聰出國留學到演奏成名再到結婚生子的成長經歷。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深深的感動並陶醉於父母親對於兒子的`教育,其中,傅雷將父愛發揮的淋漓盡致,而且在痛愛孩子的同時,又不忘對孩子的教育,是一個標準且合格的家長,初讀此書時,書中都是親切的話語,使我十分感動。

讀完這本書,我學到了很多,想了很多,我懂得了傅雷對於兒子的期盼,也懂了異地他鄉是多麼的思鄉!

傅雷的教育,熱烈又恬靜,深刻又樸素,溫柔又高傲,微妙又率直,也許這便是傅雷的魅力吧。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6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一封家書,凝聚多少詩人的情才,讓他如此反覆的“拆“封”?一紙紙留言又聚集多少深沉的愛,才讓這零碎的傅雷家書編訂成冊?答案很簡單:深似海,寬如天的深情。

傅雷,一個偉大的翻譯家,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一位苦心孤詣的父親。這樣深的印象不僅源於他對兒子傅聰成功欣喜的同時教導兒子謙虛爲本,更表露在:兒子身處低潮,以一位朋友的身份去勸誡兒子在困難中學會堅強。當一封封家書的字眼映入我的眼底中時,傅雷嚴父的形象便在腦海裏種下種子,慢慢發芽,發芽的不是嚴父的“嚴”,而是嚴父的“慈”,嚴父的“情”。

“父愛如山”,這句話用在傅雷身上,絲毫也不爲過,傅雷的愛確是如山沉重。爲什麼?因爲裏面包含的太多,有期盼,有欣喜,有憂愁,而更多的則是對兒子永恆不變的“情”與“愛”。“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本是李清照抒發內心憂愁之句。但倘若將“愁”字替換成“情”字,用在傅聰身上,倒也押韻。但給傅聰的“情”卻不似李清照的`愁,而是厚望與自豪之感了。

家書是真情的流露,若傅雷的家書不是凝於情,恐使我覺得乏而無味,有了情,自然給人一種難以言表的感受,但是我還得說說。

“情”一個簡單的筆畫,卻可以擬出很多詞,“親情”,“友情”,也包括當下最敏感的話題------“愛情”,但衆情之中,惟“親情”令我覺得可敬可佩。“血濃於水”,衆所周知,其實是古人驗證是否爲親生子女的一種方式,雖無科學依據,但這詞確確實實體現出親情的“濃,厚,重”了。

汶川大地震,是汶川人永遠抹不去的傷心記憶,其中感人的畫面很多,很多。但我要說的是一個母親的行爲。大地憤怒地吼叫,不幸的她被掩埋在瓦礫下,但她卻做了一個令我永生難忘的姿勢,她用那柔弱的脊背爲自己的孩子撐起了一片天!最令人淚如雨下的是:當救援人員發現他們時,母親已然歸去,而熟睡的孩子的搖籃的手機中,有一封未發出的信息印在屏幕上--------寶貝,記住,媽媽愛你。正是這句簡單的話語讓我潸然淚下。這封信息是用母親有限的生命和無限的愛換來的。它凝聚着母親對孩子最真摯的“情”,所以變得珍貴無比。短短數字的一封“家書”不亞於傅雷的《傅雷家書》,換而言之,同樣是以“情”相聚,哪有好壞之分?

無論是簡單的幾個字,還是苦心孤詣的長篇家書,只要是凝於情,就足以讓天地萬物爲他鼓掌歡呼,足以感動天地!這樣偉大的愛不是深似海,寬如天,又是什麼呢?這份愛,這份情,銘記於心!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7

“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我們只求心裏相當平衡,不至於受傷而已。”這是我在讀傅雷先生寫給他兒子的第一則家信中最有感觸的話。之前,爸爸也有給我講過着重大的人生哲理,也告訴過我中庸之道,也許是之前有過一些知識的鋪墊,也許是之前經歷過很多的事情,再讓我拿起這篇文章時頗有體會,在當讀完時,更是感慨萬分。

也許現在沒有機會再回頭感悟回憶,但我還有機會去修改我的未來。傅雷先生寫給他兒子的這則日記,讓我體會到了父愛有多麼濃厚,讓我瞭解了真正去正視一個問題一個錯誤有多麼的重要,就像課文中提到的一樣“一個惟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纔不至於被回憶侵蝕”逃避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跨越它,纔不會被“回憶侵蝕”

“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別擔心,解決一個矛盾,便是前進了一步”“沒有十全十美的一天,人生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一天”這是傅雷先生寫給他兒子的第二則家信,我讀出了喜悅、讚美、這裏與人生。可能是我太小吧,有些句子只有字面的'意思,之前感覺所有的矛盾都會來找我,很不想去解決它,更不知如何去處理它。在生活中我有事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很自負,又有時會覺得心裏卑微,總是走人生的極端,但是看到傅雷先生寫的家信時,對,人生事事順利啊!也許逃避的並不是問題而是時間,但是矛盾與問題是並存的,正如同信中說的“有矛盾是生機蓬勃的明證”是啊,人一生都是活在矛盾中的,只有解決了這個矛盾纔會有另一個矛盾是你前進,纔會勇敢的邁出一步,有一個很好的未來,邁出矛盾便是成長。

《傅雷家書兩則》總結起來教會我了四個字:榮辱不驚!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8

《傅雷家書》是由傅雷先生寫給兒子傅聰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錄了傅雷先生從1945年至1966年5月間的186封書信。

傅聰到海外留學,與家裏唯一的聯繫就是書信。書中寫到過郵局不慎將傅聰的一封長信丟失,傅雷半個多月心神不寧。甚至一度懷疑:兒子是又不信任爸爸了嗎?由此可見,傅雷將對兒子的愛全都傾注在書信中。

傅雷也曾在書中寫到寫這些家書的目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發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想法,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的養料;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只是文筆,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傅雷對兒子的`教導不僅僅在藝術方面他曾勸傅聰改掉懶惰的習慣:“人人都多少有些惰性,假如你的惰性和偏向不能受道德的約束,又怎能實現我們教育你的信條。”“先爲人,次爲藝術家,再爲音樂家,終爲鋼琴家。”

《傅雷家書》是一位父親對兒子的苦心孤詣的證明,傅雷對兒女的愛不是普通的噓寒問暖,而是暗藏在他對兒女道德和藝術的要求中。傅雷於兒女而言既像朋友,又像老師。這些家書,拼出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愛,簡單真誠卻又偉大至極。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9

《傅雷家書》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家庭教育好教材。傅雷在給他兒子傅聰的一封信中這樣寫到:“一個人遭到了不幸本身是不幸的,但挫折又是一部活教材,可以磨練你的毅志,從而使你堅強起來。所以,不幸就成了幸事。”看到這段話以後我不明白,就問爸爸。爸爸說,這是說事物有兩方面,告訴你要敢於面對挫折和失敗,才能成長爲一個堅誤的人。聽了爸爸的解釋,我明白了。

一個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是在它們面前退縮嗎?不是!傅雷用他的經歷告訴我們要知難而進。

有一段時間,我的`學習成績不好,總覺得不如別人,就不愛學習了。老師和家長對我寄以厚望,自己卻認爲不是學習的材料。現在想想,是自已沒有正確對待學習。學習成績不好更要努力纔對,誰生下來就會呀?我們到學校就是來學習的,因爲成績不好就打退堂鼓是沒有出息的。

通過《傅雷家書》的學習,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勇敢面對困難和挫折的人,纔是真正的強者。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10

家書,是親人間傾訴的媒介。以情爲筆,書寫下句句行行,字裏行間流露的是濃濃親情。翻過一頁頁篇篇,薄薄信紙中傳遞的是赤誠話語。傅雷父子深沉而又溫暖的情誼,皆流淌在這質樸的家書中。

1954年1月18日,傅聰動身前去波蘭。傅雷一家“一夜都沒睡好,時時刻刻驚醒”。母親哭成了淚人,眼睛腫得不成樣子。而傅雷,他一遍遍回想着傅聰的童年生活,愧疚填滿了他的心:“儘管我埋葬了自己的過去,卻始終埋葬不了自己的錯誤。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樣的擁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與熱愛呢!”儘管傅雷一直以嚴格的標準要求着傅聰、一直樹立着一名嚴父的形象,但他對孩子的關切、心疼永遠是同他人一樣的。只不過父親一向含蓄,如茶般淡泊,只有在這離別之際,我們才得以窺見這滔滔如江海般的深切的愛。但是,傅雷可以說是千千萬萬個父親中的一個傑出的代表。他並非一味地指揮傅聰“應該怎麼做”,而是提出建議和引導傅聰尋找方法。比如,傅雷就傅聰對於傑老師的看法,給予了他建議和幫助,教導傅聰處理事情是一定要心平氣和、冷靜理性。在那封長度可觀的回信中,傅雷慎重地考量了方方面面的影響和原因,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式,並且尊重了傅聰的想法,讓他自己仔細考慮、作出選擇。傅雷的教育是以一種“放手”的教育。他主張“做人第一,其次是藝術家,然後纔是做音樂家,最後纔是做音樂家。”教導傅聰如何爲人處世,強調他時刻心繫祖國。“溫室裏的花朵是弱不禁風的,大自然中的樹木才能經受住狂風暴雨。”他爲了傅聰的成長嘔心瀝血,讓傅聰長成不懼風雨的大樹。

這些讓我想起了我的父親。在生活中,我的父親對我的教育比起同齡人是嚴格的、獨立的。在我小時候就要求我幫助家裏做家務,也常常就一些含義深刻的問題,和我辯論、探究。在我記憶裏,有很多我的朋友可以但我不可以做的事,也有一些他們不必但我必須要做的事。但是,他教育我要學會獨立,使我在面對困難時更爲從容,讓我的思維更深刻,在成長的路上走得更快更遠。現在,我已經知道父親在我背後的付出和良苦用心,他那含蓄的父愛就如同朗朗明月,照耀我前行的路。讚歎偉大的親情!亦讚歎淡泊如清茶、深沉如江海的父愛!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11

剛翻開《傅雷家書》第一章,我讀出的是一種懺悔的語氣。“孩子,我不該虐待你,我永遠對不起你。”這不太像是一個父親寫的文字。他還說:“在家裏對你和媽媽做了不少有虧良心的事。”

這我就好奇了,他們兩個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能讓一個父親低下頭。於是,我查到了一些傅雷的“光榮事蹟”。

傅聰在樓下練琴時,傅雷在樓上監督。一走調,傅雷就會大罵,甚至抓着傅聰的頭往牆上撞。5歲時,傅聰在客廳寫字,父親在吃花生,不知何事就火了,“順手掄過來蚊香盤,擊中鼻樑,頓時血流如注。”傅聰向楊絳訴說:“爸爸打我真痛啊!”

打個耳光不算什麼,傅雷還把傅聰綁在自己家門口,讓鄰居們都看到,以此警告傅聰:不聽爸爸的話,後果很嚴重。傅雷很在意做父親的權威感,兩父子經常因爲“樂”見不和而大吵。

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哪一首最重要?傅雷勃然大怒,大罵傅聰“太狂妄”,“纔看過多少書”。傅聰轉頭就離家出走,跑去父親好朋友毛楚恩家住了一個多月。直到傅雷的姑父去世,讓傅雷感慨“人生在世何其短促”,他想通了父子之間沒必要這麼較真,讓小兒子傅敏陪着媽媽一起去把傅聰接回家,兩父子才終於和解。

書中還有一句讓我充滿困惑的話:可憐的孩子,怎麼你的童年會跟我的那麼相似呢?原來傅雷幼年喪父,所以母親對他的教導也是這般無情的。這大概就能解釋傅雷性情有時爲什麼會比較極端了。

其實傅聰去國外讀書,對這父子二人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呢?距離讓二人都冷靜起來,理性起來,尤其珍惜用文字進行的有限溝通。書信中的溝通會變得更加有條理,這爲後來父子二人的和解奠定了基礎。傅雷在書信中反思之前愛孩子的方式,可以說這一封封家書,不但陪伴傅聰走過最孤單的國外求學期,也讓傅雷成長爲一位優秀的父親,成爲親子教育的模範。所以說交流溝通是能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好的方式。

《傅雷家書》給我印象深刻的另一個地方就是在字裏行間內穿梭的問號。那邊的琴還好應付嗎?節目單有沒有寄來?衣服究竟做了幾套?做工滿意否?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大串問號。我覺得傅雷與孩子之間心有靈犀,孩子經歷過的,他似乎都陪着一同經歷,甚至想的比孩子更要周全。這個時候我能體會到的就是一位父親真摯的關心與無微不至的`體貼。

在我的生活中,好像也經常聽到過這種提問:今天的物理課難嗎?今天在學校過的怎麼樣啊?學校食堂今天吃什麼了?而當時我的內心反應卻是——親愛的母親大人,你的問號是否太多了?我正手忙腳亂地收拾東西,這麼多問題,我哪回答得過來啊!但自己在讀《傅雷家書》的時候,竟還會覺得傅聰不通情達理。

傅雷在信中曾說:“你的消息對我們永遠是新鮮的。”這大概也是我的父母關心我時的感覺吧。爸媽伴隨着我們長大,他們不希望錯過我們成長的一點一滴。其實父母的愛總是藏在生活的細節之中,就像傅雷一樣,愛子之情猶如大海澎湃深沉。正是通過這麼多的交流溝通,他才與兒子成了知心朋友。

媽媽也曾是個小女孩,還怕黑,怕蟲子會掉眼淚,會笨手笨腳被針扎到,卻溫柔了我,溫柔了歲月。爸爸也曾是一個小男孩,天不怕地不怕,喜歡打打鬧鬧,還闖禍,卻罩住了我,罩住了這個家。我是第一次當孩子,你們是第一次當父母。所以當我面對這些生活中的瑣碎的提問時,會認真地、耐心地回答,因爲我知道那是父母最真摯的愛。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12

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

寒冬臘月,整個世界都無比天寒地凍,可《傅雷家書》中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父愛,使我一股暖流涌上心頭,久久縈繞心間。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作爲老師,家書中的大多數篇幅無不提到藝術的修養,傑出的人物,優秀的作品等,父子兩人暢談藝術,都把對方當成一個討論藝術,音樂的對手。傅聰出國在外,傅雷時時刻刻都在關注着兒子的.發展,將自己的畢生的音樂經驗傳授給兒子,給兒子提出建議,激發和訓練了傅聰的思想,因材施教,成果顯而易見,傅聰在音樂方面取得了偉大的成就。

作爲父親,書信中必不可缺的,便是傅雷教兒子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的道理了。他告誡兒子要永懷赤子之心,不忘初心,專注於音樂的造詣,“藝術表現的動人,一定是從心靈的純潔來的!”便是他對兒子的忠告;傅雷還告誡兒子要當愛國的赤子,書札中他經常與兒子探討中華民族的文學與文化,總是給兒子寄去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學作品,讓兒子寫中文信,還常常提醒兒子學習外國音樂之所長,在中華民族傳統的音樂氣質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之糟粕,從民族文化中吸氧,擁有真誠,高尚,忠實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兒子取得巨大成功時,傅雷先是祝賀兒子,後又提醒兒子應正確面對掌聲與讚美,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勝不驕,敗不餒,不能因成功衝昏了頭腦,從此紙醉金迷;在兒子精神消沉時,鼓勵他應該堅強,理解挫折,平衡心理,泰然處之,切不可一蹶不振……在傅聰成長之路上,傅雷言傳身教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殷殷父子情,拳拳赤子心。”《傅雷家書》是傅雷對兒子生活上的關心,音樂上的指導,文學上的造詣,還有對人生的思考,萬“書”皆下品,唯有“此書”高!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13

成長路上,風雪載途,有你相伴,即是最美好的記憶。

——題記

傅雷,一位出色的翻譯家;傅聰,一位出色的鋼琴家。一脈相承的,不只有血緣,還有那顆包容萬物、澎湃向上的心。

有人說,傅聰的成長全拜傅雷所賜;有人說,傅聰本可以更好,只是由於傅雷嚴厲的扼殺,止步於此。

我都不同意。

傅雷替傅聰謀劃了一切:高潮、低谷,無微不至地替他打點生活中的苦痛與喜悅。他不惜一切送傅聰出國,追逐音樂之夢;而傅聰,同樣接納了傅雷的缺點:他的偏執、他的嚴肅、他的壞脾氣。遠在他鄉,事業低谷,傅聰也不曾忘掉執筆爲父親寫那一封又一封的回信,以迴應父親的牽掛與思念——信裏頭,他風輕雲淡地描述異鄉的苦,獨自咬牙擔下疼痛,告訴父母:別擔心我,我過得很好啊。

他們有過爭吵、有過不合,可對抗之後,他們仍深愛彼此,願爲對方一點一點磨平自己的棱角,想來,興許這便是“多年父子成兄弟”的'真實寫照。

回憶翩然而至,我與父親便也是這樣的相處模式吧。那一陣,考試頻繁失利,我心情煩悶,自我放棄般地曠課在家打遊戲。猶聞門把轉動的聲音,已經遲了,父親大步走了過來,我只好硬着頭皮裝作若無其事——恐慌之間,遊戲裏操控的小人兒墜入萬丈深淵,一命嗚呼。“你死了。”父親開口,聲調卻沒有絲毫怒意。“額……我今天不舒服,請假……”被一語拆穿,我乾笑着,胡謅理由應付父親,“剛剛纔開始,我就玩了一小會兒……”“恩,再來一局。”我疑惑,可父親不容置疑地搖了搖頭,示意我打開遊戲。一局、兩局、三局……我一次又一次葬身深淵,而屏幕上的小人只是笑着,看不出痛苦。時間一分一秒流逝,父親只是靜靜看着我,沒有半分讓我停下的意思。——費勁九牛二虎之力,我終於度過了懸崖,通關。父親輕聲說:“看,你不是能過去嗎。”——看啊,你不是能過去嗎?醍醐灌頂之言,我恍然大悟父親的良苦用心,後奮進學習,得以趕上。爲此,我一直很感激父親,感激他對一個小小孩子脆弱自尊心的包容,感激他對一個小小孩子謊言的保護。

成長路上,有你相伴,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