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合集)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合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6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蘇菲的世界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合集)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

馬爲什麼叫馬,馬是什麼?在看書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可能在某個時候,我爸媽拍了一張照片或者我在電視上偶然看到了這種東西。我父母告訴我那是一匹馬。從那以後我就知道那是一匹馬。每天總是看到很多人很多事,卻從來沒有提出一個問題:爲什麼?不僅是我,每個人都把這個世界想當然。世界五彩繽紛,彷彿與我們無關。對此,作者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宇宙就像魔術師從帽子里拉出的兔子,而我們人類是深藏在兔毛裏的寄生蟲。我們都舒服地躺在兔毛深處,對魔術師的祕密毫無興趣。只有哲學家,不斷爬上兔子的細毛,想探索魔術師的祕密。我們比哲學家更缺乏的只是好奇心和聰明的頭腦。

哲學家不停地爬行,同時不停地呼喚沉睡的人。他的呼喚只喚醒了少數有頭腦的人,贏得了大多數人的厭惡。蘇格拉底總是把生命獻給哲學,服毒自殺,耶穌也是。我欽佩他們的勇氣和精神。有的人活着,他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德米特里克斯在沒有任何先進設備的情況下提出了原子理論、柏拉圖的.兩個世界理論和亞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我想是的。1000,20xx,中世紀,浪漫主義。慢慢的,我陷入了整個歐洲哲學史。一開始,我失去了很多理解。越來越發現,哲學離生活並不遠。我可能不知道一些地區和習俗,但我的思想是無限的。人對生活的態度也是相互的。蘇菲只是希德書中的一個虛擬人物。我們是誰?蘇菲是智慧的意思。蘇菲的世界是一個智慧的世界,一個夢想的世界,也喚醒了我們生活的智慧。十三歲第一次讀蘇菲,很疑惑。第二次,第三次,我會收穫更多。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2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祕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就這樣,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導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了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跡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跡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你是誰?”

“——世界從哪裏來?”

就是這兩句話,引起了我的思考,吸引着我往下閱讀這本書。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學性很強的哲學書。本來哲學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蘇菲的世界》一書卻截然不同。它在向讀者講述哲學的同時,運用了生動的語言來描繪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使讀者閱讀時產生一種像讀偵探小說般的心情。書中刻畫了一個勇敢,聰穎的少女——蘇菲。因爲追求哲學,就一定要有好奇心,這正是蘇菲最大的特點,所以我覺得作者刻畫這個人物的用意就在於此。

爲了向人們解開世界歷史之謎,書中涉及的內容很多。從遠古羅馬到現代,在每一個不同時期,有哪些爲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哲學家,他們主要討論的題目是什麼,一些哲學家的經歷和遭遇,這本書都詳細地爲人們做了講解,彷彿整部世界哲學史在你面前演變了一遍。它內容廣,但並不紊亂,書中內容分成許多章節,每節題目都點出了該章節內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節內容都會闡述幾個問題。這樣的分節使人讀後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書中講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獲益良多。而它所講述的有關哲學的知識,開闊了我的視野。其實當中的'道理很多問題我也曾想過,但這些問題都在頭腦中一閃而過,因爲我覺得它對我來說實在太陌生。當我讀完此書後,我覺得一個生存在世界上的人,連世界從何而來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

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關雅典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故事。大約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出現了一位對歐洲思想有重大影響的人物——蘇格拉底。他的高明之處在於人談話能夠不斷揭露人們思想上的弱點,令人可以領悟哲學的真理。然而對某些人而言,這樣的談話無疑是當衆出醜,併成爲衆人的笑柄,對於那些有頭有臉的人,這就難以接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揚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處以死刑。它本可以懇求陪審團手下留情,免於一死。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因爲他重視良心與真理,到生命結束也是爲了真理。他那種爲了真理而戰,爲真理而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使我更深切的體會到死有“輕於鴻毛,重於泰山”這句話的含義。

《蘇菲的世界》一書使我覺得世界上還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們去探索,大自然的祕密使永遠也揭不完的,從前的哲學家爲我們解開了不少世界之謎,使後人變得聰明起來;我們不也應該向他們學習,運用哲學的觀點揭開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奧祕,也爲我們後人做一點事嗎?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3

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讀了《蘇菲的世界》第一章,今天我們討論了第一個——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我覺得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明白爲什麼而活?

我認爲,只要知道了自己想要幹什麼,就不會感到空虛迷茫。其他人也各執己見,老師並沒有否認我們的想法,而是給我們分享了她認爲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身、心、靈得到成長,開始變得成熟和自由,明白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老師說,身體指的是健康,包括身體的完整性和種族延續。古語有云: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不敢輕易損壞;天地之道,造端於夫婦。這都說明了身體的成長和成熟包括了身體的健康完整性和種族延續。

心呢,則是代表着精神成長。精神的成長的標誌是人格偉岸,情感健康,思維正常,認知無誤。

靈性如果一直得不到成長會痛苦。這裏的痛苦指的是莫名的空虛無聊,沒有價值感,就像感覺自己像大海中的一葉扁舟,不知去向何方。

這樣的人就得了一種病,名叫“終極關懷缺失症”,會不斷的有空虛,無聊,沒有價值感的體驗。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沒有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所以纔會在該成熟的年齡中,有不成熟的表現。像是網絡上的那種熊孩子給人搗亂還不服管教,他們的父母還向着他們;也有那種大爺大媽在籃球場裏跳舞,音樂的聲音放得特別大,吵到別人,他們不在乎其他人的想法,我行我素,給人搗亂。這些都是精神沒有得到成長的人。

經過那些實例的引導,我總算是明白了,沒有身心靈得到成長是一種怎麼樣的`情況,這實在是太可怕了。我們雖不能像孔子那樣,把“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做到極致,但也要往這個方向去努力“靠”。

我感覺老師說的十分有道理,老師讓我們靜想一會兒,她在電腦屏幕上敲出來了五個問題。她問我們,你對羅老師的解讀的理解有沒有補充或者有沒有疑惑?我覺得老師今天教給我們的內容非常深奧,雖然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向我們解釋,但是我們依舊需要去想明白,去“聽懂”她的話。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4

真實啓蒙之於人,猶如陽光之於土。

讀之甚晚,頗有遺憾。

哲學內容往往晦澀難懂。這本書大半部分是以給一個14歲的女孩教學的口吻來寫的,所以在講述哲學時舉了許多貼近的例子,脈絡清晰,內容易懂。這本書的表達方式也非常有意思:轉述以及轉述別人的轉述。席德的父親通過寫給蘇菲的信紙將哲學基礎轉述給席德,同樣,喬斯坦·賈德通過席德的父親,將哲學轉述給真實世界的我們。轉述的魅力在於,乏味的教學時間將摻雜着各種出乎意料的故事,我們時刻抱有期待,抱有疑問,抱有驚喜。所以讀這本書就會有拆俄羅斯套娃那般的新奇感。

教科書總是讓人看着想打瞌睡的。《蘇菲的世界》包含的哲學內容不亞於一本哲學入門教科書,但是就因爲作者的別具匠心,每上完一段課程,我們都期待着下一段課程將是如何呈現。它的情節獨特又豐富。開頭像是童話:14歲的蘇菲放學回家,在自家的郵箱裏收到了寫給她的信。於是蘇菲躲在了樹洞裏,開始了她的哲學課程。授課的過程像是一場偵探劇。信件爲什麼會神不知鬼不覺的出現在郵箱裏?小木屋裏住着的少校是怎樣的人物?席德是誰,和她到底有什麼聯繫?爲什麼席德的父親會把信件寄給她,讓她轉交給席德?又具有魔幻色彩,我怎麼也想不到蘇菲最後會從她的世界闖到現實的世界。

這本書包含了艾伯特給蘇菲上的`所有哲學課程。什麼是哲學?在這本書找到的答案是,哲學貌似涵蓋了所有。一切解釋世界的東西都可以被認爲是哲學。生物學如物種起源,天文學如宇宙大爆炸,數學,物理,化學,宗教,歷史,心理學,這些大相徑庭的學科存在的意義是相同的:解釋萬物存在的原因和意義。哲學基礎很完整的被呈現出來。閱讀時是那麼親切:原來我們在學校學習的一切知識,都是哲學的組成部分。

也因此,《蘇菲的世界》在我看來更向一本導讀書。你在閱讀時很容易發現你喜歡上了上述所說的其中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知識,並想爲之奮鬥一生,未來的方向可能因此清晰,那也許也會成爲你以後賴以生存的職業。存活於世本就可以成爲一個奇蹟,我們無法不爲生存的哲學而着迷。

如果時間的長度是註定的,我們應該懂得拓展時間的寬度,將生命中美好的東西都涵蓋在我的時間座標裏。人活着不應僅僅爲免於脆弱的軀體收到傷害,還應探索所有的不明所以,以擁有飽滿的靈魂。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5

“你相信命運嗎?”“疾病是諸神對人類的懲罰嗎?”“是什麼力量影響歷史的走向?”

少女蘇菲在某天突然思索起關於命運的問題,她想請神祕的哲學家艾伯特來她家與她一起探討,艾伯特回函告訴蘇菲暫時不要探查他的身份,並向蘇菲解釋了命運的概念,和各個時代各個流派關於命運的理論,這讓蘇菲恍然大悟。

“命運”,這是多麼讓人捉摸不透的字眼,它是算命者試圖預測,但事實上極不可測的事物。古希臘人極其相信命運,認爲所有發生的'事都是命中註定的,如果按此說法,難道我們做了壞事就可以認爲這是命中註定,從而不問責自己,並一再墮落下去嗎?我認爲這不過是做了壞事以後的藉口罷了,其實很多事情都是由他人所做的事或是自己所做的事導致或誘發的結果,命運終究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命運不能影響歷史的走向,但古代有的人認爲命運不僅能操縱個人的生活,也可以左右世界的歷史,歸根到底,命運在他們眼裏就是一個法力無邊的神,它可以介入戰爭,改變戰爭的結局,甚至連疾病也是它降的災禍;現代同樣有一些人會相信用紙牌、看手相、觀察星座等方式就可以知曉命運,殊不知命是失敗者的藉口,運是成功者的謙辭。如果用這些荒誕的東西,跟命運毫無關聯的東西就能知曉命運,那算命師豈不是神?這些極不可靠的預言,只要改變了誘發因素或是過程中的一個細節,命運就會大不相同!這些實際上都是迷信,都是因爲他們沒有知識才認爲這是命運所爲。

德菲爾神廟上有一句著名的銘文:“認識你自己!”,我認爲其中一層意思是人類絕不可以自以爲不朽,同時也沒有人可以逃避命運,而命運是你自己創造出來的,並不是什麼神什麼鬼強加在你身上的!

我們不能迷信命運,更重要的是人類強大的意志和力量。在二戰時期,德國法西斯大面積地侵略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很多人都認爲這是命裏註定要亡國,最開始甚至南斯拉夫的民族英雄鐵托也這樣認爲,但他後來意識到國家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於是他帶領着民族軍奮起反抗德國法西斯,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打倒法西斯宣告獨立。

命運是不可預測的,美國的一個機構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讓一百名紙牌占卜者、占星術者、算命師給一個年輕男人預測他在一個月後會遭遇什麼事情,結果這一百名“預言家”的預言結果竟然各不相同,這就使他們的命運可以預測理論不攻自破了!

我們要主宰自己的命運,就如貝多芬,他雙耳失聰,一般人都認爲他絕對不可能創作音樂,但他不相信命運,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無法使我屈服”。貝多芬重振旗鼓,譜寫出了《田園》、《命運》等偉大音樂篇章,由此可見,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命運是由你自己創造出來的,Destiny is what you make it!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6

每一個人都是一彎載滿基因的小舟,當我們將小舟裝滿貨物並且耗盡最後一滴燃料,到達生命的彼岸時,小舟會隨波而逝,但貨物不會。

——題記

生命源起於何方?普及世界的科學早已完美地向我們詮釋了生命這樣看不見也摸不着的東西。但是生命會是一成不變的嗎?還是……

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我又捧起了《蘇菲的世界》,陷入記憶與生命的空隙……

一、你是誰

“蘇菲隨手把門帶上後,便拆開了信封。裏面有一張約摸跟信封一樣大小的紙,上面寫着:你是誰?”蘇菲接連收到許多這樣的怪信之後,也同我一樣,陷入了無盡的困惑當中。那麼一剎那,蘇菲突然覺得生命是那麼渺小,世界也那麼得渺小,甚至宇宙也是如此,進化論以及DNA等等科普技術所能達到的地方都無法超越人類對生命的思考。

我是誰?如果你願意這樣反反覆覆地問問自己,你也許也會漸漸墜入恐懼的深淵——人的心靈是空虛的,生命之舟在永遠無法飽和的海水中航行。

這時,我空虛的眼淚終於流下我的`臉頰:生命的價值何在?

二、生命的詮釋

“我們應該體認到我們是大千世界的一部分,在這個世界裏,每一個細微的生物都有它存在的價值。”蘇菲坐在石階上,她同我一樣,空虛的內心終於得到了那麼一點點的慰藉。那麼一瞬間,蘇菲的生命與價值終於有了交接,而回轉一響,人的一生不就是一直在努力尋找生命的價值嗎?

什麼?人的生命就在尋找生命?那麼人的生命結束時,一切難道都回到了原點嗎?生命是輪迴的,而生命的價值沒有輪迴,只有直線。

此時,我的淚水彷彿在我的臉龐上漸漸凝固了。

三、生命之舟

“蘇菲,我們就是這個活的星球。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燒的太陽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們每一個人則是滿載基因航行過生命的一條小船。當我們安全地把船上的貨物運到下一個港口時,我們就沒有白活了……”每一個字都重重地敲擊着蘇菲的心絃,在她那美麗的少女的心上彈奏出了一曲壯觀而宏偉的交響樂,生命不是一樣真實存在的事物,但它卻時時刻刻滲透到我們的靈魂中。

我願意把生命比作一彎小舟,當小舟被製造出來時,我的船艙內空空如也。然而,當我漸漸開始裝載貨物,我的心靈便得充實起來。後來,人們爲了讓我承載更多的貨物,將我改造成大輪船,我開始用我那堅硬的甲板抵擋一切困難,用我那充實的靈魂掌握船舵。

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我偷偷地開始遠航,我不敢回望我那身後的故土,我的生命終於開始遠航。我不敢奢望我能得到多少的讚譽,也不期待我能做出多大的壯舉,我只是享受成爲我自己的那一份光榮,享受能夠親手填充我生命的那一份光榮。

我親身經歷過暴風雨,也切身體會過冰山的鋒利,但是我未曾後悔,我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生命不就是那小舟嗎?我的心終於不再感到空虛。我會用我飽滿熱情的心靈去實現我自己生命中的那一份價值,最後滿載貨物到達生命的彼岸。

我擦乾了淚痕,合上了這本能教會我生命的書,我把它輕輕地放回書櫃中,我不會忘記它,因爲它擦乾了我模糊的雙眼,讓我看清了生命的價值。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7

今天,我拿起了《蘇菲的世界》這本怪異而又神祕的書,讀完後,我想了很多很多......

這本書主要講了: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祕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就這樣,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導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了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就像跡團一般在她的眼底下展開。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跡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讀完後,我覺得蘇菲就是代表着人類本身,她對宇宙和世界的探求代表着人類對哲學和世界的認識以及探索。所以優秀的世界觀是人類的探索活動提供正確的引導。我們應該像蘇菲學習,要做一個勇於探索,勇於嘗試,敢於發現的人,說不定你會發現一個新的世界!

生活中探索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探索,需要經受種種的挫折。一個人需要在生命的磨難和失敗中漸漸成長。新東方學校的俞敏洪曾經歷過兩次對自己有轉折意義的失敗。一次是連續兩年高考失敗,一次是出國留學夢的破滅。不過,正是這些磨難使他找到了新的`機會,於是他抓住了生命中的一次機會創辦了北京新東方學校。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失敗固然可惜,但它可以磨鍊人們的意志。正如腐朽的土壤中一樣能夠生長新鮮的植物,腐朽的土壤也一樣能夠爲植物提供豐富的營養。

《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8

夏天的時候,暑假來了。我做完了暑假作業,沒有事情可幹了,於是我就和同學一起去書店買書,我買了一本名叫《蘇菲的世界》的書,同學老師都介紹說挺好看的,所以我就買了。

初嘗。

哲學,在我的印象中,是一門非常枯燥,深奧的學科。對於從未接觸過哲學的我,理解起來一定很費力。我就像收中的蘇菲一樣,帶着一大串的疑惑,跟着“神祕老師”開始了我們的“哲學之旅”。

從“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兩個簡短而奇怪的問題開始,跟着這位神祕老師,我開始思考,從古希臘到康德。從文藝復興到浪漫主義。從蘇格拉底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思考的`問題。漸漸地,我被書中的內容所吸引,它少了幾分枯燥,多了幾分生動,大量的歷史內容,加上蘇菲的好奇心和她不凡的經歷,讓這本書讀着像偵探小說,親身經歷這驚險的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9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初級哲學書籍,講述的是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一封由一個神祕的哲學導師寄來的信,從此開啓了她學習哲學的道路。隨着蘇菲的經歷,一系列哲學史的發展歷程和哲學思想在我心中生根發芽,從而也引起我對這個世界謎團的好奇與思考。

整本書篇幅很長,我前後一共花了兩個多月纔讀完,資料很多,對於哲學史的發展過程,我記住的很少,可是作者獨具匠心的構思卻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閱讀前幾章,以爲本書的主角就是蘇菲和她的哲學教師艾伯特,而越往下,越覺得詭異,到蘇菲十五歲生日的那場哲學宴會上,我才漸漸意識到,本書真正的主角是席德和她的少校父親,而蘇菲和艾伯特只是本書作者筆下的人物席德之父少校筆下塑造的.人物,少校創造出這兩個人以及他們的經歷,寫成一本書,作爲給女兒席德的生日禮物。而奇怪的是,在少校的筆下,蘇菲和艾伯特也漸漸感受到了這個創造者的存在,明白了自我的命運都掌握在他手中,於是他們經過自我的努力,最終脫離了少校的控制,獲得了成功。這種被創造者逃離被安排的命運的構思,讓我感覺很微妙,甚至感到思維有些被小小的扭曲了。

很久以前就被灌輸以一種思想,就是哲學書十分枯燥、難啃,所以這是我第一次嘗試閱讀哲學類的書籍,但它給了我驚喜並激起了我的思考和興趣。書中的少校筆下的蘇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學的發展史,但它給我的啓迪卻很多,我想,作者用心良苦的構思,或許是要更直觀地告訴我們,真實與虛幻其實並沒有什麼界限。而我們是誰,誰又是我們,我們是否真實的存在,還是如同蘇菲和艾伯特一樣,只是被一個更偉大的個體所操縱着的一些幻像而已?一切都如同迷一樣。但無論如何,即使我們有太多太多的不解,世界仍舊存在,地球仍舊旋轉,時間仍舊流逝,周而復始……或許這就是哲學吧!

知名作家南方朔是這樣評價本書的:“《蘇菲的世界》的小說部分,蘇菲的主體自覺過程頗像偵探故事加上現代版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哲學加偵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觀,它讓人心胸開闊,這不正是哲學愛智最古典的定義嗎?”是啊,雖然初次接觸哲學的我還不能十分深刻地理解書中的一些資料,也不能像南先生那樣作出深刻的評價,可是,我感受到,它喚醒了我對世界的好奇心和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思考,這的確是一本好書!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0

也不知某年某月某日,一覺醒來發現世界上有這麼多的矛盾,這可能也是從看蘇菲的世界開始的吧

看蘇菲的世界時,看到她每件事都刨根問底,竟然從心底油然而生出一種共鳴;但是自己內心深處卻覺得她是一個而不折不扣的笨蛋,竟然什麼事都想那麼多,搞不好學習也會一落千丈。

此處我想了比較長的.時間,到底是應該較爲成熟些,每件事逆來順受,還是應該每件事刨根問底,這是多麼的矛盾啊,當時我想;這個問題可能連哲學家也解不出來吧,我的內心的兩股思想像五線譜一樣交織碰撞,我的五臟六腑在都被燒灼,我是多麼渴望像泓泉一般的真理啊。

是選擇自由的暢想,還是選擇循規蹈矩,一步一個腳印,這兩者都存在風險性與可能性,前者一飛即達,後者一輩子平平穩穩,不愁吃穿,卻默默無聞,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前者若一飛不起,必定一生不能翻身,疾苦一生,但是,千萬不要以爲後者便可以百分之一百的安穩,在現代社會中競爭是非常激烈的,沒有一雙標新立異的翅膀是不行的,只是摔倒了還可以再拍拍身上的泥水再爬起來,但是在千百次爬起來後,天已經黑了,你也將化作塵世間的一縷浮塵了,隨風飄飛了……

聰明的,請你告訴我,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明天太陽依然升起,時鐘依然運轉,我們的問題,卻可能已悄悄的塵逝了。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1

宇宙就像是一隻從魔術帽中拉出的兔子一樣。我們生活在宇宙之中,但沒有人知道那隻將兔子從帽子中拉出的手又屬於誰。

這本書的名字叫《蘇菲的世界》。一本講述哲學的書籍,借書中角色所口將古往今來所有哲學家的理念一一講述。這些學者都在用一生探討一個問題:世間萬物由誰創造?

本書講了一名女孩蘇菲學習哲學的故事,可事實並非如此。一封封寄給一位名叫席德的人的信不斷地送到了蘇菲手上,可蘇菲對這位席德絲毫不認識,但寄封人卻十分肯定蘇菲可以將信轉交。哲學的'學習是一場枯躁之中又不失奇幻的旅行,但當蘇菲的哲學老師艾伯特做出一件驚世駭俗的事後,疑點到達了極根。這無數問題都指向一個人——席德。不用着急,真相正在逐漸顯現它那誘人的身影。

世界正在崩壞,各種地方開始出現對席德的生日祝福,狗狗的口中,天空的熱氣球上,甚至未被打開的香蕉內部,真相開始揭曉。那位席德終於露出了她的廬山真面目,她收到了一本書,這是她爸爸寫的,這就是而這一本書就是蘇菲的世界,而蘇菲與艾伯特不過是她爸爸筆下的文字。但這兩個世界已經開始共通,那是一個由席德爸爸創造的世界,他是那隻手,是這個宇宙的上帝。蘇菲的一切,她的父母親人,她的老師同學都不過是幾個字而已。

不過如果從更深層次看,卻有着更大的驚喜。席德的父親是蘇菲世界的上帝,而作者也是席德世界的上帝。而作爲看這本書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席德呢?只不過他們並沒有發現世界的真假,我們亦是一樣。也許你所在的時世界也不過只是一個人寫下的文章,而作者也和席德父親一樣用席德父親和艾伯特來講述自己的哲學。

宇宙是一隻兔子,誰又能檢驗這個宇宙的真假,也許我們都是一本書中的角色,一個蜷縮在兔子絨毛中的人。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2

蘇菲的世界敘述了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祕的一封信,信中只有一個問題:“你是誰?”,由此,蘇菲由此邁進了哲學的殿堂。。當她試圖解開這些疑問的答案時,第二封信又來了,之後離奇的信件一封接一封,蘇菲在試圖揭開謎底的過程中,結識了一位叫艾伯特的老人,兩人遊歷了從古至今的哲學殿堂,從神話,命運講到啓蒙,從蘇格拉底講到康德再到馬克思,從中世紀講到文藝復興再講到我們的時代,書中包羅萬有,有相當深厚的文化底蘊,蘇菲在哲學的世界中遨遊,見證了人類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

閱讀完這本書後,我也開始思索什幺纔是“真實的自己”。有時擔心自己的人生是否只是南柯一夢,或真是“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呢?也許自己就像蘇菲一樣,像愛麗絲般去夢遊仙境?或者我單單只是一個思想體,只有精神,沒有實體,並非真實存在?然而,這似乎是永遠解不開的謎團。

書本一開始所提及的問題:“你是誰?”讓我陷入無止盡的思索。曾單純的以爲“我”就是我的主人,然而,真是如此嗎?以往,當自己陷入人生難題時,就會以玩笑來自欺,以自責來療傷。但讀完這本書後,我反而陷入“自己是誰?”,反倒希望自己就是蘇菲,由作家來告訴我如何進行下一步的動作,完成更精彩完美的演出!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學啓蒙書,她用深入淺出的文字想我們每個讀者展示了哲學從古到今的發展歷程。

從蘇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寫着:“你是誰?”的信開始,在艾伯特的指點下,蘇菲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瞭解。她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古登堡的印刷機等等涉及藝術,科學,建築,數學等許多方面。至於近現代,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乃至於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看這樣一部作品,讓我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在蘇菲的所在之處,到處都凝結着文明的.精華。看過之後,我已經不僅僅是學到了一些東西,更重要的是心靈的震撼。

如果沒有接觸到這本書,自己或許永遠會跟書裏的人物所說的一樣:“將這個世界當成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而體會不到這世上的驚奇與美妙。”因爲我們總是太依賴“習已爲常”,普通的劇情、平凡的生活、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生活無趣的思考讓人生受到了限制。閱讀時,我總想像自己就是那充滿好奇的蘇菲,把書本里的神祕哲學家當成啓蒙自己人生的老師,在那奇妙世界中,日夜思考着來自哲學家拋出的各種問題。

《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3

春日的傍晚最是煎熬。白日的熱浪頑劣地四處流竄,遲遲不肯消散,夜晚的溼潮悄然而至,宣誓主權,分寸不讓。煩悶的躁意在胸腔膨脹,黏人的溼熱從尾框如蛇般鑽入脊樑。

孩童盡興的歡呼開蕩在原野,母親站在門前眺望,聲聲催促拉開夜生活的序幕。墨汁暈染的雲浪從天穹涌現,青山頂與遠天際嚴絲合縫,夜的暗色模糊了輪廓,山與天就這樣忘我般依偎,其間不慎泄了點的缺口,風聲簌籟,樹影婆娑,萬物靜默如迷。

不經意間,風舌捲起書篇的頁腳,一頁,便是一個世界。

“哲學”一詞,寫起來不過寥寥幾筆,但若非要闡釋其中的內涵,哪怕僅僅選取其九牛一毛,翻來覆去地提練萃取,最後呈現在探索者前的也是一片難以橫渡的瀚海。

我們自然而然地存在着,在得他人啓示之前,幾乎所有的人都默認了人類存在的合理性,而未去深究其本質,懷疑其原理。爲什麼有人類,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爲什麼被選擇向更高級智慧演化直至演變至如今的整個人類種族及其意識形態的是人類而並非其他物種,諸如此類抽象卻真切存在的疑問太多太多。

人們以其敏感的靈魂,通透的心性,天賦的智慧感受到了“哲學”的大概輪廓,其中極少數部分的人利用得天獨厚的靈性打通了這個體系的部分脈絡,在這之中又有佼佼者連貫脈絡,暢通結構。在漫長的歷史洪流中,一個體系逐漸成型,並由此不斷衍生分支。最終成長爲蓬勃向外的茂樹。樹上的果愈長愈壯,越結越多。哲學家們是這精神伊甸園的勞農,投身於晝夜不休的栽培修剪,果實成熟落地之後,便任由衆人採擷。

我們便是享受着美味果實的一員,面對難以攀爬的高樹,衆人或望而止步,轉身另一個世界;或無奈、無力癡癡坐等。就算是勉強消化幾本書,真正轉爲己用的又有多少呢?

《蘇菲的世界》也許是所有這些果實中最適於普通民衆口味的典型。在文中主人公蘇菲與女孩席德雙視角交替出現,縱橫書內外的時間與空間。

書中的蘇菲在信件的引導下,從對哲學的一竅不通到漸入佳境,書外的席德則以相對於蘇菲世界的“世外人”身份向書中小世界深思。

翻開這一本書,哲學這個藝術家在艾伯特與蘇菲這亦師亦友的兩人的'交流中漸漸清晰。它的真實,它的荒謬,時常令人琢磨不透。它既自然而然,卻也超脫常理之外,追根溯源皆有據可依。讀音細細品味,既因自己淺陋的認知而甚感羞愧,又在領悟了些許哲理後忍不住撫掌稱妙!

最後的章節,席德與父親眺望着海灣。父親告訴席德,一切的伊始都源於數十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就好像是一個東西解體一樣,四處流離而後自由生長。

我們都是數十億年前熊熊燃燒的那場大火所爆出來的一點火花,而每當我們仰望天空時,其實就在試圖尋找回到自我的路。

天上一朝日月,人間幾度春秋。轉瞬即逝的百年比之於蒼茫的宇宙卑小如蟻,但我們也是星辰,轟然一響也可留有餘熱,痛斥無知深夜,奔向文明銀河。

詩人的筆下,海面浮躍粒粒星子,大海如蘇格拉底一臉哲學。

我的魂魄已得啓蒙,猶船之四周皆亮燈塔。

四面通明,八方風平,雙槳蓄勢,一腔孤勇,萬山無阻。

星火作蓮燈,哲學託舉起文明,人類駛向無限的可能。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4

有一本書,它改變了我的世界,改變了我的一生,它就叫做《蘇菲的世界》。它是由挪威作家賈德寫的一本哲學啓蒙讀物。

本書主人公是一個叫做蘇菲的14歲女孩,在她某天放學回家收到了一封神祕的信,信中只寫了兩句話:“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一開始她只認爲這是一個惡作劇,可她的思維卻不知不覺的思考這個問題,此後,蘇菲不斷收到這個叫艾伯特的神祕導師的來信,從信中,蘇菲開始了她的哲學課,開始探索人生,探索世界了。作者正是通過艾伯特給蘇菲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的發展。從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爾,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並加以解釋。然而隨着蘇菲哲學課越來越深入,她和艾伯特漸漸發現他們只不過是一位挪威少校爲他的女兒席德寫的一本書中的人物。最後,蘇菲和艾伯特終於脫離了少校的控制,並隨着小說的結束而結束了他們的世界。

簡單的構思就是作者賈德跟我們是同一層面同一世界的人,而少校和她的女兒是作者創造的人,而蘇菲和她的哲學導師又是少校爲他女兒創造的人,作者用“少校與蘇菲”的關係,在跟我們探究着人存在的形式究竟是什麼,因爲主宰着蘇菲的世界的'少校也只不過是作者筆下的人物,而這也恰恰是作者的反諷,或許我們活着的世界也只是造物主寫的一本小說罷了,連我們是否真正存在都需要證明。我不禁聯想到到了笛卡爾說過的一句話:“我思故我在。”也許我們只是在這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空間存在過而已。

我們正處於世界觀,價值觀,人生開始慢慢形成的階段,而這本書對自身素質境界提升有很大的好處,其實能不能做社會的強者是一回事,能做一個真人才是最重要的。

簡簡單單的兩個問題,卻有一股無法看透的魔力。人們都習慣了事物的存在,卻不知道他們從何而來。這些問題,我認爲就是哲學。在《蘇菲的世界》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許許多多的哲學問題,引發了我們思考,想了解其中的奧祕。在探索這些奧祕的過程中,我們也會弄懂或者想通很多以前不明白的事情或事物。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5

世界上有兩種哲學家。一種是不斷尋找他對哲學問題的答案,另一種則是精通哲學史,但並不一定曾建立自己的哲學理論,而康德,兩者都是。

康德是個哲學教授,他對古往今來的哲學傳統有很深厚的理解。

“理性中也有一些因素可以決定我們如何認知周遭的世界。”康德認爲,時間與空間屬於人類的條件,我們對於世界的觀念會受到人類心靈中某些狀況的影響,對於理性,康德的理論可以說是很新穎了。

對於因果規律,康德也有他自己的理解和觀點,他的想法中,因果規律仍屬於心靈這部分,他認爲,因果律是植根於我們內心的,“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樣的。我們對世界的瞭解憑藉着兩種因素——感觀知覺和理性。

關於倫理的問題,康德也有自己的觀點。他認爲,是與非、對與錯之間確實是有分別的,每個人都有“實踐理性”,都有辨別是非的智慧,這是基本的道德法則,這套法則乃是“無上命令”。意義爲:尊重每一個人的本身,而不要把他當成達到其中外在目的的一個手段。

康德所說的正是人類的良心,而他所有的觀點,都離不開二字:理性。

理性,一種強有力、自源性的工具,所有一切人爲的.東西,一切區別人類社會與動物的東西,不是本能,而是自身的理性,自身的努力。

雖說人類無法通過自己的理性來證明上帝的存在,但爲了道德需要需設上帝以及意志自由,靈魂不滅。康德提出的“無上命令”讓我有感而發。良心理性是人類所有的,當爲了某種利益時,我們又是否會失去理性,而達成某種利益呢?可以說,康德對於理性的理解及觀點,是很有深度的。我想,人性必有理性,理性中若有了目的,那良心可能會消失。有了理性,纔會有自由,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算徹底的自由。

康德指引了一條路,他打破了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僵局。書上寫道,他的墓碑上有一句話:“頭頂上的星空和我內心的道德準則,它們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

他告訴我們無論如何,都有超越良心與理性所存在。康德如一束光,照亮了哲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