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薦】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1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蘇菲的世界》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薦】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

阿西莫夫有一篇小說叫《那個時代的孩子們有多麼快樂》,他寫未來很多年後,紙質書已經消失了,孩子們讀的都是電子書,有一天,幾個孩子們在閣樓上玩,發現了一本紙書,他們努力想象祖輩們的孩子閱讀紙書的感覺。

這差不多是我讀《蘇菲的世界》時不停思考的東西。

我正在讀博士,不是哲學方向的,但是和哲學有點關係,幾天前我和幾個本科生聊天時說起當時正在讀的柏拉圖的一些有趣的觀點,誰知道他們都知道了,說《蘇菲的世界》不是講過了嗎?

我沒有讀過這本書,記得本科時我在書店見過它,翻了兩頁,不是太感興趣,就放下了。我是讀着科幻小說長大的,科幻小說始終在提很多現在看來是哲學上的終極問題,比如我們是誰,在哪裏,宇宙是誰創造的,那些具體的細節和宏大的敘事比起《蘇菲的世界》裏單純的授課似乎更有誘惑力一些,所以科幻迷如同這本書裏對哲學感興趣的那個孩子一樣,始終不缺乏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但是某種程度上,又不是很一樣。

我看過一部夏笳自編自演的電影叫Paparax,後來在科幻課上討論這部電影時很納悶,這似乎和科幻無關,但是爲什麼夏笳要說這是一部科幻電影?現在看來,這部電影所講的故事完全是《蘇菲的世界》的壓縮版,一個人發現自己其實是一個作品中的人物,此時該怎麼辦?當這個人懷疑世界的真實時,她思考,所以她真的存在了?我可以想象夏笳當時是如何發現了這個在哲學和現代藝術領域並不新鮮的話題,並且想方設法改寫成一個科幻故事,去告訴那些對這個話題仍然覺得很新鮮的科幻迷觀衆的。

我的博士生導師對我說,好的科幻小說討論的不是科學問題,而是哲學問題,但不會很成體系,更重要的是,你沒有一個好的篩選方法,把那些好的作品從現代文化工業的.汪洋大海里篩選出來,真正能篩選的只有時間,那些很多年後仍然被我們記住的纔是經典。

我不知道《蘇菲的世界》是不是經典,它當然是一本哲學啓蒙書,講述的都是以往哲學家的觀點,這些觀點不會像原著一樣詳細,也不會像前沿的哲學研究領域一樣透徹。當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讀了柏拉圖的幾本原著後再回過頭看這本書裏講柏拉圖的部分,我知道這些觀點被壓縮到了何種程度。當我在科學哲學領域混跡兩年多讀了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牛頓的諸多相關前沿研究文獻後,看起這本書裏對文藝復興時代這些人思想的介紹,更是發現了許多錯誤和曲解。但是,《蘇菲的世界》還是被人記住了,它成爲經典不是因爲它對於哲學的介紹,而是通過某種特別的故事講述方式把哲學融進了文學裏,這本書首先仍然是一部小說,豆瓣裏很多關於它的評論都是歷代哲學觀點總結實在是沒有必要,這樣一份書評也許出現在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中更合適一些?

我更希望自己把這些年學到的所有哲學知識都忘掉,看過的科幻小說也忘掉,回溯到這本書裏主人公的那個年齡,比如15歲,以一種孩子看待世界的好奇心去讀這本書。如果自己15歲的時候真看到了這本書,能讀懂它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每個地方每個時代的15歲孩子成長背景總是很不一樣,我不知道別的孩子是否也能讀懂,尤其是讀大學後,遇到了來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更使我深深領會了這一點。我沒有接觸過哲學系的本科生們,他們當初選擇這個專業(如果不是調劑的話),是因爲讀中學時讀到了這樣一本書嗎?那個時候當他們放下書時,他們看待這個世界時想到了什麼?他們仰望星空時又在想什麼?(一定和科幻迷們看完劉慈欣小說時看星空的感覺不同吧?)

這種想象很艱難,好像在看一份古代竹簡想象古人的生活,好像在看另一個遙遠大陸和星球的文明去試圖瞭解他們的想法。那些周圍很熟悉的人,因爲他們可能的少年時代的閱讀經歷如此不同,以至於他們對我來說突然成了無法洞察的黑洞,當然也使我充滿了好奇。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2

Sophie,在希臘語中象徵上帝女性的一面,意爲“智慧”。而《蘇菲的世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引領我們走向智慧聖殿的一本書。關於哲學史的書籍,大多是純粹的理性敘述和相對拘謹的文字表達,然後毫無懸念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而《蘇菲的世界》不同,線索的穿插和故事情節的安排,都流暢而飽滿——有人說,哲學是智慧的科學;事實上,哲學應當是思想在生命之上的一種體現。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哲學家艾伯特與蘇菲對問題的探討中,不僅做了條理分明的敘述、幽默適當的引證,也將自己對哲學的思考滲透在文字之中。例如宗教,雖然喬斯坦-賈德的觀點並沒有得到評論家、尤其是一些虔誠的基督教信奉者的支持,但在我看來,還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例如,這本書更注重科學爲哲學發展所做的貢獻,而對於宗教卻有貶低之嫌。批評家對他把耶穌殉道與蘇格拉底之死相提並論所表示出的不滿情緒,在Phillip D. Jensen的書評《是誰的哲學史?》中寫得非常清楚:“儘管這本書給了基督教相當的篇幅,然而它對基督教觀點的呈現是相當失職的。基督教三位一體的信仰神觀,不是一個簡單的上帝存不存在的哲學問題,就能涵蓋的。把耶穌對真理的執着和他的殉道,類比於蘇格拉底,實在是對耶穌教訓極大的誤解。”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基督教對於哲學影響力遠遠無法和科學相比,至少在近幾個世紀來,哲學的科學性正在被挖掘出來,以便更好地貢獻給人類。神的啓示顯然只存在於宗教信徒的心中,而哲學的思想卻可以滲透更大面積的人羣。

這大概也正是本書選擇一個十四歲的少女爲主人公的原因。她在哲學課之前並沒有接受到什麼正規的哲學思想,身上更沒有什麼宗教極端分子的傾向。只是如她的名字一樣,蘇菲具有一種促使她去理性地思考的智慧,於是她對於哲學,對與這個世界有比同齡人更爲深刻的見解——擺在她面前的,是一個在時間與空間上都趨向於無限的廣大天地。儘管一條條錯綜複雜的線索都在暗示她世界的產生來自於意外,但逐漸深入的思考卻讓她走向了探詢世間萬物之意義的道路。這個似乎矛盾的問題在書中始終沒有一個圓滿的解釋,因爲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堅信人類文明的創造來自於神的教誨——包括自稱自然主義者的艾伯特在內。

作爲一本主要敘述西方哲學史的小說,《蘇菲的世界》對於東方哲學發展所用筆墨不多,僅提到了一些佛教的理論。而我認爲佛教的生成與西方宗教之間的聯繫也是頗值得探討的。佛教對於萬物產生的觀點,和基督教有着較大的區別;與西方人相比,東方文化對命運與輪迴的`解釋則更爲完善。令人不得不嘆息的是,東方,尤其是較早進入文明時代的中國。雖然也在相當早地形成的一些哲學流派,但卻在很大程度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響,並逐漸演化成封建統治者的武器。西方的哲學思想盡管在產生的時間上沒有多大的優勢,卻因改革運動而具有了時代性和科學性,從而走向新的繁榮。這一點弦外之音,大多讀者也能體會得到。

我認爲作品本身的價值,並不在於它的正確與否,而更重要的,是它引發的我們多少理性的思考,或者說,是這種思考本身的價值所決定的。它對於一個定義的詮釋,無非是引發思考的手段罷了。如此看來,《蘇菲的世界》是成功的:它不僅是一個優秀的詮釋者,更是千萬讀者哲學啓蒙的導師。

“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這是笛卡爾的一句名言,也許,這也是喬斯坦-賈德在《蘇菲的世界》中所要告訴我們的。即便一隻白兔引發的思考,也能讓我們有勇氣去探詢這個世界的未知領域,尋找我們存在的價值。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3

剛開始讀《蘇菲的世界》時有點吃力,可是越到後面越愛不釋手。我認爲它是一本很好的書,所以寫點心得和朋友們分享。

讀完了《蘇菲的世界》,該書一開始提出的兩個問題,我還是沒有找到答案:"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但它卻讓我鈍了的大腦開始活躍。可是哲學問題多麼深奧。你豈能解答?你的思維依然受你淺薄的知識的制約!你所有的思考都停留在表層。你所說的收穫是不是自我自欺欺人的把戲?我不明白?

至少它激發了我的好奇心。"好奇心"這三個字讓我想到了我一歲半的侄子。我總是喜歡帶他出去走走,因爲他對整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哪怕是他看到的一隻小動物、一塊廣告牌、一扇鐵門、一把鎖、一株小草、一棵樹……他都會興奮不已。我也總會被他的欣喜感染,我因爲他歡樂而感到歡樂。可是作爲成年人的我,怎樣可能對一塊廣告牌或是一棵小草感興趣。真的沒有成年人會關注廣告牌嗎?如果他是廣告牌設計者呢?突然我想起,我以往爲看到的一株野草拍過照,寫過詩。其實每個人都有好奇心,只是被歲月的打磨讓我們漸退棱角。讀《蘇菲的世界》,我好奇作者喬斯坦·賈德,他是怎樣一個人,能把高深的哲學知識,寫得如此生動,滿是懸疑,引人致勝。我好奇他出身的國度挪威。我好奇蘇格拉底、耶穌、哥白尼之死。我好奇弗洛伊德寫的《夢的解析》。於是我上網查了很多資料,下了一些書,還做了許多讀書筆記,也寫了一些心得。工作量比較多,但我樂此不疲。因爲興趣是最好的教師。

要是學校教育能這樣,我們的學生該有多幸福。他們不再被動地理解知識,而是會獨立思考,瞭解自我的興趣,明白自我想要什麼。教育者要如何才能開啓學生這方面的智慧呢?記得小時候,教師跟我說要幸福,要有夢想,要有計劃。可當時的我,完全沒有理解。夢想和幸福在我的腦海裏就是一個符號。那怎樣才能讓我們期望孩子擁有的優良品質變得有血有肉呢?當代的教育者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可現實中有多少教師試圖全面瞭解學生,挖掘他們的內需,又有多少教師在業餘思考教育教學問題,讀有關教育學著作。大多數的'人,都在圍着柴米油鹽轉,關注股市,爆款……這些問題是否值得我們思考呢?我們會思考嗎?思考過嗎?

《讓思維真正產生》著名特級教師xx曾爲我們做了這個講座。他說爲什麼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是長乘寬乘高。他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來研究和思考這個問題。最終他想出了一個學生能夠理解的的剖析方式上了這一課。毋庸置疑x教師是一位有思想的教師,我相信在他的引導下定能帶出一批有思想的學生。但事後,我也聽到了不一樣的聲音。有一位年輕的女教師這樣評價,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是前人的論證的定理,完全能夠拿來就用,爲什麼非要溯源、解剖,大費周章?當時,我也覺得女教師的話似乎有道理。可是讀完《蘇菲的世界》後,我在想如果所有人都拿來就用,就不會有社會的提高了。從遠古時代到現代禮貌,這之中發生了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是誰推動了人類歷史前進的車輪?是那些不安於呆在兔皮深處過安逸生活的人,他們奮力的順着兔毛向上爬,爬到兔毛頂端,試圖看清這個世界。他們成爲他們那個時代的巨人,讓之後人踩着他們的肩膀一步步前進。

可能爬到金字塔頂端的人畢竟是少數。像我們這些普通的大衆又該如何改變世界?也許我們根本改變不了什麼,但我們依然有一件事情一件事情能夠做。那就是,不管我們在什麼崗位,我們都要做好自我的本職工作。堅持思考,不再沉淪!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4

萬事萬物是否由一種基本的物質組成?

水能變成酒嗎?

泥土與水何以能製造出一隻活生生的青蛙?

與之前一樣,寫下這篇文章時,我已看到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觀念,蘇菲的世界讀後感2。讓我們開始回答今天的問題。

萬事萬物是由一種基本的物質組成的嗎?上自然科學課的時候,老師說了組成生物的是細胞,不同的細胞又是由不同的物質組成,化學課老師說了原子之類的,事物是由原子組成的嗎?是由於不同的排列組合,才構成了今天豐富多彩的世界嗎?

水能變成酒嗎?正常人第一眼看到這個問題的回答應該是否定的,水就是水,酒就是酒。不過,你是否想過,把米、酒糟、和水混在一起、蒸餾、發酵,最後得出的是酒吧。不過,這裏經過了一些變化。而雪梨裏含有很多水,不過雪梨就是雪梨,不是水。

接下來的問題,泥土與水何以能製造出一隻活生生的青蛙呢?我想當然不是把泥土和上水,捏出一隻青蛙這麼簡單。如果泥土裏的物質可以變成青蛙的話,是否可以把蛙卵種在泥土裏,每天澆水,等着長出很多青蛙呢?如果可以,我們還需要有蛙卵呀。如果可以,我倒希望能種只小白兔或小哈巴狗,我不喜歡青蛙。

看看哲學家是怎樣回答這些問題的吧。

每一位哲學家關注的領域是不同的,沒有一位哲學家會企圖探討哲學的所有領域。因此,在今後的課程中,我們先要知道每一位哲學家的“課題”,這樣就比較容易瞭解他的思想脈絡。我想這種學習方法也適用於其他領域,即首先了解中心思想。

我們從最早的希臘哲學家開始說起,他們也被稱爲“自然派哲學家”,因爲他們關切的主題是大自然與它的循環與變化。廢話少說,解釋的文字書上寫有,在這裏,我只列舉哲學家的主要觀點。

泰利斯:所知的第一位哲學家,來自米雷特斯認爲水是萬物之源,讀後感《蘇菲的世界讀後感2》。

安納克西曼德:來自米雷斯特。認爲世界並不是由一種物質造成的。世界只是他所謂的“無限定者”中無數個生生滅滅的世界之一。

安那西梅尼斯:來自米雷斯特。認爲萬物之源必定是“空氣”或“氣體”。

帕梅尼德斯:來自伊利亞。認爲萬物一直都存在的。我們的感官使我們對世界有不正確的認識。

赫拉克里特斯:來自小亞細亞。認爲所有事物都是流動的。世間事物是相對的。

恩培竇可里斯:來自西西里。打大自然是由四種元素組成的,他稱之爲四個“根”,即土、氣、火、水。

按捺薩哥拉斯:主張大自然是有無數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所組成,而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

這一課講了很多,都是關於世界組成的,哲學家思考着世界組成的問題。課上,並沒有用枯燥的語言闡述每位哲學家的觀點,而是用了很多生動的比喻,不過,我對於青蛙還是不感興趣。

下一課是關於徳謨克里斯特(來自愛情海北部海岸的阿布徳拉的小鎮)的原子理論的,他是課上談到的'最後一位偉大的自然派哲學家,所以我放到一起寫了。

積木爲何是世界上最奇妙的玩具。

記得小時候,我很喜歡玩積木,可以搭房子,擺各種樣子之類的,不過,後來表弟表妹到我家搜刮了一通,我的積木也所剩無幾了,現在基本上不見蹤影。爲什麼說積木是世界上最奇妙的玩具呢?或許是因爲它們可以組成各種形狀吧。

我們看看積木和哲學有什麼聯繫吧。

徳謨克里斯特認爲自然界的轉變不是應爲任何事物真的有所“改變”。他相信每一種事物都是由微笑的積木所組成,而每一塊積木都是永恆不變的。他把這些最小的單位稱爲原子。積木在某種情況下和原子相似,首先他們是不可分割的,其次它們有各種不同的形狀與尺寸,它們是硬而且不可滲透的。它們可以組成任何你想要得到的形狀。

由於相信物質的東西,因此我們稱他爲唯物論者。

原子理論講了很多,這裏我就不一一概述了。不過,關於希臘自然派哲學家的介紹到此爲止。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5

第一次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不敢相信這是一本關於哲學的書,現在想想“蘇菲”的“世界”,世界中就包含着精神世界。一向對於哲學是不感興趣的,以至於這本書我還未真正的看完,是對知識的挑剔或是對一些理論的無法接受還是我真的理解不透,我選擇的只是適合我的東西。在選擇的過程中看到了自我的轉變。

人們總是渴望遙不可及的事物,我也不例外,在追求心靈與物質相結合的同時不禁問自己,“物質世界是真實的嗎”。人是有“靈”的嗎,我們的感官認知乃是自天主而來嗎?我不是一個宗教信徒,可我也慢慢開始考慮這些問題,如果這一切不是源於天主那又是源於何處呢?心靈世界是我們的整個世界嗎?那我們從小所學的唯物主義不就是與之相背,我困惑了,就似在沼澤中掙扎的人,努力想逃出卻越陷越深。爲了不被淹沒,我只好停止了思考,腦袋裏翻滾的岩漿似乎也平靜下來。一輪明月升上了夜空,對於一個等待救贖的人來說,那聖潔的光輝就是最好的洗禮。瞬間,我轉頭髮現“靈”與“物”只不過是兩個隔街爭吵的`婦人,她們所站的立場與所堅持的觀點不一樣而已。探索理論的本源,你可以發現,從它所基於的那個方面來看,派生出來的一切都是正確的,那是因爲它的基礎。正如“好”與“壞”,只有在區分何爲“好”何爲“壞”才能判斷是“好”是“壞”。

有些懷疑蘇菲對她所學的東西真的都理解了嗎?也許她只是作者著書的一個引線,穿連起了整個哲學史,但我更願意她同我一樣是個帶有探知慾望的孩子,至少她在書中是這樣的。突然想起達利所常用的抽屜,孩子眼裏所向往的抽屜與她最終打開的是否一樣呢?看到結果是否會非常失望,只有打開抽屜才能得知。那她的心中應該就有一個理想的存在。

柏拉圖認爲人的一切知識都是由天生稟賦而來,它以潛在的方式存在於人的靈魂之中。有一種擔憂,近似乎於兒童天真的擔憂,我的靈魂有一天是不是會離開我去選擇別人,也許在我們所生存的空間裏到處都飄蕩着需要寄宿的靈魂,他們在等待一個合適的身體出現。回頭想想,我的靈魂經歷過什麼以後才選擇了我呢?她是不是選擇一個人重複着同樣的輪迴呢?可能我有些誤解了,但我無法走出這樣的一個怪圈,可能是我還想趴在窗臺與外面的“靈魂先生”說聲“嗨,你好”。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有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理念論:有一羣囚犯在一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身體也無法轉身,只能背對着洞口。他們面前有一堵白牆,他們身後燃燒着一堆火。在那面白牆上他們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後到火堆之間事物的影子,由於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這羣囚犯會以爲影子就是真實的東西。最後,一個人掙脫了枷鎖,並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他返回洞穴並試圖向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只是虛幻的事物,並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對於那些囚犯來說,那個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並向他宣稱,除了牆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柏拉圖利用這個故事來告訴我們,“形式”其實就是那陽光照耀下的實物,而我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過是那白牆上的影子而已。我們的大自然比起鮮明的理型世界來說,是黑暗而單調的。不懂哲學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外部事物。我們所看到的東西總是侷限的,就似我對這本書的理解一樣,只看到了牆上的影子。

我還是對哲學不感興趣,可我已經開始思考,這大概也是作者的本意。意識存在的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不可思議的奇蹟,在他面前,還有什麼奇蹟是不可能的呢。但奇蹟的主角還是我們自己。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6

讀《蘇菲的世界》的時候,是在大四上學期。當時很多人開始準備找工作,我也是其中的一員。對於剛要從學校走進社會大熔爐的我來說,這個時候讀到這本書,是一種幸運。記得當時從學校圖書館的借這本書的時候,圖書館的管理員阿姨還對我半開玩笑的說道:“怎麼,改學哲學了?”“我看這本書比較新。”我當時這樣回答她。就這樣,《蘇菲的世界》成爲了我讀過的第一本哲學書。

本書的開篇,15歲的主人公蘇菲就收到了一封信,而信中卻只有一個問題——“你是誰?”。現在想想,這三個字的簡單的問題,想要回答,也着實需要一番思考。是的,我是誰?我是楊喜名。可是這個簡單的陳述句真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了嗎?很顯然,沒有。因爲叫這個名字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三個字的代號是表明不了什麼的。那麼換成另外一種回答:我是在北京飄着的一個Java程序員,我的名字叫楊喜名。這樣似乎就回答了這個問題。不過也僅僅是似乎而已,誰知道宇宙中有沒有另外一個星球上也有一個叫北京的城市,Java又是什麼東東呢!況且僅僅確定了身份就回答了蘇菲一樣的問題嗎?並沒有。

人類的存在並不僅僅是一個類似於唯一性標示ID的字段型的代號可以囊括的。

書中笛卡爾說過一句話: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

從這句話的表面意思上看,人之所以存在是因爲人類會思考。人這個會思考的靈長類動物加上自己的行動就構成了一個小型的世界。《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裏有句話:“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麼退出?”而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這裏所謂的江湖就是世界。用我們現在處於的大數據環境來解釋這句話,那就是一個人有自己的真實身份,真實身份在現實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關係,同時也在各種網站上留下了不同的虛擬身份和虛擬的關係,不同身份和關係的存在就組成了整個世界的豐富多彩。

思考成就了人類的文明,同時也時時加快着世界前進的腳步。可是,放眼當下的社會,科技雖然發達,人們卻越來越缺乏哲學性的思考的主動性。讀書筆記。就像如今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的網絡來說,它給我們帶來信息閱讀的方便的同時卻也造成了知識創新的匱乏,因爲既然網上的東西唾手可得,不費吹灰之力,爲什麼還要去探究思考,總是不如CTRL+C和CTRL+V來的方便。這種做法,直接導致的就是思維的懶惰,哲學的悲哀。

說道這裏,我想起了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的一句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又是爲什麼呢?查一下這句話的意思,我們就不難發現,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類應該知道自己的渺小與無知,在此基礎上去擴展發散自己的思維。

書中有這樣一個比喻————人生如星塵。在整個宇宙中,人就是一個類似星塵形式的存在。渺小的微乎其微。而蘇菲的哲學導師艾伯特把宇宙比作處在魔術師變戲法時從空空如也的帽子里拉出的一隻白兔的身上的毛的一部分,大多數人人活着活着就鑽進了兔毛的最深處而不再爲戲法感到驚奇,而哲學家們則是爬出兔毛直接與魔術師對視,尋求這個戲法即我們的世界的種種答案,如果我們積極思考人生的意義,就如同坐在了白兔毛的最頂端。那樣纔會看到世界的精彩紛呈。

圖書館裏那本《蘇菲的世界》之所以歷久彌新,我想也正是因爲在很多人看來,哲學是遙不可及的。因爲他們沒有去翻開這本書。《蘇菲的世界》,從一個小女孩的經歷作爲入口,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不同於我們通常認知上的那種高不可攀、晦澀難懂哲學原理,而是以故事情節的方式向我們展示着哲學的別樣魅力。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7

《蘇菲的世界》被譽爲西方哲學的入門讀物。作者喬斯坦.賈德用故事化的語言,以主人公蘇菲的“哲學之旅”爲主線,爲像我這樣的哲學初探者循序漸進地掀開了高深哲學的神祕面紗。

書中涉及的內容很多,從古羅馬到現代,在每一個不同時期爲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哲學家和他們的研究方向、內容,部分哲學家的經歷和遭遇等。它的價值不是我三言兩語能概括準確的,對我個人而言,它是無價的智慧讀本,其中的哲學知識開闊了我的視野,內涵在其中的人生道理,更使我受益匪淺。

1.習慣是一種很可怕的力量,它是靈感和創造的墳墓。

我們做個假設,假如書中的主人公換做我們自己,故事的過程和結局會是怎樣?其實,就是拿我們自己和蘇菲作個比較,也許換做同齡時候的我們,情節會相似,但如今的我們恐怕是要讓作者失望的。我們的習慣已經逐漸束縛了我們的思想,把我們無形地捆起來,難以邁出創造性的步伐。

哲學家從來不會過分習慣這個世界。對於他或她而言,這個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複雜難解、神祕莫測。這是哲學家與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種重要能力。可以說,哲學家終其一生都像個孩子一般敏感。而我們正逐漸喪失這種能力,逐漸麻木。當我們不斷長大,成熟,我們兒時的那種對世界的好奇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弱化,盲目地存活着,未曾真正領悟生命的意義。

我們要有一個好奇、充滿求知慾的心靈。習慣是一種很可怕的力量,它是靈感和創造的墳墓,它會讓我們對身邊的'一切習以爲常,理所當然。我們不否認一些良好習慣存在的必要性,但這裏我們所說的習慣更大程度上是一種安於現狀的懶惰和麻木。我們該對自己所處的世界和生活多提幾個設問,問下自己:“我是誰?”,“我們的世界是怎麼樣的?”等,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已經足夠難倒我們。

2.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

諸多哲學家當中,蘇格拉底的故事給我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蘇格拉底被視爲謎一樣的人物,他的哲學造詣毋庸置疑,在他死後很快就被譽爲許多哲學學派的始祖。正因爲他神祕難解、模棱兩可,才使得一些在學說上大相徑庭的學派都可以宣稱他們是蘇格拉底的傳人。

人類面臨許多難解的問題,對於這些未解之謎。我們不是太過篤定,就是漠不關心。蘇格拉底既不篤定也不漠然,他從不認爲自己是“智者”,他說:“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這樣的自我認識並不讓他消極,反倒在追求真理的路途中永不放棄。在這點上,和中國聖賢的古典哲學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子曰: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偉人在浩瀚的宇宙和無窮的知識面前尚且如此實在和謙虛,我們更該自我反觀,不驕傲自滿,不恃才傲物,不以自己的小小成績沾沾自喜,多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斷進步。

3.人生需要自身的理性創造。

哲學的演變和發展不是渾然天成,歷史長河中無數的哲人用自己的生命和思想澆灌了它。他們專注自己的人生目標並持之以恆,不斷進取超越。

人沒有天生就固定下來的本質,一個人想成爲什麼樣的人,其實是自己可以決定的。在我們年輕的時候,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有步驟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人生。

我們人生的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在人生的旅途中,自我逐漸健全完整,我們要有準確的目標,沒有目標的人生是可怕的,找尋目標需要過程,我們要學會爲自己量體裁衣,不斷適時調整,找準自己的位置;往前走,無論起點在哪,總是要向前的,難走的路就走慢點,遇到困難不退縮,哪怕是向前一小步也是進步,好走的路走穩點;慢走多思,步子跨得大要麼容易走錯,要麼容易摔倒,不能盲目,需要理性思考。

哲學不是萬靈丹,但是從來不去留意愛好智慧的重要與前人的心得,那麼註定會陷於心靈封閉與終結。《蘇菲的世界》爲我們提供了一盞從困惑到覺悟的燈。它既是智慧的世界,也是夢的世界。它喚醒了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提示我們要有意識地進行創造,去認識周圍世界的事物。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8

第一次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不敢相信這是一本關於哲學的書,現在想想“蘇菲”的“世界”,世界中就包含着精神世界。

人們總是渴望遙不可及的事物,我也不例外,在追求心靈和物質相結合的同時不禁問自己,“物質世界是真實的嗎”。人是有“靈”的嗎,我們的感官認知乃是自天主而來嗎?我不是一個宗教信徒,可我也慢慢開始考慮這些問題,如果這一切不是源於天主那又是源於何處呢?心靈世界是我們的整個世界嗎?那我們從小所學的唯物主義不就是與之相背,我困惑了,就像在沼澤中掙扎的人,努力想逃出卻越陷越深。爲了不被淹沒,我只好停止了思考,腦袋裏翻滾的岩漿似乎也平靜下來。一輪明月升上了夜空,對於一個等待救贖的人來說,那聖潔的光輝就是最好的洗禮。瞬間,我轉頭髮現“靈”與“物”只不過是兩個隔街爭吵的婦人,她們所站的立場和所堅持的觀點不一樣而已。探索理論的本源,你可以發現,從它所基於的那個方面來看,派生出來的一切都是正確的,那是因爲它的基礎。正如“好”與“壞”,只有在區分何爲“好”何爲“壞”才能判斷是“好”是“壞”。

有些懷疑蘇菲對她所學的東西真的都理解了嗎?也許她只是作者著書的一個引線,穿連起了整個哲學史,但我更願意她同我一樣是個帶有探知慾望的孩子,至少她在書中是這樣的。突然想起達利所常用的抽屜,孩子眼裏所向往的抽屜和她最終打開的是否一樣呢?看到結果是否會很失望,只有打開抽屜才能得知。那她的心中應該就有一個理想的存在。

關於什麼是幸福以及如何幸福,蘇格拉底認爲,人如果違反自己的理性就不會快樂。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樂的人就會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他認爲明白是非者必然不會爲惡。因爲世間哪有人會想要成爲不快樂的人?而根據柏拉圖的說法,人體由頭、胸、腹三部分構成,人的靈魂也相對的具有“理性”“意志”和“慾望”三種能力,這些能力又各自有其“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氣,慾望則必須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體的這三部分協調運作時,個人纔會達到“和諧”或“美德”的境界。他認爲在學校時,兒童首先必須學習如何剋制自己的慾望,而後再培養自己的勇氣,最後運用理性來達到智慧。亞里士多德說人的“形式”是由一個“植物”靈魂,一個“動物”靈魂和一個“理性”靈魂所組成,快樂有三種形式,一種是過着享樂的生活,一種是做一個自由而負責的公民,另一種則是做一個思想家與哲學家。他強調,人要同時達到這三個標準才能找到幸福與滿足,任何一種形式的不平衡都會扭曲生活方式,都是令人無法接受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主張都與希臘醫學有着異曲同工之處。傳說中希臘醫學的始祖,誕生於大約公元前四六零年時德寇斯島的希波克拉底,提出健康來自身體和心靈的平衡,要預防疾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節制飲食起居。

唯有平衡,節制,人才能過快樂和諧的生活,這就是希臘人關於幸福的智慧。

其實我沒有什麼把握能夠真正透徹地瞭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義和起源,可是我想,身爲一個活着的人,就應該對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環境負責。如何負責呢?最起碼,我們要知道自己究竟該如何生活纔是最好的。我們不能如此無所謂地生活着,像一具沒有靈魂的軀體。可是,生命的意義和世界的起源是一個太大的課題了,我只是一個剛剛開始打量哲學這個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沒有辦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斷定這麼浩瀚這麼偉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終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頂端,仔細審視與我平等的“魔術師”。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9

終於讀完了這本書,讀這本書我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雖然我迫不及待的想讀完它,可是我每天又不能讀太多,因爲我怕我讀太多會不懂,會吸收不了。不好意思,我又暴露了自己才疏學淺的文化素質。這是一本有關哲學的啓蒙書。這也是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的接觸哲學。也是第一次如此冒昧的打開哲學的大門。原來哲學這麼奇妙。它無處不在,它的思想可以很大,比如世界是從哪裏而來?它的思想也可以很小,比如我們如可看待我們個體的存在。它的範圍可以很廣,比如我們如何認識整個宇宙。它的範圍也可以很窄,比如我們怎樣對待我們自己的生存環境。

小說是已一個14歲的小女孩蘇菲的視角和悟性來慢慢的瞭解哲學的知識和歷史。讀完了這本書,我也蜻蜓點水的瞭解一些哲學家和他們的思想。蘇格拉底、柏拉圖、巴特農神殿、烏托邦、亞理士多德、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時期、笛卡爾、——“我思故我在”、啓蒙運動、浪漫主義、——“閒散是天才的理想,懶惰是浪漫主義的美德”、黑格爾、馬克思、共產主義、達爾文——進化論——適者生存——物競天擇、唯物主議、宇宙、光年、未來、現在。這些都是我在這本書裏摘錄的名詞。如果讓我具體的去解釋一下它們,對不起,我做不到。不單單是因爲我對它們只是一點點的瞭解,更重要的是哲學需要嚴謹的態度,這是我從這本書裏剛學到的。

哲學這個名字或者說是文化,是不是先從西方興起的呢?因爲它某些領域或是某段研究時期很像我們東方的佛學。都探討過世界從何而來,人又是從何而來,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個體的存在,又應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生就是死,死又是一種新生。嗯,哲學這門功課,有待我學習的知識太多太多,但是我應該不會特意去買一些有關哲學的書了,因爲我知道了世間各處角落都會存在着哲學。我需要在哲學的門口在徘徊一下,等我對哲學上升到一定的境界後我想我會去尋找一本走向哲學殿堂的書。當然,我無法確定此生我是否會進入哲學的殿堂,或許我一生都在哲學的門口遊蕩,一切隨緣吧!

書裏有一種比喻我記憶猶新,它把歷史比喻成一條長河,雖然我以前也聽到這種比喻,但是都沒有這本書解釋的這麼深刻。下游水式的變化取決於上游的地理環境,每一段河流都是經過前幾段不同的河道慢慢的流淌着,它們可以受到環境的影響也可能受到風雨的作用,這種影響與作用當然有好的,也有壞的。總之每一段河流與之前流經的地點和時間是分不開的。這就像我們的歷史,每一段的成果都包含了前人的學問,雖然有時我們與古人的眼光存在矛盾,但是我們不能用錯去形容。因爲那些眼光是古人結合了當時的生存環境和他們的前人所留下的'經驗而總結下來的學問(書裏指的是哲學觀點)。比如說蘇格拉底提出了新的哲學思想,雖然受到過排斥,但是他的學生柏拉圖卻繼承了他的思想,以他自己的方式慢慢的傳承下去。再比如說達爾文的進化論,雖然也引發了很多人的共憤,但是卻大大增大了人類與神的距離。就像登月不是我們這個世紀的成果,它是整個歷史的輝煌一樣。我們可以說我們的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我們可以說我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但是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前人不段的總結前人的經驗而達到的新文化。說到這,我想起了哲學和佛學都用過的思想——“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大到可以是文化,可以是歷史,可是生活環境對生活質量的影響,小到我們個體的人類做事所產生的後果。哲學就是這麼大,又這麼小。話說回來,說到我們自己。我們可以不瞭解哲學,我們可以不瞭解歷史,但是我們必須瞭解我們自己,爲我們所有的一切行動負全責。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0

一種事物之所以受人喜愛,肯定是有他獨特的魅力所在;一本書之所以可以成爲經典,肯定是有令人發省的智慧。《蘇菲的世界》就是這樣一本可以教會人最簡單最平凡同時又是最深刻的生活哲學的一本經典之作。這是一本無可爭議的世界名著,她在世界上所引起的反應是強烈的,被譯成很多種語言,在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並長期居暢銷書行列。

《蘇菲的世界》講述了一個14歲的女孩蘇菲在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一封神祕的信,信上寫着: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這兩個問題引發了蘇菲對哲學的興趣與探索。就這樣,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導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

在書中,蘇菲在這位神祕導師的帶領下,不停的探索思考着先前哲學家探討的問題。影片中還充滿着各種奇幻的場景,蘇菲可以像穿越時空一樣,穿越到達古希臘蘇格拉里被審判的時期,到達文藝復興的文化繁榮時期,到達那些充滿哲學智慧的思考時期。蘇菲可以真真切切的看到當時的場景,包括很多人嚮往的文藝復興的繁榮場面。但當她回到現實生活中時,所有的畫面都會消失,她多能感受到的只有精神上對哲學智慧的理解與思考。

物質的東西不會是永恆的,任何物質的東西都會在歷史的長廊中被消磨殆盡,最幸運的結局就是留下了殘骸被後人視爲珍寶保護起來,然後再想盡一切辦法去申請個世界文化遺產,但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被風化,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這就是爲什麼愛爾蘭英國國教的大主教喬治伯克利敲着桌子說這桌子不是真實的。雖然桌子確實在我們眼前,我們可以看到它,可以摸得到它,但它最終會被歷史所侵蝕,假如人們不用心記住它的話,它就會像從沒出現過一樣。相比來說,精神的東西卻是可以擺脫歷史的沖洗,歷久彌新的。這就像我們現在不可能再次看到文藝復興時期那種鼎盛繁榮的場景,但是,我們並不用感到遺憾可惜,因爲,我們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可貴的`精神思想與智慧,這些都是可以長存歷史之中不受磨損的寶貴財富,就像蘇菲雖然回到現實中看不到先前哲學家們睿智的面孔,卻是可以繼續思考他們的人生問題,繼續探索關於哲學的智慧一樣。

《蘇菲的世界》中由一張“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的紙條開始,帶領蘇菲也帶領讀者進入了一個充滿哲學智慧的世界。書中多次提到“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的問題,這是有關哲學終極命題的問題,即世界的本原問題。每個人在做自我介紹的時候都會說我是誰這個問題,“我是郎鹹平”“我是白巖鬆”“我是張三李四”……你真的知道你是誰嗎?我們平時所謂的自我介紹所說的不過是一個名字而已,就像書中的主人公蘇菲在對着鏡子問自己是誰,她突然想到她爸爸在給她取名字的時候,原本是想取作莉莉的,假如她爸爸當時真的將蘇菲取名爲莉莉,那現在的蘇菲還是她嗎?

名字在很大程度上成爲我們真正認識自己的障礙,我們在思考“我是誰”的時候,總是在名字這個層面上就戛然而止了,我們似乎確信,這個名字就是我們自己。我們可以像蘇菲那樣思考一下,假如當初我們的父母沒有爲我們取現在這個名字,而是另一個,難道我們就變成了另一個人嗎?或者說,我們把名字等等表象的符號扔掉忘掉,我們又是誰?這樣思考的話,我們就會對“我是誰”感到迷茫。

如果我們在思考“我是誰”這個問題的最初就拋掉一切外在的表象:名字,性別,長相等等,我們只看我們自己這個人,直接從本質上來考慮。弗洛伊德提到一個概念:本我,自我,超我。按照弗洛伊德的陳述,所謂自我,是自己意識的存在和覺醒;本我,則是原始慾望自然表現;而超我,則是社會行爲準則及形成的禁忌。這樣來想,人就變的更加的三位一體了。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1

哲學,作爲人類精神的象徵,從古至今都披着神聖的面紗。人們雖滿懷敬仰之心,卻很少能看到它的真實面目,因爲它博大精深,融人類千年之史,匯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賜予的精神遺產隨着歲月的積澱愈發深不可測。無數哲人前赴後繼著書立傳,試圖爲世界展現一幅壯麗雄渾的哲學全景圖。百家爭鳴,豐富了哲學的內涵,勾勒全景圖又增添了新的難題。於是,千百年來,哲學似滾動的雪球不斷變大,而人類只能管中窺豹似地欣賞奇峯一角。

然而有這樣一本書,它並沒有用崇論宏議來解釋哲學的深奧,而是以講故事的方法介紹了一位又一位哲學家,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向讀者展示了哲學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這本書就是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作者在文中創造了兩對人物:少女蘇菲和她的哲學老師艾伯特;少女席德和她的父親。這兩對人物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讓我在撲朔迷離中跟着作者一路去思考“我們是誰”,“我們爲何在這裏”這些問題。

年少的蘇菲跟隨着一封封神祕的來信,不知不覺地開始了她的哲學課。我也彷彿如蘇菲一樣沿着歷史的.足跡瀏覽歷代哲人的精闢論述。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感受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魅力,盡情沐浴文藝復興的和煦陽光,欣賞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沉醉於巴洛克強烈反差的藝術氛圍之中。忘卻了塵世的喧囂,只覺真理的偉大和藝術的魅力。隨後,穿梭於資產階級革命的硝煙中,體味現代哲學的曙光。面對笛卡兒、史賓諾沙、洛克、休姆、柏克萊等一連串現代哲學的開山鼻祖,我們還來不及抒發心中的崇敬之情,啓蒙運動的先驅便闖進了歷史的大舞臺。飛速發展的工業推動着歷史的車輪駛入了嶄新的軌道;時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學巨人。黑格爾、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蘭西人的浪漫發揮到了極致。而後馬克思的《資本論》、達爾文的《進化論》、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三位偉人、三部鉅著掀起了三個領域的革命巨浪,開創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當你把一個又一個哲學家和他們的故事及理論連接起來,就會發現西方哲學史已經變成一條河,雖曲折蜿蜒,但源遠流長,靜靜流淌,而且清澈得一眼就可以見底。

讀完這本書,我們不得不感嘆作者實在是一位闡釋與表現的高手,他居然讓人像讀偵探小說般地把幾千年的哲學史一口氣讀下去。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是有關雅典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故事。在公元前400多年時出現了一位對歐洲思想有重大影響的人物———蘇格拉底。他的高明之處在於和人談話能夠不斷揭露人們思想上的弱點,令人可以領悟哲學的真理。然而對某些人而言,這樣的談話無疑是當衆揭醜,併成爲衆人的笑柄,對於那些有頭有臉的人,當然就更難以接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揚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處以死刑。他本可以懇求陪審團手下留情,免於一死,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因爲他重視良心與真理,即便付出生命,他那種爲了真理而戰,爲真理而犧牲的精神使我深深佩服。

作者通過這本書告訴我們哲學是什麼,在哪裏,多麼有趣,又多麼奇怪。你會理解,所謂哲學,並不是某些人“吃飽了撐的玩兒”的把戲,而是人類對自己、對周圍的世界永恆的叩問。這本書的最大意義在於,它不僅能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禮讚、對人生的關心與好奇,而且也爲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生命從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進入覺悟,點燃了一盞盞明亮的航燈。其實,哲學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它是“關於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它所要解決的都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之間的關係。在我們這個世界,如果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和價值觀,是不能使我們免於浩劫的。科學給予我們知識,而哲學給予我們智慧。蘇菲的世界,智慧的世界,精神的世界。我相信只要我們也像文中的主人公蘇菲那樣有着積極處世心態和樂於思考的精神,我們也能像她那樣在這個精彩的世界裏收穫很多很多。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2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一封神祕的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就這樣,在一位神祕導師的引導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前展開。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蘇菲的世界》不同於像《論語》這樣以平時生活的素材來給人哲學領悟的書,它是通過介紹西方哲學史的發展來一步步使人認識哲學,從中學習哲學。而對於像我一樣什麼都不懂的讀者來說,我從讀這本書開始就同蘇菲一起上起了哲學課。從“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看似很普通卻讓人深思的兩個簡短而奇怪的問題開始,跟着“神祕老師”開始了我的“哲學之旅”探索之路。

對於以前沒有讀過關於哲學書的我,第一次看《蘇菲的世界》並沒有覺得很困難的感覺,反而是很熟悉、很實在的感覺,讓我更加喜歡哲學這一門課程。從前總覺得哲學類的書很無聊、很古板,不過《蘇菲的世界》卻是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發展的歷程。讓我們哲學的初學者更加熱愛哲學。書中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讓人無法自拔,一看下去就想一直看。

哲學是一個很抽象的學問。它是以人類的思想認識活動爲對象的思想認識活動,是從世界萬物中發現、界定、彰顯和產生人類思想認識活動這個本源事物,獲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識,建立事物一元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滿足人類提高思想認識能力、解決思想認識問題需要的本源事物。而在《蘇菲的世界》中,講述了整部西方哲學史,雖非學術性着作,但它是一本捍衛哲學的書,正因爲其大衆化,它也就代表了大多數人的看法。這本書不在探討哲學上的某一特別思潮或歷史,而是嘗試對每一派別,作概論式的介紹,並說明它在今日的地位。可以說是一本集學術界一般看法的摘要錄。

爲什麼有很多人覺得哲學是不切實際的呢?爲什麼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一下那些哲學性的問題呢?我想,或許是因爲他們已經對這個他們生活的世界習以爲常、失去了探索的好奇心了吧。說到這讓我想到作者一個用的很好的比喻:“這個世界就像是魔術師從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隻白兔,當然這隻兔子極其龐大。”我們每個人都出生於這隻兔子的細毛頂端,大家剛開始對於這場令人不可置信的戲法都感到驚奇,並且努力地想把兔子看個完全。然而隨着年齡的增長,也就順着兔毛慢慢深入兔子的毛皮,並且窩在舒適柔軟的兔毛深處盡情享樂。當大人們的心靈逐漸習慣了世界上的一切的規則,當他們不再像孩子一樣看到什麼都覺得好奇,覺得所有的東西都那麼不可思議而又理所當然,當他們過慣了喧囂吵鬧、燈紅酒綠的生活,他們便不再去追求那與他們似乎毫不相干的哲學,便不願離開溫暖舒適的兔毛深處,不願像哲學家一樣盡力去爬上脆弱的兔毛一看究竟。就是這樣子,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們都不會再去思考像“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樣的問題了。

人生,其實並不只是一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世界,也不應只是金錢、榮譽與成功的世界,它更應該是一個充溢着理想與奮鬥、追求與夢想、好奇與探索的世界。不要認爲所有的事物都是必然,爲什麼紙張便是白的?你又是誰?天地到底有多大?它又是怎麼來的?世界上第一個細胞是怎麼誕生的?從無到有,這本身便是一種不可能。一切都充塞着無窮無盡的問題。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3

現在流行的書籍大多不是哲學書籍,哲學小說更是少之又少。而這本書——《蘇菲的世界》——不僅是哲學書籍,更是一本流行於世界各地的哲學小說。在這點,就可以說這是本偉大的書。我有幸讀了它,心靈有了許些的觸動,感覺像是觸摸到那些遙不可以及的人的靈魂。這本書寫得不僅僅是小說,一個故事,它包容了幾代人的思想,可謂承前啓後,是精神的聖殿,這是智慧的語言。

小說的主人公蘇菲剛開始是並不很懂得哲學,她跟平常學生一樣對哲學的認識很淺。然而,有一天,一封無名的來信打亂了平常的生活,一場思想的風暴就此到來。從此,她不斷地收到一些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前展開。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運用她天生的悟性和後天的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於是,一個哲學的世界就這樣層層展開,把哲學的問題拋出來,接着引出各個流派的代表人來解釋這些問題。由古而今,串聯起這一座哲學的大廈,引領讀者層層接近哲學的世界。

從前,我總以爲哲學是很枯燥的,是難懂的,無關生活的。我想這很可能是受了以前教科書的害,教科書裏往往都只是枯燥的知識點,都只是淺談甚至是不談。沒有爭論,甚至都只是一家之言,看不清全部。字是有靈性的,它可以傳達跳動的思想,可以描述細微的感情,但教科書裏的字是死的,毫無生氣,沒有哲學的辯證,沒有論證,只是鋪天蓋地的要點,硬生生的要我們接受,實在令人生厭。可現在,我懂得,哲學不僅跟我們緊密聯繫,而且是富有趣味的,這正是在看了這本書之後所受的啓示。我想任何一件事,如果你沒有真正的'想要去了解,你就不能得其精髓,就不能真正的感受到它最精彩的地方。這本書以其故事性清晰的條理,讓我們很容易進入哲學的世界,我覺得我已開始我哲學的旅程。

哲學的產生,是人類思想進步的產物。人之所以不同於動物正在於我們有思想,而且可以表達我們的思想。我們人類思想的進程跟社會的進程緊密相連,我們可以看見每一次社會的轉型必將有一場大的思想革命,這其間哲學就是這思想的載體。在西方,從奴隸社會到現在資本主義社會,這其間有過早期雅典文明與希臘文化時的智者先聲,有過文藝復興時期思想的大變革,後來的啓蒙運動更是催人奮進。在中國,也有百家爭鳴的思想盛況,從而有了多種多樣的社會體系。而現在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更是含有濃厚的哲學味。哲學,穿梭在歷史與現實之間,串通起人類的整個變化歷程,使後人驚歎於歷史的厚重和思想的深度。

哲學,從神話開始,由自然而後漸漸地迴歸到人自身。在西方,蘇格拉底是不可忽略的人物,他可算是西方哲學鼻祖。這並不是說他最早有哲學的意識,而是他讓哲學真正的成爲一門學問,經由他學生和後人的發展才逐漸壯大起來。柏拉圖是他得意的門生,也是哲學史上一個很有影響力的人,他不僅記錄了蘇格拉底的智慧,而且敢於創新,使其更有深度。雅典文化代表西方早期思想文化的結晶,在人類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與影響。後來,一批批不同流派的哲學家的出現是哲學真正意義上與人類的文明進程聯繫在一起。笛卡爾、洛克、休姆、康德、黑格爾、馬克思等哲學家們將哲學發展成爲影響社會的工具,不僅有了完善的理論體系,更使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有了辯證的認識。

我不知道我現在稱不稱得上懂得哲學,但我覺得我已經入門了。《蘇菲的世界》其實就是哲學的世界。本書作者喬斯坦?賈德是一個高中的哲學教師,他或許懂得我們學生於哲學的需要是教科書所不能給予的,所以寫了這一步大寫的書教我們來認識哲學以此來認識生活,認識我們人類的思想盛宴,認識我們活着的這個世界,認識曲折的道路是經由幾代人地開採而來,從而認識生命的本質,認識我們人自己。

願我懂得,從此認真的感受生活的點滴。我想哲學不是一時的興起的趣味,而是應該用一生去追尋,質問人生,質問生活,然後找到所需要的正確的道路。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4

剛開始讀《蘇菲的世界》時有點吃力,可是越到後面越愛不釋手。我認爲它是一本很好的書,所以寫點心得和朋友們分享。

讀完了《蘇菲的世界》,該書一開始提出的兩個問題,我還是沒有找到答案:"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但它卻讓我鈍了的大腦開始活躍。可是哲學問題多麼深奧。你豈能解答? 你的思維依然受你淺薄的知識的制約!你所有的思考都停留在表層。你所說的收穫是不是自己自欺欺人的把戲?我不知道?!

至少它激發了我的好奇心。"好奇心"這三個字讓我想到了我一歲半的侄子。我總是喜歡帶他出去走走,因爲他對整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哪怕是他看到的一隻小動物、一塊廣告牌、 一扇鐵門、一把鎖、一株小草、一棵樹……他都會興奮不已。我也總會被他的欣喜感染,我因爲他快樂而感到快樂。可是作爲成年人的我,怎麼可能對一塊廣告牌或是一棵小草感興趣。真的沒有成年人會關注廣告牌嗎?如果他是廣告牌設計者呢?突然我想起,我曾經爲看到的一株野草拍過照,寫過詩。其實每個人都有好奇心,只是被歲月的打磨讓我們漸退棱角。讀《蘇菲的世界》,我好奇作者喬斯坦·賈德,他是怎樣一個人,能把高深的哲學知識,寫得如此生動,滿是懸疑,引人致勝。我好奇他出身的國度挪威。我好奇蘇格拉底、耶穌、哥白尼之死。我好奇弗洛伊德寫的《夢的解析》。於是我上網查了很多資料,下了一些書,還做了許多讀書筆記,也寫了一些心得。工作量比較多,但我樂此不疲。因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要是學校教育能這樣,我們的學生該有多幸福。他們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會獨立思考,瞭解自己的興趣,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教育者要如何才能開啓學生這方面的智慧呢?記得小時候,老師跟我說要幸福,要有理想,要有計劃。可當時的我,完全沒有理解。理想和幸福在我的腦海裏就是一個符號。那怎樣才能讓我們希望孩子擁有的優良品質變得有血有肉呢?當代的教育者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可現實中有多少老師試圖全面瞭解學生,挖掘他們的內需,又有多少老師在業餘思考教育教學問題,讀有關教育學著作。大多數的人,都在圍着柴米油鹽轉,關注股市,爆款……這些問題是否值得我們思考呢?我們會思考嗎?思考過嗎?

《讓思維真正產生》著名特級教師趙震曾爲我們做了這個講座。他說爲什麼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是長乘寬乘高。他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來研究和思考這個問題。最後他想出了一個學生可以理解的的剖析方式上了這一課。毋庸置疑趙老師是一位有思想的老師,我相信在他的引導下定能帶出一批有思想的學生。但事後,我也聽到了不一樣的聲音。有一位年輕的女教師這樣評價,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是前人的'論證的定理,完全可以拿來就用,爲什麼非要溯源、解剖,大費周章?當時,我也覺得女老師的話似乎有道理。可是讀完《蘇菲的世界》後,我在想如果所有人都拿來就用,就不會有社會的進步了。從遠古時代到現代文明,這之中發生了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是誰推動了人類歷史前進的車輪?是那些不安於呆在兔皮深處過安逸生活的人,他們奮力的順着兔毛向上爬,爬到兔毛頂端,試圖看清這個世界。他們成爲他們那個時代的巨人,讓後來人踩着他們的肩膀一步步前進。

可能爬到金字塔頂端的人畢竟是少數。像我們這些普通的大衆又該如何改變世界?也許我們根本改變不了什麼,但我們依然有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可以做。那就是,不管我們在什麼崗位,我們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保持思考,不再沉淪!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5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學啓蒙書,她用深入淺出的文字想我們每個讀者展示了哲學從古到今的發展歷程。從蘇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寫着:“你是誰?”的信開始,在艾伯特的指點下,蘇菲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瞭解。她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古登堡的印刷機。涉及藝術、科學、建築、數學等許多方面。

至於近現代,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乃至於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看這樣一部作品,讓我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在蘇菲的所到之處,到處都凝結着文明的精華。看過之後,我已經不僅僅是學到了一些東西,更重要的是心靈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可讀完全書的我卻很茫然,我存在嗎?不過是在這個時段、在這個特定的空間的相對存在罷了。試問,多年以後,一切都歸於湮滅之中,我會存在?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曾經存在過?真不敢相信“恐懼”竟是我讀完書後的第一感覺。我不知道他人讀此書的過程中是否會有這荒謬的感覺。這是我真實而自覺荒謬的心靈體驗。訖今爲止,《蘇菲的世界》是讓我感覺最奇特的書,真的,在以往沒有任何一本書會這樣讓我沉迷其間而深感“恐懼”,讀後對這“恐懼”深感荒謬。要解決這種恐懼這中荒謬就只有通過自己的思考,通過思考來更加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終目的吧。

我原本以爲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問,但當我讀完全書後才發現哲學其實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哲學是“關於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哲學所要解決的都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我認爲哲學不是科學,因爲它沒有什麼精確的公式來計算、來衡量。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確切認識的事物的假設性解釋,是追求真理的開路先鋒。在我們的這個世界,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和價值觀,是不能使我們免於浩劫和絕望的`。科學給予我們知識,然而只有哲學纔給予我們智慧。

這是一本很好的哲學入門書,它和其他大部頭的令人傷腦筋的哲學書不同,讀它更像是讀一本偵探小說,讓人不自覺地跟隨着蘇菲去思考,去探討一個個哲學問題,去拜訪一位位哲學家,瞭解他們,走進他們的世界。這本書的內容廣,但並不紊亂,書中內容分成許多章節,每節題目都點出了該章節內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節內容都會闡述幾個問題。這樣的分節使人讀後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千百年來,不管是什麼時代的人,什麼民族的人都在追尋着相同的問題,就像是“人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正是因爲人們的好奇心,纔有了哲學。遺憾的是,現在人們的好奇心卻因爲習慣而遞減。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漸漸接受了這個世界,並把這一切都當成了理所當然,我們的好奇心也就被壓抑住了,從這個角度說,我們對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對發現問題的敏銳甚至比不上小孩。但是哲學家之所以與衆不同,就是他們從不會習慣這個世界。對於他們來說,這個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複雜難解、神祕莫測,他們就像是孩子一樣打量着這個世界,所以他們才能提出那些深奧的問題,所以他們才能被人稱爲智者。我也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經失去了好奇心,是不是要用一種新的眼光去打量這個世界,就算不能做到像孩童那樣,起碼也要做到遇事多要想幾個爲什麼。

心裏面想的還有很多,但不知道怎麼來更加明白的表達,也許只有我們自己親身讀了此書後才能和我一樣感受到《蘇菲的世界》帶給我們的震撼!

看這本書,我不僅增長了許多哲學知識,瞭解了許多哲學家的生平和思想,還從中找到了一些啓發,也許,我要對生活改變一下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