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推薦】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9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蘇菲的世界》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推薦】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

《蘇菲的世界》起初聽到這個書名我還以爲這也許是一本類似於小孩子探險的故事。直到翻開它我才知道…呵,大相徑庭。

《蘇菲的世界》用小女孩蘇菲莫名其妙收到一位不知名人物寫信教授的哲學課程講述的從最早自然哲學到近現代的哲學家們代表性的哲學理論。

首先,我覺得這本書講哲學知識是次要,它提醒我們保持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是重新喚醒我們的好奇心纔是它的主要目的吧!書中把我們比作生活在兔子身上的微生物,而大人們隨着對外界的熟知,開始安於循規蹈矩的生活,不想知道生活中的一切的來由,也懶得去想“爲什麼”。這使我想到小時候見到什麼都想問,但大人們經往也回答不出什麼讓我滿意的答案。久而久之,有時見到不懂的事情,想再問句爲什麼時,心裏卻早就知道得不到什麼解釋。於是便只默默地想着。後來也便只粗略地看過,連想也不想,因爲也得不出結果來。那些哲學家們便是似乎對每個事物都有無數疑問,同樣也沒人能爲他們解疑答惑,但是他們卻不會就此置之不理,而是去學習更多知識去解釋這一花一草的來由而不是隻會欣賞。因此,我們應該保持好奇,相信一切都會有可能發生,而且也許現在所謂的不可能未來會成爲我們生活中最平常不過的一小部分呢?

其次,我覺得哲學家們提出的一切都是相互矛盾的,這樣很快從這個思維跳到另一個思維,一時間讓人很難理解和轉變。這也許就像有時做題時,我都搞不懂自己在想什麼,等到終於七拐八繞地想出來下次再看這題卻怎麼也統不到原本的.思路上了。有很多哲學家會想出兩種完全對立的觀點,讓這兩種觀點在自己腦中來回交替,好像是在不斷交換立場與自己的另一觀點對抗。在我看來,這是很讓人無法理解並且不可具體想象的。原來我以爲我知

道哲學家就是那些提出種種爲世人所流傳的科學或對人生的理論看法的。但現在我發現我好像並不理解哲學家到底是做什麼的,並且越想方設法地理解反而越糊塗。

總體而言,我覺得看了《蘇菲的世界》讓我腦子裏一團亂麻。有時我甚至想我們或也是一個書中的角色,那如果是這樣我們完全可以像蘇菲一樣,自己來把握自己的命運讓自己的活更充實。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2

我也只是新鮮幾天就對哲學沒有興趣了,因爲我覺得哲學又空又大,不切實際。但是《蘇菲的世界》帶我去了哲學的世界,夢的世界,從看到她的那一刻起我便愛上了哲學,也發現了哲學是最貼近生活的。

在漫漫書海中,有數不勝數的好書,但是我最愛的還是那本《蘇菲的世界》。

14歲的蘇菲某天放學回家,收到了神祕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從這一天開始,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

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魔鏡、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來給席德明信片、會說話的漢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寫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現實出現的夢中的金十字架、撿到的10元硬幣……接踵而至的奇聞怪事讓蘇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作者喬斯坦·賈德,通過蘇菲來展示生活的奧祕,用哲學的角度來向我們介紹一個不同的世界。他是夢的世界,是哲學的世界,也是我們的世界。只是我們沒有去思考,覺得我們生活在世界是必然的,每天做的事是必須的。但是這不是必須的,也不是必然的。我們要學會思考,學會勇於創新……

記得小時候,我有段時間對哥白尼、伽利略等哲學家很感興趣,但也只是感興趣而已,我從不會去思考世界從哪裏來,也不想知道自己是誰?我也只是新鮮幾天就對哲學沒有興趣了,因爲我覺得哲學又空又大,不切實際。但是《蘇菲的世界》帶我去了哲學的.世界,夢的世界 ,從看到她的那一刻起我便愛上了哲學,也發現了哲學是最貼近生活的。哲學不是科學,科學給我們的是一些我們認定是真切的知識,哲學則是不尋常的智慧。

《蘇菲的世界》還有太多太多,因爲知識我們都有,但是智慧的哲學我們不一定有,讓我們用哲學瞭解自己,感知自己,發現自己吧!

《蘇菲的世界》是喚醒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和對人生的關懷與好奇。

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百看不厭,這些事好像我親身體會。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看完後你一定和我有一樣的感受。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3

本書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爾、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

書中有幾個句子,我很喜歡。

“那轟然一響,我們也是星辰。”

看的時候覺得這句話真美。這是書裏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了。大概是說,我們和星辰一樣在曠遠的宇宙中孤獨而不可重現地存在,既讓人驕傲,因爲我們和星辰一樣可貴又優美,又讓人悲傷,因爲星辰也是終將消亡的存在。坐在回家的公交車上,在我看不到的滿天星火裏,那跋涉千年的星光終於到達地球,而發出光芒的星辰,或許已經湮滅無存。我們,也是星辰。

“事實上黑暗本身是不存在的,他們只是缺少光線的照射罷了。”

黑暗中亦有光芒的存在,每雙不同的眼裏,亦會有不同的世界。在她的眼裏,黑暗,只不過是缺少光芒的.照射。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學習中,你遇到的黑暗,只不過是,太陽有點遲到。

哲學給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那麼哲學是什麼?《蘇菲的世界》裏有這樣一段話:“這個世界就像魔術師從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隻白兔。只是這白兔的體積極其龐大,因此這個戲法要數十億年才能變出來。所有的生物都出生於這隻兔子的細毛頂端,他們剛開始對於這場不可思議的戲法感到驚奇。然而他們年紀越大,也就越深入兔子的毛皮,並且待了下來。他們在那裏覺得非常安逸,因此不願再冒險爬回兔毛頂端。唯有哲學家纔會踏上此一危險的旅程,邁向語言和存在所能達到的頂峯。其中有些人掉了下來,但也有些人死命抓住兔毛不放,並對那些窩在舒適柔軟的兔毛深處、盡情吃喝的人們大聲吼叫。”

因此,我認爲,哲學的本質就是好奇心。好奇心讓人們思考,爲什麼世界是這樣的?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樣,認爲世界本該是這樣。這樣的一些人,就是哲學家。

說不定,讀完這本書,你就會開始思考。翻開《蘇菲的世界》,它會帶你走進一個智慧的哲學聖殿。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4

14歲的少女蘇菲在放學回家後收到了兩封奇怪的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從此開始,蘇菲的命運改變了。在一位神祕導師的引導下,蘇菲開始學習哲學,試着破解這個世界的謎團。可是蘇菲發現這個世界遠比她想象中更離奇古怪……

一開始,我真的以爲這是一本偵探小說,否則怎會如此引人入勝讀着讀着,才發現這是一本關於哲學的書,我今年12歲,上五年級,在我的概念裏只明白有哲學家的存在,並不明白哲學是怎樣回事。媽媽說,哲學這個詞,解釋起來有點複雜,能夠打個比方,醫學家研究怎樣治病救人,植物學家研究怎樣栽培植物,使花開得更好看,果實結得更豐滿,味道更鮮美,史學家研究國家政權怎樣興盛怎樣衰亡。哲學家呢,不研究具體的東西,他們會把剛纔那些學者的成果進行一一比較,發現不管是人也好,植物也好,國家政權也好,它們都得貼合一個生長、興盛、衰弱、死亡的過程,沒有例外。哲學家就會把這個過程用到其它地方,分析其它事物,比如動物、人性、等等。所以哲學應當就是研究事物普遍規律的一門學問。

如此說來,哲學應當枯燥乏味、神祕而深奧的,可《蘇菲的世界》卻如此生動,它刻畫的蘇菲就是一個勇敢、聰明的女孩,她有着強烈的好奇心,有不斷探索這個世界的慾望,從蘇菲身上,我也開始學會了思考,人必須得堅持一顆“好奇”之心,我明白天是藍色的,草是綠色的`,這種理所當然的存在讓我失去了思考的價值,就像學習,對書中的知識、教師傳授方式,從不咀嚼就欣然吞下。一個人失去了好奇心,便也失去了對事物探索的精神,進而我們的思維開始被固定,最終因爲惰性變得呆板,毫無創新可言。

多對這個世界問幾個爲什麼,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的一切好像也不是那麼理所當然的存在着。《蘇菲的世界》是值得一讀的,它所展示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哲學,更多的還是關於生命等的有意義的問題,它讓我學會了用哲學的角度,重新看待世界,重新認識自我。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要用它來尋找光明!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5

14歲的少女蘇菲在放學回家後收到了兩封奇怪的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從此開始,蘇菲的命運改變了。在一位神祕導師的引導下,蘇菲開始學習哲學,試着破譯這個世界的謎團。但是蘇菲發現這個世界遠比她想象中更離奇古怪……

一開始,我真的以爲這是一本偵探小說,否則怎會如此引人入勝?讀着讀着,才發現這是一本關於哲學的書,我今年12歲,上五年級,在我的概念裏只知道有哲學家的存在,並不明白哲學是怎麼回事。媽媽說,哲學這個詞,解釋起來有點複雜,可以打個比方,醫學家研究怎麼治病救人,植物學家研究怎麼栽培植物,使花開得更好看,果實結得更豐滿,味道更鮮美,史學家研究國家政權怎麼興盛怎麼衰亡。哲學家呢,不研究具體的東西,他們會把剛纔那些學者的成果進行一一比較,發現不管是人也好,植物也好,國家政權也好,它們都得符合一個生長、興盛、衰弱、死亡的過程,沒有例外。哲學家就會把這個過程用到其它地方,分析其它事物,比如動物、人性、等等。所以哲學應該就是研究事物普遍規律的一門學問。

如此說來,哲學應該枯燥乏味、神祕而深奧的,可《蘇菲的世界》卻如此生動,它刻畫的蘇菲就是一個勇敢、聰明的女孩,她有着強烈的好奇心,有不斷探索這個世界的慾望,從蘇菲身上,我也開始學會了思考,人必須得保持一顆“好奇”之心,我知道天是藍色的,草是綠色的,這種理所當然的存在讓我失去了思考的價值,就像學習,對書中的知識、老師傳授方式,從不咀嚼就欣然吞下。一個人失去了好奇心,便也失去了對事物探索的精神,進而我們的思維開始被固定,最後因爲惰性變得呆板,毫無創新可言。

多對這個世界問幾個爲什麼,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的一切好像也不是那麼理所當然的存在着。《蘇菲的`世界》是值得一讀的,它所展示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哲學,更多的還是關於生命等的有意義的問題,它讓我學會了用哲學的角度,重新看待世界,重新認識自己。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要用它來尋找光明!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6

學習《蘇菲的世界》第二篇的時候,老師問了我們一個問題:這一篇主要講的內容是什麼?我是第一個回答出來的,我的答案是:“我們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似乎失去了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老師用嚴肅的表情對我說:“你肯不肯定?”我看到此情此景,根據以往的推論,肯定是錯的,於是我又接二連三的在文中找出了幾個句子。等同學們都找完以後,老師告訴我們,我找的第一個句子是對的。

我很吃驚,既然我找的第一個句子是對的,老師爲什麼要用這種表情來看着我呢?老師說:“這就是因爲你不夠自信,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太粗心了,導致你只要看到老師表情嚴肅一些,就認爲自己是錯的,把自己是錯誤的這個認知當成一個理所當然的事情了。”這就是我思維的一個漏洞。

在討論完這個問題之後,老師又讓我們把文章看了一遍,讓我們找出文章中三個問題之中,哪一個是我們最感興趣的?我說的是第一個,文中講的是一個火星人從臺一個很小的太空船裏爬出來,擡頭看着我時,我會怎麼想。我用稀疏平常的語氣說:“這個外星人既然能到地球來,肯定是科技比我們高很多,既然這樣,他到地球來的原因一定是邪惡的,我沒有什麼想法了,他肯定會把殺人滅口的。”

老師用嚴肅的語氣跟我說:“你怎麼知道他就是邪惡的呢?你的認知裏已經判定了外星人是邪惡的',這是你的固定思維模式。你缺少了對這種事的好奇心,你這樣就失去了一個可以和外星人做朋友的機會。如果他是友善的呢,你爲什麼不先去上前和他交流呢?”我一頓時一驚,突然明白了,這就是文中講的對世界的好奇心缺失。

我們認爲地球有地心引力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這個世界爲什麼能停留在這個宇宙的空洞當中呢?在沒有地心引力這個概念的時候,人們是怎樣認爲的呢?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你爸爸在飛,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老師給我們舉了很多很多例子,你是否覺得和平是理所當然的?你是否覺得爸爸媽媽愛你也是理所當然的?你是否覺得一個穩定的工作很重要?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實則不平常。

老師,讓我們現在就明白,懂得了這些道理。我們要對這個世界有好奇心,所以任何時候都要考慮清楚再做選擇。不要以爲任何事都是平常的。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7

你是誰?

世界從何而來?

書一開頭,就提出了這兩個看似簡單實則深奧的問題,引起了主人公蘇菲的思考,正是這兩個突如其來的問題,把她從平凡的現實世界帶到了神祕的哲學世界,爲她開啓了一扇思想的大門。

仔細想想,我們有沒有認真地思考過這兩個問題?如果某天你的手機(時代不同的緣故,或許沒有幾個人家門口還有郵箱)也收到一封這樣的信息,你會認真思考嗎?大概會置之不理吧,或許某些好奇心強的人會回撥回去,但有多少人會去思考這兩個問題呢?倘若是老師對學生提問,學生大概會不假思索的說;“我是xxx。”這就是享受着安逸生活的人類,這就是人類的悲哀。

回憶一下,我們究竟對問題有幾分探索精神?我們究竟真正認真的思考過問題多少次?可能一次也沒有。我們就像機器人一樣,木然的接受着一堆堆數據,卻不會去思考,不會去質疑。老師不是萬能的,書不是萬能的,百度更加不是萬能的,如果每個人都像機器人一樣,沒有探索精神,沒有質疑精神,沒有反抗精神,那火車從哪兒來?書本從哪兒來?電腦又從哪兒來?如果每個人都碌碌無爲,得過且過,那我們的大腦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我們和其他的`生物還有什麼區別?

我們的棱角被現實磨得光滑,我們的思想被自己無情的禁錮,誰還記得,人類的文明,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我們的先輩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堆積出來的?誰還擁有,那無知無畏的探索精神,敢於質疑哪些權威?只有這樣的人,纔是真正的人,纔會被歷史銘記,纔會無悔於自己的一生。

思想本身的危險就在於思想本身是不安的。他拒絕接受已經形成的定見,他需要從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出發去認識人,這本身就意味着動盪、不安、危險,還有進步。就像一個被按在水裏的人,嗆了水才能夠學會思考。而我們恰恰需要的就是這種不安的思想,沒有思考,沒有質疑,就沒有進步,沒有真正的未來。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8

看過《蘇菲的世界》的朋友必須會這樣認爲:它是一本簡單而又深奧的小說。它以往一度地使我拿起,一度地使我放下,它一會使我興趣十足,一會又使我失去耐心,我便在這矛盾中斷斷續續地讀完了整本書。

14歲少女蘇菲收到的陌生來信帶她走進了一個她幾乎從未接觸過的世界,引導她的思維走進了人類更深、更本質的思考。

這本書從哲學的角度向人們解釋了世界和大自然等的構成與發展,告訴人們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本來我認爲哲學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蘇菲的世界》一書卻截然不一樣。它向讀者講述哲學的同時,運用了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使讀者閱讀時產生一種像讀偵探小說般的心境。文中的蘇菲她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致使她走上了通往解開世界謎團和哲學的大門。並且,蘇菲她還具有持之以恆,鍥而不捨的精神。這一點是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的。僅有有了持之以恆,鍥而不捨的精神,我們纔有機會去做好自我想要做的事情。書中的一段話令我記憶深刻:世界就像魔術師變出的白兔,人類生活在白兔皮毛的最深處,把所有一切都當作理所當然,而哲學家們都是充滿好奇心的孩子,他們不斷攀登白兔的毛髮,目的是爲了看清魔術師的真面目,也就是看清世界,看清人生的意義。《蘇菲的世界》一書使我覺得世界上還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們去探索,大自然的祕密使永遠也揭不完的,從前的哲學家爲我們解開了不少世界之謎,使後人變得聰明起來;我們不也應當向他們學習,運用哲學的觀點揭開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奧祕,也爲我們後人做一點事嗎?

《蘇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淺出的人類哲學史。它不僅僅能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敬仰與讚歎、對人生意義的關心與好奇,並且也爲每一個人的成長——使生命從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進入覺悟之境,掛起了一盞盞明亮的桅燈。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9

剛打開這部小說,看到那麼多哲學的知識,我便失去了興趣。但讀到蘇菲收到一張奇怪的明信片時,我又好奇的想知道席德是誰。帶着這份好奇,我把書讀完了。

表面看來,這是一本講述哲學知識的書,但實際上,它也算的上是一本歷史書,甚至是一本懸疑小說。

小說裏介紹哲學家時,也同時介紹了許多歐洲古代的歷史文明。中世紀,文藝復興,啓蒙運動等內容,似乎與哲學沒有太大的關係,但小說裏也做了一定的介紹。而席德是誰,還有席德的父親到底是怎樣一個人,這兩個疑慮又將此書變得帶有一點懸疑色彩。當我看到狗開口說人話,香蕉皮內寫着字,蘇菲的哲學老師把他叫成席德時,我不禁打了個冷顫。

而這部小說最令我欣賞的就是作者把許多看似毫無關係的用哲學課程聯繫在了一起。小說裏的蘇菲學習哲學是爲了擺脫席德父親的'控制,這似乎有點奇怪,但當你知道席德的父親也是一位哲學家,這一切也就變得順理成章。

在書的結尾,席德與她父親和蘇菲與她的老師的位置關係完全顛倒了。原來蘇菲對於席德的疑惑變爲了席德對於蘇菲是否存在的猜想。似乎將他們換一個角度,故事又會產生新的趣味。

就像這部小說一樣,其實我們身邊的許多事物甚至我們自己都有兩個或多個面。許多的事情就像一把雙刃劍,在你得到它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也會受到一些無形或有形的傷害。正如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如果你想要得到其中之一,你就必須放棄另一個。而關於我們自己,你是否會發現,有時自己在朋友面前活潑開朗,但一到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面前卻會一語不發?或是有些人在家總是面無表情,但在學校,單位對人卻是滿臉笑容。正是因爲我們對待不同的人的不同方式,才造就了這個多彩的社會。

我們無法改變事物的多面性,但我們可以正確的分析,並作出正確的選擇,爲我們的生活增添亮麗的色彩。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0

蘇菲的世界, 本書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神祕的哲學導師向一個名叫蘇菲的14歲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

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祕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她看見鏡子裏的自己瘋狂地眨眼,於是她走進了哲學的世界。笛卡爾說:“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 這個少女也在神祕導師的指導引下,開始在哲學這個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了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起源的'紗幕一層層被掀開,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跡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新的疑團又接踵而來。席德,蘇菲,艾伯特;席德佳,蘇菲亞,大艾伯特;樹林中無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從吉普賽婦人那裏買來的一面“魔鏡”……每件事物都是線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謎團。蘇菲邊走邊想,一個個新的哲學天地展現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來竟是如此……

你是誰?”“世界從哪來?”看似簡單而又複雜的問題,不僅困擾了蘇菲,也困擾了我們。作者化身爲艾伯特(艾勃特)一一爲蘇菲(讀者)解答。那哲學是什麼?什麼人能成爲哲學家?在此,作者做這個了一個很明確的答案——要成爲一個優秀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要有好奇心。當然小孩子最符合這個要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爲什麼隨着年齡的增加,我們卻反而失去了這種本領呢?!是我們受到的束縛太多了嗎?是中國的教育制度問題嗎?還是……我沒有答案,我只是開始在反思了。

在《蘇菲的世界》這本書中,我們看到的不只有先哲的教誨,黑暗向光明的衍化,還有豐富的自然科學,反差強烈的巴洛克藝術氛圍…讀此書猶如品嚐哲學盛宴,回味無窮。《蘇菲的世界》是一部深入淺出的人類哲學史,它不僅能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敬仰與讚歎、對人生的關心與好奇,而且也爲每一個人的成長——生命從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進入覺悟,點燃了一盞盞明亮的航燈…… 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夢幻想的世界、敬仰的世界、感嘆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1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有關於哲理的書。主人公蘇菲,是一個十四歲的平凡少女。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封奇怪的來信。信中提到了一些哲學知識,並從此和信中的神祕導師學習,她對世界的認識就有了一個改變。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導下,她開始思索。她用她原本的悟性及後天的知識,企圖瞭解和解開世界的謎團。但是,從導師的信中可以看出,事實真相比她想得更加怪異和離奇。

這一本書,是智慧的世界。它的作者是橋斯坦·賈德。橋斯坦·賈德1952年出生在挪威,寫下了這本喚醒對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與好奇。

這本書的第一個問題是“你是誰?你從哪裏來?”。在書中蘇菲思考的同時,我也在思考:這不過是一個簡單的問題,爲什麼要這樣問?可是,我就是我,爲什麼不是其他人呢?我的名字叫伍喻恆,那麼從古到今一共有多少個伍喻恆呢?未來又會出現多少個伍喻恆呢?這些伍喻恆可以代替我,繼續生存下去嗎?不,我就是我,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我擁有獨立的人格,帥氣的外表,強健的體魄,發達的頭腦,我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沒有人能夠替代。或許,這就是我活着的意義。

第二個問題也是十分有趣:世界從何而來?這是一個一直困擾着世人的問題,從來沒有人知道真正的答案。我們知道,我們生活在地球,而地球也只是太空中的一顆星球,那麼太空從哪裏來的呢?在某一時刻,世界從無到有,這不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嗎?有些人認爲,世界是上帝創造的。但是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上帝能創造出自己嗎?那個時候他自己也不存在。每個事物都應該有一個開始,而那個開始的事物又有另一個開始,這不是很神奇嗎!

簡簡單單的兩個問題,卻有一股無法看透的魔力。人們都習慣了事物的存在,卻不知道他們從何而來。這些問題,我認爲就是哲學。在《蘇菲的世界》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許許多多的哲學問題,引發了我們思考,想了解其中的奧祕。在探索這些奧祕的過程中,我們也會弄懂或者想通很多以前不明白的事情或事物。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2

最近閱讀《蘇菲的世界》一書,對書中提到的柏拉圖的學說深感興趣,作者熱情的讚頌“哲學家總是試圖避開這類沒有永恆價值的熱門話題,而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永遠 '真' 永遠 '善' 永遠 '美'的事物上”,即永恆的真善美,柏拉圖卻是做到了,他是一個真正的哲學家,千年之後當我讀到他關於理型世界的學說時,我徹底地爲這位偉大的哲學家所折服,他當之無愧爲歐洲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的思想至今影響世人,爲人們思考世界,觀察世界提供一種思路和方法論。

理性世界認爲世界上的萬物都是不完美的,萬物都是理型世界投影到現實世界的影子,是萬物的模型,所以世界上沒有50塊一模一樣的薑餅,但可以有50塊近似的薑餅,這些近似的薑餅都是由一個模型所製造出來的,這個模型就是理型世界。

那麼我們推而廣之,人呢?人是否也是理性世界的投影?如果是的話,就可以解釋人爲什麼是不完美的,因爲投影下的人類和萬物一樣,都是有缺陷的,但是人有和其他動植物不一樣,他可以通過主觀的能動性,比如,讀書,學習,法律等手段使自己變得完美,這樣的話,我們可以總結爲,人總是需要朝着完美的自我發展,追求理型世界中的自我。

而柏拉圖又言道,人除了有變化的身體外,還有不朽的`靈魂,靈魂在迴歸,或者是回憶起理型世界一切的過程即釋放靈魂的過程,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釋放靈魂或者都會釋放靈魂,只有真正釋放了靈魂的人才能迴歸到理型世界中。

那麼怎麼能釋放靈魂呢?蘇菲的世界中並沒有詳細介紹,我們是應該按照朱熹所提倡的“明德至善 格物致知”還是說應該學習陽明先生的“心學”,達到“知行合一”呢?這些都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的,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不斷的讓自己進步,把所學的和所知的相結合。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3

《蘇菲的世界》是一部深入淺出的人類哲學史,它不僅能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敬仰與讚歎、對人生意義的關心與好奇,而且也爲每一個人的成長——使生命從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進入覺悟之境,掛起了一盞盞明亮的桅燈。拿起小說,不由自主地代入到主人公之中去,從一開始的僅僅是好奇“來信到底出自誰的筆下“、”席德是誰“這些問題,漸漸過渡到對書中的每一個哲學問題的認真思考以及提出疑問,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讀者心靈逐漸成長,更趨於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區別於植物、動物的高等生物——人,而當中的區別就是人具有理性。

讀過《蘇菲的世界》,不難發現從古到今,哲學家們從沒忽略過對理性的思考。哲學在本質上是理性的事業。當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哲人泰勒士宣佈“水是萬物的始基”時,泰勒士就在運用他的理性,“水是萬物的始基”這個判斷無疑地是一個理性判斷。何爲理性?斯多葛學派認爲理性是神的屬性和人的本性;唯理性論把理性看做是知識的源泉,只有理性纔是可靠的;十八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者認爲,凡是符合人性的就是理性,主張把理性作爲衡量一切現存事物的尺度,建立一個永恆正義的理性王國;在德國古典哲學中,把理性和知性相對,作爲認識的一個階段。柏拉圖認爲,理性是永恆不變的',而且是宇宙共通的。也就是說,理性並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思考行爲、方式,而是人對所有事物客觀、正確的分析與判斷,世間萬物本來就有其既定的概念、形式,不會因爲人類的不同理解而改變,理性就是對這個概念、形式的正確認識。理性不會“因人而異”,所以說,“男人和女人具有不一樣的理性”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蘇格拉底認爲,真正的智慧來自內心,指的就是我們的理性。我們要知道,智慧不同於知識,它是人類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需要人自身的領悟而來,同時,理性還是人獲得知識的基礎,不經理性思考而麻木接受的知識,只能算是大腦裏一堆毫無意義的文字。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4

我也不知道從哪得知這是一本哲學入門書籍,於是就找來看了。此前也從來沒有對‘哲學’這個概念有一個清楚的認知。讀完這本書以後,果然還是沒能有,但多少不是一張白紙了。

在蘇菲的老師開始出現的時候並開始教授她有關哲學的知識時,儘管有些離奇,我還是從真實性故事的角度來看的。後面卻愈發的跑偏了,我又轉換成奇幻故事的心情來看,再後來看到蘇菲是少校書中的角色,這樣一種劇中劇的寫法,這個腦洞確實有驚豔到我。

讀完書我有了一個自己對於哲學的理解:哲學是對於精神理性的探求。而理性這個詞的理解,我認識就是把事物尋根問底得拆分到最小單位。

前期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在闡述人文發展,不論科學、宗教,都是對於身邊事物的解釋。對於可以理解的東西,我們稱其爲常識,還沒能力對解釋的,我們把解釋交給神。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滿足於神的.解釋。而更加理性的解釋就是科學,隨着科學的發展我們有愈來愈多的能力去理解世界。

我以爲科學是理性的,宗教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理性的。它們爲我們的生活帶來的便利性、方向性和解釋性。而換個角度來講,他們又都不理性,因爲他們劃定了邊界。我總能從書裏感覺到一切皆有可能的暗示。

就上面兩者所帶來的方向性,我是說人生的方向性。如果我們有能力全都搞清楚,應該就能發現,自己是有選擇的,而並不全包括在現在給出的選項中。大到宇宙的運轉,小到衣食住行。再看看現在科技發現的今天,當然發展的不僅僅是科學,但他最顯性。變化是永遠不變的。在這樣環環相扣的世界裏,我們不斷打破了邊界,從而重新建立新的邊界。

我思故我在,所有這些東西的背後的動力,應該就是思想了。

我們這些浩瀚宇宙裏的渺渺星塵,擁有着最珍貴也最強大的能力。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5

《蘇菲的世界》是我的哲學啓蒙書,也讓我瞭解到,一個哲學家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從何瞭解?就是從本書的主人公——蘇菲身上了解。從最世俗的開始瞭解:主人公的成績不錯,公民課與作文課尤其如此,數學要落後一些。不過,老師問她“從哪裏學到這些的時”,她回答:“因爲我正在研究哲學。”所以我們找到的成績只是種表現形式,體現不出什麼,那麼,繼續隨我探尋。

爲何蘇菲會“正在研究哲學?這與一個人脫不了關係——沒錯,蘇菲的哲學老師艾伯特,不論是最開始的書信授課又或是後來面對面授課,艾伯特引領蘇菲從蘇格拉底認識到佛洛伊德,給予了蘇菲一條哲學的道路。這樣說來,成爲一名哲學家,就僅需要一名優秀的導師嗎?我們的確得有一個引領者,可以是書也可以是老師,但好果你成天呼呼大睡,而不去思考、探尋,書、老師,有用嗎?

沒用的!哲學要我們一種最本源的力量——好奇心。在艾伯特未出場時,書的一開頭就寫蘇菲想:人應該不止是一臺機器吧?這就是好奇心。大部分社會人沒有好奇心帶給自己的巨大力量,也就缺少成爲一個哲學家的.基礎。我們可以看到在蘇菲找到艾伯特暫居的地方後,艾伯特在回信中寫:“如果你在追求哲學問題時,也有同樣好奇心,那你的前途真是不可限量。”

好奇心乃何方神聖?它很普通。你對新事物珠連炮般發問時,你的心中就充滿了好奇;你對你的發問作出解答時,這也叫好奇。人們往往因爲好奇心普遍存在於小孩子中而認爲好奇心很幼稚,這種主觀臆斷的判決,本人不敢苟同。到這裏,我們基本可斷定,要想成爲一名哲學家,先要恢復你的好奇心。

提起好奇心,人們想到的職業大概是哲學家,偵探,怪盜。如果每個人都具備好奇心又會是怎樣一種場面?也許那時所有人都不會再甘於平凡,每個人都會去追尋未知;也許沒有人會再自曝自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