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邊城》讀後感優秀

《邊城》讀後感優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2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邊城》讀後感優秀,歡迎閱讀與收藏。

《邊城》讀後感優秀

《邊城》讀後感優秀1

讀罷《邊城》,腦海裏留下的只有一片青翠的綠色,那種綠不同於油畫家筆下沉穩厚重的墨綠,也不同於水墨畫中輕描淡寫的石青,而是一種純粹且通透的青翠,翠得發亮,翠得瑩潤,翠得彷彿能憑空沁出芬芳的水氣,翠得彷彿草木間所含的天地靈氣都劈面撲來。

故事隨着如溪水般清靈地慢慢展開,每一個字符都熨帖在心上,看似平淡敘事、語言也充滿着口語化,卻讓人能品出一種優雅的美感,這真是令人驚歎。這個故事裏沒有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沒有扣人心絃的矛盾衝突,卻用真情真意寫活了一座質樸的小城和那裏淳厚的人們。沈從文先生的筆觸細膩恬靜,又帶着淡淡的愁怨,讓生活在喧囂現代都市的我不再心神浮躁,慢慢沉浸在這個世外桃源中。

熱鬧的小鎮中,每個人都是快樂的,他們淳樸善良地相處,樂於助人卻不求回報,甚至面對愛情,也要謙讓起來。三個端午節的故事,美麗單純的翠翠用行動和話語堅定了對愛的決心。可憐祖父始終擔心她走母親的老路,不肯告訴她事情的真相。世事無常,偶然的因素太多,我們既無法預測美好,也不能改變事實。每一次機緣巧合往往會改變我們的生活,在不知不覺中讓我們陷入變化莫測的事端。

在感嘆邊城人們的人性美的同時,我也感受到現代生活的.渾濁。擺渡的老船伕過渡不收錢,翠翠的嬌憨與伶俐,儺送的善良淳樸,順順的豪爽大方,在現代的社會是何等少見。但是,人性中也有卑劣自私的一面。順順和二老不願讓間接害死大老的翠翠嫁給二老而使老船伕死在雨夜,讓不知前因後果的翠翠孤單地守着渡船!

邊城的白塔邊,美麗的陽光守護着孤單地女孩。生活也許充滿了未知,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等待下去。

《邊城》讀後感優秀2

邊城是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小說,描寫了川湘交界邊城小鎮茶峒和湘西邊特有的風土人情,它以小溪渡口爲起點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和儺送的動人愛情故事,語言文字極其優美,其中有一段是描寫白河沿岸恬靜優美的山村,如詩如畫,仿若世外桃源,還描寫了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人情,他在文中這樣寫道:“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爲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給人以極美的感受。

邊城講的是一個哀婉而悽美的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爲生的祖孫二人,外公是年逾七十很健壯的老人,孫女翠翠只有15歲,情竇初開的年華。他們善良純樸,熱情助人,雖然不富裕,但生活很安逸自足。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爲妻,寧願做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爲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爲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癡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這是個感人肺腑的愛情悲劇,沈從文在故事的結尾設下了一個懸念,也許儺送會回來娶翠翠,或許故事能以喜劇收場,雖然故事情節很悲,但是我總想替他按一個圓滿的結局,讀到尾聲的時候,我想起了蘇軾的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許這一天永遠不會來,也許明天就會到來。

《邊城》讀後感優秀3

《邊城》這部小說是沈從文先生寫的,初讀之下,會覺得語言很平淡,情節甚至算得上是平凡的,但細讀之下,又會被小鎮的悠閒適意,爺爺的樸訥,翠翠的可愛以及字裏行間的自然、優美、詩意所吸引。讀着讀着,似乎自己也融入了這個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說開頭向我們展現了在青山綠水間有一個淳樸的白髮老船伕,一個穿着碎花布衣的天真少女和一條忠心的黃狗,沒有喧囂,沒有張揚,生活簡單而寧靜,在我們看來或許有些枯燥乏味,但對於一直生活在青山綠水間的他們仍然把這日子過得滋味十足。

本該一直這麼悠然度日,但卻在一個熱鬧的端午節,翠翠走上了愛情這條“路”……那次盛會上翠翠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儺送不期而遇,儺送在翠翠的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更巧的`是,儺送的兄長也喜歡上了翠翠。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從中選擇。儺送是唱歌的一把好手,天保自知比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去做生意,但不幸溺死於湍急的渦流之中。由於天保之死,儺送十分責怪自己,很內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

而悲劇還未停止……夜裏下了大雨,夾雜着嚇人的雷聲。爺爺說,翠翠莫怕,翠翠說不怕。兩人便默默地躺在牀上聽那雨聲雷聲。第二天翠翠起來卻發現船已被沖走,屋後的白塔也沖塌了,翠翠嚇得去找爺爺,卻發現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雖然兩兄弟的父親在老船伕去世後解開了心中失子的疙瘩,答應只要儺送願意就娶翠翠做兒媳。於是翠翠開始了漫長的等待,還記得原句是這樣的“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要有多悲哀纔會如此……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邊城……

《邊城》讀後感優秀4

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因爲這樣一段直入人心的句子,第一次翻開沈從文的作品,很短的一篇小說,躺在牀上兩個夜晚就讀完,一如想象中的湘西小城,沈從文的行文純淨質樸,描繪出來的那種寧靜的田園生活、像是記憶力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小說中的人物展現出的那種最原始的人性美,始終貫穿全文,忠厚善良的撐船老人、乖巧懂事的翠翠、受人敬仰的船總,以及天真的兄弟,可惜這是一個悲劇、又或者這隻能是一個悲劇。

少年時代的愛情、因爲懵懂、因爲純粹、再回憶的'時候才倍顯珍貴,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正好彼此喜歡、還有什麼比這更美好的事情呢,翠翠是幸福的、因爲喜歡的男孩也中意她,翠翠又是悲劇的、有些懦弱的性格讓她不敢去與現實抗爭。小說的最後,因爲船總家老大的意外死亡,原本純粹的喜歡之間便夾雜了對已故人的罪惡感,所以一切都變了,即使還是喜歡,那也和原來不一樣了,純粹的愛情擱淺了,青春已經不在。

因爲年輕,所以關注了太多小說中的愛情,但小說所講述的東西遠不止於愛情,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慾氾濫的批判也是應該看到的更深層次的東西。

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一個感覺沒有結局的結局,也許作者也如我所想、亦或在暗示,青年人終究會在“明天”回來,因爲有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姑娘,需要最簡單純粹的愛情。

《邊城》讀後感優秀5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我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我的小天地裏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着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着翠翠,但哥哥爲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她的感情杯具能夠說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能夠結合在一齊,培育出美麗的`感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此刻誰會放棄自我的感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我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感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爲了親情而放棄了感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爲了親情而放棄了感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明白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明白儺送是因爲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明白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我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之後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說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爲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終回來了嗎?她們倆最終在一齊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期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感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瞭解,但又明白了自我的幸福就應當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邊城就是這麼一出健康純潔,而又瀰漫有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感情杯具和人性的杯具。

《邊城》讀後感優秀6

事實上我在高中時現已讀過了《邊城》,那時語文課本上有《邊城》的選段。我把它當成故事來讀,感覺挺有意思,所以自己課下把全文讀了,可是那時讀得倉促,對這本書的形象就只有民俗的憨厚,和最終開放式結局帶來的懸念。寒假稍有空無,我便重讀了一次《邊城》。再讀這個故事,也有了不相同的領會。

首要招引我的便是這部小說傍邊美麗的村莊風光,吉祥安靜的日子,憨厚的民俗了。這兒的人寬厚和睦,相互之間瞭解容納。

“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獨自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白叟,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水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水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槽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仍然明澈通明,河中游魚往來不斷皆能夠計數。”

這是小說中茶峒的美麗風光,在這樣新鮮夸姣的環境中,一切產生的故事或許略帶傷感,但絕不悲痛,人世百態,人世冷暖,都似乎溶入小鎮的山山水水,靜靜流動。

可是茶峒最美之處不是天然風光,而是這兒的情面。翠翠和爺爺的祖孫情,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儺送與天保的兄弟手足之情……正是這些愛情的相互交織,使得這個普通的小鎮充滿了日子和人文的'氣味。特別是兩兄弟競賽歌唱,使得故事浪漫而溫情。

於我個人瞭解,翠翠的人生也並不是一往無前的。在她漸漸生長的過程中,她也在漸漸地失掉一些東西。比方她至親至愛的爺爺,還有儺送。可是翠翠也並沒有自怨自艾,日子還在持續,她也在持續努力地日子。這讓我有很大的感受。不論咱們遇到了多大的困難,多大的波折,都要記住日子還會持續下去,要堅持達觀活躍的心態持續走下去。

《邊城》讀後感優秀7

《邊城》營造了一個使人難忘的美麗世界: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寬約二十米卻清澈透明的小溪。但書中的人物,卻比這美景更令人難忘。

《邊城》講述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雖然以悲劇收場,我卻喜歡書中的每一個淳樸善良的人物:

翠翠的爺爺。當了一輩子的船伕,卻從沒有收人家一分錢。這要是換到現在來看的話,我們有可能會覺得這樣的'人不存在,不過,在書中,老船伕的形象卻十分真實。他淳樸的形象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的每一個帶着一點兒“傻氣”的行爲,使人發笑——端午節時,爲了堅守崗位,將翠翠一個人扔在了城裏頭;將自己的燒酒分給別人喝……我在覺得好笑之餘,也對他更加喜愛,喜愛他淳樸善良的心。這也許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之一吧。

文中淡化了錢的意義。即便是最有錢的順順,也是十分慷慨。可見,文中的邊城是一個重義輕利的地方,沒有一股濃厚的商業氣息,使人覺得輕鬆。隨着金錢的淡化,全書的主題也更加突出。全書中的淳樸的人情給人留下的印象也更深。於是,一個個鮮明可愛的人物形象便留在了我的大腦裏:熱誠質樸的楊馬兵,豪爽大度的順順……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質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

大老和二老的兄弟情義也讓我覺得很感動。當二老向大老說出自己的心事之後,兄弟兩人並沒有反目成仇,而是通過“公平競爭”來分出勝負。這也體現了書中的人物淳樸的特點。

故事雖最終以悲劇結尾,卻留給了人們遐想的空間“也許明天就回來!”讀到這一句話,令我無盡感慨。我不禁爲作者巧妙的構思所折服,只一句話,就讓故事的結局使人容易接受了許多。這樣一個結尾,讓人意猶未盡。

讀邊城,是一種享受。邊城裏的文字處處是鮮活的,處處是淳樸善良的風味人情,卻每每讀起,都會不由自主地憂傷,爲主人公的命運,也爲淳樸善良的人情的消逝而憂傷。在現在這個被鋼筋水泥包圍的城市裏,還有多少擁有這樣的品質的人呢?

《邊城》讀後感優秀8

《邊城》營造了一個使人難忘的美麗世界: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寬約二十米卻清澈透明的小溪。但書中的人物,卻比這美景更令人難忘。

《邊城》講述了一個悽美的感情故事。雖然以杯具收場,我卻喜歡書中的每一個淳樸善良的人物:

翠翠的爺爺。當了一輩子的船伕,卻從沒有收人家一分錢。這要是換到此刻來看的話,我們有可能會覺得這樣的人不存在,可是,在書中,老船伕的形象卻十分真實。他淳樸的形象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的每一個帶着一點兒“傻氣”的行爲,使人發笑——端午節時,爲了堅守崗位,將翠翠一個人扔在了城裏頭;將自我的燒酒分給別人喝……我在覺得好笑之餘,也對他更加喜愛,喜愛他淳樸善良的心。這也許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之一吧。

文中淡化了錢的意義。即便是最有錢的順順,也是十分慷慨。可見,文中的邊城是一個重義輕利的地方,沒有一股濃厚的商業氣息,使人覺得簡便。隨着金錢的淡化,全書的主題也更加突出。全書中的淳樸的人情給人留下的印象也更深。於是,一個個鮮明可愛的人物形象便留在了我的大腦裏:熱誠質樸的楊馬兵,豪爽大度的順順……他們都是完美道德品質的象徵,都體現了夢想人生的內涵。

大老和二老的兄弟情義也讓我覺得很感動。當二老向大老說出自我的心事之後,兄弟兩人並沒有反目成仇,而是經過“公平競爭”來分出勝負。這也體現了書中的人物淳樸的'特點。

故事雖最終以杯具結尾,卻留給了人們遐想的空間“也許明天就回來!”讀到這一句話,令我無盡感慨。我不禁爲作者巧妙的構思所折服,只一句話,就讓故事的結局使人容易理解了許多。這樣一個結尾,讓人意猶未盡。

讀邊城,是一種享受。邊城裏的文字處處是鮮活的,處處是淳樸善良的風味人情,卻每每讀起,都會不由自主地憂傷,爲主人公的命運,也爲淳樸善良的人情的消逝而憂傷。在此刻這個被鋼筋水泥包圍的城市裏,還有多少擁有這樣的品質的人呢?

《邊城》讀後感優秀9

這裏有山,有水,有人家,有那同一片藍天下別樣的桃源,沒有都市的喧囂。邊城是淡的,很美,很純,很遠,像縹緲的白雲,若隱若現;邊城裏發生的事也是淡的,它經不起大風,受不住大浪,只能有楊柳風輕;邊城裏的情還是淡的,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都在似有若無中發生,結束,蒙着一層淡淡的喜,淡淡的悲,淡淡的羞,淡淡的情不自禁,淡淡的無可奈何……

青山依舊,綠水東流,變的只是那人、那時、那情。生活仍在繼續,或許本身就註定一個無言的結局。其實,結局已不重要,令人回味的是那不能稱之爲過程的過程——可喜,可愛,可恨,可戀。

邊城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份無以言狀的情,而是那份如詩如畫,如癡如夢的景。邊城的山水是雋秀的。山是不能沒有竹的,邊城的竹是深翠的,帶有幾分天然的靈氣。還有開篇的“……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這是一種純粹,簡單的小城,“一”是其中純淨的主旋律。邊城也是聲音的世界,這裏有草蟲的清音,有儺送唱的把靈魂輕輕浮起的歌,有竹篁深處竹管清脆的小調,有竹雀杜鵑的鳴唱,有爺爺雄渾充滿滄桑的古腔……這聲音是屬於邊城的,起於淡,歸於純。它在邊城的昨日響起,或許它將永遠留在茶峒的文化裏,是今日的茶峒,抑或昨日的茶峒?

茶峒還在,只是茶峒裏的人變了;茶峒的山水還綠,只是渡口的船飄逝了;茶峒裏的白塔還立着,只是經歷了一場暴風雨,那重修而成的不再是曾經的白塔了。一切發生,結束,留下的是淡淡的物是人非,或許,物也非物了。

《邊城》讀後感優秀10

合上《邊城》,淚水在眼眶中打轉。這是一首情歌,由悲哀奏出。

可以說,這只是一場簡單的三角戀,儺送愛翠翠,天保愛翠翠,翠翠愛儺送。也可以說這一場現代版的愛情鬧劇,以悲劇結尾。我認爲這是一曲情歌,悲哀的情歌。一曲情歌動九天,來得悄無聲息,去的轟轟烈烈,但這也凸顯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和心靈的澄澈純淨。

湘西小小的山城茶峒,鳥語花香,青山翠竹,古樸的`吊腳樓,聳立的小白塔,一脈清流相伴隨……和諧靜謐。一腳踏三省,宛如桃花源。沈從文的語言是詩畫般的語言,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儺送細心、善良,儺送和翠翠很般配可他們有了互相傾訴相愛之情的機會都被浪費了。最後在那命運手中,兩人被玩弄。

天保豪爽,敢愛敢恨,拿的起,放的下,在兄弟手足情和愛情之間苦苦掙扎,最後放棄愛情,選擇了遠離,選擇了成全,成全儺送與翠翠。

老船伕心地善良,雖然他曾爲孫女的婚事設下障礙,但這也不能怪他,女兒的遭遇讓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怕孫女重蹈覆轍。

順順雖是掌水碼頭,但他也是人,不是神,扼殺了翠翠與儺送之間的愛情,但他沒有錯。他是一個家長。

都是對的,所有人得沒有錯,可結局就是無法挽回的悲劇:天保離開人世了,熟識水性的他竟是被淹死的;老船伕也去了,在風雨交加的晚上,伴隨着白塔的坍塌;儺送離開大山了,孤獨地走出,不知如今漂泊在哪裏;翠翠像爺爺那樣守住擺渡的崗位,苦戀的並等待着儺送的歸來。

我有些迷惘了,既然所有人都是對的,那麼這悲劇從何而來?

或許,這就是命吧。該來的阻擋不了,該去的挽留不住。在這翻手爲雲,覆手爲雨的命運手中,我們不過是螻蟻,可能有人想過反抗,那只是愛蹦的螻蟻。命運只允許留下一曲悲哀婉轉的情歌。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壞。

掩上書,淚水已乾涸,或許從某個角度來說,《邊城》的魅力就是這曲由悲哀奏出的情歌吧!

《邊城》讀後感優秀11

作爲一個在城市裏長大的孩子,我特別嚮往田園牧歌一般的生活。最近讀了沈從文老先生的《邊城》,大師筆下哪兒小小的邊城水鄉讓我迷戀不已。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爲命的祖孫平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結束的愛情,可是愛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部,大師用平淡的比較微微講述了湘西小鎮上淳樸的風土人情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緻。

讀了這半數,我體會到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懂得它的殘酷以後去心疼那背後醉人的風光。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嚮往哪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超市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莊上的青炊煙。這一切,構成一幅年代舊遠的畫,讓人嚮往不已。在這本書中,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溫婉清澈;老爺爺慈祥又寬容,船伕們浪漫又豪爽,就連生活的無奈,在這個地方,都帶着詩意的.色彩,讓我們既看到了湘西人在命運錢的無助與憂傷,又產生對美好人性的信仰。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淳樸善良的鄉親們。比如說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送了他們很多吃的。翠翠祖父去世,周圍鄉親都來幫忙……而相比下,我們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裏,人與人之間人情淡漠,有時候,甚至鄰居之間都相互不認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我希望,有那麼一天,每一個人都有寧靜的理想,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彼此互幫互助,共同建造一個像家一樣的世界。

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

《邊城》讀後感優秀12

《邊城》全書有八萬字,故事情節十分簡單,湘西邊境小城茶峒城外住着一戶單純的人家,家中只有一個擺渡維生的老船伕同他十五歲的孫女翠翠相依爲命,茶峒有一個掌水碼頭的船總順順,生有兩個兒子,老大天寶與老二灘送,同時愛上了翠翠。人物就在這樣的基調下鋪開,人是天真未鑿的人,事是萬古如斯的事,寫的是時間的流動,現實的變幻,卻有一種脫離現實的烏托邦的色彩,讓人有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

《邊城》中的人物各個是那麼的可愛,但他們自身的個性行爲與外在命運的無常,卻帶出了這樣的結尾: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故事中,男孩女孩單純的愛、親人之間的真摯感情、整個茶峒的風俗民情都充滿了質樸的人文美,許多認真的`人們在不遺餘力地過日子,他們都有讀者可以尋找到的可敬之處,但同時也很渺小,小到幾乎無法反轉上天安排的命運,也因此帶有一點薄霧般的哀愁,以及沈從文對那些人與鄉城的愛。

像沈從文所說的:“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故事中充滿了五月中的斜風細雨,以及那點六月中夏雨欲來時的悶人的熱和悶熱中的寂寞。”細細的雨與悶熱中的寂寞,便這樣輕柔地縈繞在每個讀過書的人心頭。很少有一本書,什麼都是淡淡的。人物淡淡的,感情淡淡的,連景物也是淡淡的。看這樣的文章就像是坐着小船劃過湖心一樣,泛起一波波的漣漪後又歸於平靜。

汪曾祺編寫的一本沈從文先生的精選裏提到:《邊城》是一把花,一個夢。一朵祥和希望的花,一個未竟而寂寞的夢,這或許便是對《邊城》最好的形容吧。可惜我少有機會輕鬆地泡杯茶一口氣讀完一本書,斷斷續續地讀感受也會比較打折扣。期待幾年後我會再拿起這本書,細細品味其中的美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