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14篇[精華]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14篇[精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9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14篇[精華]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1

前幾日閱讀了大名鼎鼎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作者是史蒂芬·柯維。本書看似平淡無奇,但讀完之後,我由衷欽佩作者的遠見卓識。藉着讀書筆記,首先整理下本書的知識框架。

本書框架:

一個普遍規律,個人成長的規律:依靠—獨立—互賴。這個普遍規律引出了本書的兩個重要章節,個人成功領域的成功,從依靠走向獨立,與之對應的前三個習慣:積極主動、以終爲始、要事第一。公衆領域的成功,從獨立走向互賴,對應着中間三個習慣: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

習慣的定義:

將習慣定義爲“知識”、“技巧”與“意願”三者的混合體。俗話說“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絕大的影響”。

高效能人士的定義:書中並沒有明確定義何爲高效能人士,我們普遍理解的是大家認爲的在事業、家庭、生活中取得普遍成功的人士。

書中提到“要提升自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潛力,務必從改變自我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對事物的認知方法以及對競爭環境的理解入手,也就是提升自身的素質,同時輔助一些必要和實用的有效方法。”這是非常深刻而又見地的理解。

解決問題不但僅要在術的層面想辦法,還要回到道的層面,從價值觀和方法論上去思考,以及從瞭解周圍環境入手,綜合一句話就是提升自身素質。

這七個習慣是一個整體,是“積極主動”的'態度、“以終爲始”的願景、“要事第一”的把握、“雙贏思維”的互賴、“知彼解已”的溝通、“綜合綜效”的合作和“不斷更新”的創造,它們相輔相成,不管是領導還是職工養成不錯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它甚至能決定一個人的成敗得失。

積極主動,就是對待生活、工作都要勤懇主動,勇挑重擔,高效能人士爲自我行爲以及一生所做的選取負責,他們效力於實目前潛力控制的事情而不是被動的憂慮,那些沒法控制或難以控制的事情,他們透過努力提升效能,從而擴展自我的影響範圍。

要事第一就是自我管理的原則,也是作爲管理者要時刻提醒自身的原則。在有限的精力下要時刻明白要事第一,這也是二八定律的一個現實應用。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到第一位,由領導決定什麼是最重要的,再靠自制力來掌握重點,時刻把我們的重點放到第一位,以免被偏見、情緒或衝動所左右,從這個好處上說,自我管理的實質就是自律和條理,是對計劃的實施。

總結一下,所謂道理都是相通的,中西方都是一致的,這七個習慣中的前三個:積極主動、以終爲始、要事第一,是從價值觀和工作觀入手,講述自我驅動,自我管理,自我領導,相當於儒家講的修身;七個習慣中的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是從理念、溝通、合作等層面講述處世之道,相當於儒家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當然第七個習慣—不斷更新,相當於道家的應物變化思想,強調我們要隨着環境的轉變不斷適應,唯有變化是唯一不變的真理。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2

最近,讀了一本書,名爲《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完此書,感覺有很多收穫,現將體會談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從書中所談到的"七個習慣"來看,人的品德和觀念是取得高效能的基礎。七個習慣分別是:

習慣一:積極主動 ------個人願景的原則

積極主動這個詞如今經常出現在管理方面的著作中,它的涵義不僅僅是採取行動,還代表人必須爲自己負責。個人行爲取決於自身,而非外部環境:理智可以或者戰勝感情;人有能力也有責任創造有利的外在環境。

習慣二:以終爲始-----自我領導的原則

"以終爲始"的習慣可以適用於各個不同的生活層面,而最基本的目的還是人生的最終期許,它是以所有事物都經過兩次創造的原則爲基礎的。所有的事物都有心智的即第一次創造,和實際的即第二次創造。我們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心中構想,然後付諸實

習慣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則

有效管理是掌握重點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有領導決定什麼是重點後,再靠自制力來掌握重點,時刻把他們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覺、情緒或衝動所左右。要集中精力於當急的要務,就得排除次要事物上的牽絆,此時要有說"不"的勇氣。

習慣四:雙贏思維------人際領導的原則

利人利己者把生活看作是一個合作的舞臺,而不是一個角鬥場。一般人看事多用二分法:非強即弱,非勝即敗。其實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夠的立足空間,他人之得不必就視爲自己之失。

習慣五:知彼解己------同理心交流的原則

首先尋求去了解對方,然後爭取讓對方瞭解自己。這一原則是進行有效人際交流的關鍵。

習慣六:統合綜效------創造性合作的原則 在互賴關係中,綜合效益是對付阻撓成長與改變的最有力的途徑。助力通常是積極、合理、自覺、符合經濟效益的力量;相反地,阻力多半消極、負面、不合邏輯、情緒化、不自覺。不設法消除阻力,只一味增加推力,就彷彿施力於彈簧上,終有一天引起反彈。如果配合雙贏的動機、同理心的溝通技巧與統合綜效的整合功夫,不僅可以破解阻力,甚至可以化阻力爲動力。

習慣七:不斷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原則

人生最值得投資的就是磨練自己,因爲生活與服務人羣都得靠自己,這是最珍貴的工具。工作本身並不能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擁有財富,並不代表經濟獨立,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七個習慣的前三個習慣可以使人從依*達到自立,而進一步養成了後四個習慣的人則是最高境界的人。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3

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y),入選美《時代週刊》“影響美國曆史進程的25位人物之一”,是美國家喻戶曉的啓蒙家。

柯維在領導理論,家庭與人際關係,個人管理等領域久負盛名。在美國乃至全世界,其思想成就,絕不亞於傑克·韋爾奇、卡內基、巴菲特、德魯克中的任何一位。

我們就來學習讓大家津津樂道的七個好習慣到底是什麼?這七個好習慣其實可以分成兩截,就是最底下有三個好習慣,這三個好習慣分別是積極主動、以終爲始、要事第一。這三個好習慣能夠幫我們做一個事情,就是讓我們的人格從依賴型人格變成自立型或者獨立型的人格,就是我們每個人成長的過程當中,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依賴,就像我們是一個孩子的時候,遇到任何問題我們都會說媽媽怎麼辦,爸爸怎麼辦或者這事不怪我,這事是他們要求的,我是在完成你的作業,我們是一個依賴型的人格。

依賴型人格就代表着這個人還沒有長大,他還是一個孩子,慢慢地我們需要從依賴型人格變成獨立型的人格,就知道這事是我的問題,這事我應該擔當,這事我能夠想辦法。

那麼要完成這個轉換是非常困難的`,就需要我們能夠學會積極主動、要事第一和以終爲始。那麼經過了這個轉換之後又有三個習慣,分別是雙贏思維、知彼解己和統合綜效。這三個習慣讓我們完成另外一個改變,就是從獨立型變成互賴型。

很有意思,就是一個人獨立了不是一件好事嗎?但是如果這個人只知道獨立呢,如果這個人只知道凡事就靠我自己呢,比如我們小時候上學很多學霸,後來到工作以後你發現學霸們未必就真的比那些學習不怎麼好的人表現得更好,甚至有的更糟,爲什麼?

因爲學霸就只相信自己,學霸覺得我能夠成功就是靠我自己學習好,他缺少了從獨立到互賴的這個跳躍。所以完成了這六個習慣以後,你可以從一個依賴型人格變成獨立型人格,變成互賴型人格這個更難。最後一個習慣叫不斷更新,保證你自己不斷地螺旋式上升,這就是七個習慣的基本的結構。這裏邊有一個前提就是我們的思維定式和思維轉換的問題,就是每一個人爲什麼會在一種節奏之下不斷地生活,爲什麼突破不了我們生活當中的困境?是因爲我們看到任何事情的時候,我們都會自己習慣的思維定式去解讀這個東西。人的習慣就像電腦的自動執行程序,總以條件反射的速度來解決一個個似曾相似的事件,所以我們說習慣重要,是指它總是先於思考就開始行動了。

如果要我們舉例,好習慣是數不盡的,而可以爲我們的人生指點光亮的習慣卻不多,就如金字塔型的人員結構。那些塔頂的人們,積極、高效、友善、自律,着實令人歎服。想要像他們一樣,先從這七個他們共有的習慣學起來吧。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4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美國作家史蒂芬·柯維寫的一本教育類型的書。這本書以作爲美國公司員工、政府機關公職人員、軍隊官兵裝備書而出名,中國青年出版社甚至將這本書稱爲“在美國影響力經次於《聖經》”。我認爲這本書可以有它這樣的成功是因爲它徹底的改變了讀者對自己思維的理解。它讓讀者們認真思考:爲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思想,有這樣的行動?

這本書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內心品德的重要性。在現在的社會中,很多人都爲了成功而改變自己的外表。比如說,很多課程就教那些領導者如何微笑、如何着裝、如何讓別人喜歡自己等等。這樣的個人魅力卻也是表面的,因爲他依靠欺騙和玩弄。柯維告訴我們這樣的表面的行爲並不能達到真正的成功。真正的成功來自於內心品德的強大,就像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友好要比一個機械化的微笑和優美的着裝更能說服別人。這也就體現出了現在社會的一個問題:重點從對內心的培養轉移到了對外表的注重。這樣的轉移會讓人們更難獲得成功。

這本書告訴我的第二點就是人必須以原則爲中心纔可以高效和成功。原則是指引我們行動的價值觀。原則指引着我們的思想,而思想引導着行動。有些原則無法否認地給人們帶來成功和幸福,比如公正、安全、勤勞等等。如果我們所有的行動都是以這些原則作爲標準,那我們就更可能獲得成功和幸福。但是如果我們忽略這些原則,那麼效率也許就會變低。

用一個例子來說明:有了付出纔有收穫是無法否認的事實,正如沒有耕地就沒有收穫似的。如果我們把它作爲一個價值觀,一個原則,並讓它來指引我們的行動,那麼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因爲去嘗試各種各樣的捷徑而浪費時間,而是踏踏實實地解決這個問題。這時我們就會更成功、更高效。因此我自己創建了一些我認爲可以幫助我成功的原則,比如勤勞和誠實。如果我要做的事情與這些原則互相矛盾,那我就會立即放棄做那件事來避免走彎路。

“七個習慣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習慣就是積極主動。作者相信的是一個人環境對他的`影響是有限的。不同的人在同樣的環境中作出的反應是不同的。柯維提倡的就是不能讓環境對我們造成太大的影響,而是鼓勵我們去積極的改變這個環境和調整自己來得到最大的成功和效能。比如在我們學校,我們經常會聽到“我現在的成績就是全是因爲我的老師太差了”之類的抱怨,但是其實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很有限的,所以同樣的老師會有不同成績的學生。我們都會下意識的去怪我們的環境,並以此把指責從自己轉換到了環境,卻沒有意識到我們自己纔是我們成功或失敗的主要原因。這讓我更清楚和正確地看待環境與成功的關係,並讓我更容易地總結我失敗的原因。

雖然我對這些複雜地概念的理解仍然是很初步的,但是這本書對我的正面影響已經是是十分巨大的,因爲它讓我更容易地做出正確的行動。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5

最近在一次翻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閱讀,感受又大不相同,首次接觸到這本書,是因爲很多書中都提到此書,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就決定購買閱讀,第一次閱讀可以說是淺嘗輒止,不求甚解,甚至感到有些乏味。然而第二次閱讀感覺明顯不同,好習慣對人的影響很大,每一個人都希望養成好習慣,我也不例外,抱着這樣的目的,我再次閱讀本書。

作者從不同緯度闡釋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習慣一主動積極,習慣二以終爲始習慣三要事第一習慣四雙贏思維習慣五知彼解己習慣六痛合綜效習慣七不斷更新。這七個習慣養成任何一個,都讓人受益終生,有些公司也把這本書的觀點與內容提取成PPT課件,用來做企業內部的`培訓,以求改變員工認知,提高員工效率。提升公司業績。然而知易行難是很多人的通病,要真正養成這七個習慣也非一日之功。習慣的養成需要大量的重複,直到實現自動化。這個過程反反覆覆,尤其思維類的習慣養成,難度更高,因爲很難控制。也不好監測!

讀一本書容易,然而要踐行書中的觀點並非易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這樣讀書就夠了》這本書中,趙周老師提到讀書三步法,和已有知識鏈接,做便籤,寫出行動計劃,我也是利用這種方法從此書中尋求自我的改變。其中前三個習慣讓我感觸頗深。

主動積極,作者談到任何事物都經過兩次創造,第一次創造源於自我大腦中的創造,第二次纔是事物本身的創造,不難理解,日常生活中很多做不到的,做不好的事情是因爲第一次創造就失敗了。沒有想到,怎能做到,沒有想好,有怎麼能做好。日常生活中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在工作中,瑣碎的事情所佔用的時間往往超過了思考的時間,這樣會導致低效!

以終爲始,史蒂芬科維博士很幽默的談到想象一下如果你在參加自己的葬禮,你希望悼詞怎麼寫,如何來總結。作者從生命的終點去倒推人生,所以大到人生,小到任何事情,從所要的結果來看過程,這樣就不會走偏,每一步都是在爲目標服務,事情的開始就要想到,事情的結果!

要事第一時間管理理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記錄便籤以此來管理時間,第二階段日程安排行事曆,第三階段時間不需要管理也無法管理,每一天都有很多事情,如何來排序,根據時間四象限,緊急重要,緊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緊急,當然就臥而言對於這個象限的應用和區分還有待探索。意識到時間需要管理,我也開始做每日規劃,安排每天的事情,每天到單位第一件事就是寫今日計劃,詳細梳理一天要做的事情,踐行一個多月,時間利用有明顯的改善,雖然零零星星,但至少每一天都有記錄,都知道自己做了什麼,養成了這個習慣,一天也會不慌不亂,不會浪費時間在思考接下來還要幹什麼上面。這個習慣固化之後,所要的結果,分解到每日的行爲中,結果的呈現就是堅持和行動的複利結果!

人生五件套:早起,冥想,閱讀,寫作,健身,自從我接觸到這個觀點,就決定養成,很遺憾目前只養成部分,但已然在路上!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6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是美國富蘭克林柯維公司創始人史蒂芬·柯維博士著的,據稱,“在美國,此書影響力近次於《聖經》。”

沒有閱讀的時候,以爲這無非是一本勵志類書籍,等到讀起來,卻知道它所論述的涉及每個人的事業、婚姻、家庭、生活、教育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對如何搞好合作與溝通、提高幸福指數和成功的機率而最終達到“高效能”做了具體而又深刻的論述。

事實上,正如作者所說,“人們是如此的相似,又是那樣的不同。”爲了生計或實現自己的某種理想和願望(或者是達到某種慾望),現代的人們都在忙忙碌碌中度過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可是,如果你細心觀察一下身邊的人,其實,他們的工作效能是不同的。

人人都有美好的願景——良好的人際關係、出色的工作業績、不菲的勞動收入、美滿的婚姻、和諧的家庭……然而,這些願景不會降臨到每個人的頭上。人們總是心懷憧憬而又必須面對現實。那麼,有沒有一劑良方使渴望這些美好願景的人們做得更好一點?答案就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裏。

書中推薦的七個習慣是:

1、積極主動——個人願景的原則

2、以終爲始——自我領導的原則

3、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則

4、雙贏思維——人際領導的原則

5、知彼解己——移情溝通的原則

6、統合綜效——創造性合作的原則

7、不斷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則

逐條對照上面所列出的七個習慣,我們做到了幾條呢?恐怕在第一條“積極主動”方面就會有很多人沒有做到。尤其是作爲一名員工的角色,你做到積極主動了嗎?“太多人只是坐等命運的安排或貴人相助,事實上,好工作都是靠自己爭取來的.。”近年來,一些管理層人士經常講“職業倦怠”,可見,消極被動是廣爲存在的。

所謂“以終爲始”,就是“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認清方向。這樣不但可以對目前處境瞭如指掌,而且不至於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誤入歧途,白費功夫。”而“要事第一”的原則,卻是指集中精力於當急的要務,排除次要事務的羈絆,即“別讓瑣務牽着鼻子走。”我們做得如何?

說到了“雙贏思維”,可能我們做得更不好了。對於這一點,我們是喊聲震天高,而在內心卻只想自己贏。“知彼解己”重點強調“移情溝通”。所謂“移情溝通”是指以理解爲目的的聆聽,要求“聽者站在說話者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思維模式和感受。”這對於我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長和合格的教師大有裨益。

最後兩點是“統合綜效”和“不斷更新”。其中,“統合綜效”是講整體大於部分之和。例如,疊放在一起的兩塊木片所能承受的重量大於疊放前分別承受的重量之和。我們做教師的善於敞開胸懷,博採衆議,善於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智慧都在這個範疇。“不斷更新”比較容易理解,但是人們卻往往熱衷於躺在祖宗留下來的牀上悠閒地睡眠,不願意開啓自己大腦創新的大門。

渴望美好,並追求卓越的人們,讀一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會像我一樣受益匪淺。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7

近日,利用春節假期的時間,拜讀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俯卷仰思,感觸頗深。這本書通俗易懂,讀來頗爲受用,作者史蒂芬.科維博士通過利用大量生活、工作中的實例和生動形象的圖表,向世人介紹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和高效能生活的基本原則,最終告誡我們,如果能遵循這七個原則,並把他們化爲行動,那實現真正的卓越的人生就不會遙遠。

這是一本關於每個人的人生成長的書,書中認爲人生成長需要經歷三個階段:1.依賴階段2.獨立階段3.互賴階段,也就是從0到一1,1一N的過程。

我們不難發現,處在依賴階段的人,最常用的一個字就是“你”,如“這事都是因爲你,纔會有這樣的結果”,因爲在這個階段中他們常常需要別人來對他的問題負責,需要別人對自身情緒負責,最終需要別人對他的人生負責。如果我們能真正擺脫依賴,那,我們的人生就到了第二階段:獨立階段。在獨立的人的語言中,經常會聽到“我”字,例如“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我”的計劃、“我”的'觀點。然而,從依賴到獨立是人生成長中最艱難的一公里,很多人都不能完成蛻變。因此,當我們一個人靜下心來的時候,不妨想一想,在人生最艱難的一公里徵途中,我們走到了哪裏?是0.1還是0.9?

經歷了前兩個階段,科維認爲接下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互賴。互賴階段的人,追求的是你贏我也贏,即以實現“雙贏”爲目標,他們不但能看到雙方的差異中各自的價值,也能看到雙方合作的潛力,最終達到1+1>2。

20xx年我就要踏上寧杭文旅市場部的新崗位,對我而言面臨的是人生的又一段新的征程,在這樣的時間節點讀到這本書,彷彿讓我看到了一盞明燈。書中講到的兩大思維模式“遵循原則”和“由內而外”,就像是新徵途上的指南針和發動機,可以幫助我理清思路,指引我選擇正確的方向。

文旅工作對我來說既是陌生的又是有挑戰性的,特別是進入市場銷售這一隊伍,就越發有難度了,這不禁讓我壓力倍增。如何才能快速地適應新崗位,轉變原有的思維模式呢?科維在書中給了我答案,那就是從七個習慣的第一個習慣做起:積極主動。我們常常會說:“人生就像是一場沒有彩排的演出”,我們人生的這場演出,導演就是我們自身。沒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總會經歷一些困難和挫折,面對困難和挫折,我們是失去信心,放棄希望,還是自身當導演,去積極主動地應對困難呢?我的答案,當然是後者。積極主動,是做好每一件事的第一步,也是邁向成功人生的第一步,更是從依賴到獨立最關鍵的一步。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想要真正成功的人,首先要從自身的內心出發,從正心、修身做起。那,在工作中也是一樣,我們不妨經常問一問自身,我是否做到了盡職盡責,我是否保持着一顆“初心”。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8

前幾日閱讀了大名鼎鼎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作者是史蒂芬·柯維。本書看似平淡無奇,但讀完之後,我由衷欽佩作者的遠見卓識。藉着讀書筆記,首先整理下本書的知識框架。

本書框架:

一個普遍規律,個人成長的規律:依靠—獨立—互賴。這個普遍規律引出了本書的兩個重要章節,個人成功領域的成功,從依靠走向獨立,與之對應的前三個習慣:積極主動、以終爲始、要事第一。公衆領域的成功,從獨立走向互賴,對應着中間三個習慣: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

習慣的定義:

將習慣定義爲“知識”、“技巧”與“意願”三者的混合體。俗話說“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絕大的影響”。

高效能人士的定義:書中並沒有明確定義何爲高效能人士,我們普遍理解的是大家認爲的在事業、家庭、生活中取得普遍成功的人士。

書中提到“要提高自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潛力,務必從改變自我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對事物的認知方法以及對競爭環境的理解入手,也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質,同時輔助一些必要和實用的有效方法。”這是非常深刻而又見地的理解。

解決問題不僅僅要在術的層面想辦法,還要回到道的層面,從價值觀和方法論上去思考,以及從瞭解周圍環境入手,綜合一句話就是提高自身素質。

這七個習慣是一個整體,是“積極主動”的態度、“以終爲始”的願景、“要事第一”的把握、“雙贏思維”的互賴、“知彼解已”的溝通、“綜合綜效”的合作和“不斷更新”的創造,它們相輔相成,不管是領導還是職工養成良好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它甚至能決定一個人的成敗得失。

積極主動,就是對待生活、工作都要勤懇主動,勇挑重擔,高效能人士爲自我行爲以及一生所做的選取負責,他們效力於實現有潛力控制的事情而不是被動的憂慮,那些沒法控制或難以控制的事情,他們透過努力提升效能,從而擴展自我的影響範圍。

要事第一就是自我管理的原則,也是作爲管理者要時刻提醒自己的原則。在有限的精力下要時刻明白要事第一,這也是二八定律的一個現實應用。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領導決定什麼是最重要的,再靠自制力來掌握重點,時刻把我們的重點放在第一位,以免被偏見、情緒或衝動所左右,從這個好處上說,自我管理的實質就是自律和條理,是對計劃的實施。

總結一下,所謂道理都是相通的,中西方都是一致的,這七個習慣中的前三個:積極主動、以終爲始、要事第一,是從價值觀和工作觀入手,講述自我驅動,自我管理,自我領導,相當於儒家講的修身;七個習慣中的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是從理念、溝通、合作等層面講述處世之道,相當於儒家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當然第七個習慣—不斷更新,相當於道家的應物變化思想,強調我們要隨着環境的變化不斷適應,唯有變化是唯一不變的真理。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9

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就是不斷磨練自己,最珍貴的工具是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通過身體、智力、情感和精神四個層面的自我提升和完善,養成良好的習慣。

以原則爲中心,以品德爲基礎:

這段時間讀完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對於探索自我,提升和完善自我與獲得成功自己都有了新的理解。對於高效能人士中提到的七個習慣,我認爲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對於目標我們既要全力以赴,也應當注重自身的修煉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並且科學管理自己的`時間,同時保持求知若飢、虛心若愚的虔誠心態,從而走向獨立實現自己。在這個過程中要通過建立共贏、換位溝通、集思廣益等方式,促進團隊溝通與合作。重點還要有創新精神從而促進前六個習慣的完善,關鍵的是從身心開始修煉自己。

在這個科技不斷變化知識不斷更新的世界裏,原則是不變的。在生命的長河中,要完成渴望的目標,戰勝艱鉅的挑戰,就需要我們改變自己,用原則和自然的法則去解決身邊的事情。首先,由內而外全面造就自己,在面對現實問題中,以原則爲中心,以品德爲基礎,摒棄個人魅力論等治標不治本的思想,由內而外實現個人效能和人際效能。然後對於習慣,品德實際上就是習慣的合成,從一件事意願、知識和技巧出發,想要做到做什麼,爲何做到最終結果如何做這三方面協同努力。思想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人的行爲總是一再重複,卓越不是一時的行爲,而是一種習慣,養成良好的習慣對一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對於良好的習慣,從最初的依賴別人去學習和被督促,到自己可以單槍匹馬去完成一件事的獨立期,再到最後我們可以羣策羣力的協調一個團隊,通過不斷的更新,達到自我的完善,對於需要具備的習慣首先有積極主動、以始爲終,在過程中要以要事第一、雙贏的思維去對待,同時我們要做到知己知彼,綜合綜效的去完成一件事,最後還要做到不斷的更新自己。

對與習慣來說,我們不要去做環境的產物,消極的對待工作,而是應當做一個高效能的人—我是我自己選擇的結果,積極主動的去提升生命的價值。根據價值觀,有意識地選擇待人接物的方式,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擾或衝動行事,智慧地運用刺激和迴應之間的空間,開闊自己的選擇和心胸。同時自己也應當跳出自己的“關注圈”,專注於自己的“影響圈”,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圈”。最後對待習慣,自己應當做到挑戰內心的惰性,積極迎接學習、工作與生活的挑戰,用積極的語言,採取主動的措施。

對於以始爲終,所有的事物都應當現在腦海裏醞釀,其次纔是實際的創造,牢記自己的目標和使命,每天朝着自己的目標去不斷努力,擬出願景和目標,據此塑造未來。自己設計自己的人生藍本,並用來引導自己的未來。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10

這本書作者是史蒂芬·柯維,書本按照七個習慣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重新探索自我”,第二部分是“個人的成功:從依賴到獨立”,第三部分“公衆的成功:從獨立到互賴”,第四部分是“全面觀照生命”。七習慣分別是:積極主動、以終爲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這七個習慣從個人到他人,再回歸個人,對人們的啓發是非常大的。

積極主動就是採取主要行動,不把責任推給別人,爲自身的過去、將來負責,依據自身的原則和價值觀辦事,而不是受到環境和情緒的影響。積極主動的人能掌握自身的人生方向,在遇到問題時,不是以消極的觀點看待問題,而是積極主動地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喬布斯身上具備的積極主動品質是非常明顯的,在一般人眼裏覺得不可能的事情,在他的眼裏,就是一定要克服各種困難也要完成它。那種積極主動的強大個人魅力,讓周圍的人不會垂頭喪氣,也不會早早放棄,而是有一種勢如破竹甚至是視死如歸的衝勁。在這樣的氛圍下,事情往往取得比預期成果更好的成績。

而以始爲終是起着思想指導的作用。書中建議我們,設想自身在走完這段人生,最希望給社會留下什麼,最希望還活着的人對我們的評價是什麼。是一事無成?還是有所成就?還是對他們有什麼思想上的影響?我認識一位大神,他始終以自身影響別人爲己任,把佈道師作爲自身的人生目標,同時他無時不刻在實踐着。我認爲他實現了自身的人生價值,並且在不斷地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改善,在分享他的'個人成長的同時,也影響着很多人,這就是有價值的人生。“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這句被人們說爛的話,在這個“以始爲終”的思想上,是多麼令人深思啊。如果我們在做一件事前,思考這個問題,那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浪費,更容易達到目標。只要我們認定一個目標,並且不遺餘力解決,只要堅持下去,排除萬難,相信有一天會有所收穫的。

這本書裏還有一點是我這種容易臨場恐懼的人值得去實踐的,就是心靈演練,想象與確認。據說很多頂尖人物,包含運動員們都擅長這一演練。具體做法是在身心完全放鬆的情況下,模擬各種可能出現的狀況以及適當的反應,這樣我們的行爲會在潛移默化中逐漸轉變,最後終於能完全控制情緒,冷靜應變。我是一個很害怕在公衆場合中表演、演講的人,一旦暴露在公衆之下,手腳完全不知道怎麼擺放。但我的工作必須要我經常在人人面前講話,因此我在實踐心靈演練時,總是要把自身置於說話錯漏百出的場合,然後把自身在這種尷尬場合中的感受盡可能在腦海裏想象。一遍、兩遍、三遍……想象讓我逐漸平息,似乎有了感覺,臉皮慢慢變厚了,好像不再那害怕了。

這是這本書給我的一些感想和啓示,希望更多人能一起讀這本書,提升我們的能力。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11

天氣炎熱,工作量大,但銷售額確沒有得到相應的增長,收入不高,員工士氣低落,如何提升員工的積極性,是現在首先需要解決的事。

基於這個問題,我有機會讀了這本書,從中我們或許可以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路徑。下面我就從這本書中學的一種習慣於大家分享一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積極性。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積極性。積極主動不但指行事態度,還意味着人一定要對自身的人生負責,個人行爲取決於自身的抉擇,而不是外在的環境,人類應該有營造有利的外在環境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瞭解了積極性,我們再來聊三個問題;其一.是什麼影響了人的積極性;其二.我們面對的問題是什麼,怎麼解決;其三.我們該怎麼做;

其一.影響人積極性主要來源於三個論點,是基於我們在面對環境或者問題時的反應,也可以說是用來解釋人性的三種觀點。第首先是基因決定論,認爲人的本性是由祖先遺傳下來的。例如說,一個人不善於言談,那會說是遺傳原因,因爲他父親就是這樣;

第第二是心理決定論,這個是強調人的本性是有父母的言行或者小時候受到的教育決定的。例如一個人不敢與陌生人說話,是因爲小時候留下的陰影;

第三.環境決定論主張環境決定人的本性,也就是說周圍的人與事,經濟狀況、國家政策都可能影響到。例如一個人會因爲今天是晴天或者陰天來影響自身的心情。瞭解這三個論點可能讓我們更容易分析我們面對的問題,從而找到解決的辦法。

我們面對的問題可以分爲三類:其首先是可直接控制的(問題與自身的行爲關於)——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培養正確的習慣來解決,這個關係我們日常管理的現象是我們的時間管理、個人魅力、知識儲備、身體健康等方面,都是可以通過自我約束達到的。

其第二是可間接控制的問題(問題是與他人的行爲關於的)可以通過改善施加影響的方法來解決。例如,管理員工的日常考勤、業績達成層面,以身作則的`管理方式可能比制度與說教更爲有效。

其第三是無法控制的問題(我們無能爲力的問題,例如過去,和現在面對的問題)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調整好我們的心態,微笑面對即將到來的一切,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瞭解了以上的三個層面,那我們怎麼才能做一個積極主動地人呢?

第一步、直面自身,真正認識解決問題的本質,那就是當問題來臨時我們做出的反應是由我們自身決定,我們要學會正面面對;第二步是加強自我修養,保持學習力,日常表達是把如果變成我可以模式;第三步是做出承諾,養成立即行動,言出必行的習慣;第四步是把以上的模式堅持30天,變成習慣。

聖雄甘地曾經說過:除非拱手相讓,否則沒人能剝奪我們的自尊。人與動物不同之處在於,當問題來臨時,鴕鳥會把頭埋入沙堆,而人會選擇不同的應對方式,讓我們露出燦爛的笑容積極面對未來的每一個挑戰,祝大家在下半年取得優異的成績!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12

一是什麼。知彼解己,通過深入瞭解對方的需求,建立起相互信任,從而達到相互瞭解,加深溝通。是人際交往的高效習慣之一。

二爲什麼。上帝在造人的時候,只造了一張嘴,卻給了二個耳朵,就是要讓多聽,少說,用心傾聽別人的話,聽出言外之意,能夠明白別人的顧慮和真實想法,這是達成有效溝通的基礎。

三如何做。就是用心去傾聽,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把自己代入對方,如果是你在同樣的場景和情況下,你是如何想的,依據是什麼,擔心的是什麼,深入徹底的瞭解對方。

有效的溝通分爲4個階段,一是複述別人的話,目的是讓自己專心去聽;二是加入自己的解釋,明確理解正確;三是滲入自己的感覺,體會對方的'情緒;四是分析與感情並用。

讓自己進入對方,理解對方,書中的原話是這樣的,人類最大的生存需求源自心理,即被人理解、肯定、認可和欣賞,心與心的交流真的很難,所以知己難得。

在交流的過程中,總是不知不覺在做這4件事,就是價值判斷、追根究底、好爲人師、自以爲是,是一種阻礙心與心交流的習慣。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現在社會的人普遍處於一個精神壓力十分緊張的狀態,爲了生活不比別人差,不惜把自己弄得落魄不堪,雖然這種追求的代價顯而易見,但也於情於理。

雖然每個人的生活追求不一樣,但以本人的淺見,只要生活過得去,能夠了解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追求什麼,追求的事物有何意義,追求的事物有何好處,心靈上得到滿足,那就是最大的滿足,應儘量把所有的追求簡單化,習慣化,不然物質上再多的滿足那也不是真正的滿足,會有多少人願意孤身一人居住在一棟金碧輝煌的宮殿呢,那心靈上的空虛是冰冷的是引人匱乏的。追求都源於我們的生活的思維習慣,沒有思維習慣的魔力,是不能讓我們有這麼多異於常人的想法。

在粗略的閱讀完<<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後,一個感想,那就是,理論與實踐的距離會有多遠?儘管書上內容所教授的知識是得到論證的值得肯定的,但是不是適合每一個人呢?是不是能應用到每一種對事對人的方法上呢?我對此有一些疑慮。

撇開其他特殊情況與特例,這本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爲人處世的的方法,更多的是對這個社會的深刻感悟。讓我更瞭解自己更能改變自己,讓我瞭解並應用多種思維方式,也讓我明白,由人組成的社會,由社會改變的人,是一個協作增效的整體,沒有個人就沒有社會,正是因爲有個人的發展,人們相互學習的發展,社會才發展的如此迅速,也正是人們不斷激發自己的才能與潛力,社會纔有如此明顯的進步。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13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是美國富蘭克林柯維公司創始人史蒂芬·柯維博士著的,據稱,“在美國,此書影響力近次於《聖經》。”

沒有閱讀的時候,以爲這無非是一本勵志類書籍,等到讀起來,卻知道它所論述的涉及每個人的事業、婚姻、家庭、生活、教育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對如何搞好合作與溝通、提升幸福指數和成功的機率而最終達到“高效能”做了具體而又深刻的論述。

事實上,正如作者所說,“人們是如此的相似,又是那樣的不同。”爲了生計或實現自身的某種理想和願望(或者是達到某種慾望),現代的人們都在忙忙碌碌中度過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可是,如果你細心觀察一下身邊的人,其實,他們的工作效能是不同的。

人人都有美好的願景——不錯的人際關係、出色的工作業績、不菲的.勞動收入、美滿的婚姻、和諧的家庭……然而,這些願景不會降臨到每個人的頭上。人們總是心懷憧憬而又必須面對現實。那,有沒有一劑良方使渴望這些美好願景的人們做得更好一點?答案就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裏。

書中推薦的七個習慣是:

1.積極主動——個人願景的原則

2.以終爲始——自我領導的原則

3.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則

4.雙贏思維——人際領導的原則

5.知彼解己——移情溝通的原則

6.統合綜效——創造性合作的原則

7.不斷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則

逐條對照上面所列出的七個習慣,我們做到了幾條呢?恐怕在第一條“積極主動”方面就會有很多人沒有做到。尤其是作爲一名員工的角色,你做到積極主動了嗎?“太多人只是坐等命運的安排或貴人相助,事實上,好工作都是靠自身爭取來的。”近年來,一些管理層人士經常講“職業倦怠”,可見,消極被動是廣爲存在的。

所謂“以終爲始”,就是“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認清方向。這樣不但可以對目前處境瞭如指掌,而且不至於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誤入歧途,白費功夫。”而“要事第一”的原則,卻是指集中精力於當急的要務,排除次要事務的羈絆,即“別讓瑣務牽着鼻子走。”我們做得如何?

說到了“雙贏思維”,可能我們做得更不好了。對於這一點,我們是喊聲震天高,而在內心卻只想自身贏。“知彼解己”重點強調“移情溝通”。所謂“移情溝通”是指以理解爲目的的聆聽,要求“聽者站在說話者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思維模式和感受。”這對於我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長和合格的教師大有裨益。

最後兩點是“統合綜效”和“不斷更新”。其中,“統合綜效”是講整體大於部分之和。例如,疊放到一起的兩塊木片所能承受的重量大於疊放前分別承受的重量之和。我們做教師的善於敞開胸懷,博採衆議,善於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智慧都在這個範疇。“不斷更新”比較容易理解,但人們卻往往熱衷於躺在祖宗留下來的牀上悠閒地睡眠,不願意開啓自身大腦創新的大門。

渴望美好,並追求卓越的人們,讀一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會像我一樣受益匪淺。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14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美國作家史蒂芬·柯維寫的一本教育類型的書。這本書以作爲美國公司員工、政府機關公職人員、軍隊官兵裝備書而出名,中國青年出版社甚至將這本書稱爲“在美國影響力經次於《聖經》”。我認爲這本書可以有它這樣的成功是因爲它徹底的改變了讀者對自身思維的理解。它讓讀者們認真思考:爲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思想,有這樣的行動?

這本書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內心品德的重要性。在現在的社會中,很多人都爲了成功而改變自身的外表。例如說,很多課程就教那些領導者如何微笑、如何着裝、如何讓別人喜歡自身等等。這樣的個人魅力卻也是表面的,因爲他依靠欺騙和玩弄。柯維告訴我們這樣的表面的行爲並不能達到真正的成功。真正的成功來自於內心品德的強大,就像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友好要比一個機械化的微笑和優美的着裝更能說服別人。這也就體現出了現在社會的一個問題:重點從對內心的培養轉移到了對外表的重視。這樣的轉移會讓人們更難獲得成功。

這本書告訴我的第二點就是人必須以原則爲中心才能高效和成功。原則是指引我們行動的價值觀。原則指引着我們的思想,而思想引導着行動。有些原則無法否認地給人們帶來成功和幸福,例如公正、安全、勤勞等等。如果我們所有的行動都是以這些原則作爲標準,那我們就更可能獲得成功和幸福。但如果我們忽略這些原則,那效率也許就會變低。

用一個例子來說明:有了付出纔有收穫是無法否認的事實,正如沒有耕地就沒有收穫似的。如果我們把它作爲一個價值觀,一個原則,並讓它來指引我們的行動,那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因爲去嘗試各種各樣的捷徑而浪費時間,而是踏踏實實地解決這個問題。這時我們就會更成功、更高效。因此我自身創建了一些我認爲可以幫助我成功的原則,例如勤勞和誠實。如果我要做的事情與這些原則互相矛盾,那我就會立即放棄做那件事來避免走彎路。

“七個習慣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習慣就是積極主動。作者相信的.是一個人環境對他的影響是有限的。不同的人在同樣的環境中作出的反應是不同的。柯維提倡的就是不能讓環境對我們造成太大的影響,而是鼓勵我們去積極的改變這個環境和調整自身來得到最大的成功和效能。例如在我們學校,我們經常會聽到“我現在的成績就是全是因爲我的老師太差了”之類的抱怨,但其實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很有限的,因此同樣的老師會有不同成績的學生。我們都會下意識的去怪我們的環境,並以此把指責從自身轉換到了環境,卻沒有意識到我們自身才是我們成功或失敗的主要原因。這讓我更清楚和正確地看待環境與成功的關係,並讓我更容易地總結我失敗的原因。

雖然我對這些複雜地概念的理解仍然是很初步的,但這本書對我的正面影響已經是是十分巨大的,因爲它讓我更容易地做出正確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