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三國演義讀後感彙總(14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彙總(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7W 次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彙總(14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

說起《三國演義》,這可是一部頗具歷史色彩的經典鉅著,在這字裏行間中,也必定是有着勇力過人的張飛,義薄雲天的關羽和嫉惡如仇的劉備這樣栩栩如生的人物。相比之下,呂布自然會被讀者埋沒,但就是這麼一個瑕瑜互見的人物的背後,卻隱藏着我們現代多少人的影子。

話說呂布出場之際,一身戰甲威風凜凜,霸氣十足,三兩下便打得敵軍潰散而逃,他的那股猛力與勇氣,瞬間在董卓等人眼前一亮,呂布終究是瑕不掩瑜,被人人稱讚。但就是這麼一個可抵千軍萬馬,獨自一人大戰劉關張三大豪傑的強勁干將,最後卻落得個無人願收,屈辱而死的結局。談其原因,也只能是呂布自己的一意孤行,以至於曹操對有勇無謀的他不屑一顧,又是呂布自己的性情多變,投奔時聽命於主公,一得官職後便是放縱不羈,就這樣最後無人願意甚至是無人敢接受他,到最後也是他的性格讓他在戰爭中葬送了自己的生命。然而,在他死的前幾秒鐘,你覺得他想的是什麼?所謂將死之人,其言也善,也許他害怕死亡,但他作爲這麼一個驕傲狂妄之人,本性難移,終究還是會想着來世殺盡眼前這些讓自己蒙羞的人。

逝者如斯乎,時間,歷史都不容我們改變,但若上帝賜給呂布一粒後悔藥,讓一切回到開始,難道歷史會就此全面改變嗎?難道呂布會不再一意孤行?難道呂布會虛心聽取意見?難道呂布會放下驕心,開始思考?答案當然是不會,究其原因,也還是他自己,他的改變,也許只是會對敵人多恨一點,殺得更猛一點,最後頭腦更加不清醒一點,他驕傲放縱的性格自始至終束縛着他,以至於他從未察覺。雖然擁有強大的力量,但卻不懂得向他人學習,定自己爲一方霸主,鶴立雞羣。於是,後悔藥只是延緩了他的死期,留下的只是呂布繼續放棄思考的'那絲絲可悲,只是曹操對其有勇無謀的進一步的嘲笑,唾棄。那麼,就算上帝無數次向呂布伸出援助之手,就算呂布有着無數粒的後悔藥,又有何用,這終究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呂布無法放下驕心,無法拋棄之前的態度,那你呢?

在呂布背後,不是別人,而是我們現代的高智商人羣,雖說是高智商,但在這變幻莫測,飛速發展的社會的壓力之下,不免有着各種各樣的人,他們有的因驕傲而失敗,有的因懶惰而失敗,有的因墨守成規,不懂創新而失敗。在他們失敗之後,那一刻,他們並沒有多想,只是異想天開的乞求一粒後悔藥,後果可想而知是無用功。到最後,他們只會如同狼羣驚散的羊羣,迷失未來的方向,活着的他們也許從此就像死了的行屍走肉。

然而,也許這部分人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敗在哪裏,因爲在失敗與困難的重重壓力之下,他們妥協,甚至是害怕了,最後他們連人最寶貴的思考的力量都拋棄了,最終他們只能淪爲社會的敗類,就算上帝施捨給他們幾粒後悔藥,又有何用,他們的心,早就因爲他們自己而死。

驕心也好,懶散也罷,對於失敗與困難的重重打擊之下,若不拋棄這些你未曾放下的甚至不願放下的,就難以改變現狀,魚和熊掌不能兼得,你若不拋棄自己的不良心理,也許相應的,成功會無情地拋棄你。

給呂布一粒後悔藥,也許不如給他當頭一棒,如果給你一粒後悔藥,你能冷靜思考,拋下之前你放不下的嗎?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從小就關注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最近興致來潮,又一次捧起了這本另類的史記。雖然作者的文字帶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但多少歷史見證過它的真實,也許不是百分之百的符合事實,但不可以否認它曾經的存在。

小時候就看着書中200多個人物上演着羣英會,在三足鼎立的局面下明爭暗鬥,爾虞我詐,絞盡腦汁想着如何凌駕於他人之上,戰火紛飛的年代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不明白爲何三國不能和睦相處,不明白英雄爲何熱衷於成爲亂世的梟雄。蜀魏吳,個個都自稱君子,孰不知自己的“豐功偉績”是由什麼壘成的,自己正踩在無數將領小兵的鮮血與汗水中站起來的,君子嚮往高尚,講究仁義。當我第一次用小學生的眼光欣賞《三國》的時候,我無法理解他們之間的爭鬥,無法理解他們的嚮往,他們的內心世界,更無法理解他們口中常常提到的仁義。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發誓至死永遠是兄弟,然而一覽全書,每次遇到危險,跑得最快的總是小劉,爲了保命甚至連老婆都不要了。害的關羽那死腦經爲了個“義”字去替曹操打工,過五關斬六將,這難道是悟出了“義”的真諦?

呂布本是一代豪傑,一表人才,然而卻爲了個貂禪,兒女情長,親手弒父,兩個乾爹都死在了自己的劍下。弄得孝義兩失,一輩子的英名毀於一旦。

曹操乃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這評價一點兒沒錯。呂伯奢好心設宴款待他曹阿瞞,卻不料引來一場滅門的殺身之禍,最起碼的禮尚往來都不見了蹤影,華佗給他治病,卻賠上了自己的性命。

魏延給我的感覺就是個惟利是圖的傢伙,“功勞由他領,黑鍋你來背”。陳式的例子再貼切不過。

然而當我再一次用高中生的.眼光重省《三國》的時候,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

趙雲的忠肝義膽天地可見,衝鋒陷陣,他會衝在最前面,撤退回營,他甘願斷後護送,生命在他的戰場上只屬於國家,屬於他效忠的朝廷,無論功勞多大,他都不會居功自傲,獨領風騷。這,纔是真正的“義”。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生的智慧都傾注在軍師的天職上,獻給了劉備創業的進程,沒有怨言。空城計,草船借箭,火燒赤壁,耳熟能詳的歷史無一不透着孔明的努力汗水智慧與精力。出師一表爭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用一生的光陰詮釋了“義”的真諦。

張飛雖然是個欠考慮,容易腦熱的單細胞動物,看他就曉得什麼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然而兄弟有難他必定出手相助,因爲火爆的脾氣,他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這也是爲了兄弟,爲了義,他用生命換來的“義”。這,纔是真正的義。

關羽很講義氣,對事不對人,爲了劉備,他寧願幫曹操掃除前進道路上的阻礙,因心念舊恩,在立下軍令狀的情況下毅然在華容道調轉馬頭,放走了曹操,不是別的,只是爲了義。這,纔是真正的“義”。

《三國演義》上演的不只是場戰爭遊戲,它並非“演”的天下,而是“義”的舞臺。如果不是“義”的存在,哪會有三國鼎立的時代?!

義――三畫一字,簡簡單單,又寓意深刻,三國演義,義貫三國,逝去了義,三國也就演不起來。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在長江岸邊,在神州大地上,在20xx年前的中國,這片神聖的土地經歷了什麼呢?三國時期。雖然民不聊生,卻趣事連連;雖然連年戰亂,卻英雄輩出;雖然戰士們的鮮血染紅了長江、黃河,可是他們的事蹟、這個年代的歷史卻永遠流淌在我們心中,就像血液是熱的,更是充滿色彩的。我從小就看三國,6歲時,一本厚厚的,表面枯燥無味的書擺在了我的書架上,懷着充滿希望的心情翻開了這本書,書中的內容竟一下子吸引了我,我鑽進了這本充滿魔力的書,直到現在,我還在研究三國。 日記

這本書記載的是東漢末年,由農民起義到羣雄割據的一系列故事。這個時期沒有誰是王者,沒有皇帝,更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個個秣兵厲馬,個個雄心勃勃,都想成爲最終的霸主。特別是劉備、曹操、孫權這三個老大,都有無數的兵馬,無限的魅力,打來打去,一場仗打了八十多年後,終於決出了勝負,勝者不是魏、蜀、吳,而是新的勢力晉,這個搞笑的結局爲三國畫上了“!”,或是個“?”。

三國時期,不僅有血肉橫飛,猛將如雲的戰場,還有在戰場後方,無數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的“戰場”。有像呂布、趙雲這樣的猛將,有像諸葛亮、周瑜這樣的不用刀槍卻勝過刀槍的謀士。更有像劉備、曹操這樣的王者。從這些英雄與歷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三國世界個個王者最終的目標無非是當上皇上,他們充滿野心,自以爲是,恨不得一步登天,但是最後卻誰也沒能得逞。做人就不要這樣,野心越大,輸得就越慘。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只有踏實的做事,一步一個腳印,從小到大,從無到有,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如果一口吃個胖子是絕對吃不下的'。雖然一開始你可能像劉備一樣渺小,但是隻要努力,踏踏實實的來攀登生活的這個梯子,當爬到梯子頂端時,你會看到自己腳印,看到下面的世界那麼美麗。成功需要努力,只有心還不夠,除了有心還要有行動。滴水能把石穿透,萬事功到自然成。看看袁紹這樣的人,只是充滿了野心,卻不付出努力,一顆心是達到了成功,可是通過實際行動走的路,他還遠沒有走完。

這三國這個亂世中,其實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曹操告訴我們做人必須有心計,劉備說想成功就一定要有執着的信念和一顆充滿慈愛的心。諸葛亮扇動羽扇,告訴我們只有時刻謹慎、細心才能成大事。關羽滿臉懊悔:“哎,千萬別像我這樣,心高氣傲,這樣得不到什麼好的結局”。呂布來了,趙雲來了,董卓來了,他們都來到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中,講述他們的人生。

以史爲鑑,以史爲例。從《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體會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夠享用一生。《三國演義》本身就是真理。讀歷史,讓人明智,讀國學,讓人明理。從這些經典中,我們就可以與英雄對話,與歷史交談。讀三國,讓我身處這個充滿魔力的三國世界,我還要在這個三國世界中繼續去探索。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4

三國演義主要講了五個時段:黃巾起義、董卓掌權、羣雄爭割、三分天下、三國歸晉。黃巾起義始於鉅鹿人張角,因此發動黃巾起義。而劉、關、張就此桃園結義,爲朝廷效力。不久就滅了黃巾軍。劉備的力也一天天強起來。皇后的哥哥何進因爲誤信他人召了早有造反意思的董卓進京。結果何進被十常侍殺後,董卓就掌權了。曹操曾想殺害董卓,但不成功。董卓爲拉攏人心,封袁紹爲勃海太守,出讓了赤兔馬給呂布。逼得諸侯聯軍抗董,雖敗軍了,但最後也給呂布所殺。張飛、關羽、劉備三顧茅廬後,請出“臥龍”諸葛亮。諸葛亮提出了聯吳抗曹等計劃,使劉備的大業紮下了結實的基礎。經過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曹操滅了袁紹、呂布,吳、蜀也打退了曹操。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曹操佔據強大的北方,劉備佔據西蜀、荊州等,孫權佔據江東。從而崛起吳、魏、蜀,三分天下。最後,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等逐漸去世。蜀、吳都歸降魏主司馬炎,三國一統歸西晉。這本書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威風凜凜的關羽,衝動魯莽的張飛,昏庸無能的劉禪,謹慎多疑的曹操。

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爲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爲給後人很深的印象。但是他不會用人,揮淚斬馬謖,大意失荊州,這都是蜀魏戰爭中最重要的幾個點,但是都因爲主將的大意而失去戰機。想大意失荊州之時,蜀國已經打的逼曹操遷都,勝利近在眼前,然而身在荊州的關羽將烽火臺上的人撤下,讓吳國有了可趁之機。劉關張三人都在當時死去。八百里火燒連營,蜀兵喪盡。身爲君主的劉備爲了兄弟報仇將大勢捨去,這就是所謂的兄弟情義,然後最終的蜀漢失敗就是爲了小義而喪失大義,如若當時將魏國殲滅。吳國遲早是囊中之物。身爲一名君主當是以人爲本。

但是三國演義也不是全部屬實,像周瑜羽扇綸巾,英俊瀟灑,他在歷史上並沒有那麼小氣,素有“美周郎”之稱。他在赤壁敗退百萬曹軍,官拜都督。

曹操被世人稱爲奸雄,有句話能印證他“寧我負天下人,休見天下人負我。”這是他當時誤殺了在他最困難時幫助他的親友所說。換位思考,如果我當時殺了,我良心必將不安,懺悔一身。身爲奸雄的曹操,他只能讓錯繼續錯下去。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三國演義的前言,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多少英雄。身爲帝王必須要捨去自身情感,方能成大事,三國演義留下的盡是遺憾……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5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然在,幾度夕陽紅。一想到三國演義,腦海中就會不由自主地浮現這經典的開篇詞。好一個“是非成敗轉頭空”,這簡容易單的一句話卻詮釋了多麼深刻的一個道理啊。

三國演義以三絕爲特點:智絕,奸絕,義絕。

智絕毋庸置疑便是諸葛亮了,他是位足智多謀的天才軍事家。“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獲”和“空城計”等,充分顯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膽果斷,擅長髮現敵將的弱點,攻其不備。他依據自然現象,巧用大霧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範例。他藉助司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計”,嚇退了追趕蜀兵的魏軍。試問三國中難道還有人的智慧可以超越他嗎?

大家也應該去學習諸葛亮的智慧,但大家要學的並非他的兵法,畢竟這在現代社會已經毫無用處了,大家要學習的是他的’辦法,要學習他去巧用天時地利人和。無論做啥事,人和都是至關要緊的,只有得到了大夥的'尊重和信賴,才大概成功的推行一個策略。反之,如果人不和,不管你這個策略是多麼完美無瑕,無人想推行,所有也都白扯。

至於“奸絕”是哪個,不需要我說,大夥也一定都已經心裏有數了。沒錯,那就是曹操。曹操這個生活性多疑,“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是曹操的經典名言,也是曹操的處世之道,呂伯奢是曹操祖父曹嵩之結義兄弟,該算是曹操的叔父了。曹操行刺董卓未遂後出逃,一路被董卓追殺。後得到中牟縣令陳宮的鼎力相助。行了3日,到了成皋地方,投宿在呂伯奢家。見故人之子來到,呂伯自然喜出望外,快點去買酒,並讓家人殺豬招待曹操一行。而曹操在屋子裏聽到磨刀的嚯嚯生,以爲呂家起了歹心,於是就殺去世了呂伯奢全家,後來看見被縛住的豬才知曉錯殺好人,於是與陳宮倉皇出逃,在路上遇見外出打酒的呂伯奢,便將錯就錯的殺去世了呂伯奢,陳宮大驚,責操“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曹操卻說出了他的處世格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所以說曹操是奸絕。

義絕是是我影響最深刻的一絕,義絕以關羽爲代表。而最能體現關羽義絕的事件便是千里走單騎。關羽雖然投降曹操,但身在曹營心在漢,當他得知自己大哥劉備的消息後,就不辭而別。因爲關羽的離開沒得到曹操的手諭,因此曹操的部下們一路上層層攔阻,但關羽憑着一己之力,過了五個關隘,斬曹操六員大將,東嶺關殺孔秀;洛陽城殺韓福;汜水關殺卞喜;過滎陽時殺王植;過黃河渡口時殺秦琪;在張飛佔的古城外殺蔡陽。最後和劉備相會。

在大家的日常,也應該要像關羽一樣重情義,不爲利益所魅惑,無論怎麼樣也不出賣我們的朋友,只有這樣,大家纔可以得到其他人的信賴,纔可以交到更多真心的朋友。

總而言之,這本書使我收穫頗豐,書中有很多人物的性格特點都很值得學習,名著是經得起反覆閱讀,反覆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長。這個寒假重讀《三國演義》,仍舊使我收穫頗豐。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6

看了《三國演義》這本書花了我將近一週的時間,真的很賺錢!《三國演義》是一部不合時宜的經典小說,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兩晉統一的一系列故事。

首先看到了《滾滾長江向東……》這樣的流行詩句,然後介紹了一下文字。第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談世界大勢,必有長久之遇,必有長久之分。”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週末七國分合爲秦,秦滅後楚漢分合爲漢.書中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作者本人通過歷史人物講解忠恕仁義愛的道理,深入人心。寫的是狄鹹、劉禪、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心胸狹窄的周瑜,長而厚的魯肅,勇武的張飛、徐軍、典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

雖然有這些人物,但最讓我有感觸的還是這本書裏描寫的英雄。先說關羽。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降漢而不降曹,坐燭,獨騎千里,五關斬六將,古城斬,後放曹操於華容道。他對老主人忠心耿耿,因爲戰敗失敗,約好了要知道老主人的消息,所以不知道如何做長途投資。我想,雖然我失去了敵人,但我終於回來了,這不僅是依然忠誠,也是一種難得而可貴的忠誠。《三國演義》表達關羽的方法也很簡單:“丹鳳眼,臥蠶眉,臉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又加上“赤兔馬”,又念《春秋》,刮骨治毒不怕痛,伐顏良,殺文丑,幾乎天下無敵。他所做的值得學習。

封建統治時期,我們需要一個忠臣,一個能不遺餘力而死的忠臣,那就是諸葛亮。諸葛亮通曉天文地理。他足智多謀,謹小慎微,一生奉獻。他借東風,草船借箭,周瑜三日,華容道求智,巧立八陣圖,罵王朗死,空城計,七星燈,用木偶退司馬懿,用魔術殺魏延,超乎常人意料。我本來以爲這種人應該看起來很不一般,但是書上的描述很簡單:八尺長,臉像冠玉,戴着黑絲綬帶圍巾,戴着鶴。他的.所作所爲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說曹操,曹操到。《三國演義》年曹操被稱爲漢奸,很可能是因爲兒子篡漢。他說劉備跟他是英雄,這讓劉備不敢聽,但他沒有殺劉備,雖然劉備只是甕中之鱉。這讓我感受到了曹操的大度,這是周瑜做夢也沒想到的。周瑜眼裏只有諸葛亮。而不是互相破口大罵,只要諸葛亮被殺,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發現劉備不是一般人,就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了天下太平的東吳。目光短淺,心胸狹隘,非英雄。這也和曹操形成鮮明對比。曹操也是實幹家,曾經刺殺董卓,經常召集羣臣討伐董卓。這些讓我感受到了曹操的偉大。總的來說,看完這本書,我開了眼界,上面的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情,我很喜歡。

作爲文學作品。因爲經過了藝術加工,所以小說很多。《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成功地創造了許多角色。書中寫了400多人,其中主要人物是個性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範。各種人物都有共性;同類人各有個性。作者描寫人物,善於抓住基本特徵,突出某一方面,使人物形象生動。對於主角來說,他們往往通過一系列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語言來表達自己複雜的性格。故事還展現了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其中赤壁之戰是最好的。讓讀者有一種被的感覺。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7

最近,我們班轟轟烈烈開展了'多讀書,讀好書'的活動。我也看了不少,不僅讓我開闊了視野,還積累了豐富的課外知識,令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唐代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三國演義》塑造了近200個生動活潑的人物形象,其中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忠勇雙全的關羽、寬厚仁義的劉備等人性格尤爲突出。《三國演義》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爭小說和歷史文化小說,它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事,構思宏偉,手法多樣,讀來使人驚心動魄、蕩氣迴腸、感人肺腑,帶來豐富的歷史文化體驗。

'紅臉大漢,相貌堂堂,威風凜凜,風度不凡,波有英雄氣概。'這句話描寫的是忠勇雙全的關羽。小說多處描寫了他英勇無畏的英雄事蹟,'刮骨療毒'就是其中一則: 關羽率軍向樊城進攻,不料被曹軍毒箭射中右臂。關平拔出臂上的弩箭,發現毒性已經入骨,關羽的右臂很快變得青腫,不能正常活動了。但關羽決心攻下樊城,不肯退軍,衆人只好四處求醫。忽然有一天,一個人從江東駕着小船,徑直來到寨前,自報姓華,名佗,字元化,要求面見關羽,來給他醫治。關平一聽,大喜過望。來人竟是天下聞名的神醫華佗!關羽請華佗坐下,命人獻茶,然後問華佗怎麼治?華佗說:'我自有醫治辦法,只是擔心君侯害怕。'關羽大笑道:'我視死如歸,沒什麼好怕的。'華佗說:'立一根標柱,柱上釘一個大鐵環。把手臂穿在鐵環裏,用繩子捆住右臂。我用刀子割開皮肉,颳去骨頭上的箭毒,再敷上藥縫合就沒事了。'關羽稱不用標註鐵環,飲了幾杯酒,人在與馬良下棋。華佗取出尖刀,叫人在下面接污血,割開皮肉,用刀刮骨,發出了細細碎碎的聲音。關羽臉上也沒有痛苦的表情。傷好後,關羽設宴答謝華佗。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內心被關羽的鎮定和頑強深深地震撼了。大家假設一下,如果自己是關羽,也會在刮骨療毒時飲酒吃肉、談笑下棋嗎?我想,所有的.回答幾乎都應該是'不可能會'.

記得幾年前,我生病了,媽媽帶我去醫院檢查。當我得知要做胃鏡時,膽小害怕的我立刻放聲大哭,死活不願意,又哭又鬧,媽媽連拖帶拉才強行讓我做完了檢查。 所以,我們應該學習關羽不畏艱險、鎮定自若、樂觀直爽的精神與性格,那我們也會變得堅強起來:面對困難,毫不懼怕。我們還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勿學曹操'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心理,只學劉備寬厚仁義、知人善仁的品質;勿學關羽的心高氣傲,只學他的勇敢頑強、忠心耿耿……作爲21世紀這個嶄新時代的人,社會競爭非常激烈,所以,我們要更加努力,學習英雄精神,做祖國的棟樑之才。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8

指尖遊走在書頁之間,思緒伴隨着那一段烽火狼煙的歷史奔騰不息……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一箇中國曆史向來的規律。單道東漢末年,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不知有多少風流人物指點江山,不知有多少蓋世英雄大顯身手。曹操、劉備、孫權、關羽、趙雲、諸葛亮、周瑜……他們一個個在中國的那一段歷史中披荊斬棘、翻雲潑墨,將東漢末年的歷史書寫得蕩氣迴腸!每次讀這部小說,英雄們那鮮活的面孔都會走出書來,向我展示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爭,向我講述一個個跌宕起伏的故事!啊,“一將功成萬骨枯”戰爭用屍骨成全了英雄的英名,留下了後代人們多少感嘆!

這就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如果要我給書中的英雄排座次,我首推關羽坐第一把交椅。

關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脣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好一個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的關公爺!更難得的是在那個禮崩樂壞的亂世,關羽的“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忠義與剛直,實在讓時人欽佩,也讓後人推崇備至。是呀,他忠於劉備,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斬顏良,誅文丑,武功蓋世無雙。憑他的一身本事,到哪個軍事集團不撈個盆滿鉢滿?但是,關羽鐵心跟定了窮困潦倒的劉備,不因別的,只因一個“忠義”,重於泰山呀!如今,物慾橫流的社會,當人們都在爲利而奔走的時候,千萬要回頭看看,關羽爲我們豎起的那面不倒的大旗!

再看另一位英雄――身高八尺,面如白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灑灑,頗有幾分神仙氣概。何人也?諸葛孔明也!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舌戰羣儒,三氣周瑜,草船借箭,智取天水城、走馬取陳倉……諸葛亮的'智慧足以與神妖匹敵。但我佩服諸葛亮,不僅僅在於他的智慧,更在於他的“以天下爲己任”的胸襟。他本可以在南陽隆中高臥無憂、躬耕隴畝、優哉遊哉地安度一生,但是,身逢亂世,生靈塗炭,既許劉備以驅馳,他就庶竭駑鈍,攘除奸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唐朝大詩人杜甫當年經過城都,手撫相傳爲孔明手植的松柏感時傷世、英雄相惜,留下了著名的詩篇《蜀相》,其中的“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不僅是對齎志而沒的諸葛亮的同情與痛惜,更是代表了後世人們對一代賢相的敬仰與懷念。

最後,我再來說說一位特殊的英雄――曹操。我覺得曹操這個人並不像平常人們說的那麼奸詐,“寧肯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這句話確實是曹操講的,不要以爲曹操講出了這驚世駭俗的一句話,就以爲他是天下第一壞蛋。其實,縱觀歷史,比曹操壞的人有多少!只不過曹操坦率地說出了這句話。至少,曹操敢把奸詐的話公開地說出來,他是“真小人”,而不是“僞君子”。更何況,他還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呢?憑這,我對曹操這個人充滿了興趣。

《三國演義》,一部有品位的書,是歷史、是人性、是道德、是文化的多重奏!它就如一面大鼓,無論你何時讀它,都會覺得有無數個身強體壯的鼓手――那一位位英雄,在烈日下捶打着它,那高亢遼遠的鼓聲,使你爲之振奮,爲止激昂!遺憾的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但是,真正的英雄,能被忘記嗎?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9

今天我閱讀了《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袁本初敗兵折將,關雲長掛印封金。

卻說袁紹欲斬玄德。玄德從容進曰:“明公只聽一面之詞,而絕向日之情耶?備自徐州失散,二弟雲長未知存否;天下同貌者不少,豈赤面長鬚之人,即爲關某也?明公何不察之?”袁紹是個沒主張的人,聞玄德之言,責沮授曰:“誤聽汝言,險殺好人。”遂仍請玄德上帳坐,議報顏良之仇。帳下一人應聲而進曰:“顏良與我如兄弟,今被曹賊所殺,我安得不雪其恨?”玄德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獬豸,乃河北名將文丑也。袁紹大喜曰:“非汝不能報顏良之仇。吾與十萬軍兵,便渡黃河,追殺曹賊!”沮授曰:“不可。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乃爲上策。若輕舉渡河,設或有變,衆皆不能還矣。”

紹怒曰:“皆是汝等遲緩軍心,遷延日月,有妨大事!豈不聞兵貴神速乎?”沮授出,嘆曰:“上盈其志,下務其功;悠悠黃河,吾其濟乎!”遂託疾不出議事。玄德曰:“備蒙大恩,無可報效,意欲與文將軍同行:一者報明公之德,二者就探雲長的實信。”紹喜,喚文丑與玄德同領前部。文丑曰:“劉玄德屢敗之將,于軍不利。既主公要他去時,某分三萬軍,教他爲後部。”於是文丑自領七萬軍先行,令玄德引三萬軍隨後。且說曹操見雲長斬了顏良,倍加欽敬,表奏朝廷,封雲長爲漢壽亭侯,鑄印送關公。忽報袁紹又使大將文丑渡黃河,已據延津之上。操乃先使人移徙居民於西河,然後自領兵迎之;

傳下將令:以後軍爲前軍,以前軍爲後軍;糧草先行,軍兵在後。呂虔曰:“糧草在先,軍兵在後,何意也?”操曰:“糧草在後,多被剽掠,故令在前。”虔曰:“倘遇敵軍劫去,如之奈何?”操曰:“且待敵軍到時,卻又理會。”虛心疑未決。操令糧食輜重沿河塹至延津。操在後軍,聽得前軍發喊,急教人看時,報說:“河北大將文丑兵至,我軍皆棄糧草,四散奔走。後軍又遠,將如之何?”操以鞭指南阜曰:“此可暫避。”人馬急奔土阜。操令軍士皆解衣卸甲少歇,盡放其馬。文丑軍掩至。衆將曰:“賊至矣!可急收馬匹,退回白馬!”荀攸急止之曰:“此正可以餌敵,何故反退?”操急以目視荀攸而笑。攸知其意,不復言。文丑軍既得糧草車仗,又來搶馬。軍士不依隊伍,自相雜亂。袁紹又派文丑去報顏良之仇,但文丑又被關羽所殺。劉備寫書欲與關羽聯絡,關羽得到劉備來信後,毅然決定離開曹操,前去河北尋找劉備。

在生活中:無論幹什麼事情都要有自信心,如果一個人喪失了自信心的話,就永遠別想幹好任何一件事情。高爾基曾經說過:“只有滿懷自信的`人,能在任何地方都懷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並認識自己的意志。”所以,無論幹什麼事情自信心是不可以缺少的。

在學習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難題和困哪都不可以想着放棄,而要堅持不懈,要有堅定的信念,這樣纔有可能把這個難題和困哪克服,羅曼·羅蘭曾經說過:“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強的信念。”所以,無論幹什麼事情都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和堅定的信念。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0

最近,我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書中內容講的是東漢末年,天下分崩臨析,戰爭紛起,曹操、劉備、孫權三方勢力逐漸崛起。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三國逐鹿,造就了許多獨具特色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厚義氣,驍勇善戰的關羽,勇猛過人,粗中有細的張飛,才華橫溢,心胸狹窄的周瑜,胸懷大志、知才善任的孫權,文韜武略、爲人奸詐的梟雄曹操……

我非常敬佩諸葛亮,因爲他末卜先知,料事如神、用兵勝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於用人、善於治國,他是智慧的化身。他之所以這樣,是由於他對具體情況善於進行調查、分析的結果。如在火燒博望坡、火燒赤壁兩大戰鬥中,諸葛亮事先實地觀察地形,調查對方兵力的部署,根據地形和客觀實際情況,制定了有利的`作戰方案,才“輕鬆”擊敗了敵人。又如諸葛亮敢於使用“空城”,就是因爲他對敵方將領的情況作了分析,諸葛亮知道司馬懿對自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從而利用馬懿對自己長期形成的認識,採用了十分“弄險”的疑兵之計,解除了危機。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到,諸葛亮的正確判斷,是在他長期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當我讀到這裏,我不禁爲諸葛亮提心吊膽,如果司馬懿打進來怎麼辦呢?當看完之後我村不住爲諸葛亮捏了一把汗,我對他的膽識和自信非常佩服。

初次讀這本《三國演義》時,看到劉關張結爲異姓兄弟,並且討伐黃巾軍時,那場面,彷彿身臨其境,浴血奮殺的情境讓我義憤填膺,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這種“讀書之樂”這種誘惑讓我不得不往下看,看得讓我被這些英雄豪氣深深渲染,看到趙雲救阿斗的時候,那威武雄壯的身姿無可匹敵,一人抵擋千軍萬馬,那舞着槍,揮着劍的形象,深刻在我的腦海裏,直至做夢也能夢見他。

英雄當然也不只他一個,還有衆人皆知的傳奇人物——關羽。

水淹七軍,刮骨療傷等等事蹟,都能體現了他的勇猛,斬殺華雄時,曹操本來想給關羽一杯壯膽酒,但關羽說等他回來時再喝,他打開城門,揮舞着青龍偃月刀,不幾回合,就將華雄斬殺,等到拿酒時,酒竟然還是溫的!看的我又驚訝佩服,又高興地手舞足蹈,每當別人說起這故事是,我總是自豪的搶着說,好像是自己親身經歷。

至於“奸雄”曹操嗎,我並不怎麼喜歡他,但他的一件事卻讓我記得很清楚,就是——割須棄袍。平時高傲的不可一世的曹操,今天怎麼割須棄袍了?原來他是爲了保命而割須棄袍的。當時曹操自己單槍匹馬被馬超追殺,馬超對士兵們喊:“前面有鬍鬚的是曹操,殺了他,賞金萬兩!”話音未落,曹操便割了自己心愛的鬍鬚。馬超見了,又大喊到:“前面穿黃袍的是曹操,殺了他,賞金萬兩!”曹操接着又棄了自己心愛的袍子。看這段是看的我“咯咯”直笑。

讀了這本名著,我得到了很大的啓示,受到了很大的啓迪。我要學習諸葛亮的“機智冷靜”學習劉備的“謙虛”學習魯肅的“忠厚”我今後一定會做得更好。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1

打開一本書,就是打開一個全新的世界,你可以隨意走進這個世界,跟這個世界裏的人聊天,天南海北隨意聊,聊人生,聊世界……這不,今年春季,我就和三國英雄們聊上了,帶給我的是耳目一新的感覺。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它主要寫的就是三國時期那壯觀的戰爭景象,羅貫中用巨筆,將久遠的歷史事件、深刻的思想內容、動人的故事情節、鮮活的人物形象熔於一爐,精心編制了一曲動人心魄的英雄讚歌。數百年間,《三國演義》以自己獨特的魅力和風格,躋身古代經典名著之列,經久不衰,讓我着迷,連看了三遍,而且還是原版的。但殊不知,《三國演義》也在教我們做人的道理,,就像燈塔,指引我們走向一條責任擔當之路。

三國是一個烽煙突起、羣雄逐鹿、金戈鐵馬、龍騰虎躍的時代,三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羣英薈萃的時代,三國是一個崇尚勇武、看重智慧的時代。一批批有勇有謀的人物閃亮登場:智慧的諸葛亮、仁義的劉備、義氣的關羽、勇猛的張飛……英雄形象深深影響着我,教我做人要做怎樣的人。

其中,最明顯的莫過於貫穿全文的“擁劉貶曹”思想了。如果你仔細閱讀,就會發現,書中總是有意無意地把劉備與曹操作對比,描寫也是儘量突出劉備重情重義、愛民如子、仁厚等這些好的方面,貶低曹操陰險、奸詐、多疑等這些壞的一面。從這兒就可以看出,作者是想讓我們做像劉備那樣仁厚、胸懷大志的君子,不做像曹操一樣陰險的小人。這一點,羅貫中把它表現得淋漓盡致。

其二,在第一回,作者就寫出了董卓的.傲慢無禮、忘恩負義,到了後面董卓之殘暴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他悲慘的下場也突出了百姓的憤怒,從側面寫出了董卓的暴政。作者是通過董卓來反映生活中那些殘暴者的下場,言外之意是:“如果你也像董卓一樣殘暴,下場就和他一樣。”

其三,曹操打徐州時,劉備三讓印綬,不願當徐州之主,表現了他看淡利益。但反觀呂布,他忘恩負義,被罵爲“三姓家奴”。劉備讓徐州之印,他是“卻待要接”,這一“讓”一“接”,對比鮮明,很好地刻畫了呂布見利忘義的形象。

漫觀全書,那些陰險、殘暴者都沒有好下場,那麼你會做像他們一樣的人嗎?

因爲學校離家很遠,加之我天性膽怯,走在路上害怕車子撞過來,一向是媽媽來接。一次下午放學,媽媽沒有來接我,我擡起腿,決定自己走回家。拐過了一個個交叉口,和一輛輛大車擦肩而過,天黑前我終於到家了。一路上《三國演義》裏的英雄們不斷跳出來給我鼓勁:“別怕!你是勇敢的。”回到家後家人都很吃驚。

《三國演義》給我的精神補鈣。成長需要英雄形象來光照前行的路,需要勇敢和堅強,需要智慧和力量來助力人生之路。讀《三國演義》能夠讀出我走好人生路所需要的勇氣和力量、智慧、仁義。“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2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讀罷《三國演義》,我認識了書中太多獨具特色的英雄人物:寬仁好施,識人善用,堅忍不拔的劉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俠義,驍勇善戰的關羽,勇武過人,粗中有細的張飛,才華橫溢但心胸狹窄的周瑜,胸懷大志、知才善任的孫權,文韜武略、爲人奸詐的曹操……一個個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英雄人物,在我腦海中栩栩如生地鮮活着,但最爲清晰的是“三絕”人物:“智絕”諸葛亮,“義絕”關羽和“奸絕”曹操。

首先來說一說諸葛亮吧。對於他,“智絕”兩字太恰當不過了。他巧借東風火燒赤壁、草船借箭巧對刁難他的周瑜、七擒孟獲從內心上折服對手,巧用空城計智退司馬懿。蜀國有了他後連打勝仗,國力也日漸強盛,三國鼎立才能真正地形成。我佩服他的才智,羨慕他的'聰明,想着若自己也有他這樣博學多才又多謀就好了。但我知道,所謂的天才,都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要想讓自己變得更聰明更智慧,唯一的途徑就是堅持不懈地努力,克服萬難去學習!想自己平時爲一點點的成績而沾沾自喜,被稱爲“學霸”就飄飄然的,真是太不應該了。往後,我一定要更努力去學習,更用心去積累更多的知識,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再說“義絕”關羽,他“義不負心,忠不顧死”,是忠義的化身。三國英雄人物裏,能擔“義絕”二字的,舍他其誰呢?他自與劉備、張飛在桃園結義後,就一直忠心耿耿,忠肝義膽地對待着兩位兄弟。特別是對劉備,在與其失散暫居曹營時,一得知劉備的下落,就不顧曹操的百般收服誘惑,拋下所有金銀財寶,只爲能儘快找到劉備而收下赤兔馬,護送着兩位嫂嫂過五關斬六將,千里投奔漢營來找劉備。華容道上,他又爲了顧念舊情而放走了曹操。這幾件事足以體現關羽的忠義。但是,他也有驕傲自大,大意失荊州的一面。看來,人無完人,忠義化身的關羽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呢?所以,我們真沒有必要爲一次考試的失利而灰心喪氣,也沒有理由因爲別人的一點過失而指責不休。我們只要認認真真去做事,以平常心對待結果就行!

最後說“奸絕”曹操,對於這個說法,我其實不是很贊同。他雖有“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而錯殺呂伯奢的奸邪一面,也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臣一面。但他雄才大略,消滅了各方割據勢力,使社會在一定程度上趨於穩定。他愛惜將才,曾極力想留住關羽,又在他堅決離去時放他走。他死前還將手下的生活安排得很妥當。這樣的人,又怎是一個字“奸”字能概括得了呢?我覺得還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一評價更確切些。

三國亂世,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看了三遍《三國演義》,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大浪淘出的“三絕”英雄。再看《三國演義》我相信自己會有更多不一樣的體會和感悟。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3

暑假裏,我讀了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妙筆生花以《三國志》爲基礎,記載了一百多年的歷史,刻畫了兩百個鮮活的人物形象。當我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思想在字裏行間穿梭,恍如身臨其境觸摸那段歷史。這裏既有鼓角錚鳴,硝煙瀰漫的戰場,也有文武羣臣爭權奪利。引人入勝的情節讓人忘卻了這是在述說歷史,而好像是一個慈祥的老人在講述着一個個激動人心的故事。我深深地沉浸於故事之中,甚至忘記了吃飯、忘記了睡覺。

我最敬佩諸葛亮。爲什麼我最佩服他呢?因爲他足智多謀、才華橫溢。諸葛亮在《草船借箭》中的神機妙算深深印在我腦中。

周瑜故意刁難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內造完十萬支箭。面對這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諸葛亮有信心的回答說不須十日,三日便可完成,並立下軍令狀。魯肅十分擔心。諸葛亮卻一點也不着急,他請魯肅接二十條船給他。,每個船上都要三十個人,還要扎草人一千個,並排列在船的兩側。

兩天過去了,到第三天四更時,諸葛亮突然派人來請周瑜了,說他一定要同去取箭,周瑜將信將疑地和諸葛亮一起出發了。

五更時分,船隊接近曹軍水寨。諸葛亮令船隻一字排開。軍士擂鼓吶喊。曹軍水軍都督聽到戰鼓聲和吶喊聲,心想一定會有埋伏,便讓萬餘名弓箭手在江邊一字排開,向江中放箭。當稻草人上的箭插滿時。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隻調頭迅速離開了。到了營寨,周瑜有點不相信。派人把草上的'的箭數了數,的確有十萬多隻。從此以後,周瑜再也不爲難諸葛亮了。

從諸葛亮的身上我懂得了,要想獲得成功,就要學會善於觀察,勤于思考,不怕困難,還要有持之以恆的決心。從三年級接觸作文開始,我就覺得作文難,難於上青天。 因此,我每次寫作文時,都是搜腸刮肚、絞盡腦汁,有時候想不出來,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七上八下。

自從讀了《三國演義》後,我一想到諸葛亮的聰明機智就不甘心讓這該死的作文整垮我。我下定決心,努力攻克作文難關,從作文難難關中解放出來。我在認真學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加強了課外閱讀,注意培養細心觀察事物的習慣,還學會了思考問題。並把每天所看、所聽、所想的,都記在日記本里。對老師佈置的作文,我不再當個包袱,而是把它作爲一次考驗自己的機會,認真審題或擬題,明確思路後,列出寫作提綱。再仔細思考,打好腹稿才動筆。寫完作文後向媽媽請教,媽媽會幫我修改一些病句,添加一些修辭手法。這樣,我的作文就比以前好了許多。老師也時常表揚我,有時還作爲範文在班上念給同學們聽,這使我非常高興,也使我對寫好作文增加了不少信心。

有人說:“每一本書,都象一盞奇特的燈,不過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靈。”我覺得《三國演義》就是一盞明燈,不僅照亮了我的心靈,還讓我喜歡上了寫作文。《三國演義》你是我心中永不熄滅的長明燈!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4

讀完《三國演義》,不免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既然劉備的蜀國在道德、智慧、品質、勇武方面都無與倫比,爲何結局慘烈?

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作爲蜀國首領的劉備,是仁義的化身,是儒家“仁愛”思想的縮影。“劉玄德攜民過江”一節集中表現了他的仁愛思想,因此他得到了廣大民衆的極度熱愛。獵戶劉安爲了熱情招待流落中的劉備,竟瞞着劉備,殺了妻子做成菜餚,可以說劉備是小說中“仁絕”的人物。其他人物也莫不如此。周瑜可以料事如神地指揮消滅曹操八十萬大軍的赤壁之戰,但他的一切計謀都在諸葛亮的預料之中,最終只能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嘆聲中告別人世。一個“空城計”就能擊退司馬懿大軍十五萬,可謂“智絕”。還有“義拔雲天”的關羽的忠義凜然更是被刻畫得入木三分,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明,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爲了兩位嫂嫂而降,但一旦得知故主消息,便千里萬里地去投,我認爲他不但仍算忠,而且還算是一種難得可貴的忠。“張翼德大鬧長板橋”,可見張飛是“勇絕”。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蜀國,卻遭到了失敗,這個殘酷的現實讓我感到震撼,使我在深深的惋惜當中,不由得思索其失敗的原因。

蜀國的失敗有其自身的原因,其中,最爲突出的一點,就是在政治和道德的天平上,劉備等領導人總是將“義”放在首位,而將“政治”放在次要位置,這對於一個以政治追求爲最終目標的領導者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的弱點。“華容道義釋曹操”,釋放了曹操,說明關羽在處理這個問題上顯然是把“義”放在首位,而將“政治”利益放在次要位置。這雖然顯出他的“義”,但他放的是曹操!北方統領!劉備在聽說張飛和關羽相繼身亡時,不顧衆人的勸阻親自率領大軍征討東吳,再一次將“政治”利益放在兄弟“義氣”的後面。我認爲這纔是劉備蜀國滅亡的直接原因。因此要想換取政治上的成功,必要時要犧牲道德上的“義”。歷史上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哪個帝王之家不是腥風血雨的'。譬如:曹操長子曹丕即位後,擔心曹植會篡位,要求曹植七步成詩,最後曹植賦詩,曹丕也念及手足情,沒有殺曹植,但也將其軟禁。隋煬帝楊廣善於掩飾,既博得了父母的好感,又成功詆譭了太子楊勇,最後殺父自立,楊勇也被他賜死。太子李建成本來就忌憚李世民功勞和才能,想除掉他,李世民也明白不殺李建成就不能確保自身安全,於是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逼父讓位。

另外一個原因,是從寫作的角度考慮的,作者一方面將劉備蜀國描寫得如此美好,同時又將他置於失敗的境地。這樣,讀者就會從深深的惋惜當中,受到強烈的悲劇美的衝擊,品嚐到悲劇美感的韻味所在,既給人們帶來陶醉,也給人們留下回味思考的空間。

因此,《三國演義》的結局雖然以蜀國的失敗而告終,但在我看來,“悲”也不失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