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精品)關於《我與地壇》讀後感3篇

(精品)關於《我與地壇》讀後感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2W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我與地壇》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品)關於《我與地壇》讀後感3篇

關於《我與地壇》讀後感1

地壇它不僅僅是地壇,那裏是作者重生的地方;那裏埋藏着母親的愛;那裏擁有着許許多多人的故事。

與其說《我與地壇》是一本書還不如說這是作者的一生是作者發自內心的對生命、母愛與這個世界的種。種感慨。

地壇——重生在作者最痛苦的時期是地壇陪着作者度過的。作者常覺得這中間有着宿命的味道:彷彿這古園就是爲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這又何嘗不是宿命呢,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個地方與生命緊緊相連而地壇就是屬於作者的那個地方,它溶於作者的血肉裏。

重生——母愛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人都歌頌過母愛。而在這篇文章裏作者並沒有用過多的.詞彙描寫母愛卻讓人感受到了母愛。母親看着兒子因爲失去雙腿了而痛苦萬分卻無能爲力,如果可以他寧願受傷的是自己。從古代的“臨行密密縫”到現代“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裏都是加倍的”母愛無處不在。我們要珍惜母愛享受母愛的同時不要忘了感恩,不要像作者一樣失去後才懂得珍惜。

重生——不放棄我們要學習作者即使失去了雙腿;即使曾迷茫過;即使曾想放棄過生命。

可他終是堅持了下來。人生總有許許多多的挫折無法避免,但生活還是要繼續。所以,孩子請你一直堅持到最後。不爲別人只爲你自己你的家人,你要對得起爲你日夜操勞的父母;你要對得起那些期待的眼神;你要對得起你自己。

關於《我與地壇》讀後感2

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爲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它們不能變成語言,它們無法成爲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是它們了。它們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他們的領地只有兩處:心與墳墓。比如說郵票,有些是用於寄信的,有些僅僅是爲了收藏。——選自《我與地壇》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句“你別以爲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這是一句多麼真誠而又樸實的獨白。在生與死的強烈鬥爭中,史鐵生選擇了艱難的生而非懦弱的死。

生是一種信念,更是一種勇氣。但頑強的自我意識永遠不會只倒向一邊,希望與絕望,溫馨與寂寥,心與墳墓,在某種程度上說,在選擇生的'時候史鐵生的心中也是有着尖銳的對立的,至於支撐他整個生命歷程的,是地壇,是母親,亦或是他所追求的爲人的價值或信仰,並不爲人所知。

身體的殘缺是改變不了的,所以他便嚮往精神的圓滿,一次又一次勇敢的直面自己的內心,在那些苦難的日子裏謹慎地發掘,收集人性中未曾泯滅的光輝。心與墳墓都是適合安居的,墳墓安放的是人世“沉重的肉體”,而心接納的是人世“疲憊的靈魂”。身體的殘缺,幻滅的愛情,人性的光輝,驅動洗練,承載着他的一生,或許還不止這些,人本來就是充滿矛盾的,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關於《我與地壇》讀後感3

作者是史鐵生,《我與地壇》是他的散文代表作。

由於作者“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深刻體會到了人生中隱藏着的常人感受不到的痛苦。面對如此從未經歷過的痛苦,作者勇敢地選擇了積極的面對它,並開始思考人生,思考生命。

“只是到了這時候,紛紜的往事纔在我眼前幻現得清晰,母親的苦難與偉大在我心中滲透得徹底。”只有到了那最關鍵的一刻,人的心纔會有所覺悟,但是到了那時,一切都晚了,我們已無力挽回。

對每個人而言,生命只有一次。對於這僅有的一次,我們應該要學會積極地、好好地把握它。對於每一堂課,每一次任務,每一項作業,我們都要積極地面對它,而不是刻意地去躲避。選擇逃避,總有一天你會爲此流出悔恨的淚水!死對我們來說是必然的'。“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在逐步走向死亡。”因此我們更應該學會合理安排時間,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而不虛空。作者史鐵生從地壇這個特定的環境中,感悟了人的生死只是上帝或自然法則的一種安排,通過深沉的哲學思考,滲透了生命的真諦,完成了一次最艱難的思想飛躍,變得不再畏懼死亡,而是能坦然地迎接死亡這一現實。

所以,他最終振作起來了。上帝爲他關上了一扇門,而他卻用自己的毅力與正確的態度打開了一扇窗。這種頑強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