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隨遇而安》讀後感

《隨遇而安》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3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隨遇而安》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隨遇而安》讀後感

《隨遇而安》讀後感1

和大多數人一樣,我也是通過收看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認識了孟非。他的幽默有三分潛入深出的機智,內斂式的自嘲和諷刺,讓人笑過之後,留下若有所思的份量。雖然只是一檔大型服務類生活節目,但他的評論,他的見解,顛覆了主持人以往的模式,讓人眼前一亮。寒假閒逛新華書店時,在書店偶遇他的作品——《隨遇而安》,就忍不住買了一本。

在午覺後的陽臺上,一個坐墊,一杯茶,一本書,愜意的享受,不僅僅在環境更在意境上。他,1971年出生在重慶;他,像這座英雄的城市一樣,鮮明和濃烈。重慶有他12年的美好回憶,那時候他常去長江邊撿起鵝卵石打水漂漂,把山上的野草打成繩結拔河,山花爛漫時節滿山亂跑。這時他是幸福的,滿夜星光、毛毛蟲、螢火蟲是點綴着他的少年世界。對於孟非來說,這是他人生中極其寶貴的美好時光,無憂無慮,天真爛漫,自由自在。

孟非12歲時,用他的話說,到了“陌生的南京”。南京是他父親出生的地方,爺爺奶奶在南京。到了這裏之後,他並不快樂,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除了語文、歷史等文科科目,其他都一塌糊塗,這注定了孟非的高考必然是失敗的。在衆人眼裏,高考是命運的轉折點,是人生的關鍵步驟,每個高考生都渴望通過高考跨進大學校門。當時參加高考的孟非肯定也懷揣着自己的大學夢,但是,當這顆夢想破碎的時候,我想,很少有人像孟非這樣坦然接受並毫無抱怨。想想那些因爲高考壓力而放棄生命的人,還有那些因爲高考失敗而自暴自棄的人,孟非有着同齡人少有的胸懷和氣魄。

雖然孟非一再強調這本書裏沒有勵志,但我讀後還是感覺很受震動,有點勵志、有點心酸。因爲他沒有考上大學,跟着哥兒們到深圳販海鮮,賠得一塌糊塗。後來,他在印刷廠當工人。有一次春晚,主持人說把祝福送給奮鬥在工作崗位上的人,孟非就跟他的小師傅說,說的就是我們吧。對於在印刷廠當工人的這段時光,孟非認爲並不悲苦,他說:“我當時真不知道是自己事業的.低谷;說今天是輝煌,有可能明天比今天還好呢?我心裏有一句話,這句話就是:都會過去的。無論你的人生有多麼落魄,多麼絕望,咬咬牙真的很快會過去。你人生再輝煌、再明媚、再風光,都會過去的,喬布斯不也過去了嘛,你還能比喬布斯更牛嘛?”

隨遇而安是一種境界,它不僅能適應各種環境,更能在滿足的前提下踏踏實實,力求不斷進取。有人說,孟非的成功來自偶然,只不過運氣好,大家照顧他罷了,我覺得不是。只有那些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在逆境中做到隨遇而安,並不斷進取,能化恥辱爲力量的人才會獲得成功,而孟非正是這樣,他真正做到了隨遇而安。

這就是真實的孟非,覺得自己的一切經歷都是順理成章,沒什麼稀奇。無論人生面對怎樣的低谷高潮,他都坦然面對,以“淡定從容”的態度和“隨遇而安” 的心情去享受。

隨遇而安,風輕雲淡,一切似有似無,一切若影若現。只此讓

自己的內心得到滿足,快樂的生活,不去計較過去,不去折騰未來,好好的做好現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那就順應本心,淡定從容,坦然面對每一次改變,隨遇而安吧!

《隨遇而安》讀後感2

之所以對這本書有興趣,還是因爲非誠勿擾。這是我第一次寫一本書的讀後感,剛開始時有種無從下手的感覺。對於孟非,我也只是通過非誠勿擾有了較少的瞭解,《隨遇而安》這本書是他的第一本寫自己的書,簡單的說就是自傳吧,這讓我對他的瞭解又更進了一步。

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是一本十分寡淡的書,如果有人肯讀完並由衷的感到有意思,他只能認爲那是一個奇蹟。我覺得他太過謙虛了,但我卻認真的讀完了。

從重慶到南京,從社會閒散人員到印刷工,再到一名著名的主持人。或許在他自己看來,這很平淡,平淡中夾雜着一絲幸運。然而,在我看來,他生命中這一件件看似平淡的事卻組成了一番別有滋味的生活。十二年的重慶生活成爲了他最寶貴的童年回憶,是他生命中無法忘記的寶貴財富。對於重慶,他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覺得,南京與重慶差別十分的大,這也對他後來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對於我來說,我對重慶的體會沒有他那麼深刻,這也許和我的童年在廣東度過的原因有關。但每當我去到重慶,都能感受到到家鄉人特有的熱情和“粗獷”,這是和重慶”袍哥“文化密不可分的。孟非眼中的重慶,就如同他所說的那樣,筒子樓,大霧茫茫。然而,對於現在的重慶來說,那些流傳了許久建築文化,特有的人文風情,彷彿都在慢慢的被抹去。

這本書寫了他的童年,寫到了家人,就像在講故事一樣慢慢訴說着他四十年來一些不大不小的事。

印刷廠的經歷讓他記憶猶新,從那一刻起他懂得了勞動人民,也讓他清楚的知道了自己處在社會的哪個階層。他一度墮落過,但他始終相信自己跟別人不一樣,或許正是這種信念,讓他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我在想,如果他的父母沒有離婚,理科差的他當時要是讀了文科,或許又會有怎樣的故事呢?但不管怎麼樣,用他的話說,一個岔路口就能改變人的一生。

我很欣賞他面對事物的心態,就如同這本書名一樣,隨遇而安。書的自序中寫道:“我既沒有到寫自傳的歲數,更沒有可以寫自傳的資本,只是因爲今年正好無可避免的邁入不惑之年的門檻,似乎要做一些稍微特別點兒的事才比較像樣,這纔有了這本書。”對於他的`謙虛,我很佩服,也可以看出他的生活很平淡,就像一潭清水,偶爾泛起一絲波瀾。淡定從容,隨遇而安是他生活的寫照,或許他的成功也是基於此吧。

四十年是一段似長非長的時間,他用輕鬆的筆調,樸素的語言,以及最真摯的感情講述着自己的經歷。我向往他隨遇而安的心境,頗有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覺,他幽默的文字不止一次在我心中泛起波瀾,儘管我正處在年少輕狂的年紀,18歲。但我依然能感受到四十年來他的酸甜苦辣。

生活中的孟非回一個十分有愛心的人,在他家裏最多養過一隻狗,六隻貓。他說:“一進門就有一種動物園的感覺,我不介意。”可見他已經把它們當做親人一樣看待。在“我愛養狗”一節中,他談到《動物保護法》,他希望中國人對待動物的態度能改變,而不像現在這樣。孟非覺得:只顧自己,不顧一切,那是野獸的生存法則。

風輕雲淡,隨遇而安,孟非四十年的經歷告訴我,人生沒有什麼過不去的,把一切都看淡點,不去計較過去,不去折騰未來。

《隨遇而安》讀後感3

好的散文,是帶着情感與溫度的。——題記

我是在初中語文書讀到端午的鴨蛋這篇文章,從下面的文章出處發現了作者是汪曾祺,每個人寫作畫畫啊都有自己風格,我喜歡這篇文章,我想其他文章可能跟這個風格差不多,於是我找來看,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汪老沒有刻意的描述深層次的情感,都是很平常的描述周圍百姓的小生活情趣,大部分散文多出的是濃郁的文化韻味,這種韻味是歷史帶來的,是個人感悟的。文筆雖然淡然,卻讓人感到厚重。同時他的文字是跳的。他喜歡瑣碎事物。喜歡花草美食文化繪畫書法喜歡新鮮事物,像個富有童心的小孩子。

汪老是個能夠享受生活之人,他寫吃喝玩樂總能比別人的多一份趣味,在他的筆下,似乎魚羊總是更鮮,泉水總是更冽,蔬菜總是更嫩,水果總是更甜。便是些常人不喜的食物比如豆汁、臭豆腐等物,讓他一描寫總也能勾起嘗一嘗的慾望。看汪老的照片不是便便大腹,有點帥,只是常看他的談吃散文可能真的會讓人胖個三五斤。那些畫面鮮活的存在我的腦海裏。

汪老的散文有時用筆極清雅,有時卻又極放任,有時淡然如君子,有時戲謔似頑童。讀他的散文常不覺笑出聲來。有一段寫他們要去吃臭豆腐“我們在長沙,想嚐嚐毛澤東在火宮殿吃過的臭豆腐,尋味跟蹤,臭味漸濃,“快了,快到了,聞到臭味了嘛!”到了跟前,是一個公共廁所!”讀到這裏你當真不能不笑,汪先生的戲謔可是連自己也戲在了其中。

《葡萄月令》讓我對葡萄艱難神奇的生命有了切實瞭解。從來不知道葡萄的'根在冬天是要下埋的,積雪覆蓋。來年開春再挖出來,搭架、上棚。從不知道,葡萄的枝葉是一脈水管,將根部的水分盡情吸飲,這是多麼神奇的植物啊。

《夏天》——乘涼。搬一張大竹牀放在天井裏,橫七豎八一躺,渾身爽利,暑氣全消。看月華。月華五色晶瑩,變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圍有了一個模模糊糊的大圓圈,謂之“風圈”,近幾天會颳風。“烏豬子過江了”——黑雲漫過天河,要下大雨。一直到露水下來,竹牀子的欄杆都溼了,纔回去。(多麼閒暇的時光,多麼愜意的生活,城市裏哪裏這樣,哪裏能這樣清心寡慾,享受當下時光)

在《四方食事》中,各種各樣的口味,各種各樣的調味品,各種各樣的食品都有他的看法和吃法。有些美味有的人不喜歡,但吃着吃着就愛上了。如同生活,我們不嘗試,不體驗,怎麼會知道生活的多樣性呢?還有你不喜歡的東西,自己可以不吃,但也不要反對其他人吃。是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求同存異,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生活,應該多種體驗,就如作者說的,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要雜一點。對食物,對文化,對生活都如此。

都說讀書能讓人內心變得平靜,我覺得不夠確切。讀不同人寫的的書感受也會不同,讀小說會讓你體驗別樣人生;讀傳記會讓你思悟人生;讀散文則會產生另外一種效果,有時去回憶,有時去思考,有時又走進作者所描述的世界。

生活中總是有着小美好,小期待,小確幸,我們不僅僅爲了活着,不必辛苦恣睢的謀生,而要有趣的活着,做一個能感受溫暖美好的生活家。

《隨遇而安》讀後感4

如果說一定要對一個人進行分類的話,我想我是很純粹的文藝派。可能因爲這個緣故,我對孟非一直都很崇敬,同樣有着與生俱來的文學熱情。

他的自傳體《隨遇而安》很真實,讓我看到了最真的喜怒哀樂,字裏行間,我會隨着他的文字時喜時憂,其實,看別人人生的同時,就像是試演他的角色,用心去體味了所有的酸甜苦辣。

人這一生也就是一本書,翻閱後意猶未盡也好,毫不動情也罷,也只能是一本書。

或者這是每個人都有的,人這一生中總有一段故事是刻骨銘心的,孟非也是如此。他最難忘的12年重慶童年生活,沒有多絢爛,可是卻深深地烙在腦海裏了。足可見一個事實,人之初,性本善。最單純的纔是最美好的。

樂的最開心的地方就是他的學生時代。是的,學生時代本來就是最有價值的回憶,加上這個文理偏科特別嚴重的傢伙,學生時代更是豐富多彩。理科老師告訴父親,他的孩子正在發育期,需要補腦,而文科老師說他簡直就是個文學奇蹟。學校的紅黑榜都有他,也算是個風雲人物。他說,一般考理科,成績好的同學最快要一個小時完成,而他會做的`只用二十分鐘,剩下時間留着發呆。只要不是考漢字的他都幾近崩潰……現在想來是茶餘飯後的笑料,可是當年的他想必也是很痛苦的。

他這一路走來,不是天上掉餡餅的好運,也受了很多磨難。他說想起曾經的不堪,自己都很心疼。可是,很欣慰,他總算苦盡甘來了。

四十年,就像昨天的事一樣,而生命已然告訴你,滄桑是感嘆不來的。

如果你到了四十,你會爲自己逝去的四十年寫部自傳體嗎?

就拿我來說,內心總是不安和憂愁,或許活得太過透徹。我這輩子最難忘的記憶,不是童年,不是現在,是半懵懂半成熟的那個階段,而那個階段,我在南京。所以,提到南京,我那種複雜的心情真的無法言喻,直到現在,對南京這份特殊的感情依然無法釋懷,或多或少也影響了我現在的生活。

其實很喜歡孟非的這個書名,隨遇而安,則人生本來就該隨遇而安,順其自然。這讓我想起《步步驚心》裏面四爺對若曦說的話:既來之,則安之。可以說,這是一部我最欣賞的電視劇了,沒有浮雜的東西,真真切切地看人生無常。情到深處,爲此流過的淚已多得記不清了。若曦爲什麼每日都憂愁,以至於過早地油盡燈枯?因爲,她是穿越過來的,所有歷史的結局她都知道,所有的人生變化她也都很清晰明瞭。這樣活着,是痛苦萬分的。所以,人還是糊塗點好。

隨遇而安也說明了孟非面對人生的心態,四十無惑,這個時候的人就應該是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曾經的語文老師這樣告訴過我們,等我們過了四十都會明白這種心態的。我承認,至少我還是年少輕狂。

摸爬滾打,人生就是這樣的歷程。慢慢地,慢慢地,衰老。

如果還有遺憾,趁你還有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