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詩經讀後感15篇

詩經讀後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1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詩經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詩經讀後感15篇

詩經讀後感1

最近讀了幾首《詩經》中關於愛情的詩,主要感覺古時的男子在描寫自己心儀的女生,在讚賞她的美麗時,總是用周圍美麗的、美好的景物來描寫,而女生在對男生表達自己的愛慕總是說自己的心情,往往在人聽得雲山霧罩時用一個短句點明瞭自己的意圖。

古時的愛情永遠是純潔的、美好的,但即使中間有父母的阻攔,愛情的力量也總能支持着他們,一根微不足道草就能讓七尺男兒爲其思緒偏偏,一句深秋牆下相見,就能讓一大家閨秀情意連綿。幾句詞,幾句景,輕描淡寫地寫出了男一女間神祕的情感。封閉社會的愛情你情我願,無限美好。

當我沉浸在古人的愛河中,不禁又想起現代人的愛情,似乎沒有他們的'執着。女生同她們一樣的憂鬱徘徊,但又卻是在一段戀情中還在思考着,選擇他真的是最好的嗎?所以一個人總是會有幾段不堪回首的失戀往事。就這點來說,古人面對愛情,普遍來說對待一段感情比我們更要專一更用心。

古人的愛情觀與我們的還是有着不同,一個是全心全意的對待,願意把自己所有的傾其所有毫不保留,一個是兩人之間一定還會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對於彼此的感情還是會保留,如果讓我從中做一選擇我還是較傾向於前者。

詩經讀後感2

《詩經》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其中有很多的片段值得我們去思考,今天我讀了詩經中的《蜉蝣》有很多感慨想抒發。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蜉蝣是一種很小的昆蟲,他的生命非常短暫,通常只有幾個小時到一週,一般情況下都是朝生暮死。他們在空中飄舞時,姿態優美動人,死後墜落地面,死後墜落地面能積一厚層。因而,這個小東西的死會引人矚目。

讀完這段以後我覺得雖然這首詩很短,但是可以引發我們的思考。相比蜉蝣我們的一生是漫長的`,我們的一生往往有幾十年。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生命其實也是短暫的,我們也會經歷死亡。在歷史中,我們也許就像蜉蝣一樣短暫。蜉蝣有着美麗外觀,卻抵不過時間的煎熬,我們應該怎樣獨孤我們的一生呢。

阮籍在《詠懷詩》說:“生命幾何時,慷慨各努力。”但這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

保爾·柯察金:“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它,給予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爲而羞恥;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經把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這個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爲了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我們現在雖然沒有那麼大的理想和報負。但是在這篇短短的《蜉蝣》裏我學到了,我們的人生不能虛度光陰。我們應該把有限的生命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去。

詩經讀後感3

國風·周南·汝墳

先秦:佚名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調饑。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魴魚赬尾,王室如毀。雖則如毀,父母孔邇。

本詩寫的是一對夫妻因國家發生戰事而長久分離,好不容易團聚卻又要分開。從側面表現出當時的社會動亂,造成民不聊生的悲苦局面。也體現出一個民族的堅韌本性。

詩的第一節寫:一位婦女,順着汝水的'堤岸砍柴。日復一日,直到把堤岸上能砍的枝條都砍了,仍然沒看到自己的“君子”,也就是自己的丈夫。那麼“君子”去哪裏了?給人們留了懸疑。

第二節講這名婦女砍完汝水岸堤上的喬木和灌木枝條後,又開始砍這些木本植物新長出的枝條一一“肄”時,終於看到了自己的君子。此時,女子心中長嘆:他沒有用死亡或背叛遺棄我!

這種煎熬對一名長期孤獨如“調飢”且從事繁重體力勞動的女人,是何等痛苦!然而剛回來的丈夫卻告訴她,自己還要走:王室一一也就是國家,如同拖着燃燒的尾巴之魴魚,自己就是從軍匹夫。

面對動盪的時局,長期的戰亂使得女子百般不願讓“君子”再度離開,卻又無法從自己的角度挽留,只能弱弱地說:“就算國家有威難但是你就在家中離父母總歸近點吧。”

詩中女子藉助父母期望丈夫就在家中的說法,完全體現了她內心的渴望和恐懼。然而在“王室如燬”的周朝末年,這樣的悲哀何止千萬,以至於後來周朝轟然而滅。只是苦了百姓。文:錦夢素心

詩經讀後感4

東周初期,申、呂、許三個諸侯國,都在王都洛邑的南邊,拱衛王畿、防禦南蠻。此時南方的楚國非常強勢,大有北進中原、另立王朝的野心。爲了阻擋它的北進,周平王派王畿的士兵戍守於南方邊境。這些士兵們背井離鄉,徵期已逾卻得不到放還,常年不能迴歸故里,於是心中鬱悶悲涼,充滿怨懟。這首詩正是發泄此種怨懟而作。

“揚之水,不流束薪”。說的是緩緩流動的.淺流,載不動一捆柴火。這個意向非常的巧妙,因爲“束薪”是當時男女婚嫁時候的一種“贄見禮”,是定親定情用的,故而常指代新婚。所以這一句話就非常形象地說明了,他思念的人是誰,而此時又是怎樣一種讓人鬱悶的情況:在外征戍的他眼看着時間悠然而過,卻遲遲不能結束服役,回到新婚妻子身邊。既含蓄,又深沉,無怪乎《詩經》中有很多篇章都又借用了這個意象。

不過本詩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作者明明是思歸,卻在詩中並沒有明寫對久戍的怨恨,反而責怪那個她爲什麼不能與他一起戍邊。家眷當然是不能一同戍邊的,不知道經學家們怎麼理解,我是感到了一點點諷刺的意思,這分明是在說反話嘛,實際上還是在表達對當權者的一種不滿和怨懟。

詩經讀後感5

這是一首出嫁的衛國貴族女子思歸不得的詩歌。

首章從河流起興。這裏的泉水,是一個專屬名詞,專指一條叫“泉水”的河流。它是淇水的支流,而衛國的國都就在淇水之畔。所以她以泉水匯聚到淇水來起興,表達它這個嫁到外地的女兒,盼望回到故鄉衛國的心情。

第二章是回憶當年出嫁時候的情形,如何與父母親戚依依不捨。第三章寫的是歸寧的情形,如何重新裝飾她出嫁時乘來的馬車,要告別婆家回孃家了。

最末章把這種思歸故鄉的心情提升到了憂愁家國的高度。一句“思須與漕”,點明瞭她爲何而嘆息憂愁。學者認爲,“須”即是“沫”,這是商王朝的舊都(也就是商紂王的朝歌),也是衛國始封之地。衛國是周王朝在原來商朝的國都地區建立的諸侯國,以之來控制、監視殷商遺民的。後來衛國國都幾次遷移。到了春秋時期,河北的`狄族勢力猖獗,常常入侵周王朝的諸侯國,衛國一度被滅國,在齊國的扶持之下才南遷到了“漕”地,建立了新的都城。

這句“思須與漕”,把衛國立國之初的興盛和現在國破家亡的衰落進行了強烈的對比,於是她思歸故國就不再侷限於兒女情長的層次了,突出了亂世之中,國家命運和個人的命運都如浮萍一般朝不保夕,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這種有家不能回的蒼涼之感才顯得尤爲沉重。

詩經讀後感6

從前的日子過得緩慢,三月嫁娶,七月耕作,九月裁衣……日子就這樣悠悠淌進詩裏。

相傳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着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整理後交給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周太子聽,作爲施政的參考。如此,《詩經》也便流傳至今,雖失了舊時的曲調唱法,卻也保留下一份珍貴的文字材料,在這樣荒蕪的冬日給以真摯與溫暖。

桃花灼灼盛開的時候,衷心祝福出嫁的女子,說是“之子于歸,宜其家室”。可以想象嗎?千年之前的一片春日,就在三月桃花開得最盛的時節,縱使是不相識的人,看到這十里紅妝,聽到這鑼鼓喧天,也從心底寄予最誠摯的祝福——祝福這位美麗的新嫁娘啊,願你夫家和順、美滿、幸福。穿着綠色衣衫的時候,想到她曾親自理過,綠色的衣裳黃的裏,是你日日夜夜一針一線親手織來的呀。我們一起經歷了這麼多風風雨雨,你是樣樣都合我的'心意,如今你卻不在了,我空對着這一件衣裳想你,萬般愁緒何處得解,何時得解?纔有了——“我思古人,曷維其已”、“我思古人,曷維其亡”此番真言,讀來實在叫人唏噓。站上城樓翹首待人的時候,心煩意亂到來來回回踱步。一個女子,面對自己的心上人可以做到這樣的等待,可以坦言“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其中的真情可見一斑……

凡此種種,這一首首短小的樂章,這一份份沉重的情意,全部記錄進一本名叫“詩經”的小書裏,像是能把心都融化。

詩經讀後感7

《詩經》是貴族教育中普遍的文化教材,孔子云:“不學詩,無以言。”秦始皇時期被焚燬,但由於它易於背誦,古人普遍熟悉,又得以流傳。

讀了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讀詩有很多好處,可以傳承中國古代文化,可以開闊視野,可以學到豐富的知識,讀詩還可以勵志。就像孔子說的:“不學詩,無以言。”

從小學一年級到現在,我已經學了很多首古詩,呂老師非常重視古詩詞積累,現在我們已經進階到第三階段。

詩是最精簡美麗的.語言。“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它把我帶到了風景如畫的春天,我欣賞並沉醉在美麗的春光中;“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我感受到了:戰爭帶給人們的災難;每當我玩得停不下來時,我就會想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我們的老師就像辛苦勞作的園丁,栽種希望,收穫芬芳,“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對老師無私奉獻精神的真實寫照。

學習古詩能使我們變得靈秀、開闊視野,好的詩能使我們終生受用,我要好好學習古詩詞,月底完成三階段古詩背誦。

詩經讀後感8

《詩經》是我國古代五經之一。其中它按音樂劃分爲三個類別:風、雅、頌。而我最喜歡的一篇莫過於十五《國風》中的《蒹葭》。

《蒹葭》一詩雖然看似平常,宛如於《詩經》中三種表現手法中的“賦”,但如果細細品讀,會深感意味深長。它講述的是:一位玉樹臨風的美男在蘆葦邊隱隱約約地看見了一位楚楚動人的'花季少女在湖中央,從而不顧一切去追尋她。

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故事,但如果細細品味,就會發現文中的“伊人”不僅是指清純的少女,也泛指生活中的理想。而美男追尋的路程,又可看作是尋求理想的艱難長途。這麼一來《蒹葭》不再是“賦”;而是“興”(藉助其它事物爲所詠之內容作鋪墊),是激勵我們的壯美詩篇呀!

從中告訴我們要爲自己的理想不斷地努力努力,再努力。而再看看我自己,每次都說要寫一本書,但哪一次,我是堅持把書寫完的呢?還不是都只開了個頭,就放棄了呢?正如屈原所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缺少的不正是恆心嗎?所以要想成功能不有毅力,有恆心嗎?恆心是成功之根本,之源泉!要想成功必需有恆心;必需堅持不懈!有了恆心,不但能成功而能起到事半功倍!

魯迅先生曾對《老子》一書作出了這樣的評價:“不讀《老子》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而我想說:“不讀《詩經》,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詩經讀後感9

第一次讀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就被他短小精緻的詩句所吸引.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諧、神祕的氣質所吸引,愛不釋手.

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詩,講述着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我彷彿被帶到了遙遠的國度,歷史又重新展現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隱若現,神祕而悠遠……我彷彿聽到了來自遠古的聲音,隱隱約約,斷斷續續,彷彿要告訴我什麼……也許是歷史,也許是故事,也許是未來,也許是別的什麼.

閱讀《詩經》,我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我看到的盡是愛,智慧,自然,希望與陽光.一切美好的詞彙,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詩.那麼和諧,那麼執著,那麼崇高,那麼聖潔,每一首詩都是一首動聽的歌,每一首詩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首詩都擁有一個美麗而高尚的靈魂.

睿智、沉靜,是詩人的性格,含蓄,樸素而又精緻,是詩的語言,詩人用詩的形式,抒寫的卻是他們並不平靜的心靈.對愛的自主追求,對自由的渴望,對正義的崇奉……每一種感情都是如此的強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顆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誠.

愛,自由,正義,是《詩經》永恆的主題,這也是生命永恆的主題.閉上眼睛,用心靜靜地聆聽,你可以聽得到——那來自遠古的心靈的呼喚.

詩經讀後感10

《詩經》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共有三百零五篇。詩經裏面的內容,就是歌曲的.詩詞。是表達社會和政治的問題。詩成了文化教材,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秦始皇時期曾經焚燒過所有儒家典籍。到漢代又得到了流傳。

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我們的呂老師平時就喜歡讓我們讀古詩並且背誦。有一次,媽媽讓我背《木蘭詩》,我聽了,立即行動起來,可是等我看到《木蘭詩》原來這麼長,我問媽媽這麼長的是怎麼才能背下來。媽媽說:“一段一段先明白意思在背不就可以了嗎?”

我聽了媽媽的辦法開始背了起來,結果只背下來兩行,我奇怪的想:“爲什麼這麼長時間只背了這麼一點,難道是我不夠專心?”我又試了幾遍,隨着閱讀越熟悉和理解,還真背下來了很多,下面就剩幾行了,我高興的笑了,又開始接着背了起來。

不一會兒,我就背下來了,媽媽過來看了看我,微笑着說:“只要多想一些辦法,就一定沒有解決不了的,辦法總比困難多,一時的退縮可能就與成功失之交臂。”

我聽了,認真的點了點頭,我愛背古詩,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我會好好珍惜。

以後我要多動腦筋,遇到困難多思考,每天按照老師的要求認真完成作業,學習必須要勤奮刻苦纔會成長。

詩經讀後感11

很多人說不讀《詩經》,不知中國人有多浪漫——

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讓後世所有描寫女子美麗的詩詞都黯然失色。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出門的時候,還是春風吹楊柳,歸來時,已經是風雪路途長。寥寥幾句,思念之情就躍然紙上。

......

我們再讀起這些文字,依然讓人心曠神怡,忍不住拍案叫絕。

可2500歲的《詩經》,值得被記住的如果只是絕美詩句,那就大錯特錯了。

魯迅曾說,“《詩經》——先民之生活,歷史的痕。”

305首詩,所承載的內容,遠遠比我們想象中要多。

它是君王的“治國良方”,秦始皇、李世民用它治世理政;

它是文人的靈感源泉,李白、杜甫、蘇軾從中借鑑作詩;

它是歷代學子的`必讀教科書,孔子用它傳業授道;

它是植物圖鑑,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引據於它......

時至今日,它仍然被認定是中國文學的源頭。

金庸寫小說,從中找靈感。

王國維、樑思成、林徽因、瓊瑤、屠呦呦.....用它取名。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衛風·木瓜》瓊瑤

國家教育部更是把它列爲國人美學、文學啓蒙的首選,數次出現在中高考試卷中。

可以說,它是每個家庭都值得備上的中國經典。

詩經讀後感12

讀過詩經,其中簡練精緻的句子讓我回味良久。每個句子都是一個簡約唯美的畫面,無須多言,深意自在其中。讀完,你會感覺妙不可言。

還記得那個駕四馬行路的遊子,眼含“翩翩者,載飛載止,集於苞杞”嗎?遊子身帶公務在外行役,沿途花鳥紛飛,孤寂的旅途中,眼見此番生機蓬髮之景,怕是一分百無聊賴,兩分心曠神怡,七分離愁別恨吧?看了四周之景,繼而“駕彼四駱,載驟駸駸”接着行路,這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呢?雖然心繫家鄉親人,但是公務纏身,不得不離開家鄉親人,也許這是一種無奈,或者是一種釋然,一種暢達。而從這一句中更能看到荒涼的道路上,一架孤單的馬車不停的行駛,孤獨而曠遠。

還有鹿唔鳴之什中,一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耳熟能詳,連曹操也曾引用過它來表達對賢才的渴望,一場安樂其心的`宴會,絕對不只是口舌之慾,而是君臣之間的交流望,賢明的君主讓羣臣心悅誠服,才能化亂爲治。我們祖先的古老智慧和現在的民主政治的思想可以說是大同小異。唯有聽取民意,才能創立太平盛世,獨裁專制往往會迎來國家的瓦解毀滅。也許這就是祖先藏於歌謠中流傳下來,對我們的告誡和啓示吧!

詩經讀後感13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從小便朗朗上口的詩經,爲我的童年增添了一點又一點爛漫溫馨的色彩。

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似是目睹了女子在城牆邊守望,日復一日,落花飄零,卻終是等不到心上人的到來,一次又一次的尋找藉口,企圖再給自己一些希望,。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起初想着,這是怎樣的深情綿綿,愛之入骨,才能許下終生的諾言,後來才明白,這是兄弟間永不改變的`仗義,在最危難的時刻,定下一句永不分離的約定。

一直認爲《詩經》就是關於愛情的詩歌,其實不然,世間情有萬種,每一種都是牽絆在心頭,無法替代的情愫。一句很短,卻是暖入心間的畫,是那逝水額,浮生於繾綣,是窗邊的一縷微風,舒捲起不知幾時散落在天邊的雲彩,是那渭水河畔,你翩翩白衣,回眸淺笑的溫柔。《詩經》對我來說就是美的代名詞,用心去感受,用靈去描摹。秋日的午後是一年中最令我沉淪的時光,那時,你總能見到《詩經》中東邊的漁舟燈火,西邊的坎兒井流,梨園裏小童咿呀唱着,纖音入雲。或是在天邊,或是在夢裏。

詩經讀後感14

中華經典——《詩經》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華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詩經》作爲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載體,是人類文明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魂與根。《詩經》所蘊含的.寶貴哲理,可以成爲我們一生的文化資產。

今天,我讀了詩經中的名篇《碩鼠》。《碩鼠》是一首政治諷喻詩。這首詩運用比擬手法把壓榨人民的統治者惟妙惟肖地比作大老鼠,發誓要離開它,表現出了無比憤慨的階級對立情緒。這個比喻把剝削階級貪婪、殘忍、寄生的本性以及人民的反抗意識反映得淋漓盡致。同時,作者又加以誇張,突出了“碩鼠”由於貪吃而體態肥碩,藉以突出了剝削階級的貪得無厭,使形象更加鮮明、生動。

這首詩共分三章,每章八行。各章均重疊“碩鼠”,把剝削階級醜惡的面目揭露無餘,也強烈地抒發了被剝削者切齒痛恨他們的仇視情緒。令我爲之感慨萬千。

更爲重要的是,這首詩每章的末兩句“樂土樂土,爰得我所”表達了一種嚮往、追求沒有剝削、壓迫,充滿歡樂的人間樂土的社會理想。這就是人們抗拒階級壓迫和剝削、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社會的思想感情。後世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正是這樣一片樂土。

是啊!這些不勞而獲的人不種不獵,卻佔有大量財富,過着寄生的生活,而勞動者卻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太不公平了!

勞動最光榮!我鄙視那些不勞而獲、巧取豪奪的人!

詩經讀後感15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的起頭便給人們豐富的想象,很像現今的朦朧詩派,朦朦朧朧,不知所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於是這首詩千百年來,每一個人對它都有不同的理解,“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蒹葭》亦是如此。“伊人”是誰?千百年來,人們給出了千百種答案。

從前讀的時候,總是覺得這應該是一個男子對心上人的執着追求,讀來充滿了清清的甜,又有種清清的苦楚在裏頭,真的是千迴百轉,萬種滋味。這次再讀,我突然覺得有了種不一樣的情調。這會不會是一個人對於理想的苦苦追尋呢?會不會是追夢者的苦苦的囈語呢?

每一個人都是追夢者,每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會做夢,想當醫生想當科學家想當諾貝爾獎獲得者,可是等到四處碰壁的`時候,等到生活磨平了我們的棱角,我們的生活中便只剩下了柴米油鹽醬醋茶,只剩下了銀行賬戶升職加班,這時候的我們,又怎麼會像年少輕狂的那時候,爲了一個夢想而苦苦追尋呢。“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樣的熱情,我們還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