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培根隨筆》中學生讀後感

《培根隨筆》中學生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9W 次

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隨筆吧?隨筆其實就是日常生活中對一些事件的想法,及時捕捉,隨手記錄下來。爲了幫助大家更多的瞭解隨筆,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培根隨筆》中學生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培根隨筆》中學生讀後感

《培根隨筆》中學生讀後感1

說實話,我是很怕死的,戰勝死亡的幫手。怕到培根所說的那些戰勝死亡的幫手對我基本不起作用的程度。我怕死的原因,並不是培根所說的死亡的聲勢。

喪葬儀式以及其中的悲號痛哭對我的影響不大,因爲總體來說我是一個比較獨立思想的人,別人的行爲對我影響不大,起碼是培根這樣的哲學家之外的普通人對我影響不大,而哲學家我還要挑一挑,看不順眼的對我影響也不大,看順眼的對我的影響也只是稍微大一些。那麼我爲什麼怕死呢?不知道,只能說就是骨子裏怕死。培根在他的隨筆集2裏提到的戰勝死亡的幫手有這樣一些:復仇、愛情、榮譽、悲哀、恐懼、哀憐、忠誠、事業。我想了一下,這些事情肯定會暫時起麻醉劑的作用,麻痹怕死的神經。但是,這些事情的麻痹時間有多長,其麻痹效力是否足以戰勝死亡,則完全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

究其實質,因爲這些麻痹之所以成立就是因爲教育或洗腦的結果,而不同時空環境下的教育或洗腦內容是不同的,教育和洗腦的效果對不同的人也會不同。逐個分析一下上述幫手。先說復仇,雖然西西里式的復仇有些極端,但是總的'來說個人或家庭復仇還是容易理解的;至於大的人羣復仇例如村/團伙/民族/國家,大部分是老大們的忽悠,能不能到不怕死的程度其實並不像老大們說的那麼誇張。愛情特別是失戀帶來的強烈痛苦的確可能暫時壓過對死亡的恐懼,但是一般來說越強烈的東西也越容易隨風而逝。榮譽是各級老大們用來讓人幹活而又省錢的主要手段,捅破窗戶紙後就會發現其實是浮雲。親人間的悲哀源於多年的親密關係,大範圍的悲哀則往往是由於大範圍的洗腦,日本戰敗後大量日本人自殺是後者的典型案例。恐懼,其實是一個比較的問題,也就是對死亡的恐懼和對其它恐懼的比較。忠誠和復仇有些類似,忠於家人是應該的,忠於其他則肯定是被其他洗腦的結果,爲忠於皇帝而死是何等愚蠢就不用說了,爲忠於某個概念而死也只能讓這個概念的最大獲益者獲益。

最後,爲事業而死也類似於爲忠誠而死,如果這事業的最大獲益者是別人;如果事業是自己的愛好,那這就是一個精神狀態的問題了,因爲這在本質上和爲吸毒而死是一樣的。對於我而言,培根的幫手說的根本錯誤在於,他所說的幫手都是殺手而不是幫手。也就是說,這些幫手不是幫你戰勝死亡,而僅僅是幫你戰勝對死亡的恐懼心理。通俗地說,就是幫你安樂死而不是幫你不死。培根選擇這些幫你死的幫手而不是幫你不死的醫學,這讓我不知是該嘆息培根,還是嘆息培根所在的時代。

《培根隨筆》中學生讀後感2

人,畏懼死亡,天經地義,並非脆弱。生命是可貴的,而畏懼死亡,則是珍愛生命的一種體現。無論你是強者,還是懦夫,在沒有壓迫、沒有威脅、沒有必要時,死亡是恐怖的,也是令人惋惜的,它不期而至,瞬間奪走你的一切,好比親人、摯友、財富、智慧或是你所愛的,所有都是你的牽掛,你的至愛。死亡有時是無情的,好人沒好報,惡人活千年。凡此種種,使人們對死亡既畏懼,又憎恨。

“值得注意的是,人內心的情感儘管脆弱,卻也未必不能與死亡的恐怖相匹敵,進而戰勝對死亡的恐懼。”即使生命難得,有時在人們心中卻不是最重要的`。孟子意味深長道:“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人世間,有的人爲保家保國而死,有的爲生死之交的友誼而死,有的爲血脈相通的親情而死,有的爲破裂的愛情而死,有的爲狂熱激進的理想而死,有的爲血海深仇而死,有的爲金銀萬貫的財富而死,有的爲逃避現實而死……這些與死亡抗衡的因素不勝枚舉。其中有積極的,亦有消極的。積極因素是偉大可敬的,它超越了死亡,死得重於泰山;而消極因素是低賤可悲,它被死亡侷限了,死得輕於鴻毛。

超越死亡,不僅要超越對死亡的恐懼,也要超越死亡的痛苦。文中有句話說得好:“在強烈的追求中死亡,就像在情緒激昂時受傷一樣,不會有疼痛的感覺。”是的,當一個人在火熱的追求中,他能不顧一切,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地狂奔,甚至能與夸父相媲美。儘管他在追求的同時犧牲了自己,他也死得其所,死得光榮。對他來說,死的瞬間毫無疼痛,反而是充滿喜悅與自豪。所以,“矢志於崇高事業的人能超越死亡的痛苦”。總之,我們必須栽培理想,天天耕耘,到了收穫的時節,期望如願,壯志已酬,生存還是死亡,已不重要了。

“死亡乃自然之一大恩惠”,你應將死亡看作不可錯過的時機,把握好這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嘗試,超越死亡所帶來的一切。若是如此,你便不會爲人生的冬季而杞人憂天了。

《培根隨筆》中學生讀後感3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主角,能夠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能夠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猜疑》中,培根說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好表露於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在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論美》篇。這是一篇關於“美”之作,語言簡潔,內涵土獨特,充滿哲理性。“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着重論述人就應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人生觀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因此,不好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爲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因此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纔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彼此越瞭解,嫉妒心將佔據越高。人能夠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正因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畢竟的道路,同情心總是醫治嫉妒的一味良藥。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培根隨筆》中學生讀後感4

暑假期間,我讀了一本書培根隨筆。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的哲學家和文學家弗朗西斯培根。這是一部世界性的經典著作,它語言簡潔,直接犀利,文筆優美,格言警句迭出,大多是論述人生重大問題以及人與國家,社會的關係,思想深刻而精彩,見解獨到而精闢。這本書中講述的培根對人生的感悟,許多的處事方法和思想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絕對是青少年閱讀課外讀物的不二選擇。這本書中中最讓我感興趣的有論死亡,論逆境,論友誼等。培根隨筆讀後感

讀到論死亡,我明白了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規律,是人生旅途的終點,也是人生旅途的另一起點。培根從人們害怕死亡,不敢直面死亡這一個逃避心理出發討論了有關死亡的話題,論述了自古以來的一些英雄人物都直面死亡,戰勝死亡,說明了死亡其實並不可怕,也沒有那麼痛苦。我認爲人們之所以對死亡的到來感到恐懼和害怕,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爲他們在生活中受到他人及社會的影響,根深蒂固的認爲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二是伴隨着死亡而來的東西將死亡襯托得極其可怕。其實只要我們坦然面對死亡,就會克服這種恐懼心理,就會發現死亡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而且,人類的有些精神是可以無視死亡的。愛國之心獻身死亡,勇敢之心蔑視死亡。

論逆境中的一句話使我受益匪淺,那就是塞內加的一句高論;順境的好處固然令人羨慕,但是逆境的好處則令人讚歎。培根在文中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爲和順境相比,逆境更能鍛鍊人,塑造人,而人的一些美好品質和崇高精神往往都出自逆境。而我也是如此認爲的.,不經歷風雨怎能遇見美麗的彩虹,不經歷逆境怎能更好的成長。

論友誼這篇文章告訴了我朋友的重要性和友誼的可貴,朋友在陽光來臨之時陪我們一起享受溫暖,在暴風雨來臨之時和我們一同面對。所以說,朋友既可以在我們鬱悶脆弱時給我們心靈的支持,也可以是我們變得更加理性。正因爲友誼如此可貴,我才更要珍惜自己的好朋友,使我們的友誼在前行的路上更加深厚。

培根隨筆中的文章無一不是能夠對我們青少年的成長有着深刻教育的,每讀一篇文章,我都能從中找到值得我學習的東西。如;我明白了死亡並不可怕,也不值得恐懼,那只是我們人生的另一種開端。逆境是我們走向成功的基石,我不再抗拒逆境,我開始坦然接受它,戰勝它,將它變成我成長道路的墊腳石。友誼可以慰籍心靈和加強理性,只有與朋友一起同行,互相學習纔會更好的取得成功。

《培根隨筆》中學生讀後感5

“知識就是力量”,相信大家對這句話並不陌生吧!是的,這就是《培根隨筆》的作者,培根所提出來的。雖說他的一生中沒有什麼科學的新發明,但他的這句話對當時的科學發展影響很大。據說,培根就是因爲露天受風寒而逝世的。多麼偉大!多麼悲壯!爲此,我仔細的讀了《培根隨筆》,果真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中的內容十分廣泛,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談學問》和《談逆境》這兩章了。

先說說學問吧。想必大家也知道,我們現在每天辛苦地學習,是爲了什麼?當然是爲了獲得學問嘍!但雖說現在我們每位同學都在一個教室裏,聽同樣的老師講課,做同樣的作業,可爲什麼最後的成績不同呢?這就要看個人方面了。俗話說,“笨鳥先飛”,無論你天資怎樣,但只要努力了,終究還是會有回報的。可有的同學偏偏不這樣想,自恃聰明,懶得去努力。是的,可如果你不努力,就算有再好的天資又能怎樣?培根說到的一句話很有哲理:“天生的才能也需要學習才能完美,就像天然的植物一樣,需要陽光和雨露的滋潤。”這不禁使我回想起《傷仲永》這篇文章。文中的方仲永,本是個天資聰慧的孩子,可因未學習而導致才能泯滅,淪爲平民。這是否能對我們有所啓示呢?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已經沒有方仲永那樣的天資,如果再不付之於努力的話,那結果會怎樣?可能比平民都還不如吧!

再談談逆境。培根在書中對順境和逆境作了詳細的分析,其中有一句話說道:“一帆風順固然令人羨慕,但逆水行舟更令人欽佩。”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可能擁有永遠的'一帆風順,逆境是難免的。可偏偏有的同學容易在逆境面前低頭。有一句話說得好:“海水不遇到礁石,就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是的,沒有逆境,我們的人生將平淡無奇;沒有逆境,我們的生活將索然無味。只有勇敢的接受逆境,並堅持將其打敗,那纔是真正的人生!

正處於學生時代的我們,在接受學問的同時,難免會遇到逆境。但只要我們勇敢的去挑戰逆境,在成長的道路上奮勇前進,相信終有一日能看到雨過天晴後的美麗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