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1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深受世俗眼光的困擾,好友向我推薦了這本《被討厭的勇氣》,光看書名就很吸引人。對於這本書並不陌生,經常在朋友圈看到有老師分享過。這本書在前段時間粗略地看完了,但如果不寫點什麼,總覺得自己好像是沒看過一樣,爲了能寫出點什麼,再次翻開此書,踏上敢於被討厭的心靈之旅。

本書是以對話的形式,以一個青年人拜訪哲人爲主線,以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爲基礎,一步步明晰一些概念,解答我們的人生疑惑。本書共五章,下面從每一章講述所得。

第一夜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開篇介紹了阿德勒的哲學,關於阿德勒,我們並不陌生,大家都聽說過《自卑與超越》,這本書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發生什麼事不重要,我們怎麼看待這件事,爲這件事賦予怎樣的意義才更重要。

對於第一夜青年人的疑問:“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文中給出了明確的答覆: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選擇的。這讓我想起來一句話——我們所跳的坑,都是自己挖的。當我們選擇了“不幸”這並不是我們真的生存在不幸的環境中,而是因爲我們認爲“不幸”對我們自身而言是一種“善”,是一種保護作用,我們找到了藉口,從而免於承擔責任。

我們能夠改變自己嗎?

人們常常下足決心不改變。生活方式是自己選擇的結果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爲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因爲改變自己充滿着不安與恐懼,且面臨着風險,也許會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所以說,改變自己成了一件很難的事情。

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不幸,不是因爲過去所處的環境,而是缺乏“改變自己的勇氣”,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看到這裏,我不禁想察覺自己是不是也下定決心不改變?不願意改變的背後在恐懼什麼?自己有沒有“改變的勇氣”和“獲得幸福的勇氣”?

第二夜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而人爲了生存和發展,無時無刻不處在各種關係之中,這就是人的本質,逃無可逃。人類自誕生以來,所做的一切,無外乎怎樣處理好三種關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而在人與人的關係中,我們十分渴望得到對方的認可。

在這一章節中主要講述了自卑感、自卑情結、價值感和優越情結。自卑感與自卑情結的差別是自卑感可以成爲促成努力與進步的契機。例如因爲學歷低所以更要努力工作,而自卑情結則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在使用,如“我因爲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與前者相比,後者則是缺乏改變生活的勇氣。

“優越情結”指的是面對自卑情結沒有勇氣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而是採用其他手段去補償,比如“權勢聲張”,通過權力或者名牌服飾來證明自己的優秀。

在人際關係中,還存在着“競爭”,常常拿自己和別人相比,就會產生“優於這個,輸於那個”之類的想法,隨之就很容易產生自卑的情結和優越的情結,而正確的想法應該是:“人人都是我的夥伴,而不是我的敵人。”這樣說來就再把世界當成危險所在,也不用對別人產生敵意,人際關係的煩惱就會大大減少。

第三夜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

這一章的標題很犀利。我們生活在社會中總是渴望得到被人的認可,比如父母、領導、朋友、同事等。但書中給出了鮮明的觀點,我們並不是爲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着,也沒有必要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

在猶太教教義中有這麼一句話“倘若自己都不爲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有誰會爲自己而活呢?”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說爲誰而活着,那當然是爲你自己。過於期待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捨棄真正的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

課題分離是整本書的核心觀點。文中提到了把自己和被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一般來說,一切人際關係的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干涉。

“這是誰的`課題”應該如何辨別呢?

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誰來承擔?

這種觀點看似很自私,但實則是充滿智慧,像我這種愛操心的命更應該少管閒事,放下別人的人生課題,做好自己的人生課題。關於自己的人生能夠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爲最好的道路”。更要明白“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即使有人不喜歡你,那也不是你的課題。並且,“應該喜歡我”或者“我已經這麼努力了還不喜歡我也太奇怪了”之類的想法也是一種干涉對方課題的回報式的思維

第四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在上一章提到了課題分離,這是人際關係的起點,而人際關係的終點是“共同體感覺”,即把他人看作夥伴並能夠從中感到“有自己的位置”,這個共同體不僅包括家庭、學校、單位、國家等,還包括動植物或非生物,以及時間軸上的過去和未來。

這一章並未涉及如何擁有“被討厭的勇氣”,而是講述了要想有價值就要對被人有貢獻,同事倡導人和人的平等關係,這一章有很多的內容不是特別理解,未對我有啓發作業。

但提及“被討厭”,我們確實缺乏這種勇氣。比如某個學生討厭我,我會因此很難過,而看完此書,我會認爲“學生討厭我”這是學生的課題,而不是我的課題,我不需要爲此負責,也不需要去認同這種“因被討厭而難過的感受”。

第五夜認真的人生“活在的當下”

第五章的章節最多,“過多的自我意識,反而會束縛自己”、“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信用和信賴的區別”、“工作的本質是對他人的貢獻”、“年輕人也有勝過長者之處”、“'工作狂是人生謊言'”、“從這一刻起,就能變得幸福”、“追求理想者面前的兩條路”、“甘於平凡的勇氣”、“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舞動人生”、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對決“人生最大的謊言”、“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

我一直很贊成活在當下的觀點,過去已經過去,無須悔恨,未來還未來,不必擔憂。只有當下的此時此刻屬於自己。《當下的力量》這本書就講到了如何進入當下,感受自己的呼吸,做自己思維的旁觀者,不評判,保持察覺。

當下最美好,願我們都有認真活在當下的能力。

這本書看完了,好像又沒有完全看明白,如果時機需要,應該再翻一翻,被討厭也是人生常態,擁有了“被討厭的勇氣”,也就擁有了人生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