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高度》有感大綱

讀《高度》有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高度》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高度》有感

讀《高度》有感1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免會有許多困難,挫折,甚至失敗隱藏在你通往星之故鄉的曲折小徑中。但是你能不能戰勝它,取決於你的態度。正所謂“你的態度決定你的高度”,在困難於挫折面前,倘若你勇敢地去面對,去挑戰,星之故鄉就會向你招手。如果你因膽怯或其他原因而退縮,逃避,你就永遠不會欣賞到星之故鄉的美景。

當我讀完關於阿卜杜拉的報道後,我被他那頑強拼搏的精神深深感動了。報道中介紹說:沙特阿拉伯少年運動員阿卜杜拉不僅患有重度智障,而且還是坐着輪椅的殘疾人。當其他選手游完全程時,只有阿卜杜拉一個人在游泳池緩慢地遊着。他拒絕了專業志願者的幫助,毅然決定自己游完全程。他也沒有絕對的把握可以游完全程,這對阿卜杜拉來說是個嚴峻的人生考驗。在面對和退縮之間,他毅然、果斷地選擇了面對,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啊!

名人不要看他們表面上有多麼光彩,其實他們都是付出了非常艱辛的努力,面對困難從不退縮。作曲家冼星海從小家境貧寒,但他沒有放棄對音樂的熱愛,用家中的筷子敲打碗碟進行練習。戲劇家梅蘭芳從小雙眼不協調,但他也沒有放棄,每天早上都看南飛的大雁“調眼”,最後終於成爲了有名的戲劇家。

想到這裏,在我的成長曆程中,也有類似的事情。二年級暑假時,我和家人到南京中山陵瞻仰孫中山先生的遺像。到景區門口時我還信心十足,可是到山跟前我就開始膽戰心驚了。因爲對於我這個二年級小學生來說,我覺得中山陵實在是太高了。中山陵與明孝陵一齊屹立於鐘山之上,威嚴聳立,高聳入雲。但是在家人的督促與鼓勵下,我只好開始一步一步的向上緩慢地爬臺階。攀登到半山腰,我回頭一看,真高啊!

嚇得我趕忙回過頭來。我的雙腿開始發抖了,不敢再向上攀了。但轉念一想:不可以這樣做!

我來中山陵的目的就是爲了瞻仰孫中山先生的遺像的,怎麼能半途而廢呢?再說,我已經攀到半山腰了,後面已經沒有退路了,只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了!

我重新有了攀登頂峯的勇氣,我一步一步向上艱難地攀登。經過努力後,我終於登上了頂峯。我成功了!

俯瞰羣峯,千山萬壑綿亙蜿蜒,我的心情頓時舒暢了許多。原來只要在困難面前咬緊牙關,堅持到底,就一定能戰勝困難!

是呀,在成長的道路上,會遇到許多困難、挫折、甚至失敗,但只要你有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堅持下去,無論多大的困難都是可以戰勝的。阿卜杜拉之所以能游完全程,不就是因爲他那頑強拼搏的精神在燿燿發光嗎?正所謂“你的態度決定你的高度”,我也要做一個在困難中與困難那頑強鬥爭的小勇士,在驚濤駭浪中揚起生命的風帆,以堅貞不屈的勇氣和執着的態度去迎接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因爲平靜的海面造不出精悍的水手,安定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只有經歷風雨才能見到彩虹。同理,只有付出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我會在今後的生活中挑戰自我,挑戰生命的極限!

在重重困難那中找成功的捷徑,在驚濤駭浪中找新的紀元!

我會沿着人生的道路繼續前進,開闢出更廣闊的人生,迎接美好、成功的未來和燦爛、輝煌的明天!

讀《高度》有感2

每一個人都會感恩,每一個人都懂感恩。那麼感恩究竟是什麼?字典裏的解釋是,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謝,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謝呢?

是出於禮貌性的?不,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毫無雜質的感謝。

我曾讀過一篇文章----《琥珀色的淚》,作者寫了自己和流浪貓的故事。

一個冬天的晚上,作者在扔垃圾時,順手餵了一隻流浪貓,從那以後作者幾乎每天都去喂那隻黑貓。在那時黑貓被人視爲不吉利,可“我”仍然堅持。

有一天,放學很晚,衚衕裏很黑,“我”一直不敢回家。可是,黑貓來了,它當了“我”的“護花使者”,一直伴隨我回到住處。

其實,動物是最通人性的,連一隻動物都懂的道理,何況是人呢?

《三字經》中有這樣一段,香九齡,能溫習;孝於親,所當執。黃香只有九歲便懂得:知思,感恩、報恩。

而現在有很多人都不會感恩,甚至可以說在他們自己的“人生字典”裏沒有“感恩”這兩個字,更或者說是在他們的生命中不知道這兩個字的存在、意義。

這些人和僅僅九歲的黃香比起來,不僅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還顯得非常的“可笑”難道不是嗎?

感恩,其實並不難,一句關心的話,一個關心的動作,一個感謝的眼神,一個感謝的微笑…

一起讓感恩之花,在生命中綻放吧!

讀《高度》有感3

“爸爸,我不想坐在你肩上摘蘋果!”讀了這片文章,我明白了自己真實的高度。

這篇文章中的小仲馬不靠父親的盛名做自己事業的敲門磚,堅持自己創作,不斷學習。不象有些官宦子弟,仗着自己父母的地位胡作非爲,結果是樹倒猢孫散。正因爲小仲馬明白這個道理,他纔沒有坐在父親的肩頭摘蘋果。經過一段努力後,小仲馬的作品《茶花女》振撼了編輯。因爲,人,正是要懂得堅強,不氣餒的。如果人人都擁有遇事求己的那份堅強和自信,也許,人人都能成功。是啊,世界上沒有救世主,只有靠自己。 我外婆是學校裏的老師,所以評到“三好學生”時,同學們總會說:“我在外婆肩上摘蘋果。”所以,我決定要憑自己的真本事,評到名副其實的“三好學生”。

光說不做可不行,我的體育方面是薄弱環節,因此,我在體育方面要加把勁:每天堅持跑1千米,跳繩三分鐘。剛開始,我覺得很累,很難堅持,三天打漁,兩天曬網。非常想放棄,可腦子裏的另一個我在對我說:“要靠自己的努力,堅持到底,一定會有成績的。”所以,我又堅持了鍛鍊,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我的不懈努力下,體育成績有所提高,評到了名副其實的“三好學生!”我心安理得。

如果你站在真實的高度,雖然矮,底下是碧海藍天;如果你站在虛擬的高度,雖然高,底下是一片火海。人生也同樣如此,走自己的路!

讀《高度》有感4

初看文章標題時,我就在想是什麼高度,它有什麼內涵。我想到杜甫登臨泰山時,不覺吟誦出“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這也許是一座山的高度,更是詩人心中的高度。

其實這高度是指目標、理想。自己設下的一個個目標、理想都是高度,不論大小,不論成敗,就像文中說的“其實到達高度後的'成就感和樂趣都是一樣多的”,那是因爲我們自己通過不懈努力奮鬥達到的高度(取得的成績),當然十分驕傲高興啦!不怕設立什麼目標,就怕沒有目標,都說沒有夢想的人跟鹹魚又有什麼區別呢?所以我們要給自己設立一個合適的目標。有了目標就有前進的動力,纔不會不進則退,因爲不攀爬就會跌落,跌進茫然和萎頓中。考上北大的王海桐就是這樣一個有“高度”的人,心中一直有一個夢想——考北大,所以她不理會外人的眼色,不受他人的干擾,堅守心中的夢想,持之以恆地奮鬥,最後她成爲了高考狀元,考上了北大。

是的,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第一步就是要設立目標,我想說的是這個目標要符合自己,適合自己。“騏驥一躍,不能十步”,我們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計劃,建立適合的心理預期。“天下難事必作於易”,最初的時候我們無法實現一整天的專注學習,可以先從制定一小時計劃開始,當你的思想能夠保持集中,身體習慣這個節奏時,就可以逐漸嘗試制定三小時、半天乃至一天的計劃。切不可盲目立大志,否則就變成了白日做夢。

我記得我們班主任曾問過我們一個問題,假如給你們一個選擇,你們是選天花板還是地板?我會選地板,地板意味着腳踏實地穩紮穩打地努力,而天花板是遙想手可摘星辰,不符合自身情況,所以當我們立好目標後要努力朝着這個方向前進,腳踏實地。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種三分鐘熱度,最後只會讓我們一事無成。你知道嗎?世界上只有兩種動物可以到達金字塔的頂峯,一種是雄鷹,而另一種是蝸牛,如果我們沒有雄鷹的展翅高飛的能力,就去學蝸牛的持之以恆、堅持不懈。

加油,讓我們攜手前進去攀登我們的“高度”。

讀《高度》有感5

《父親的高度》是講作者小時坐在父親肩上看戲,作者是全場人當中看得最清楚的一人。

是啊,父愛如山,父愛也是無私的,但我從來沒有特別關注父親。但父親始終關注着我:

那天下午,我興致勃發,和父親打起了羽毛球。我驚奇的發現父親的動作時如此笨拙,步伐是如此蹣跚,反應時如此遲鈍,揮拍是如此無力……哦,我終於發現父親的確老了。

還記得小時候與父親打球,我總是輸。跌跌撞撞,奔來奔去地追球,卻怎麼也抵不住父親有力的進攻。我常常耍賴,要父親“認輸”而他總是揉揉我的頭髮說:“你太小了。”然後伴之以爽朗的笑聲,笑聲中透出一種旺盛的生命力。

那笑聲似乎依然縈繞在我耳畔,而我,已經長大了。 短短几年,父親老得真快,太快了。我總是關係因公務、家務繁忙勞碌而顯得憔悴的母親,而忽略了同樣漸漸步入老年的父親,的確。我跟父親之間一向不是很親密 ——不像跟母親那樣,所以過去我們常常互不開口,保持“冷戰”。隨着年歲的增長,我終於意識到,父親的愛是含蓄的,他總是默默地關心着我。他會不露聲色的 “探聽”我的學習情況,他會拐彎抹角地詢問我學習中的困難,他還打着比方地暗示我應該做些什麼……總之,內向的父親習慣於以他特有的方式來關心我。偶爾,他也會裝個鬼臉,來兩段滑稽的表演來逗我們發笑,而他仍是一臉嚴肅的樣子……

現在,我終於明白了父親的心,而過去的一切都不會復返了。父親老了,母親也老了,他們用自己的青春換來了我的青春,他們把充沛的精力全部灌輸給了我。他們在燃燒自己的生命,爲得是能夠給我以光明,以力量……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們做兒女的,又如何能爲過去因資金的幼稚,傷害了父母的心而感到羞愧呢?又如何視父母的日漸蒼老而不顧呢?我們只憑有着一顆拳拳赤子之心,懷着一份深深的感激之情,用已經健壯的身軀,負擔起家庭乃至國家的重擔,我們才能不負父母的一片養育之恩!

讀《高度》有感6

感恩是一個深刻的話題,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但在空談感恩的同時,有幾個人知道我們應該感恩的人是誰,那些值得我們感恩的人又爲我們付出過多少。在讀《最佳高度》之前,我可能是他們之一吧。

《最佳高度》講的是一位遊子在深秋去看一部懷舊的露天電影,遐想時偶然看到這樣一個畫面:一個孩子和爸爸來看露天電影,孩子說:“爸爸,我盟的位置不太好唉,我都看不見!你看那位姐姐的位置比我們好多了,還有那位哥哥,站的那麼高,位置一定也很好!”爸爸二話不說,一把托起兒子架在自己的肩上:“現在,誰都沒有你的位置好了!”兒子笑嚷着:“好爸爸,好爸爸!”作者由此想起兒時,爸爸扛起自己的畫面和所說的話,竟然與這位父親一點也不差,完全相同……

是啊!有哪對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總是竭盡全力爲孩子做到最好。父親那雙手托起“我”所形成的高度,“我”永遠也無法觸及,雖然沒有仔細測量過。我心裏有把尺啊!

看完這篇《最佳高度》一個個畫面開始在我眼前回放:媽媽在停電的夏夜爲我徹夜扇扇、爸爸在大年初一還在外面日夜不息的工作、媽媽在嚴冬沾着寒水爲全家人洗衣服、父親在酷暑還立在田裏插秧……一幅幅如電影般緩緩的播放着,唯一不同的是,那都是實事啊!

比起來我考高分算什麼,我繪畫的獎算什麼?我做的再好,我飛的再高,也無法達到父母心靈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