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飄》有感10篇大綱

讀《飄》有感10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6W 次

讀《飄》有感1

自從看了《飄》這本書,我深深感受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裏的愛國,平等,和諧,友善的息息相關,意識到了他們的重要性。正如書中的內容都離不開一個字“家”,更離不開一句話“世界上唯有土地與明天同在”。

讀《飄》有感10篇

書中每一個情節都讓我感觸極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書中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期間,女主人公思嘉原本無憂無慮的生活被打破,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也就徹底結束了。她不得不離開家鄉選擇逃亡。可她對家鄉的熱愛超過了生命,於是她冒着連天炮火,在槍林彈雨之下偷偷回到了她的家,那片滿是回憶的紅土地。這片土地對於她來說格外的的重要,那是她生長的地方更是她傾注了感情的地方。即使她又跋扈又無禮,但是在危難之中,她仍是選擇了和自己的家鄉共存亡。從頭到尾她只有一句話,“這是我的土地誰也無法搶走”。現在的我們幸福並且無憂無慮的生活在這個約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我們是炎黃子孫,祖國是我們永遠的家鄉,給予我們一成不變的保護,反之,我們也應該給予祖國關心愛護,保護它。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我們應該學會燃燒自己,把才華和成就獻給了祖國,正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無時無刻都要忠於自己的祖國,不論何時何地都要爲了祖國的發展和利益着想。

書中所提到的的美國南北大戰是奴隸制與自由制之間的戰爭,戰爭危害到了無辜的人們羣衆,雙方都抱着必勝的決心,互不相讓,最後兩敗俱傷。而戰爭爆發的原因是因爲奴隸制,非裔美國人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受到迫害和種族上的歧視。書中的女主人公思嘉身邊也有黑奴,但思嘉非常友善地對待她,她是思家的嬤嬤,是思嘉精神上的慰藉,她與思嘉一同經歷了很多,她在思嘉心裏十分重要,當那位嬤嬤選擇離開時,思嘉更是含淚挽留。而嬤嬤對於思嘉說的話更是無一不放在心上。他們相處和諧融洽,互敬互愛。就如“所有人生來都是平等的”,在當今的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人,脾氣性格也各不相同,民族也可能不同。與我們萍水相逢的路人,對於他(她)的過去我們一無所知,我們之間的聯繫就是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大地,我們都是地球同胞,人人平等。只有相互尊重,以平等而友善的目光看待別人,才能像思嘉與黑奴之間那樣和諧地幸福快樂地生活。

書中的故事給我們帶來啓發,不斷提醒着我們要具有民族魂,有一顆炙熱的愛國之心,同時告訴了我們和諧生活意味着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也只有這樣社會才能安定,國家才能走向繁榮富強!

讀《飄》有感2

翻開第一頁,映入眼簾的便是幾個又粗又大的正楷字:魯濱遜飄流記。於是,我饒有興趣地看起文章來。

魯濱遜年輕時不聽家人的勸阻,與人結伴去航海,結果遇到大風,船上的人除他外都丟了性命。魯濱遜漂到一個島上,在那裏住了二十八年,纔回到了大陸,回到了英國。

魯濱遜的感想給了我啓發。小說中,魯濱遜談到,我們今天所愛的,往往是我們明天所恨的;我們今天所追求的,往往是我們明天逃避的;我們今天所願望的,往往是我們明天所害怕的,甚至心驚膽戰的。多麼有哲理的言論啊!魯濱遜在島上見到野人,怕他們來驚奪自己的財富,於是建了許多木樁,希望野人不來,但野人還是來了。這是他二十八年來的經驗,這是他在島上過活的結晶,這就是智慧。這樣的結晶在小說中又出現了:一個人在大禍臨頭的恐懼之下,比起他在病牀上抱着懺悔的目的更不適於安心祈禱。魯濱遜還認爲,在最不幸的處境,我們也可以找到聊以自喂的事情,把好處和壞處對照起來,可以歸入賬目的“貸方金額”方面。的確,我們要想從惡劣的地方生存下來,就得想想這種處境好的一面,因爲萬物有利也有弊,在絕境中思考好的一面,或許可以絕處逢生。魯濱遜在孤島上的生活十分痛苦,但他時常想起海上同行者橫遭不幸,心中也有幾分寬慰。

我想到了一件事,一個在過沙漠時,水和食物瀕臨耗盡,但他堅信自己可以找到物資補充。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天後,他找到了橫穿沙漠的駱駝商隊,使自己成功穿越沙漠。其實,一個人的成與敗不在於他處境,而是他的心態。處境只能給你提供物資,但心態卻可以改變一切。那個沙漠中的人之所以可以絕處逢生,是因爲他有一顆活下去的心,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心,一種堅持向上的心態。他若認爲自己活不下去,那他就會被沙塵暴捲走,身處異地。魯濱遜也一樣,他保持着樂觀的心態,所以創造出種種奇蹟。

《魯濱遜飄流記》帶給我的不僅僅是一個個奇蹟般地故事,還有生活的訣竅。因爲,它可以影響你一生一世,爲你的前進的道路上刻一座豐碑,警示你,勸導你。

讀《飄》有感3

《魯濱孫飄流記》中,魯濱孫不幸遇到了海難而被海浪運到了孤島,當他醒來後也曾感到過絕望,但他明白,絕望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永不言棄。

於是,魯濱孫便給自己列了兩份清單,一份是它所面臨的問題和失去的東西,另一份清單是他所擁有的。 第一份清單中,魯濱孫的第一個問題是他沒有衣服了。然而它在另一份中寫道:謝天謝地,島上並不寒冷,他不會被凍死。接着,他列出了他的第二個問題,他沒有任何的食物與飲用水,他的補給早已消失,第二份清單中,他寫道,島上有許多的水果和水,他不會餓死。然後,魯濱孫發現,所有看似十分棘手的問題其實都有解決的辦法,他擁有維持生命所需的基本物質條件,他便有了活下去的信心,並且一步步地創造和建立了自己的孤島“王國”。 看到魯濱孫在孤島也沒有放棄,我有些慚愧,想起在日常生活中,自己遇到困難時,可能只是一點小事情,常常就唉聲嘆氣,愁緒滿懷。

以前有一次,我把一根我剛買的筆給弄折了,看到那根殘筆,我心裏難過極了。其實用膠條粘粘也還能用,但我只是望着筆心疼和嘆氣,最後還是同學幫我把筆粘好。現在,我明白了,遇到困難並不能垂頭喪氣,要努力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事情也許還沒那麼糟。 沒有完全無法彌補的事情,任何事都可能有出路。每當人們遇到挫折時,最重要的是不能放棄信心,不能消極對待問題。與魯濱孫被捲到孤島相比,我所遇到的事簡直微不足道。讀完《魯濱孫飄流記》,我對自己說:我的境狀難道比魯濱孫還慘嗎?

所以,當你覺得失意、沮喪時,請想一想,那些被認爲是沒有出路的事情,是真的沒有出路了嗎?

讀《飄》有感4

一本好書猶如一杯暖茶,滋潤我們的心田;一本好書猶如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進的方向;一本好書猶如一艘小船,帶領我們駛向成功的彼岸……《飄》就是這樣一本難得的好書,讀過之後,讓人回味無窮。

《飄》是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十年磨一劍的作品,也是她此生惟一的作品。這本書以美國南北戰爭爲背景,講述了好強、任性的莊園主小姐斯嘉麗的愛恨情仇,與之相伴的還有社會、歷史的重大變遷,舊日熟悉的一切都一去不返……它既是一首人類愛情的絕唱,又是一幅反映社會政治、經濟、道德諸多方面巨大而深刻變化的宏大歷史畫卷。

小說主人公斯嘉麗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她是那麼堅強,對生活總是充滿希望,勇於面對一切困難。面對家園被毀、親人離世的災難,她從沒有抱怨過,而是堅強地從變遷的陣痛中站起來,努力去面對新的生活,帶領家人戰勝飢餓,重建家園。她雖然有些冷酷自私,愛慕虛榮,但她身上那股永不放棄、頑強拼搏的精神依舊會永存於人們的腦海中。《飄》中的其他人物也都那麼性格鮮明、有血有肉,看書的時候,有時甚至感覺能聽見他們的心跳。溫柔善良的玫蘭妮,深沉執着的白瑞德……每一個人物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瑪格麗特真是把這本書裏的人物寫活了!

讀《飄》有感5

斯佳麗默默地望着他上樓。

在故事的尾聲。

而瑞特似乎還是選擇了離開。

他說,哪怕是一種最堅貞不渝的愛,也會被消磨掉的。他的愛被消磨殆盡了。被艾希禮和斯佳麗那股瘋狂的固執勁兒消磨殆盡了。她固執得像只牛頭犬,抓住自己想要的東西不放。

沉默。疲乏了的沉默。他就像舊銅幣上的衰老疲憊的凱撒。

他還說,他不能耐心地拾起一片碎片,把它們拼湊在一起,然後對自己說修補好了的東西跟新的完全一樣。東西破碎了也就破碎了。枯竭了的精力和感情。不是迴避,更不是退縮。

我想,他的那雙眼睛裏,定如無風的海面,波瀾不驚。沒有任何情緒,甚至是沒有希望,也沒有失望,平靜到極致。茫然若失。

而她,凝視着那雙她非常熟悉但又不理解的眼睛,靜聽他用平靜的聲調說些她起初聽不懂的話。以往他的那些尖刻,嘲弄,和令人費解的話都沒有了。沒有了的,還有斯佳麗對艾希禮執著瞭如此之久的所謂的愛。斯佳麗到最後才明白自己真正愛着的是誰,多麼可喜而又可悲。就好像孩子曾那麼樣的喜歡糖衣那樣,在沒了解之前,在沒得到之前,那糖衣有着無窮的魔力。

可,瑞特還是上了樓梯。似乎即將踏上,沒有她的未來。

故事的最後,斯佳麗告訴自己,畢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明天,多麼虛幻而又真實的字眼。斯佳麗總能那麼的滿懷希望。就像瑞特眼中的小孩子似的,勇敢,卻也時常擔驚受怕。任性,快樂而興致勃勃,有着愛爾蘭人特有的固執。此時此刻,絕望而固執。由恍恍惚惚的麻木變爲劇痛,瑞特,就要從她的生命中抽離出去了。

這大概就是世界上最最遙遠的距離。斯佳麗和班瑞特。深愛着彼此,卻不能讓對方知道。即便知道,也已經成爲過去,無關乎現在的過去。緣份,總是帶着那麼點或許。即便最後,斯佳麗仍然固執着她的固執。他們由最初的在宴會上的相遇,再到戰爭時的點點滴滴,戰爭後的相遇,直到結婚,直到他們女兒的意外身亡。。。直到斯佳麗的恍然大悟。

他明明就是那些相識的人當中,唯一知道她底細卻還能夠愛着她的人。

不然,他就不會冒着生命的危險,穿越戰爭封鎖線,多次回來。

不然,他就不會輕而易舉地看穿她的艱難,她的不易,她爲塔拉的犧牲,她的所思所想。

不然,他就不會默許她的心裏,永遠有着那個艾希禮,即便心裏波濤洶涌。

不然,他就不會在那個晚上,如此的瘋狂,如此的義無反顧,而在隔天,卻若無其事,這是最可笑的掩飾,最拙劣的僞裝。

不然,他就不會在她病的那天,像個孩子那樣的哭,在外面,不知所措,等待着她叫自己的名字。

不然,他也不會那樣的寵愛他們的女兒,傾注所有的愛,把小邦妮當作另一個斯佳麗。

不然,他也不會,把那份愛,深深地,埋起來。

不然,像他那麼不可一世的人,根本就不會用一種掩藏這熱愛的長聲調的帶刺的話,輕而易舉地讓她的真實想法,顯露於世。

不然,就不會有《飄》,不會有如此清晰而模糊的表意。

可就像班瑞特說的,斯佳麗仍然是個孩子,只有孩子纔會這樣頑固,這樣感覺遲鈍。可她後來才知道知道,她能夠了解他的精明狡詐,跟她自己那麼相像,以及他因爲生怕碰壁而不肯承認自己的愛那樣一種頑固的自尊心。他們是同一類型的人,卻在即將相交時,就沒有了後文。斯佳麗說明天會是新的一天,或許能挽回,或許不能。但瑪格麗特-米切爾把故事帶進了墳墓,無從得知。

但是,究竟是誰,擱淺了誰。斯佳麗潛意識的愛,班瑞特深沉的愛,如此的相似,卻不得而知。我們總以爲對方會知道,我們總以爲這樣就夠了,我們總以爲。。。甚至,會把自己的放棄,當成對方的放棄。可,不是所有的默契,都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所有的理解都是真實的,不是所有的念想,都有被詮釋的一天。沒有人踏出那一步,也就意味着,咫尺天涯,可,踏出了那一步,也可能意味着盡頭。矛盾而真實。

愛情是一種冒險。華麗而危險。

因爲你不知道究竟心裏的喜歡,是否純粹。就像斯佳麗對艾希禮,因爲不瞭解,因爲得不到,而竟然曾顯得如此的不可取代。就好像把艾希禮當成一塊白布,然後,把心裏所期待的形象,投射到這塊白布上。然後,瘋狂地愛上這塊看似獨一無二的白布。可,這個所謂的烏托邦,終會有毀滅的一天。

斯佳麗如果瞭解艾希禮,就不會喜歡上他。正如她如果瞭解班瑞特,就不會有失去他的可能。可事實上,又怎能夠總是如此透徹地瞭解呢?

這,永遠是個謎。

喜歡斯佳麗的真實,任性,敢於追求,總能告訴自己,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似乎永遠不會倒下。而不是那種虛僞的禮貌,對過往的念念不忘,對逝去的不可挽回的東西的追尋,不是那種自欺欺人。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一路走來,卻不知來時的路,但,同樣的悲哀還在於,一路走來,卻只盯着來時的路。過去的,就該過去,也總會過去。

人生若只如初見,誰又會被誰擱淺。

讀《飄》有感6

正如同“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不同的人來說,“愛”這個字眼所包含的意義都是大相徑庭的。人們用不同的方式去詮釋着愛,收穫着愛:在有的人心中,愛是舉足輕重的,他們苦心經營着愛;相反,在有的人心中,愛是微不足道的,他們肆意揮霍着愛。

而《飄》的主人公之一——郝思嘉——一個桀驁不馴的女孩,就把愛視爲微不足道的。她肆意踐踏着這份青澀的、朦朧的愛。16歲的她,聽說自己的意中人衛希禮將與媚蘭結婚,便想在第二天的宴會上奪回希禮,並與他私奔,沒成想衛希禮竟婉言拒絕了。她惱羞成怒,便在衝動之下與媚蘭的哥哥查理結婚——當然,她只是想讓衛希禮生氣罷了。但不久,南北戰爭爆發,在婚後一週,查理入伍,不到兩個月,便死在了軍營裏。

3年後,北軍包圍了亞特蘭大,當時住在亞特蘭大的思嘉帶着媚蘭回到了塔拉,艱難地生活着。知道南軍投降,思嘉的生活才稍有好轉。但爲了籌集300美元的稅款,她與親妹妹的未婚夫甘扶瀾結了婚。

儘管思嘉已有兩個孩子,但她依舊想着衛希禮。不久,甘扶瀾爲了給思嘉復仇,中槍身亡。思嘉爲了榮華富貴,違心地與白瑞德結婚。雖然瑞德全心全意待她好,但她對衛希裏始終念念不忘。她的三次婚姻沒有一次出於真心,她把愛情與婚姻作爲交易。直到最後她才發現衛希禮的軟弱無能,不值得去愛。倒是白瑞德才是思嘉真正愛的人。當她明白過來時,瑞德卻已離她而去。“還是留給明天去想吧……不管怎麼說,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在最後,思嘉身心疲憊地說。

但“明日何其多”,在現實生活中,不會有那麼多的明天。消失在人海中的人明天已找不回來,曾經的青蔥歲月也不會再回頭。儘管小說中的郝思嘉纔剛剛28歲,還是花樣年華,但她卻白白浪費了整整12年的歲月。她爲了一個在內心深處並不愛的男人,辜負了一個以真心對待她的人。她的愛情不是充滿詩意和浪漫情調的那一種,而是現實的和功利的。爲了達到目的,她甚至不惜使用爲人所不齒的狡詐伎倆。原本可以很美滿的結局,卻因她對愛的幼稚見解變得令人嘆息。她一開始的抉擇就決定了她的命運。

但當我們在爲思嘉的愚鈍與幼稚惋惜、哀嘆時,其實,像思嘉這樣的人物就如同空氣——無處不在。當我合上書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的一個朋友——小靜。她的內心很柔弱,表面上卻十分堅強,因爲她是一個單翼天使,父母離異。曾幾何時,她的母親還很年輕,風韻十足,但性子孤傲。她的父親不停地追求她,並與她結婚。可日復一日,她的父親發現自己並不喜歡她的母親,並不喜歡她那喜怒無常、養尊處優的性子,當時只是因爲她高高在上,難以匹及才產生了仰慕之情罷。他們之間的隔閡已不能用深淵來形容,因此他們屢屢吵架,並不因爲顧及小靜就在旁邊而停止下來,反而越吵越兇。最終,在懂事的小靜的勸解下,他們離了婚。雖然到最後,他們還是收穫了自己的自由,但13年的光陰就這樣如流水般地過去了,身上的包袱也變得更重了——小靜母親已是人老珠黃,魅力全消;而小靜的父親則變得膽小怕事、唯唯諾諾。一次錯愛,使兩個人,兩個家庭承受了許多不該承受的磨礪,錯過了許多不該錯過的機遇,浪費了許多不該浪費的光陰。

愛,並不是微不足道的,它很重要。也許有愛時並沒有感受到它的存在,但我們卻不能沒有愛,不能失去愛。有愛,就該好好的去愛。不要把愛當做兒戲,因爲一旦愛了,就要付出諸多努力,付出諸多珍貴的事物;不要把愛當做交易,因爲一旦如此,這場交易就一定會輸得一敗塗地。當你幡然悔悟時,卻猛然發現,自己已一無所有。

然而,當愛已成往事,或許,放手纔是最好的`選擇。這時的愛,只會是一個累贅,倒不如放手。人生已經太匆匆,將往事留在風中罷。

讀《飄》有感7

一本好書不但可以讓我們豐富知識,還可以讓我們從中學到許多受益匪淺的道理。我用了半個月的時間,讀完了《飄》這本書。

書中的故事發生在南北戰爭期間,裏面講述了主人公郝思嘉的家庭、愛情和婚姻。女主人公是驕傲的,她喜歡別人誇獎自己,同時她也是固執的,在三次婚姻中,他對那個不屬於自己的男人——衛希禮“忠心耿耿”,而且還想盡一切辦法給予他幫助。在北方佬來臨之時,她褪去了膽小害怕,帶着剛生完孩子的媚蘭,坐着一匹老的不能再老的馬從城市馬不停蹄地趕往鄉下。許多人都爲她的這一決定而震驚。因爲當時的鄉下早已被北方佬攻下,但她熱愛家鄉,熱愛那一片土地。終於,她回去了,用自己的雙手和唯一的黑人奴僕幹起了農活。從思嘉身上,我看到的不是正直和善良,她爲了曾經的家園,拆散了妹妹和妹夫,並且嫁給了妹夫。她不善良,甚至有那麼一點點邪惡,但我認爲,她是爲了自己那曾經美好的家園,在她身上,我又看到了一種堅強的品質。

這使我不僅想起了20xx年的5月12日......

災難是殘忍的,卻也是一次很好的磨練。20xx年5月12日下午,是一個讓所有人都難以忘懷的日子。碎裂的磚塊,倒塌的樓房,無家可歸的人們......這一幕幕就像電影似的迴盪在人們的腦海。但是,當你如今再去走一走曾經那條佈滿淚水的泥濘小路,你會驚訝地長大嘴巴,因爲你會發現,四處不再是一片又一片的廢墟,而是衝破災難的阻力,重新拔地而起的高樓;人們的臉上不再是當時面對死亡的恐懼,而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語嚮往......

有時,我躺在牀上都會不由自主地想:災難除了能帶給我們無窮無盡的痛苦和哀傷,還有什麼呢?讀了《飄》和在5.12地震中的一篇篇報道後,我知道了答案——還有堅強,在災難中,我們還能看到堅強。狂風總有過去的時候,也總會帶走一些什麼,風過之後,有些人望着風去的方向悵然若失,妄圖從回憶中找回往日的一切,而另一些人,則在匆匆回首之後走向遠方,去追尋風雨後燦爛的陽光。

讀《飄》有感8

讀了一個月之後,我羞於讀得像老牛一樣快,看不出我有多優雅。看完後,心中有一種淡淡的惆悵感,朦朧中,總覺得有一種斯嘉麗的身影。看完《飄》後,真的給了我很大的震撼,也激起了我對過去的遺憾。同時,我也對書中的生活、友情和愛情的描寫有了很多的體會。

斯嘉麗是我最愛的人物,讓人既愛又恨,她盲目地追求所謂的愛情,而忽略了人的信任的生活,就像娜塔莎一樣沉浸在這美麗的愛情,失去了,常識。也許很多人認爲她是幼稚和愚蠢,但是我很感謝她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司佳麗突破了傳統的道德和不拘形跡,限制,多麼令人震驚。她是值得瑞德真愛的人。在戰爭的情況下,列得也堅持要在生產前,梅蘭妮和斯嘉麗,沒有任何支撐,獨自帶着生病的婦女和兒童衝出火場。你無法想象一個高貴的女兒冒着生命危險去做一件多麼偉大的事情。也許,當一個人面對絕境時,他的心會對他的生命充滿力量,超越生死。和斯嘉麗一樣,裏德也是一個不受世俗倫理限制的人。他的形象深入我的骨髓,直到我的心。首先,他是一個讓人討厭的形象是一個惡棍,但是關於生命和死亡的問題,但他把他的愛深深地沉浸在愛裏,斯嘉麗走到前面,雖然沒有表現出民族的厭惡,但是,在關鍵時刻他所有的愛國熱情,鼓勵他爲民族而戰。那不是一個迷人的主角嗎?

其實,善變、自私、虛僞,這些人格弱點也是每個人都有的,猶如一道籬笆,阻擋着我們走向事業的成功,生活的幸福。亂世,愛的主題,寫下每個人因爲自己的性格弱點而遭遇的困境。新的一天”當然是好的,但總是期待着“新的一天”,總是期待着愛的收穫,但不想知道他做錯了,希望和信心去尋找所謂的機會渺茫,司佳麗能讓她幸福嗎?也許她只能活在所謂莊園的夢裏。

因此,我們不妨從主角斯嘉麗的角度來講述整個故事,你將不得不思考一個人如何挑戰他自己的人性弱點並最終成功的話題。如果站在主要人物的角度來看,你會覺得性格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這本書也啓發了我,也激發了你,改變了你的性格,試圖克服性格的弱點,而不是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失去”和“嘗試”心理的“信心”。只有敢於正視自己的人格缺陷,努力實現新的自我,明天才是真正的“新的一天”!

讀《飄》有感9

一篇優秀的文字,猶如一塊翡翠,她可以讓讀者從中閱讀過程中有種獲得感,有種受益,特別是能夠得到正善的正能量尤爲重要。

春之玲是我高中同窗,她也和我一樣,沒有邁進高等學府的大門,不同的是,我回家務農,她學習了經商,如今我在打工創業路上,她在家帶孩子抽空上班,我們八七班同學裏,愛好文學的人比比皆是,我們也是這羣文學愛好者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因爲相同的愛好和興趣,近兩年得到聯繫後,經常於網絡上交流溝通,以文會友讓我覺得是最有意義的同學好友來往方式。

因此上,我寫了發她,她寫了我立馬拜讀,可以說關心彼此的文字,也就是關心彼此的日常生活和彼此的思想生活。這樣的交流方式我一直渴望,因爲這樣的友情傳遞方式,讓彼此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慰藉,讓彼此對未來更加充滿了信心,願我們以文傳遞我們的同窗友情更加愉快,更加讓友情之花盛開不敗,豔麗多姿。

可以說,春之玲的文字,我幾乎是忠實讀者。她的每一篇文字,不論是散文隨筆,或者是詩詞佳韻,我一直都在努力地關注,努力的欣賞,因爲她的青少年時代和我的少年時代都在一起讀書,我們是同齡人,我們對於生活的感受可以說是同一檔次。因此,春之玲寫的優秀的特長之處。我積極響應也鼓勵過她;她寫的弱點我從不惜情地也批評過她,至於春之玲對我的批評心裏是怎麼想,我從來沒問過,對於她的溢美之辭,我從我們的交流確實已經感受到了,春之玲她是一個好強的彬州女性代表。她雖然也曾經對自己有過自卑,有過不自信,有過對生活的憂傷和難過,然而她從來沒有輸給無情的歲月。

今天閱讀春之玲的讀《雪花飄落之前》有感,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她已經走出了自己思想的低谷。這是我閱讀春之玲截至目前最有張力的一篇佳作。這個作品敘述言簡意賅,語言精美,文筆犀利,觀點明確,令老同學的我確實刮目相看。

是的,人生的生與死,是長期以來文學大家們一直在討論的話題,我也經常在思考此話題。瓊瑤,我高中時代也特別地喜歡她崇拜她,我也讀了瓊瑤很多作品諸如《在水一方》、《月朦朧,鳥朦朧》、《心有千千結》等等…然而,瓊瑤先生的這句名言“生時願如火花,燃燒到生命最後一刻;死時願如雪花,飄然落地,化爲塵土!”我確實第一次讀到,也很欣慰。高中畢業後,我很少讀瓊瑤的作品,因爲畢業後的生活剩下的僅僅是苟延殘喘,不值一提,別說讀小說了。今天能讀到這樣的名言警句,感謝老同學,謝謝你的分享。謝謝你的文章。

“費盡心機只爲整一張臉,卻懷着一顆灰暗無光的衰老內心,倒不如修煉一身優雅的氣質,任歲月打磨,不畏風雨,瀟灑而體面的老去。”老同學的語言是給人們力量的文字,說的得也很經典,鄙人深有同感,生活確實如此,既然我們已經老去,經不起歲月的洗禮,又何必在一張老去而佈滿皺紋的臉上下功夫,這是如今大多數女性,也包括少部分男性很難做到的事情,作爲一個女性文壇耕耘者,她能寫出如此大膽的文字,這是我看到春之玲文字裏邊,最有魄力的一篇,我可以想象她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因此再次爲老學點贊。我也同意老同學的觀點,活出自我,活出真實的自己,活出精彩的每一天,面對現實,有什麼可怕的,我覺得人最可怕的,就是戰勝不了自我……

“如果額頭終將刻上皺紋,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讓皺紋刻在心裏。”是的,讓我們有一顆永不起皺紋的心靈,活出自己精彩的餘生。”我同意老同學的觀點,讓我們這代人,不,讓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就像老同學說的那樣:“希望即將老去的我們,猶如一杯清茶,濃香過後,留恬淡清悠便好。”

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我不否認,老同學這篇文章當然也有我認爲不足之處,比如寫完後的檢查,文裏的別字我先幫你修改了。美玉翡翠是不能有瑕疵的,美玉無瑕嘛,錯字別字在所難免,但是必須及時檢查,及時修改,這樣纔是完美。

爲老同學點贊,爲你助力,期待更好的佳作,望再創佳績。

讀《飄》有感10

也許只有塔拉的紅土地靜靜凝視,那每一寸可愛的土地都是見證,見證着戰爭中的悲歡離合,還有一顆日漸堅強的心。

——題記

故事發生在南北戰爭時期的南部小鎮,戰爭前的塔拉農莊是思嘉的伊甸園。寧靜、安逸,如明媚午後的一杯檸檬茶,洋溢着令人陶醉的氣息。思嘉是個少不經事的姑娘,與其他上等人的姑娘一樣,在歡笑中將青春虛擲。而戰爭爆發,一切都變了。南郡潰敗,鎮上的小夥子們大都戰死。戰爭爲南部帶來的不是榮譽,而是遍地的硝煙與哀號。這第一次讓思嘉認識到了戰爭的本質。正如思嘉所說:“往昔的歡樂已不再回來,隨風飄逝了。”

戰爭帶走了她的整個世界,但是整個物質世界並沒有打倒他,因爲她有着獅子一樣堅強的心,有一個信念在她的心中紮了根。那就是隻要她活着,她就不會讓自己和家人捱餓,她趕着牛,扶着犁,獨自耕種,繁重的農活將她一雙柔軟纖細的手磨起了水泡,她的心也這樣慢慢變化。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那個嬌弱的思嘉被一個獨立支撐一個家的思嘉取代。

讓我想起另一個人和另一個故事。隨着《哈里·波特》風靡全球,它的作者羅琳成了英國最富有的女人,她所擁有的財富甚至比英國女王的還要多。她曾有一段窮困落魄的歷史,她的成功恰恰在於她堅持自己的信念。

羅琳婚後丈夫的本來面目暴露無遺,他毆打她並將她趕出家門。她居無定所,身無分文,再加上嗷嗷待哺的女兒。但是,家庭和事業的失敗並沒有打消羅琳寫作的積極性,每晚能把自己編的故事講給女兒聽,成天不停地寫呀寫,有時爲了省錢省電,她甚至待在咖啡館裏寫上一天。就這樣,在女兒的哭叫聲中,她的第一本《哈利·波特》誕生了,並創造了出版界奇蹟,她的作品被翻譯成35種語言在115個國家和地區發行,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

羅琳從來沒有遠離過自己的信念,並用她的智慧與執著贏回了巨大的財富。即使她的生活艱難,她也堅信有一天,她必定會達到事業的頂峯。

作品的閃光點就是人性美和對生活的思考。思嘉骨子裏帶着愛爾蘭人的暴躁脾氣和敢作敢當的豪爽,有着與周圍人截然不同的性格。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不管是什麼,只要想得到的,就要盡全力奪取它”。作品把她這種鮮明的特點寫到了極處,由此引發的生活的波瀾也無意諱飾,因爲思嘉的強大的信念力量已經給我們衆多的啓發。

讀過作品,不禁有一絲憂傷之情,但又很快被希望取代。是的,希望,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