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臣服實驗》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大綱

《臣服實驗》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4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臣服實驗》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臣服實驗》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臣服實驗》讀後感1

當時機成熟時,有些書會自然而然出現在生活中。《臣服實驗》就是現在剛好出現在我的生活中。

作者er二十多歲便開始覺醒,在書籍的最開始他開始思考腦子裏的聲音時,和《當下的力量》作者埃克哈特.託利的感受相似,他們成爲思維的觀察者,他們都智慧和聰明,他們都思考了相同的問題。之前看《當下的力量》這本書就給了我很大的啓發,這次看《臣服實驗》也是特別喜歡也很有啓發。

《臣服實驗》中的作者er最開始自律地堅持冥想,遠離喧囂,獨自到山中生活,後來他順遂生命之流,放棄內心好惡的牴觸,讓生命主宰一切,發現在生活中亦可以修行,他在工作中感受到的能量和在冥想、瑜伽練習中感受到的能量一樣,順遂生命之流也給作者帶來了生活中的很多驚喜。在er的人生中證明了生命本身比他自己以爲的更清楚什麼是最好的。讓我對“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句話有了更深的體悟。

我在閱讀本書中也感動過很多次,印象深刻的是er到監獄裏教犯人覺醒的課程和冥想,很多犯人都認真學習,他們也在追求靈魂的救贖吧。有一位摩托車暴力頭目的內在轉變的故事也讓我淚目,他說感受到愛的那一瞬間,我覺得特別感動。

er的經歷是冥想的奇蹟,更是臣服實驗的驚喜。正如我之前讀過一本書《正念的奇蹟》的書名一樣。

借用書中的一段話:“臣服是多麼有力量的詞,它經常讓人聯想到懦弱和膽小,但對於我來說,臣服需要我付出所有的力量,讓我足夠勇敢的跟隨看不到的路徑進入未知。”

我好感動!我之前的挫折經歷和多年的所學所悟,我完全可以體會作者的感受,產生了很大的共鳴。這種閱讀產生的共鳴特別的喜悅。感恩作者,感恩翻譯了這本書的夥伴們,感恩遇見。我也像作者學習,努力順遂生命之流,活在當下。

喜歡的句子

“臣服,一個多麼有力量的詞!它經常讓人聯想到懦弱和膽小,但對我來說,臣服需要我付出所有的力量,讓我足夠勇敢,能跟隨看不到的路徑進入未知。”

“在過去的人生中,我總以爲自己知道什麼對於我來說是最好的,然而生命本身似乎比我更清楚這些事。幸運的是,生活總是更懂得更多,她開始引導我以爲他人服務的方式來破除我執。”

  《臣服實驗》讀後感2

保持開放的心態、保持專注平和的心、保持精益求精的激情。這是我看《臣服實驗》的三點體會。

作者在書中反覆強調,在人生旅途中,要放下個人喜好,臣服於命運的安排。我的理解是,保持開放的心態,在大方向上的選擇上,要跟隨自己的心,充滿激情去追尋,但是追尋時發生的種種意外,用平和的心去接納,同時,抓住其中暗含的契機。這裏的臣服充滿了一種主動作爲、積極向上的激情。

看看作者命運的三次轉折點,就讀經濟學博士的時候,因爲觀察到腦中喋喋不休的各種想法,嘗試通過瑜伽、冥想等方式獲得內心平靜,這些嘗試是作者喜歡的,主動的選擇。他非常享受冥想的過程及帶來的效果,甚至因爲極其的投入,主動放棄了原本生活中的很多東西,比如說原有的課程也不及時去上了,博士也不願意繼續讀了,甚至婚姻生活也受到了影響。在這一過程中,他是在主動改變生命原有的狀態。第二次轉折,是成立以愛爲築公司,進行工程建設。第三次是開始接觸計算機和編程。在最初對這些新事物的接觸時,作者是不討厭甚至是癡迷的,但是在事情逐漸展開的過程中,他對發生的一切都抱着開放的`心態,讓水流沿着河道越流越寬,完全不受個人情緒的影響,全力活在當下。

給我的目前啓示就是,一個是通過冥想獲得專注力和內心的平和,也許在前期需要每天長時間的冥想,並堅持足夠長的一段時期,使自己在較短的時間內,能通過冥想實現精神力的質變。另一個是,如果要做一件事情,就用盡全力去做吧。盡力去做到極致做到完美。

  《臣服實驗》讀後感3

這是部對心靈探索的圖書,作者幸格將自己的人生經歷通過文字描述出來,並無私的提供給他人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試圖幫助他人提升事業的成功機率。

讀者關注到在作者的描述中,看到幸格的某個身影從自身的身體中升起,漂浮在空氣之中凝神關注着真實身體的存在,這真是個神奇的時刻。如此熟悉的場景,曾經在許多小說中接觸過,如陳亞珍的《羊哭了,豬笑了,螞蟻病了》等等。不過那兒更多表述爲靈魂出鞘的時刻,躺在地上的多半是具屍體,而幸格所遇見確是作者的親身感受。

對於這段異乎尋常的經歷,讓幸格的人生髮生了重大的改變。每個人心中都存有的煩躁之心和平靜之心,導致內心世界不停地發生戰鬥,到底該如何擇抉顯得無比重要,幸格也同樣如此,迫切地想尋求心靈的開悟。偶然的機遇,讓幸格開始了坐禪的經歷,在靜靜的空地之下,放下自己的內心世界,將煩躁的內心歸復至平常之心,從而開啓了追求“靜心”和靈性生活的智慧之門。

當坐禪到了某種的境界,身體全身會被某種神祕的氣息所纏繞,並伴有強大的氣流盤旋,不由得聯想起武術世界裏的打坐,還真有些相仿。打坐的時候,靜極生動,氣在體內的通道中流動,形成循環,這個循環的路線就是經絡,小週天走的是任督二脈,大周天走的是奇經八脈。

幸格的坐禪,終於有了很大的收穫,從父母親留下的積蓄開始,迴歸自然,在森林靜謐之地投下了第一筆投資之後,所遇見到的各種事情都在不斷地證實臣服力量的存在。附近的原有住戶陸續將地產買給了幸格,自己的坐禪場所也在慢慢地不斷擴大,並神奇般地最終形成連續相連的一整塊大土地,而這所發生的一切完全順其自然。

隨着之後各種事情的發生,從事建築生意、開發軟件公司等等各種收穫,越來越顯示出“臣服”力量的存在。當遇到問題之後,不再爲之而揪心,心態平和,冷靜對待,事情就會向好的方向轉化。臣服的結果,無疑讓收穫達到了最大化。

“臣服實驗”並非一種消極被動的人生態度,而是破我執,不抱怨,不浮躁,專注於當下,全身心擁抱“現在、此刻”生命中出現的事和物。平靜的看待生活,發生了的事情無法改變就接受,不要影響自己的生活情緒。

  《臣服實驗》讀後感4

說起“臣服”這個詞,你會想起什麼?是古代的諸侯割據、互相攻伐、俯首稱臣;抑或是男人拜倒在女人的石榴裙下?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本書《臣服實驗》裏面的“臣服”則會讓你對這個詞有一個全新的瞭解。書中所說的“臣服”,並不是針對具體某一個人,而是臣服於生活本身。

在《臣服實驗》這本書裏面,作者邁克.A.辛格講述了自己的真實故事。他還是一個大學知識分子的時候,在一次和大舅子聊天的過程中,機緣巧合地接觸到“臣服實驗”,而後通過旅行、探險、冥想、瑜伽等方式逐步瞭解、驗證、發掘、掌握、修煉、運用“生命之流”來把握方向、作出決策、解決問題、邁向巔峯,成爲上市公司CEO。所謂“臣服實驗”就是指遇事的時候摒棄主觀意識的影響,根據事件本身的屬性來作出應對。作者先是拒絕了與外界的一切社會性接觸,過上了禪修和冥想的隱居生活,對“臣服”有了頓悟,後來在一位瑜伽大師的引導幫助下,作者對外界喜惡的看法進行了排斥,嘗試去接受命運的安排。在後來的工作和生活中,作者經歷了修建靈脩社區、創辦建築公司、學習編程並逐步打造出市值10億美元的上市公司等事件,這期間他進一步運用了“臣服”方法。在登上人生巔峯後,作者又遭遇了一些變故失去了一切,這時他再次運用“臣服”方法讓自己歸於平靜。

實事上,作者所進行的“臣服實驗”,在中國也能找到與之對應的一個詞,那就是“隨遇而安”。說到這裏,也許有的讀者會問,“我對待生活也是隨遇而安啊,爲什麼卻沒有《臣服實驗》作者這麼成功呢?”那是因爲我們所認爲的“隨遇而安”只是自己主觀意識上的標準,事實上我們對人對事只是進行了情緒上的控制、行動上的忍讓、思維上的轉移,而並沒有像本書作者一樣,能夠徹徹底底地讓生活來主宰一切。

我們遇事都有一套基於過往經驗和自身喜好而自定義的好壞標準,至於它是不是適合新的環境、新的場景卻無從考證。對生活的期待,也被框在了我們習以爲常的認知裏。可是,一旦我們只有眼下所期望的那種可能性,那就等於拒絕了所有其他的可能性。

我們最自不量力的,就是以爲自己知道了生活的全部真相。而活在期待中,其實就是一場自設的困獸之鬥。因爲自知侷限,所以順其自然,因爲心無所恃,所以隨遇而安。與其執着於一個我們單一視角里的預期,不如安然地接受生活給你帶來的一切。隨遇而安就是最好的處世哲學。

  《臣服實驗》讀後感5

現在,讓我們閉上眼睛,回想最近一次心靈歸於平靜的時刻或瞬間。它出現在怎樣的狀態下?它是苦心經營的結果,還是偶然的禮物?對生活在現代都市中的男男女女來說,每天都遇見無數的鏡像和凝視,時時刻刻體驗着慾望和誘惑、豐盛與享樂,“自我”,無論是身體自我,還是精神自我,都得到了張揚而非抑制。在這種情況下,選擇退後,弱化自我,似乎既顯得不合時宜,又難以辦到。

如果你沒有這樣的經歷,很大程度上算是你自己的遺憾,因爲若按照《臣服實驗》的作者,傳奇人物——互聯網時代早期的弄潮兒之一邁克·A.辛格的說法,即便不是抵達人間天堂,至少也邂逅了“神奇的完美”,“所有的混亂都會消失不見,只餘寧靜與平和”。熟悉辛格的讀者或許會指出,辛格長期修習瑜伽和冥想,雖然不是虔誠的教徒,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他的經驗和言說不具有普世性,畢竟,周圍很少有人有神遇般的感受。果真如此嗎?

辛格從無到有,從普通男孩蛻變爲百萬富翁的經歷確實無法複製。因此,《臣服實驗》可能只是其個人的自我對話。但另一方面,根據他自己的描述,青春期時他頭腦中的疑惑,特別是那個不斷髮出噪音的存在——無法歸納,它時而富有理性,精於利益計算,時而躁動不安,以愛憎指導決策過程——我們多數人也體驗過或正體驗着,這些疑惑,時常讓我們產生一種帶有精神分裂色彩的感覺,嚴重者甚至影響到了生活。

這樣的話,鑑於類似的困惑和共情能力,審視辛格的所思、所爲、所感,可能也不乏啓示。 數十年前,辛格也無非是個懵懂的青年,但在一次意外中,他發現,自己能夠“看着自己的思維和情緒”,以至於此前那個“太過關注細節”的自己,都變得不大重要。後來,他逐漸接觸印度瑜伽術和靈脩生活,慢慢學會了如何與腦中的噪音相處,並先後經歷了境界的昇華,不止是無視、平息腦中的噪音,甚至能夠在它在場的時候選擇相反的決定,並任由這些決定將自己帶至任何未曾預料到的狀態,最後的結果非但不可怖,反而充滿了驚喜和歡欣。

略有些許佛教知識的讀者,很容易就聯想起類似的去除“我執”的觀念與實踐。人生在世,因爲有身體,(加之後天的文化習得)故有七情六慾,而完美的際遇很少出現,更多的則是不完滿帶來的種種“苦”。倒是在精神上放棄“自我”反而暫時獲得瞭解脫,得失心讓位於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當然,去除“我執”遠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不斷的修煉和檢驗,就像辛格的瑜伽術進階過程。

因此,《臣服實驗》是一部“主張無我的自我之書”。這個說法看起來有些矛盾,其實不然。“無我”並非“殺死”自我或麻痹官能,相反,是在破除自我中心主義,是與世界、與他人,當然還有深層次的自己建立起和諧的對話關係。自我重要,卻也不重要,它讓位的是生命,讓位的是自然、人世,乃至宇宙的運行規則,或許可以用“命運”(剔除了悲觀厭世論調)勉強概括。從我的硬殼中走出,你會發現,世界圖景其實無比美妙瑰麗,即便你沒有修習過瑜伽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