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大綱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5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1

最近,讀了《消失的地平線》,就好像和作者一起進行了一場旅行,我們在建在天上的神奇國度中游覽了一番。那就是神祕的香格里拉。

故事主要講訴了四個身份各異的西方人,由於各種原因,被一個東方人劫機,飛到了香格里拉。那裏有淨明如鏡的天空、蔥蔥郁郁的山林、潔白優雅的雪山、寧靜深邃的峽谷,和那安然和諧的淳樸民風。小說中的四人無一例外的被這遠離塵囂的“桃花源”所影響。他們疲憊的心理受到美景的洗禮,甚至不想再離開。也許,靈魂的淨土,纔是我們心靈的歸宿。

如今的我們,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大都市裏,看慣了人聲鼎沸的熱鬧集市,看慣了紅燈酒綠的都市霓虹,那純淨美麗的風景線早已被我們所遺忘。社會在飛速發展,經濟水平在不斷的提高,空氣也越來越渾濁,我們也越來越像獨立在自然之外的生命體。我們擁有比古人更多的物質條件,但是,我們在這繁忙的生活之中,安靜的做個美夢,都會覺得是如此的奢侈。在這個和平表相下的社會之中,我們面對着諸多挑戰,激烈的競爭,學習的壓力。當看到爲了爭奪利益而發生的一些不好的事情時,不知道你們是否和我一樣感到恐懼、失望和無奈。我不懼怕挑戰,我只是不願意在鋼筋水泥之中迷失自己。

我的心靈像西藏虔誠的朝聖者一樣天天在祈禱。我不希望香格里拉只是一夢想,不希望那美麗的地平線消失。正如作者所說,我們一直在追求,一直在失去,一直在傷感。大學就像香格里拉一樣,給了我們一個寧靜的學習環境,我們可以不被外界所困擾而專心學術,但當我們離開大學走向社會之後,還能否像現在這樣從容不迫,還能否守住心裏那片淨土。

我並不是說我們要去逃離城市,畢竟對現代人來說,過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是不可能的事情。作者文中描寫的香格里拉也許只是他的想象,它不在雲南,也不在西藏。

它只是借代了一個風景如畫,絕世脫俗,沒有一切紛擾的地方而已。不管現實怎樣,就在心裏留下一片淨土,去體味人生,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樣的生活還缺少什麼呢?

這部小說詮釋了生命的意義,但全文沒有一句空洞的大道理。當我面對那讓人窒息的美景之時,心裏只有震驚。是我們發現了世界,還是世界發現了我們?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2

一位風塵僕僕的年輕學者自信地走向人民政府臺前,向全世界宣佈“地球在五天後能源完全釋放,末日來臨。”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這個短片出自《消失的地平線》這本書。作者用世界末日這個背景訴說了一個位母親在危機時刻仍無私地保護兒子的偉大,雖然這只是一本科幻小說,但是“他”給我的啓示無窮無盡。我們現在不知道還有多長時間,卻虛度年華。

在放學回到家中心不在焉地做完了那些簡單而稀少的作業就無所事事,媽媽佈置給我的試卷從沒翻開看過,這下可把它惹火了,馬上叫我做試卷,我還居然和她頂撞起來,獨自在花園散步,憋了一肚子的火氣:我作業做得快就讓我繼續做?那我以後就做慢點,看你早我怎麼辦!甚至還賭氣,讓父母爲我操心,聽到他們叫聲後仍賭氣:現在後悔了吧,太遲了。但我不知道他們完全可以不管我,任我爲所欲爲,難怪常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當我被找到是甚至想逃之夭夭,但被父親強勁有力的手給死死地抓住了,回去之後以爲一頓打是免不了的,才發現媽媽在家中流眼淚,爸爸在一旁勸,又一邊語重心長地對我說教,當時我的眼淚也快流了下來,不過“男兒有淚不輕彈”才忍着。平時怕尷尬,一直沒道歉,所以我想對你們說“對不起“。母愛是偉大的,是她在危險時挺身而出;是她在困難時”捨己爲人“;是她在絕望時充實信心。

任何時間的酸甜苦辣對我們只是一時的,真如果人所說的”而浮生若夢,爲歡幾何?“就算是再長的時光對神祕莫測的宇宙來說也只是冰山一角,但唯有愛在讓時光停留,成爲永恆。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3

《消失的地平線》我帶着這本書去了很多地方,但始終沒有細細讀完它。這三天終於把它又從頭到尾可謂是真真切切的讀了一遍。與其說和主人公去香格里拉、藍月谷旅行,不如說是一場心情的旅行。

中國的藏區一直給西方人一種特別的神祕感。本書講述的四個西方人在“陰謀”下來到了香格里拉。當然這個故事是虛構的,但是它卻反映了作者對於他心中所向往的室外桃園的嚮往和憧憬。四位主人公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這個室外桃園進行了闡釋。當他們剛來到這裏的時候,他們滿是恐懼,疑惑。隨着故事的深入這些疑團紛紛被揭開,他們每個人都對這個環境有個更加深入的瞭解。本書主角康維,他是牛津大學的高材生,受過良好的教育。他來到這裏,從哲學心靈的世界來認識了這個“世外桃源”,在他多次與活佛和張的談話中,他了解了這裏的處世哲學——中庸,也就是小說中提到的“適度的美德”。在這裏人的壽命非常長,時間根本不成問題。正因爲有了這個前提,他們可以充分的思考人生,講人生培養成一種完美品質。面對任何事情都採取一種安寧,享受,與美好的事物保持一定距離的心靈昇華。

從巴納德的眼中,這裏是一個可以逃避的地方。巴納德因詐騙而被通緝,他不願意去白沙瓦,因爲那裏很可能等着他的是手銬和監獄,最後他在這裏得知了香格里拉的一個祕密——金礦。最終他選擇留在這裏,也許這裏他會有更好的生活,沉澱他的生命。布林克羅最終選擇留在這裏爲了傳教,她是一個不折不扣基督教信徒,她認爲是上帝的旨意,讓他們來到這裏。在香格里拉是一個多宗教融合,自由發展地方,她希望將基督教的教義永遠留在這裏,這正是香格里拉吸引她的地方。而馬林森是這部小說的碰撞點,這位青年有他的可愛之處,因爲年輕可以將人的急迫,敢做的性情演繹的淋漓盡致。這與香格里拉的格調完全相悖,正是有了這個人物的襯托,才能顯示出香格里拉的寬容與包容。最終也是因爲馬林森這種“莽撞”最終造就了羅珍的悲劇。作者從這四雙眼睛中,從不同側面描繪了同一個香格里拉。同時,在故事的背後用羅珍的悲劇也說明了,正是因爲人格的不完美,造就了悲劇的產生。

在小說中的香格里拉,這裏給了人生充足的時間。250多歲的活佛,100多歲的張,將近100歲的羅珍。這裏有充足的圖書,資料,信息不阻塞,你可以充分掌握外面世界所發生的一切。在這裏你又充分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充分去體味人生,去做自己的事業。而做種最終要說明的是,在我們者有限的時間中,正是因爲我們不完美,或者說不中庸的性格,使我們浪費了更多的時間。所以我們一直在追求,一直在失去,一直在傷感。正如康維覺得這裏像牛津一樣。也許大學就是心目中的室外桃園吧!在這裏你又充分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業。香格里拉的喇嘛們,甚至用自己現有的資料去預測遙遠的未來。本書作者希爾頓將中國的中庸文化闡述到這種程度,也算是一個不錯的中國通了。這本書謎團重重,藍月亮山谷、卡拉卡爾山、康維、活佛這些謎團扣人心絃,越到小說的最後越能抓住讀者。我覺得這部小說的精髓不在寫景,而在作者對人生意義,對生命的完美詮釋。

有了時間,有了安寧你的生命中還缺少什麼呢?

這就是《消失的地平線》,英國版的世外桃源。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4

第一次翻開《消失的地平線》就被裏面那些美輪美奐的圖片吸引了,在希爾頓筆下,我看到了雪域高原細緻的美景,孤傲的雪山、蔥蔥郁郁的山林、婉轉的河流、寧靜湖泊,神祕的故事讓我不得不相信,當在距離天空最近的地方,或者說建在天上的神奇國度中,真的有一個隱匿的國中之國,那就是香格里拉。

故事主要講述本世紀30年代初,英國駐南亞領事館的領事威廉、曼寧森、美國人伯納德和傳教士布林科洛在由南亞次大陸的巴斯庫乘機前往絲綢之路上東西方交流的重鎮白沙瓦時,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被一個東方人劫機,神祕地被安排來到了神祕的香格里拉,一個安逸愜意的生活環境,令人着迷的世外桃源。

希爾頓說,這裏還一個希望:當風暴來臨,每一朵文明之花都遭受蹂躪,人類的一切都被摧毀,史無前例的“大黑暗”帶來之時,香格里拉將拯救一切文明。大蕭條時代,他多麼希望自己能夠逃到香格里拉這樣的世界,做一個時間的盜賊。

然而,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浮躁的生活,喧囂的不夜城,處於錦年之外的我們也好像不能免俗,無處遁逃。很多人在追逐夢想的路途上迷失了自己最初的方向,不知不覺,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在爲了生活追名逐利,空氣裏瀰漫着冷漠的衍生品的味道,人們嗅覺失靈我們才知道我們用自己無法贖回的東西典當了名利和金錢這兩把雙刃劍。

希爾頓用唯美的語言造建了西方世界的“桃花源”,那是一個虛靜的玄妙的世界,像夢一樣的謎,那裏有無盡的黃金、現代化的器具、永遠長壽的祕訣,在那裏,“永遠”不再是一個詞和兩個充滿幻想、空洞、可怕的字符,那裏是人類最爲理想的天國。

然而,那確實是一個一次性的.異度空間,駐足於彼岸,好像一切都充實了、飽滿了,有了寄託,有了希望。書中主人公康威之謎,卡拉卡爾山之謎,藍月谷之謎,香格里拉喇嘛寺之謎和滿族姑娘之謎無處不顯示香格里拉的神祕魅力,深深地感動着、吸引着讀者。

其實,文字是空靈的,只是那些神祕具有了諾亞方舟的力量,我們不自覺的就會想要接近她。作者把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經濟大蕭條、全球探險熱等現實的事件融入到書中的人物環境中,恰到好處的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心理——努力地追求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小說驚險、刺激、離奇、富於戲劇性,閱讀她就好像是一次身體、心智和靈魂的體驗。

讀者深深地領悟這個世外桃源寧靜祥和、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景象,於是,越來越多的人渴望去世外桃源尋找美好的生活,去香格里拉遁逃喧囂,掀起了半個多世紀的尋找香格里拉熱,然而,他們從來沒有問問枯萎的靈魂,香格里拉到底在哪裏?

東晉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有這樣一句:既自以心爲形役。沒錯,我們現在找不到那個屬於我們自己的香格里拉就是因爲身體成爲了心靈的主人,他去奴役我們的心靈,讓心靈受了好多委屈。在大好的青春裏做着那些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甚至不得不去低三下四,阿諛奉承,爲了所謂的成功我們孜孜不倦,實際上,爲的無非就是讓自己吃點好的,穿點好的,最好一勞永逸。

可是,沒有人去在意我的靈魂願不願意,這一切將會讓自己的讓心靈受了多大的委屈。當《消失的地平線》成爲一種潮流,我們應該從精神上去尋找我們自己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就在我們自己的心裏,我們失去,是因爲盲目的忙碌,我們總是奔走勞碌,好像連靈魂丟了都不知道。

記得給自己的心靈放一個長假,那樣就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看清,其實,香格里拉,就在你心裏。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5

《消失的地平線》是英國作家希爾頓在20世紀30年代的一部小說。主人公康維是二戰時期英國的駐印度大使,在完成使命,乘坐飛機回國時,飛機遭到劫持,和他同乘一架飛機的有兩名英國人,一名美國人,一個法國人。

飛機把他們載到風景綺麗,山勢巍峨,人跡罕至的西藏高原。這時,飛機沒油,突然地迫降使劫持飛機的飛行員喪生。五個人中,只有康維最有生存能力,因爲他經歷過殘酷的戰爭,在戰爭中生存下來,他練就了一身本事。然而即使再有野外生存的能力,在這無人之境也是一籌莫展。正在五人發愁時,卻發現遠處的雪山丘上迤邐過來一行人。最前面的有四個人擡一頂小轎,走到近前,轎中下來一位面容清秀的老者,老者是漢人,卻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老者把五人帶到一座喇嘛寺。小說重點描寫的是五個人,尤其是主人公康維在喇嘛寺的所見,所感。

小說語言優美,意境神祕,鍼砭時弊。尤其是寺中的大喇嘛對人類的預測更是切中要害,與現實相符。大喇嘛感覺“似乎所有最可愛動人的事物都那麼變幻無常,稍縱即逝,而且很不經久。戰爭,貪慾和野蠻的暴行不知哪天把他們毀得一乾二淨。他所親眼目睹的那些情景還歷歷在目,他的頭腦中又浮現出許多其他的情景:他看到那些國家在不斷強大,但不是以明智的方式,而是憑粗俗瘋狂的激情,這將會帶來毀滅,他看到機械的威力在不斷膨脹,已到了一個人只拿一件武器就足以與整個法王路易十四的軍隊相匹敵的地步。他也預感到當他們把大地和海洋都填滿人類文明的廢墟之時,他們就開始轉向進攻天空,宇宙。”

但這還不是全部,他還預卜到將要來臨的一個時代,人類爲殺人技術而瘋狂地興高采烈,同時它就要在全世界狂熱地猖獗起來。所有珍貴的東西將會處在危險之中,所有的書籍和藝術,一切和諧的,美好的事物,還將波及每一件保存了兩千年的奇珍異寶,這些小巧的,精美的物品將在毫無防備之中像郎維的著作那樣散失殆盡。

在大喇嘛心中,書籍,音樂,繪畫等藝術是救贖人類心靈的靈丹妙藥,只有守住香格里拉這片淨土,人類纔會守住最後的根。難道不是這樣嗎?當人類冷卻自己的慾望——一切罪惡的源泉,一心去研究書籍,音樂等藝術門類時,那整個世界將是一片祥和、安寧的景象,處處四季如春,陽光明媚,每個人的心靈都是那麼純潔,每個人都是得道高人,世界處處是香格里拉,沒有貧窮,沒有飢餓。

然而,這只不過是作者的理想。現實卻是:自從上世紀80年代的開始,整個世界的發展正在踐行大喇嘛的預言,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不斷提高,人類幾千年的文明,人類所引以爲豪的高科技在這種極端天氣下無計可施。

大喇嘛選中康維做他的繼位人。如果選擇留在香格里拉,康維也許會像那些喇嘛一樣修行,去研究一門藝術,然後忘記自己的年齡,直到死去的那一天仍然保持年輕的面容。如果康維成爲大喇嘛,他又會怎樣治理喇嘛寺呢?然而康維卻禁不住朋友的勸說逃離了香格里拉。

小說到這裏戛然而止,留給讀者無盡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