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後感範文3篇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後感範文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6W 次

在閱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後感範文3篇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後感範文篇1

李希貴的《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他以獨特的視角,以一箇中國教師的身份,在36天裏,在美國的課堂裏,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方式,他常常驚訝於東西方教育既顯而易見又難以察覺的相似和不同。因此把自己在美國校園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用筆娓娓道來,與我們分享。

由於中西教育理念和方法不同,我只談自己的一點真實感受。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嗎?”這個問題還需要回答嗎?在國內,這個耳熟能詳的句子,已經在校園裏響徹了20多年,它甚至已經成爲我們的一個原則性口號,以至於到今天,大家感到已經無需再提了。但在看中國教師的課堂實錄和點評中,直率的美國同行戴維先生卻發問: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嗎?因爲他發現了一個又一個的細節與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相悖:錄像師只攝教師,很少攝學生。老師說話有字幕,而學生的發言卻沒有;學生回答問題需要得到老師的批准才能站起來,坐下去;點評課上老師們點評的精力也大都放在了授課教師的身上,他們對授課教師在課堂上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關心備至,而對學生活動的關注卻又少之又少……

學生如果是課堂的主人,在自己的“地盤”上,還用如此小心翼翼,如此不受重視嗎?如果我沒有看到李老師這真實的美國教育之旅,自認爲能營造和諧溫馨的教學氛圍,能在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足以把學生當成是課堂的主人了,因爲我們一直這樣說,也一直這樣做。沒想到老外卻如此關注細節,如此關注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我甚感驚訝。我們評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往往是對教師的教大加評論,很少關注學生的學,只注意教師要怎樣教,分幾個環節,哪些是重點。而對於學生來說,我們只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一步步引導學生走上我們設計好的'路程,然後我們圓滿無誤地直奔目的地,最後我們以學生的成績一錘定音。這就是我聽到的,看到的,也是這麼一路走來的中國式的教育。

因爲中西教育方式的不同,我們無法比較什麼,比如說學生在課堂上需得到教師的許可才能起立或坐下。這是中國教育文明禮儀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因爲我們的課堂是一個有五六十人組成的大課堂,和美國的小班化教學遠不能相比,如果沒有一定的規矩學生豈不亂作一團,課堂教學一定無法正常進行。

我們再看哥大的校園裏,在偉大的教育家杜威雕像旁邊,掛着並不是哥大曆任校長的大幅照片,而是那些優秀的清潔工和守門人。因爲“每一個崗位都可以創造奇蹟,也理應受到尊重。”在哥大,廚師可以成爲專家,圖書管理員也可以成爲專家,校園裏處處洋溢着對“小人物”的尊重。在點評課例時,李希貴還專門強調除了要請專家點評外,必須請一些美國優秀的教師參與進來。沒想到又受到美國同行的反問“難道中小學教師不是專家?”。在他們眼裏中小學教師就是專家。可在我們國人的眼裏,教育專家是在那些在教育科學研究所裏、在高校象牙塔裏、那些滿腹經綸到處作報告的學者。我們這些小人物如果誰敢自詡爲專家,那會被人們笑掉大牙,會以爲神經有點不正常呢。難怪李希貴感慨萬千,“千百年來,我們始終不能在校園培養出自己的教育專家,教師壓根兒不敢有這樣的理想。”這大概就是中外教育理念的差別。

我無法改變什麼,但我開始審視自己,思考教育,努力將這種思考向着“以人爲本”的教育靠近,努力做一名好老師。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後感範文篇2

20xx年4月,李希貴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邀請,帶着在國內錄製好的中小學課堂教學素材,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和這裏的老師們一起分析課堂,碰撞教育智慧。在美國的三十六天,李希貴近乎貪婪地尋找着一切可以學習的機會,如飢似渴地吸收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營養。回國後,他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如實的記錄下來,出版了這本書。

瀏覽本書目錄,一個個新穎的標題就會映入我們的眼簾:如:“家常便飯”與“法國大餐”、爲什麼讓學生都在課間擠廁所、應試教育不是洪水猛獸、對強勢學生說“不”、等一等自己的靈魂等等。看到這麼多新鮮的名詞,相信大家的閱讀慾望也會油然而生了。

說到美國的教育,我們腦海裏的第一印象就是美國的教育很輕鬆,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也輕鬆。美國的教師也遠不如我們的教師敬業、負責任。然而,李希貴經過細緻考察後發現:美國的中小學生同樣有學習負擔,同樣要應付各種各樣的考試。美國教師對教育的那份激情與熱愛、勤奮與執着同樣會令我們肅然起敬。

這本書沒有深奧的理論,有的只是做爲一個教育者每天的真實感受,不掩飾、不做作,樸實無華的語言,再加上恰當的插圖,讓人身臨其境。李希貴以敏銳的目光,穿越了美國宏大的教育體系,聚焦到一個又一個具體的不能再具體的細枝末節上,比較中美兩國的基礎教育的不同之處,爲我國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個瞭解中美兩國教育精髓的極好的視角。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讀後感範文篇3

看了《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內心的感觸頗深,對教育家李希貴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從他的書裏,我們不僅能瞭解西方發達教育的理念及一些具體的操作模式,更難能可貴的是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我們教育上缺少的細膩和靈性,感受到了中國未來教育的曙光。同時,也讓我對我的二十四年的教育之路有所感悟。

自從跨進幼兒園的大門之後,我知道做一名幼兒教師是不容易的,而要做一名愛孩子的幼兒教師更不容易。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幼兒教師的要求、水平、自身素質也越來越高:“立志高一點,做事多一點,嘴巴甜一點,眼界寬一點,心地善一點,腦筋活一點,微笑真一點,感情深一點,行動快一點,說話輕一點,脾氣小一點,理由少一點。”這十二字方針道破了做一名合格幼兒教師所具備的基本要求。怎樣做好一名愛孩子的幼兒教師呢?要用真心去愛孩子,要用快樂去感動孩子。

作爲一名幼兒教師的我,首先要熱愛和尊重每位幼兒。走進孩子的童心世界,瞭解每位孩子的性格特點,感情世界、和家庭情況。用平等的眼光去對待每位孩子,使孩子同時也喜歡你,願意和你玩,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在一日活動中要時時關注他們。哪怕一個鼓勵的眼神,拉拉手、摸摸他的頭,都傳遞着我們對孩子的愛。我們還採用多鼓勵、多表揚的方式,多發現孩子的優點。在教育活動中及時給予孩子評價,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同時也是對孩子的一種肯定。如:哲哲小朋友的畫畫基礎不是很好,每次畫面都是髒兮兮的,色彩也不夠鮮豔。

有次他畫了一幅花樹,他在花樹裏畫了各種各樣的花,每朵花都塗上了同一種鮮豔的顏色,照理說我們中班要求他們學習漸變色,但是對於他我放低要求,能用同一種鮮豔的顏色均勻塗滿就可以,哲哲這棵花樹顏色比以前鮮豔,畫面也乾淨,我獎了兩顆五角星給他,沒想到高興得叫了起來,回到座位上告訴了同伴:我得到了兩顆五角星;放學時奶奶一進門他就跑過去把好消息告訴了奶奶,“奶奶,我今天得到了兩顆五角星”,奶奶表揚了他。奶奶、哲哲都露出了笑臉。現在每次畫畫他都很認真。愛是建立良好師幼關係的“基石”,是打開教育之門的“金鑰匙”,是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滋補品”,而作爲新世紀的幼兒教師,我們要從多個方面教育孩子,使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發展。用慈母般的愛去溫暖孩子的心靈,用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位孩子,必能與孩子之間搭建起“愛”的橋樑。

不記得是誰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便學會譴責;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懼中,他便會憂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便學會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歡迎的生活環境中,他便學會鍾愛別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誼中,他便會覺得生活在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那麼,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快樂的環境中呢?我想,他的心情一定是快樂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是營造快樂環境的根本,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甚至只是一個小小的眼神,都是孩子快樂的源泉。如:那天飯後我帶班,在陰暗的大樹下讓幼兒看故事書,正正搬着椅子出來,我說:“你找陰暗的地方坐下吧!”可正正卻說:“我今天就坐在許老師身邊吧!”當時,我忙說:“好、好、好”他就這樣坐在我身邊看書了。原來小朋友連這麼一點時間也不放過,願意和老師坐在一起。孩子樂意和我在一起,與我交往是我最大的快樂和滿足。

我選擇了這個職業,就要爭取做到最好。讓我們以激情爲旗,用青春作注,拼一個無悔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