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範文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1W 次

要想讓讀書成爲生活的常態,必須解決好讀書的動力問題。接下來小編整理了《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歡迎閱讀借鑑。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範文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範文篇1

利用暑假讀完常生龍先生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和王定華先生的《美國基礎教育:觀察與研究》兩本書。綜合二書與自身經驗,也想聊聊自己對完美教育的想象,再一併將自己所產生的策略做一個記錄。

在我粗淺的理解裏,教育是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涉及的人物主要有學生、教師、家長,以此建立的人物關係爲師生關係、生生關係、家校關係、親子關係;涉及的場所包括教室、校園、家庭、社會;涉及的具體事件則是教、學和實踐的形式。至於教育的目的,我十分認可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所提出的要求——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下面我具體談談教育過程的各個要素。

一、教育的關鍵是人

一直以來,在教育環節中到底是以教師爲主體,還是以學生爲主體,各學派各有各的理論和事實支撐。從當下的教改形勢來看,以學生爲主體、將課堂還給學生等傾向於以學生爲中心的呼聲越來越高。但一直以來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人卻一直未變。那麼,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就要“擺正”自己的位置。

教師的位置。

在我看來,教師不該是簡單的人類知識和經驗的傳遞者,教師應該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給予學生探究慾望的“催化劑”。打一個比方來說,就好像春節時一個孩子拿到了鞭炮就想辦法找火器燃放一樣,教師就是點燃學生自己去嘗試和體驗的引導者和激發者。所以,教師不該將自己的學識複製粘貼給學生(滿堂灌),而是想辦法將學生帶入知識的殿堂歡快的翱翔。再用一個比喻來描述,教師就如一位廚師,其作用就是拿出更多更豐富的菜目給學生,讓學生享受饕餮盛宴。

無論是如送鞭炮的激發者還是提供大餐的服務者,教師自身的學識與素養、能力與眼界都必須達到一定高度。美國教師弗蘭克·邁考特所著《教書匠》裏描述的那個爲人誠實、勇於創新、崇山自由的邁考特老師是我所推崇的教師模樣。

學生的位置。

學生代表的是一個民族乃至整個世界的未來,自然是教育環節中最受“保護”的一方,繼往開來就是他們的使命。學生對於接受教育這件事要有清醒的認識,無論是杜威的實用主義理論、布魯納的結構主義理論,還是皮亞傑的建構主義理論,其理論的提出都是基於時代的發展需要。因此,學生要明確接受教育是生存需要,也是進化需要。

家長的位置。

無論是基於對人自身發展的需要的認識,還是功利主義的追求,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將孩子送到學校那樣簡單,而是應該承擔起比學校教育更爲重要的家庭教育的責任。家長不斷的優化自身,是促進學生成長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在整個教育環節中,家長依然要主動接受終生教育。

當教師、學生、家長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師生關係、生生關係、親子關係和家校關係的處理就會變得更爲和諧。

二、教育依託在教育的場所

教育的發生必然有一定的情境和場地,自基礎教育創立以來,學校就成爲教育的主要場所。學校是組成了學生校園生活的全部,而以班級爲組織結構的學校,教室又成爲教學最主要的場所。此外,家庭和社會則構成教育的輔助場所。

美國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第56號教室的奇蹟: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讓人意識到教室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因此,在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也不可忽視教室文化的打造。現在很多學校的教室佈置如張貼標語、圖片均是統一樣式,有的學校爲追求一致性,不允許班級有特殊的裝飾與改造。可以說學生從讀書到畢業,教室永遠都是一個模樣。當然,如果說外在的裝飾不能代表教室文化,那麼又有多少學校真正重視班級管理的文化建設呢?沒有一個穩定的、鮮活的、可持續的教室文化支撐教室這一教育的重要場所,那麼學生不免會因缺乏歸屬感和安全感而激發不了學習的慾望。

除了教室外,家庭和社會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場所和輔助場所。當學生在學校裏所學的價值觀與家庭和社會想違背,那麼學生會疑惑、會迷茫,甚至會放棄學業。因此,家庭、學校、社會三大教育場所在培養學生方面需達成一致。

三、教育的形式宜多樣

關於這一層次的分析,有許多教育專家都有過清晰的闡釋,筆者囿於能力限制,暫時提不出更爲進步的理念。在此,就援引《美國基礎教育:觀察與研究》一書中關於美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部分,談談自己的理解。

美國教育整體給我的感覺就是“與時俱進,兼容幷蓄”。在教、學、實踐三個環節中,環環相扣,理論跟得上實踐,實踐服務着發展,發展定位於國際。例如“在家上學”這一領域,由起初既不扶持也不反對,到後來社區出面協同發展,做到“不放棄每一個孩子”,讀書筆記。讓在家上學的孩子一樣去社區學校參與公共事務,給予在家上學的孩子實踐的機會,且由當地教育部門出面對在家上學的孩子進行階段性考覈。這一系列的舉措,讓人豔羨!而反觀我們國家,目前在家上學的現象並不是不存在,但是在家上學並沒有被先關部門所承認或協助。

四、我所想到的一些教學與管理策略

在閱讀王定華和常生龍兩位專家的著作後,我結合所在學校、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自身語文教師和班主任的雙重角色的反思,記錄和制定出以下幾種教學與管理策略。

第一,從傾聽到表達,杜絕“我不知道”的課堂。

《以學生爲中心的翻轉教學11法》的作者對教師提出的“兩個希望”“一個變化”讓我印象深刻。“兩個希望”是希望教師在任何時候都不要說出教師所提問題的答案,把回答的權利交給學生;希望教師要求學生有問題時才舉手,而不是想回答問題時才舉手。“一個變化”指教師不能只讓舉手的人回答問題,而是隨即抽取學生,以保證每個學生都積極準備回答。《教無不勝:卓越教師的49個祕訣》中“杜絕退出”是我在課堂上不夠重視的教學技巧。“杜絕退出”的目標就是要把“我不知道”這句話驅逐出課堂,讓每一個學生始終保持注意力,無法逃不提問。《教師怎樣和學生說話》一書中“學會傾聽”部分的案例值得我貫徹:每個人在發表自己的看法之前,必須先複述前面一位同學的講話內容,知道對方滿意爲止。這樣就會有效的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專注力。若將以上四個策略連接起來使用,讓學生從傾聽到表達都會有明顯的提高。

第二,樹立“閱讀是爲了活着”意識。

土耳其小說家歐漢·帕姆克在其作品《白色城堡》裏有這樣一段話:“人生猶如單趟車旅,一旦結束,你就不能重來一次了。但是假如你有一卷在握,不管那本書是多麼複雜和艱澀,假如你願意的話,當你讀完它時,你可以回到開頭處,再讀一遍,如此一來就可以對艱澀之處有進一步瞭解,也會對生命有進一步感悟。”

所以,我要讓自己閱讀的習慣感染給學生,隨時隨地的分享閱讀的快樂。

具體的實施辦法就是開展一一系列的閱讀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第一個行動就是打造班級讀書角,第二個就是每天抽出一節課的時間給學生自由閱讀,第三就是開展“書香月”活動,第四讀寫結合,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表選平臺。

第三,以身示範,師生共寫。

我一向注重學生的寫作訓練,但卻在堅持讓學生每天寫隨筆以外就很少有比較系統的寫作指導。蘇明進老師的《懂你的孩子:喚醒潛能的祕密》一書中的“聯絡簿的作用”激發我改進了我們隨筆隨意些的舊模式。蘇老師學生的聯絡簿除了讓學生記作業之外,還要求學生每天寫兩篇短文。第一篇是“每日創意短文寫作”。週一記錄當天或者上週最快樂的一件事;週二用三個以上的成語創作一個故事;週三是“寫信給老蘇”;週四是“創意急轉彎”,用幾個天馬行空的詞語創作精彩的故事;週五是“新聞新知”,剪一篇報紙新聞並做評論。第二篇是“每日行善日記”。或觀察身邊的人對自己做了什麼好事,用感恩的心情將其描述出來;或寫下自己每天幫助別人做了什麼好事;或反省自己每天要修正的地方,並提出改進方案。

在仿照蘇老師的寫作訓練外,我會增加我與學生一起寫這一環節。讓學生看到老師(班主任)和我一起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這無形中就增進了師生、同學間的感情,影響整個班風。

第四,班級不是班主任的。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一書中陶行知說:“看學校的標準,不是校舍如何,設備如何,乃是學生的活力豐富不豐富。”這一百年前的教育之聲,在今天依然是那樣的振聾發聵。我在反思自己身爲班主任,何嘗不是講教室把控的嚴嚴實實。

因此,我要借鑑書中的管理班級的策略,設置“三權分立”,成立立法委員會、司法委員會和行政委員會。明確各委員會的職責,彼此監督,自我管理。

五、小結

《美國基礎教育:觀察與研究》一書,爲我開眼看見區別於自己熟識的教育的發展與改革,《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則爲我的教師信念增加一份力量。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範文篇2

假期有幸讀到了這本書,它是上海市特級教師常生龍老師所寫,全書共分五個專輯,分別依次是教學即創造,教學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理論即支點,變革即未來。

教學及創造這一章中感受最深的是構建以學生爲中心的課堂。書中談到以學生爲中心的課堂教學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徵:

一教師和學生都對學習充滿期待。

二教學是爲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讓學生明白單幹完不成學習任務。

一、教師和學生都對學習充滿期待

如何做到讓教師和學生都對學習充滿期待呢?書中介紹了《以學生爲中心的翻轉教學11法》這本書中寫道:新開學的第一週對一位教師的重要性,期中第一節課尤爲重要。到一個新的環境,難免會有很多的不適和恐懼感,我們最希望的就是有一張地圖,可以按圖索驥,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另外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也是讓大家對學習充滿期待的好方法。

除了做到這些,我覺得從教師方面來說,還應該在以下方面多努力。教師應該做到從心底裏關心熱愛學生,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把教學當作一項事業來做。特級教師閆學曾說過,好老師的五個特質:把教師職業當成事業來做。你是否能不斷地突破自身的侷限,開拓新的疆域。有一種耐得住寂寞的精神,在某一領域沉澱下去,打造自己,自己的專屬平臺。爲自己創造機會,學會主動出擊。博大的視野格局聚焦在美好的事物上。

餘映潮老師也說過優秀的學科教師是什麼樣的人?首先應該是熱愛學習的人,應該是定力強大的人,應該是目標明確的人,應該是精幹提煉的人,應該是技藝高明的人。

作爲老師如果我們朝這個方向去努力,那麼我們就能給學生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

從學生方面來說,如果學生從內心裏渴望學習,把自己的內驅力激發出來,那麼他對學習一定會竭盡全力。

心理學上的羅森塔爾效應,亦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於1968年通過實驗發現。

總之我們教師要想做好工作,應該做到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二、教學是爲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老師在課堂上口若懸河,講得頭頭是道,學生也爲教師淵博的知識所折服,但一堂課下來學習的收穫卻不多。原因何在?其實就在教師將講臺看成展示自身才華的舞臺,僅僅讓學生做了觀衆,課堂教學沒有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要做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需要教師轉變觀念,將課堂上的話語權將給學生。學生心中的疑惑表達出來了,教師才知道學生問題在哪裏。從學生講出來的那些語焉不詳的話語中,教師或許能辨別出這個問題的另一種思路。

賁友林老師這樣說過,學生能夠安全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纔是真正的課堂。他講述了自己在上課時發生的一件事情。邊長是90釐米的正方形,如果邊長增加三釐米,周長增加多少呢?學生用三種不同的方法,畫圖有理有據的解釋出來。賁老師看到學生的做法跟自己預設的完全不一樣。如果是我們平常的老師,肯定會訓斥學生,告訴學生答案是就那一兩種。

可是,賁老師卻善於抓住這樣的意外。他常說意外,並不是教師製造出來的,而是還原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真實想法,這樣的意外,其實更對學生來說,就是他們本身的學習狀態與場景,更多意外的出現緣於學生以他們的方式在成長。大部分新教師,在自己的知識系統不完備,教學經驗不足時,都會潛意識地對課堂對教學進行控制。而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師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教師不是簡單地教教材,而是將教材轉化成自己的教學資源。因此教師要做到解放學生,解放課堂,解放教學。

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還需要在教學下課堂細節上多下功夫。就拿課堂提問來說,很多教師常低估學生提問的能力,其實是因爲沒有做到有意識地對學生加以培養。我們在觀摩名師的課堂的時候,發現那些名師總是善於將學生提出的問題轉化成自己的教學資源,從而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能被激發出來。黃厚江老師講觀摩課時,讓學生大膽地說。語文課堂應該讓學生做到有要求的說。黃老師一直認爲,說比想更重要。

由於長期的學習習慣,中國的課堂上教師就是不讓學生說話,有的老師還課堂上學生不敢說話作爲驕傲的資本。不說話,學生的思維是停滯的。不說話,學生上課時是容易走神的。不說話,學生上課是很容易睡覺的。學生說的形式有多種,有複述,轉述,描述,還有交流閱讀感受。學生上課時大膽的說,把所有問題暴露在課堂上,那麼將來他做試卷的時候問題會越來越少。我們作爲教師應該有這種勇氣魄力,來解決學生在課堂上暴露的問題。

學習能力的提升,不僅體現在學科知識的掌握上,更體現在文化素養的提升上。我們都需要爲之努力。

三讓學生明白單幹完不成任務

現在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單打獨鬥是不行的,必須有團隊意識。美國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提出的金字塔學習理論,用數字形式形象地展示了採用不同學習方式的學習效果。

在塔基第一種學習方式是聽講,學習效果最低,兩週以後學習的內容只能保留5%。

第二種通過閱讀方式學到的內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種用聲音圖片的方式學習,可以達到20%。

第四種示範,採用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記住30%。

第五種是小組討論,可以記住50%的內容。

第六種是做中學,實際演練可以達到75%。

最後一種是在金字塔塔基位置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學生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與參考一些學習。

在自己的課堂上我還是比較喜歡小組合作的。讀課文的時候讓小組內成員開火車讀,以小組的方式進行PK賽,這樣學生上課就不容易走神。在講解閱讀理解題的時候我也喜歡讓同桌互講,或者小組內互講。閱讀理解題是有一定的方法技巧的,部分學生理解能力差,老師講解的不能充分吸收,讓小組內在講一遍程度好的學生能更熟練掌握,程度不好的學生可以明白怎麼做。

總之,構建以學生爲中心的課堂需要老師改變傳統的觀念,努力做好以上幾點。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範文篇3

假期裏閱讀了常生龍先生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這本書收錄了常龍生對50本書閱讀後闡發的感受。讀後收穫很多。李鎮西老師說,讀書的祕訣無非就是聯想和思考。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也在聯想,在思考,在反思。

書中“教學始於技巧”一文,給我的印象很深。這篇文章是常生龍先生讀了美國非凡學校集團領導者道格萊莫夫撰寫的《教無不勝:卓越教師的49個祕訣》之後自己的感受。文中提到了萊莫夫總結的五種比較重要的教學技巧之一:杜絕退出。讓我聯想到了我們的課堂。

我們在聽課的時候會發現,有些班級學生回答問題特別活躍。而有些班級課堂很沉悶,回答問題的孩子寥寥無幾。我們有時會覺得這一個班孩子都不喜歡錶現。讀常生龍先生寫的“教學始於技巧”,我反思了我們的課堂,發現了問題所在。我們在課堂提問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不願作答的孩子,尤其是高年級,”我不知道“是這些孩子的口頭禪。因爲課堂時間有限,趕進度等原因,我們往往不再追問,而是另選一個孩子來回答,從而讓那些想躲避老師提問的孩子找到了躲避的空間。而”杜絕退讓“這一原則就是要把”我不知道“這句話驅逐出課堂,讓每個孩子始終保持注意力,無法逃避提問。

具體做法是,如果一個孩子在課堂上說”我不知道“或者默不作聲,我們就去提問另一個孩子,在他人給出問題的答案之後,一定要讓這個孩子再次回答該問題,必要的時候還要給出引申問題要求他繼續作答。當學生髮現身處必須能夠正確回答問題的課堂文化場中時,他就會對自己的行爲動機進行評估,並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長此以往,我們的課堂就不會有那種企圖逃避回答問題的學生存在,每個孩子都會認真聽講,積極思考,發言。我想這也是那些課堂氣氛活躍的班級老師的祕訣。

感謝杜組長推薦的這本好書。新的旅途即將啓程,我會繼續做一個愛讀書的老師,並帶着我的孩子們一起共沐書香!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範文篇4

讀完了常生龍先生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之後,閉上眼,腦子裏會閃現出無數的經典話語,以及很多部教育著作。所以,在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已經深深體會到閱讀對於一位教師的重要性了。對於廣大教師而言,成長無捷徑,讀書很重要。大量地、廣泛地、堅持不懈地閱讀,是教師成長爲名師的祕訣。

對於讀書爲什麼對教師的成長如此重要,各位名家都爲我們做以解答,王崧舟認爲讀書是“讀書_底蘊_教學”的轉化過程。於永正說,從讀書中獲得更多知識,從讀書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近些年,大家已經越來越重視閱讀了,爲了讓老師,讓學生保持閱讀,學校也是絞盡腦汁,想方設法,最終也是隻取得短期的效果。而真正的閱讀應該像閆學老師說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像呼吸一樣自然。我們應該把閱讀當做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額外的勞逸。

愛看書的老師,在課堂上充滿激情,妙語連珠,也能夠在教育的路上走的更遠。很多老師總是疲於工作,覺得自己沒有時間閱讀,但其實,當閱讀成爲一種習慣時點滴時間都可以被利用,而且,閱讀對我們的工作也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可以轉化成我們的內在修養,在課堂中取得成效。

當教師真正的走進閱讀,那麼孩子們也會跟隨着老師的步伐,走上閱讀的道路。而如何能讓孩子完全的愛上閱讀,這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現在,很多學校確實是很重視閱讀,爲了讓孩子能夠閱讀,學校精心爲孩子設計了閱讀檢測,閱讀試卷,閱讀展示……等等一系列的活動。

這些活動確實會督促孩子當下進行閱讀,但這樣的閱讀是不會長久的,孩子只是爲了完成任務,或者說爲了得到大人獎賞,這是功利性的閱讀,而不是自發的,長久的閱讀。要想讓孩子愛上閱讀,那就要讓閱讀內化成孩子的一種習慣。習慣是在環境中培養的,當孩子在家裏,看到父母總是在捧書閱讀時,久而久之,孩子肯定也會捧起書開始閱讀。當孩子在學校,聽到老師在課堂上,各種知識,各種文化信口拈來時,孩子肯定會嚮往從書中學到這些知識。長此以往,孩子自然而然會愛上閱讀。

正如書的題目所說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教師修煉到境界了,才能去感染學生,感染身邊的同行者,才能豐富自己的教育事業。養成了閱讀的習慣,我們的人生之旅自然會更加充實和豐富。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範文篇5

天氣一天天變得涼爽起來,暑假很快要過去了,我的散漫享樂的假期生活很快就要結束了,想起了領導放假時佈置的任務:本假期要讀一本和教育教學有關的書籍,不要讀那些和自己工作無關的消遣類的文學書籍。

說實在的,我是不愛讀書的人,最確切的說是根本安不下心讀書,內心浮躁的我翻開書籍剛看幾頁,就想翻翻後面,想想這麼多頁的書,什麼時間才能看完呀,內心有一種恐懼感,其實是自己對於閱讀還是沒有真正的熱愛起來。一想起不愛閱讀的人就是精神殘疾這句話,我就覺得自己真的是一個精神殘疾的人,這樣的人,如果還不從書中尋找答案,怎麼能治癒自己的疾病呢?

對我來說,讀完一本書,只是簡單的瞭解了書中的一些大致情節,並不能系統的認識整本書的結構,所以很多次翻開書,基本沒有完整的耐着性子讀完的。但是我的內心卻又非常羨慕那些知識淵博的愛讀書者,爲他們那妙趣橫生的語言折服,爲他們筆下流淌的精美絕倫的文字而驚歎!看到一篇篇優美動情的文章,彷彿聞到了作者那豐富高貴的靈魂散發出來的香氣。我認識到,我的內心還是喜歡文字的!或者說還是應該有內驅力的吧!

從舊書網上淘到《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選這本書的原因是想了解讀書怎麼會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因爲我聽說過《工作是最好的修行》一書,還有作者是一位人,感覺很親切。一位漂泊異鄉的人能夠成爲教育局長,一定是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大咖!

翻開作者的後記,知道了本書是一位特級教師十年來每週閱讀一本書後撰寫的500篇讀有感中的其中50篇編輯而成的,我霎時就爲作者這種閱讀精神所感動。每週閱讀一本書,撰寫一篇讀後感,這樣的習慣已經堅持了整整十年,即使是出差過節,他也從沒有懈怠過一次。一位局長,日常事務繁忙,沒有整塊的讀書時間,每一本書都是在旅途、會議間隙、飯前飯後、睡覺之前的瑣碎時間見縫插針中完成的,即使是到了深夜裏11點鐘,他的讀書計劃沒有完成時也不會躺下疲憊的身子休息,他從沒有對自己放鬆過要求一次,這樣一做就是十年,讀書寫作像呼吸一樣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了,別說裏面的讀後感內容了,這後記裏的幾句話已經足以讓常人驚歎!

時間是海綿裏的水,要是擠總是有的,對自己來說,有很多大片的時間都被自己白白的浪費了,曾經爲一點點的失敗而自暴自棄,深度的反思過自己失敗的原因嗎?是不是自己的閱讀出了問題,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駕馭不了自己情緒的烈馬,心緒胡亂的飄蕩,不切實際的想法冒出來,再沒有詳細的下一步行動下,執行力很快就消失殆盡,總是說要是當初自己不怎麼就可以了,幻想着總有一天會怎麼怎麼樣?其實那一天永遠也不會到來,因爲我原諒了一次一次下決心的自己,擔心恐懼前行的路上有石頭!而搬開石頭的力氣或者繞過石頭的方法我怎麼就不知道從書中尋找呢?

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難題,絕大多數的問題從書中都可以找到解決的方法和途徑!書籍是良師益友,書籍是一劑治病的良藥!這本書不但有作者閱讀教育名著與自己工作實踐的感悟總結出的教育教學中解決問題的`方法,每輯後還有作者列出的延伸閱讀書目,讓讀者可以從更多的優秀教育書籍中獲取很多的方法和途徑,可以說作者不僅授人於魚還授人於漁。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範文篇6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這本書是我在無意中看到的一本書,他的作者是常生龍,xx人,上海市物理特級教師,上海市虹口區教育局局長,曾獲“全國教育改革創新管理貢獻獎”、《中國教師報》“20xx年度全國十大最具思想力的教育局長”、《中國教育報》“xx年度推動讀書十大人物”等榮譽稱號。《中國教育報》《上海教育》等報刊專欄作者,《教師博覽》簽約作者。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裏,作爲教師的我們養成閱讀的習慣,可以讓自己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少走很多的彎路。和作者一起用閱讀來增添教育智慧,享受幸福的閱讀時光。身爲特級教師的作者以10年的閱讀功底,分享了50本對教師自我提升有助益的教育類圖書。讓學生喜歡你的訣竅,轉變問題生的各種“法寶”。杜威、佐藤學等經典著作的精華,慕課、微課、反轉課堂的前沿的教育理論和發展趨勢等一併展示給你。好老師始於讀書的那一刻。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如何讓學生喜歡你作者給出三個訣竅:其一自己先變成孩子,其二遵循教育的規律,第三要時刻以身示範。

之所以給大家推薦這本書是因爲我也讀過好多書,我怎麼就沒達到常生龍老師所說的讀書境界:“每當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難題時,總有一本書在那裏等着我,給我啓迪,讓我豁然開朗。”看完了常老師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我豁然開朗了,原來常老師讀書是這樣的。

一、善於找書

常老師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中50篇文章就是50本書,在5個專輯後面還羅列了本輯延伸閱讀書目》共71本,縱觀其121本書。緊跟國際教育,用國際眼光看我國的教育、引領我國的教育改革方向,因此他對教育、教學,已經達到了“遊於藝”的程度,遊刃有餘,自由遊走於教育領域之中。

二、善於聯想

“讀書的祕訣無非是聯想與思考。聯想是讀出自己的共鳴,與生活、經歷、情懷、時代接通;思考是讀出問題,思考、質疑、不輕易相信。”

三、善於思考

常老師對於閱讀而得來的知識,能夠結合我國教育實踐,提出某些理論該怎樣應用於我國教育實踐的具體想法。

四、善於總結

“支撐教師每天在教學領域發揮創意和創造性的是以下三點:給每個孩子學習的尊嚴、專注教材(學問)的發展性、我們自己的教育哲學”

最後,我將《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這本書中的後記送給大家:我選擇讀書作爲自己的生活方式,是爲了期望通過閱讀來爲自己增添智慧,厚實精神底色。讀書是一個方面,讀後要領會作者的意圖,並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寫寫感受,也是必要的。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逐漸體會到讀書的美妙。每當我在工作中遇到難題的時候,總有一本書就在那裏等着我。

敢問教師成長的路在何方?路在我們的閱讀中!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範文篇7

打開《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這本書時,在作者親切的“讓我們讀書吧”的自序中,瀏覽了被作者精心架構的五個小專輯,分別是“教學即創造”、“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理論即支點”、“變革即未來”,既有課堂教學和學生成長的研討,也有教育名家教育啓迪與喚醒,更有世界頂級國家教育成功的祕訣,足見作者的用心。現分享我的閱讀感受與心得:

一、閱讀激發了我的教育夢想

杜威說:"從教育產生之日起,人受教育不是爲了別的,而是爲了生活。沒有人及人的生活,教育又從何談起。”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親子關係、家校關係、閱讀與寫作的關係等,都是繞不開的話題,教育就是要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這些關係,過上快樂、幸福的生活。

如何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這是應當是我們所有當教師最美的夢想,當師生融爲一體時,教育真的是一種幸福,教育真的會變得簡單、輕鬆而有效。陶行知先生也說過:“我們必得會變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老師”。

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們也曾有過像於永正老師那樣,在自己或長或短的教學生涯內,有過留給學生串串珍珠版精彩活動的難忘痕跡,也曾有過充當童心未泯教師的幸福體驗。教育生活原來可以這麼幸福的過,沉澱許久的教育夢想再閱讀的體驗中再次被點燃!

二、閱讀刷新了我的課堂教育觀

教學是一門充滿藝術的創新科學,對教學技術的研究,對教學方法的探討,對學困生的轉化,對提升教學質量策略,都能在這裏找到答案。給我啓發最大的是教學技巧中“按部就班技巧”和“走動技巧”。

在三尺講臺耕耘,支點在哪裏?如何再能讓教室裏每一個學生真切的感受到你擁有整個教室?讓我時常把講臺作爲支點,視野的限制讓教室裏學生的動態不能及時盡收眼底。每次轉身板書或低頭伏案寫字,總聽到臺下竊竊私語聲,擡頭凝視或剛做邁下腳步的動作,頓時鴉雀無聲。我在心暗暗發誓:“看我逮着機會怎麼收拾你們!”困惑了許久,問題依舊沒有解決。直到我閱讀到《閱讀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書中道格。萊莫夫的《教無不勝:卓越教師的49個祕訣》中提到的“走動技巧”,才恍然大悟:“教師要在上課開始的前五分鐘內,讓學生意識到你已經擁有了整個教室的任何位置。”接下來的課堂上,我拉開了教室的座位,從講臺的踱步到臺下的關注,不時在後排座位處停留,俯下身子點點學生的書寫,鼓勵的伸伸大拇指,做一個加油的鼓勵!或在想要開口說話的男生旁邊做一個禁止說話的暗示。隨着關注度的提升,教室裏竊竊私語聲消失了,我心裏掠過從未有過的幸福感!

三、閱讀完善着我的師德素養

“用柔軟的眼睛看待孩子,願意爲了孩子而改變,找出任何一種和他深層對話的可能,那麼您會發現您身邊的孩子,正在開始學會微笑,那潛藏在內心的熱情,也即將會大大地發光,大大地發熱。”

沒有了解,就沒有有效溝通,沒有有效溝通,就沒有理解,沒有理解,就沒有教育。教師和學生是一對互相依賴是相影響的夥伴,是共同成長的朋友。教師蹲下身子,就像一堵牆,爲學生遮擋風雨;教師彎下腰來,就像一座橋,引領學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師挺直腰板兒,就像一把梯子,引導學生攀登科學高峯。

帶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感動與激勵的點點滴滴自己也許做的還太少太少。也正如郭振先生所言:“教師有沒有文化主要不在於教師的職稱、職位,而在於教師有沒有高尚的師德、豐富的學識、生動的個性、感人的故事在學校流傳。”

費爾巴哈曾經說過:“你的第一責任便是使自己幸福,一個使自己幸福的人,也就能使別人幸福。”閱讀之美,美在感悟;閱讀之美,美在積累;閱讀之美,美在常讀常新。閱讀能夠促使教師的自身成長,豐富教師的教育智慧,使教師享受教育成功帶來的幸福。做一個幸福樂教的園丁,做一個自己幸福,也能給別人帶來幸福的人,讓我們一起來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