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瓦爾登湖讀後感500字(精選10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500字(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4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500字(精選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瓦爾登湖讀後感500字(精選10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1

身在喧囂都市的我,幾乎對鄉村的理解只有:窮,荒蕪。但一本書,改變了我的看法並讓我對生活更加有希望。

梭羅,一個無名小卒,一生困苦,但在鄉村中自得其樂,著名的《瓦爾登湖》便出自他手,正是此書改變了我。

這本書是我和奶奶去書店時買的,奶奶當時看我才二年級,便不停地向我推薦兒童故事書,但這些故事書讓我厭煩,我偶然看到了這本書,從我的目光剛接觸到它的那一刻,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那碧藍色的捲曲花紋讓人神往,如同清澈的湖水。我將此書從書架上抽出來,一張書卡上寫着:“美國最偉大的寫實文學,平淡生活中透出人性的光芒”我當機立斷,將它買下。

回到家,我翻開這本書的第一章:簡約生活,硬着頭皮讀了一會之後,覺得十分深奧,實在讀不下去,便不再讀了。

後來,我升上了四年級,一天無意翻開這本書,我竟愛不釋手!這部自傳體小說,如水一般的平淡描寫,寫出了作者的鄉居生活,看着看着我入了迷,我多麼希望自己也能在美麗的瓦爾湖畔釣魚,我多麼想與作者一起耕作……看完了,我的心就如同碧澄的瓦爾湖水,無比的平靜。原來我經常渴了就買水,餓了就掏錢買零食,但是讀了這本書以後,我一直在奉行節儉。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是孩子的精神寫照以及憧憬,但最後他依然承受不住精神壓力臥軌了,梭羅雖然沒有幹出這樣的事情,但我能從他的書中看到他,就像海子一樣希望自己的心靈能有一處平靜的居所。

  瓦爾登湖讀後感2

要說美國19世紀的超自然主義之父大衛亨利梭羅,不免想起田園哲學筆錄《瓦爾登湖》。這部書都圍繞梭羅爲了驗證自己離羣也能生活的想法,並對當時底層農民的眼界狹小的不滿,決定靠自己,靠智慧和雙手生活,因此在一個叫瓦爾登湖畔定居,自己建造小木屋,說實在的,我自己很喜歡木屋的,還有草場。木屋裏的東西也很普通,三把椅子,一張桌子,一個燒水壺,一張牀,還有一些工具和乾糧。每天出去捕魚和翻地種豆,這不免讓人想起了中國東晉的陶淵明,少無世俗韻,性本愛丘山的詩句。

在一個人生活在瓦人登湖的時候,偶爾有一些過路人來拜訪,大家一起談論些發生在自己身邊有趣的事,是一種原始的最質樸的生活。

然而在過了將近200年,人不免有些懷戀當年梭羅離羣的原因,在如此喧囂的世界,是否還真的有人類安居樂業的寶地,不用關注現代科技的文明,遠離紛爭和鬥爭,真正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瓦爾登湖》詮釋的是一種最原始生態的生活,茂盛的灌木,清澈能見底的湖泊,不用擔心魚的過度捕殺,只在需要是一種含信念,一把鋤頭,力量是不大,創造不了摩天大樓,但對一小塊土地實則是厚愛,慢慢敲打和挖掘,雨水的滋潤,使作物成長。梭羅做的是每個人都可以從事的活動,但最後爲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想要效仿,但最後又放棄了呢?原因嗎,是複雜的,在經歷了幾百年後,人類是否還能如此放下一切的生活,我只能說,梭羅做的是我們嚮往的生活,但能體會其真正滋味,非梭羅莫屬。

  瓦爾登湖讀後感3

12月17日,在咖啡館隨意選了一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的《瓦爾登湖》。讀書先讀序是多年的習慣,記得當年連《牛津高階》買回來也是先讀了余光中的序纔開始查字。雖然經過短短半小時的瀏覽,就決定這本《瓦爾登湖》必將會出現在我的書架上,還是急不可耐的抄下了一小段何懷宏爲它寫的代序:梭羅和他的`湖想爲一本寂寞的書打破一點寂寞,此願已久,這本書就是梭羅的《瓦爾登湖》。

這本書在一八五四年出世時是寂寞的,它不僅沒有引起大衆的注意,甚至連一些本來應該親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對之冷落甚或譏評。它永遠不會引起轟動和喧囂,在它成爲一部世界名著之後它也仍然是寂寞的,它的讀者雖然比較固定,但始終不會很多,而這些讀者大概也是心底深處寂寞的人,而就連這些寂寞的人大概也只有在寂寞的時候讀它才悟出深味,就象譯者徐遲先生所說,在繁忙的白晝他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並沒有什麼好處。

直到黃昏,心情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而到夜深萬籟俱寂之時,就更爲之神往了。那麼,爲何要擾它?擾這寂寞?難道我也是心底寂寞之人?

  瓦爾登湖讀後感4

最美的事情不過於此書最後一篇以春結尾,春天總是象徵着希望和新的開始,帶給人以無限的憧憬和生生不息的力量。這本書的結尾就如開頭一般,總是讓人無法預知作者的思想,彷彿作者是凌駕於宇宙之上的智者,沒有人能完完全全懂得他天馬行空、跳脫不羈而又句句箴言的思想。面對如此浩瀚無窮而又簡單通透的真理,我覺得自己就像是一個無知的小孩,任憑作者的思緒和文字,帶我徜徉。每每讀到樸實幽默的道理時,那些似懂非懂的道理讓我心中稱讚,作者竟可以一語道破,那些全然不知的道理讓我暗下決心,作者經歷之豐和思想之深,只求某年某月再次拜讀時,可以更加明白其中深意。

除了作者偉岸的精神形象,其對生活體味之細及周身萬物之愛,讓人讚歎。作者筆下的一樹一湖,一草一物,都極具生命張力,一幅幅美景呈現在讀者眼前。所有比喻的措辭讓我驚訝,因爲是我之前從未想象到的,然而卻用的恰到好處,讓人眼前驚豔,深深感到文字的力量。

可能因爲不能完全理解書中的文字,所以每次拿起來讀的時候,總是內心會變得安靜,一心只想揣摩更多。漸漸發現,讀瓦爾登湖成了治癒我內心煩亂的良藥,反倒把開始想要揣摩深意的初衷忘了,後來索性就不想那麼多了,只想安安靜靜把它讀下去。

大道至簡,無慾無求。看過豆瓣,聽過書評之後,我也還是不能完全將它明白。也許作者的思想高度是我一輩子所不能企及的,但是讀書這個過程卻給了我與大家思想碰撞的機會,很是難得。

  瓦爾登湖讀後感5

梭羅在瓦爾登湖居住兩年半的時間,進行身心與自然的觸碰,思想與萬物的摩擦,他所洞察到的,是每個人心中最貞潔的花海。

梭羅所敬仰的是生於自然,用於自然。在整本書的開始,看似普通的生活方式,樸實的文筆語言,卻蘊含着豐富的人生哲理,他認爲我們生活在喧囂繁雜的塵世中,應該爲了自己內心的追求去生活,而不是被現如今城市,農田的生活環境所禁錮,工作日復一日,耕地年復一年,從這一代,傳給下一代,使日後的人們永遠被土地禁錮,永遠被工作束縛,而每天的生活就是爲了生存而活着,在梭羅看來,在這樣紛爭的環境中,只有進入自然,去聆聽內心的話語,去感受萬物的和諧,通過雨聲來洗刷沾滿自己身上那塵世的污穢,用孤獨去深思自己內心的渴望。

他不僅有對生活的追求,也有對自然的敬畏。雖然在瓦爾登湖旁自己建造了一個小屋,但是他從不去打擾森林中原本的主人,總是用眼睛去觀察自然給予他們的恩慧,用耳朵傾聽大自然中的音樂盛典。並且將商人們的貪婪,自私,予以抨擊,爲了利益流量,將原本的生態環境進行開發,利用,他們關心的只有每日的收成,也僅有這個。

梭羅所追求的正是一種與世無爭的心態,一種心屬自然的嚮往,一種整潔而淳樸的生活。海子在生前身上總會帶着這本書,在海子的詩:我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正是對那樣對純潔生活的渴望,正因爲感受太深刻,對現代環境的厭惡,對樸素生活的渴求,使海子與死神慢慢靠近。

  瓦爾登湖讀後感6

編者按:《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裏的所見、所聞和所思。該書崇尚簡樸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內容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

1845年,亨利·戴維·梭羅拿了一柄斧頭,一個人走到瓦爾登湖畔,砍樹伐木,蓋起了一間小木屋。在自己親手建造的小天地重,他默默地聆聽、感受、思索着一切,以自然爲師而又非遺世獨立,現實、向上的人生烈焰也時時在他心頭交織升騰。兩年的獨居時光給了他很多,付諸文字,便有了我案頭的這本靜靜的書——《瓦爾登湖》。

瑞士的阿米爾說:“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瓦爾登湖》正是一個纖塵不染的心靈境界。它靜,太靜了。只有在紅日斜墜的黃昏以後,平靜躁動,心清神澈。

看着這本綠色封皮的《瓦爾登湖》,眼晴似乎透過這層綠的書皮,已經看到了湖畔翠綠的森林和那碧波盪漾的湖水。湖邊有一間精緻的小屋。一切都安靜極了。心靈似乎被那清澈的湖洗滌了一遍,也變得安靜,恬淡了。而到萬賴俱靜之時,心便爲之神往了。正如徐遲先所說:在繁忙的白晝他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並沒有什麼好處,直到黃昏,心情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泌人肺腑。動我衷腸而到夜深萬賴俱靜之時,我更爲之神往了。的確,在讀這本書時心靈會逐漸寂靜不來,在慢慢的嚼讀中,你逐漸找回了生命最本真的意義。

  瓦爾登湖讀後感7

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人類的最基本需要是食物和溫度,其實這兩種需要和大多數的動物的需要沒有本質的區別,從這裏,我領悟了最簡單的人生哲理——其實我們可以活得很簡單,因爲簡單,我們也可以活得更加灑脫,沒有羈絆和束縛。他說:“我們心目中還有一種人,這種人看來闊綽,實際上卻是所有階層中貧困得最可怕的,他們固然已經積蓄了一些閒錢,卻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也不懂得如何擺脫它,因此他們給自己鑄造了一副金銀的鐐銬。”

他在湖畔的兩年自耕自讀的生活,雖然暗合了我們中國文人的耕讀傳家的隱士風格,因此梭羅在中國能夠大受歡迎也就不足爲奇了。但是梭羅的那種自耕自讀的生活方式,和中國式的隱士風格並不相同。中國式的隱士風格在很大程度上暗合了“達者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的文化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隱士是消極避世的。而梭羅在湖邊的那兩年的生活,是極其積極地在體驗生活。建造木屋、種豆、釣魚、觀察野生動植物,無不在探索生命的意義。梭羅先生和大自然是可以對話的,是可以交流的。梭羅先生告訴我,要熱忱地生活。

所以哈丁說,讀這本書有五種讀法:

1、作爲一部自然的書籍;

2、作爲一部自力更生、簡單生活的指南;

3、作爲批評現代生活的一部諷刺作品;

4、作爲一部文學名著;

5、作爲一本神聖的書。

我想,不管是哪一種讀法,於我都是合適的,這也是我鍾愛這本書的原因了。

  瓦爾登湖讀後感8

《瓦爾登湖》是作者戴維·梭羅獨居於瓦爾登湖,遠離塵囂,想於大自然的安謐中尋找本真,質樸的生活狀態,一種更具詩意的生活。或許這次選讀這本書,是希望我們體會到作者深入思考,並尋找本真的心路歷程,感受來着大自然的力量,並尋找我們自己心中的《瓦爾登湖》。

本書描述了梭羅在瓦爾登湖居住期間所經歷的一切,與周圍農夫、鄰里相處,去親身經歷周圍的一切,與周圍動物互動,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感受不同世界的對自由的渴望。

讀後我也發掘了自己身邊的瓦爾登湖,對我來說,大學就是一個瓦爾登湖,一個全新脫俗的環境。我通過這兩個月的生活我越來越能發掘生活節奏,變得適應和恬然,心境也越來越好,逐漸開始安靜思考很多自己之前不會思考的問題。可能很多會在大學應接不暇的節奏中亂了方向,而我卻藉由這股亂流讓它成我我的瓦爾登湖,讓我變得更好更優秀。

在大多數人看來,《瓦爾登湖》一本嚮往平靜的大自然,是內心的嚮導。其實這個瓦爾登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隱居之地,而是可以讓精神超凡脫俗的出塵之所,是慰藉心靈的地方。讀這本書或許可使我們在這浮世中釋放安靜的靈魂,減輕焦慮,這或許就是“採菊東籬下”的悠然,讓我們在大學中保持一顆平靜的心,去豐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瓦爾登湖讀後感9

每個人最不缺的都是時間,然而卻都顯得沒有多少時間來閱讀思考。在讀瓦爾登湖的過程中,一些想法明顯的拓寬了我的思路,雖然有些問題沒有能夠得出最終的結論,但還是多了一些方向,而不是僅僅身陷於原本的想法。

偶爾無聊會在想人存在的目的是什麼,是要幹嘛,我們光溜溜地來到世界,最後什麼也沒有帶走。像玄幻小說裏,最後主角都是自己創造了世界,自己成爲了世界裏的神,但是他們卻還是沒有脫離受想行識、色香味觸法等,最終還是沒有脫離親人、愛人抑或是朋友之類的感覺。或者當一個人不需要旁邊的其他人的時候,他是不是需要不斷地滿足自身的感覺來促使自己更好地活下去,所以最終我們是否是都是爲了過日子而過日子,或者是爲了一種感覺,但是到最後都變成了一種空。

就像是當一個人做慈善的時候,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們自認爲做了一件正能量的事情,但是卻沒有想過他們所在的困境是他們今生所必須經歷的[]磨難,我們可能傳播了一種負能量,打破了他們自己所應該走的路。作者梭羅在瓦爾登湖生活的過程中,是不是隻是爲了找尋一種另類的生活方式,讓自己的思路更加寬廣?爲了尋找一種另類的方式麼?

然而,爲什麼現在的我們幾乎都是活成了同一個人、同十個人,是因爲在前人的經驗模式下我們能夠更好地讓自己生活嗎?所以我們是否只是另一種模式下別人的延續呢?就算最終我們能夠活成了自己,到了那一種傳說中的情況,是否真的是?

  瓦爾登湖讀後感10

最開始接觸《瓦爾登湖》是因爲前同事的推薦,每天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去閱讀,就這樣斷斷續續,很長一段時間後才把它讀完,對它的印象仍處於懵懵懂懂階段。讀書時,我能清楚的知道作者所經歷的是什麼,所展示的內容又是什麼,彷彿身臨其境,和作者一樣走進大自然。但是合上書時,腦袋一片空白,可能是因爲作者的思想覺悟太高了,太哲學了,而我,只是一介平凡人,太淺薄了,無法達到作者的境界……

《瓦爾登湖》這本書的評價很高,很多人都說這是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這是一般超凡入聖的好書,親近自然的思想讓世界所有的人爲之懷念。的確如此,讀完這本書的最大感受就是體會了自然的美好,感覺到心靈的純淨。最喜歡的是書中的“當農人擁有了自己的房子,他不見得因此而更富,反而會是更窮了,是房子擁有了他……”

這不是我們現在很多人的真實寫照嗎?隨着高科技的發展和電子產品的普及,手機的功能可謂千變萬化,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手機依賴症,當我們空閒時,不玩手機會手足無措,沒有安全感,總覺得錯過了什麼,我想我們是被這些電子產品給控制了,是手機擁有了我們,而不是我們擁有了手機。我們應當適度的遠離手機,更多的追求樸素的原始生活,就如《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一樣,不要爲物所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