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梅雨之夕》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梅雨之夕》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2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梅雨之夕》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梅雨之夕》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梅雨之夕》讀後感 篇1

今天讀了施蟄存先生的《梅雨之夕》。施先生是新感覺派小說的代表作家,以心理描寫見長。這部小說便是以大幅的心理描寫展開。寥寥的幾句對話成了小說中的另類。

這部小說寫“我”在一個梅雨的傍晚,送一個素不相識的姑娘回家的故事。在雨中我浮想聯翩。先是想到了這個姑娘是自己的初戀。由此展開了豐富的聯想。可是最後發現不是。接着發現坐在路邊的人是自己的妻子,可是回家後發現不是。沒有曲折的愛情故事,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我個人的想象罷了。

小說看起來有些隨意但是卻能夠觸動讀者的內心。誰不曾有過這樣的浮想聯翩?誰不曾想過這樣的邂逅。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讓人覺得如同身臨其境。

梅雨之夕,這樣一個令人浮想聯翩的場景。雨中的等待與彷徨。讓人不自覺地想到戴望舒的《雨巷》。可是小說中的女子偏偏沒有帶傘。因此纔有了“我”送她回家的機會。雨中趕路,或許姑娘沒有任何想法,但是“我”卻浮想聯翩。這樣的浪漫或許只存在於我的心中。人家姑娘只想早點回家。也許姑娘也是浮想聯翩。作者沒有給我們明確的答案。一切都像一場夢一般。或許這就是新感覺派小說的特點。

整篇小說給人一種朦朧的感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是現實?是夢幻?真的有種“莊生曉夢迷蝴蝶”的感覺。到底只是一次美麗的邂逅。沒有發生令人纏綿的故事。過去了,姑娘也就成了自己生命中的過客。然而多少刻骨銘心的愛情最終的結果也不過如此罷了。由愛到恨,再到形同陌路。期間的高興,歡樂,痛苦在若干年後再回憶也不過而而。看似荒誕,卻又真實。

讀完之後心裏久久不能平靜。或許它勾起了自己生命中的某些回憶。或許它在不經意間讓我想起了自己曾經的過往。這便是文字的力量。靜心閱讀,能帶我們穿越時空的界限,感受別樣的人生經歷。

在這樣的午後,夕陽西下,家裏一片寧靜,許久未曾認真閱讀的我。不經意地翻開一本舊書。讀了這篇小說,它帶我走進了上海的梅雨之夕,帶我經歷了一場美麗的邂逅。喜歡閱讀,便是喜歡這種感覺。在自己疲憊不堪,空虛寂寞的時候。一段閱讀給自己的生活增添了無窮的樂趣。更喜歡閱讀之後產生的些許靈感。當看到它變成自己腦海中源源不斷的想法的時候。自己覺得這纔算不負時光。

  《梅雨之夕》讀後感 篇2

《梅雨之夕》是施蟄存的代表作之一。它記敘了一個梅雨天的薄暮時分,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女,並且伴送這位陌路相逢的少女回家過程中的一段心靈歷程。

初讀這篇文章,首先的感覺是這篇文章的文筆非常舒展,格調也很清新。就像養育施蟄存的那方水土,江南文字的流暢和秀美來得那麼溫婉,已經到了“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的地步。江南是鴛鴦蝴蝶,就如同梅雨季節下的那牛毛小雨,密密而斜斜,綿綿而瀟瀟,似煙似霧,似幻似夢,我們霧裏看花,卻總也撩不開那層神祕的紗,害得心裏癢癢。那悽迷的煙雨長廊,那愁悵的水鄉小鎮,那丁香一樣地結着愁怨的姑娘,讓我們不禁放輕了自己的腳步,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打破這夢一樣的美麗,這樣的美麗有着如此多人工的痕跡,但卻與江南的山水這般渾然一體,這裏的美麗有着那麼多脆弱的理由,但卻在人們的呵護下一日比一日更加誘人。那位滿腹浪漫情懷無處釋放的男主人公恐怕也是如此吧。滑出“殼”,送素不相識的少女回家,浮想聯翩,待到雨停,一切都像是夢一樣恍惚迷離,然後回到現實,繼續着既定的人生。人生總是被既定,是偶然,還是宿命?是生活所限,現實所困?心總是在現實與幻想的矛盾中流離。腳把心帶到遠方,心又把腳帶回故園。人這一生走來走去,其實只繞着這一顆心。

其實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一度曾十分討厭這位男子,就一個女性的角度看,他似乎不太負責任。不過,當我讀完全文之後,靜靜地想象,在那樣一個梅雨暮色的天氣,那樣一個悽迷灰暗的色調,突然出現了那樣一個溫雅美麗的少女,那麼一個精緻易碎的夢境。又有幾個人能夠拒絕這種美麗?

也許,這就是江南。

衆所周知,施蟄存是“新感覺派”的代表作家,同這個三十年代初興起的流派的其他作家一樣,他的心理分析小說也深受弗洛伊德的影響很深。我初略的查找了關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這種學說大致可分爲三個板塊,即本能論、人格結構論和心理解剖學說。本體能認爲,人性的根本就是由生物能轉換而來的心理能的發泄與反發泄;一切用於人格做功的能量都出自本能。人體結構論是關於本能的能量的投注和轉移的理論。這一理論把人格分爲三個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來分析《梅雨之夕》中那位男子的意識和心理。我們會很清晰的發現,作品注重描寫主人公的潛意識,尤其注重揭示人物的人格中的“本我”與“自我”的衝突。當男子看到從電車裏面走下來的少女時,作者的文筆觸及了男子的潛意識。男子把這位少女當作“美的對象”,主人公的這一心理活動並不排除“本能”的暗中促動,親近是無意識的,是在潛意識的推動下產生的;而在欣賞少女時;男子不由自主地想到家中翹首以待的妻子,還尋找晚回家的藉口,這一系列心理活動則又展示了主人公的人格深處的“自我”與“本我”的交涉:“我”要發泄本能,“本我”要遵循”快樂原則”,而“自我”則既對“本我”進行規範和抑制,又掩飾“本我”的越軌衝動。但最終雨還是停了,這場故事也就該結束了。

不過僅僅憑此就說施蟄存完全繼承了弗洛伊德的學說是不對的,看到一篇施蟄存的報道,當記者問到《梅雨之夕》時,施蟄存說自己也把中國傳統的儒家規範融入了文章,那就是:“發乎情,止乎禮”。人的性愛要求是要受到道德觀念的制約的。這種中西文化的融合,使得這篇小說既較好地體現了弗洛伊德的學說,又不違背中國人的生活邏輯,具有積極的意義。

另外一點不得不提的是,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對意識流的完美運用。這篇文章幾乎完全是這名年輕男子的意識流的描寫。施蟄存大量的運用了自由聯想和內心獨白的方法,實現了時空大幅度的跳躍。從下意識接近少女,用雨傘爲她遮雨,送她回家,途中怕被熟人看見,以及誤認爲是失散多年的女友,甚至是由於自責彷彿看見妻子嫉妒的眼光,最後爲雨停而感到惋惜,回到家向妻子隱瞞了這次偶遇。把回憶與印象、想象與幻覺、夢想與現實,全部糅合在一起。施蟄存正是通過這種近乎是紊亂的思緒,表現了一種孤獨感,以及強烈的精神壓力。

正是這些細膩溫柔的描寫,加上心理學、意識流的運用,使得這篇文章變得輕盈而豐富,成爲一篇令讀者稱道的佳作。

  《梅雨之夕》讀後感 篇3

初讀《梅雨之夕》是因爲老師的推薦,而當我看到標題時,便被這簡單的四個字所驚豔。“梅雨之夕”用四個字不僅僅將故事發生的天氣、背景等交代得如此有意境,而且渲染了一種朦朧的氛圍,很是吸引人們去閱讀。

“梅雨又棕棕地降下了”只此開頭的一句,我的腦海中便勾勒出一副畫面: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路邊整齊的排列着復古的西式建築。因爲下雨,人們要麼躲在路邊商鋪的屋檐下避雨,要麼急忙乘上一輛電車,街道上連人力車伕都看不到,只有主人公一人撐着傘,慢慢地走着,享受雨中的安寧。作者施蟄存用一種柔美清新的語言爲我們描繪出雨中的故事。同樣,此篇文章打破以往根據“背景—開頭—高潮—結局”的框架結構進行寫作的常規,而是在敘事的同時插入大量主人公的心路歷程,讓人眼前一亮,能夠更好的代入角色。

本篇文章中,作者運用了很多疑問句,用來描寫主人公的心理活動,表達他雖愛但又愛得卑微、無可奈何的心理。在閱讀時,我就好像進入了作者的世界隨着他漫步在上海的大道上。他幻想美麗的女子是他的初戀情人又或者路邊的某個女子像是他的妻子。當他回到家中,看到妻子,一切想象和潛意識作祟的內容全部消失不見,彷彿只是做了一個美好的夢。

在本篇文章中,值得回味的便是主人公的情感。有句俗語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文章中的主人公便是這樣。當他看到從電車上走下來的漂亮女士時,便產生了愛慕之情,並護送她回家,產生了一系列的聯想。其實,我們都會做這樣美好的夢,也會欣賞顏值高的人,這是人之常情,而文學作品就是要源於現實,高於現實。文章中的主人公作爲一名已婚人士這樣的做法實在有失妥當,不僅忘記家中等待的妻子,還由於太過投入而產生了諸多幻想,但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他一次又一次的被現實拉回,呈現出一種壓制糾結的心情。用這樣誇張的手法,很好的激起了人們的共鳴和反思。

相對於作者對人物心理的分析,我更喜歡作者細膩的筆觸,緩緩地表達出古典的柔美,清麗脫俗,完美避開了一些低俗的字詞,讓人賞心悅目。並且這次閱讀體驗讓我對寫作有了新的.認識,原來寫文章並不一定要遵循原有的方式,可以開闢新的寫作方式,對我有很大的啓迪。

  《梅雨之夕》讀後感 篇4

《梅雨之夕》是一支清新疏淡的白日夢。講述的是一個深受傳統文化薰陶,飽含浪漫古典情懷的中年紳士和一個溫婉少女在雨中的偶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在作品中周密而自然地流淌、浸淫,意識自由無阻的隨心而動。《梅雨之夕》可以說是一篇心理小說,一篇意識流小說。

弗洛伊德將人的心理分爲三個部分:意識、潛意識和無意識。這三者在文中大量跳躍出現。

主人公是一個傳統文明的紳士,在他的意識層面呈現出的是溫文爾雅、謙和得體、節制愛家,但他潛意識和無意識裏卻洶涌着強烈的慾望,時不時冒頭出現在意識層面當中來。

一開始講他對於梅雨異於常人的情懷。對於人人厭惡,“紛紛亂竄躲避”的梅雨,他卻欣賞得很有興致。“我喜歡在滴瀝的雨聲中撐着傘回去”“沿着人行路用一些暫時安逸的心境去看看都市的雨景,雖然拖泥帶水,也不失爲一種自己的娛樂”······而且即使常常被摩托車輪濺得一身泥濘,他也偏執地堅持,連稍稍改(比如買雨衣)都只留着“希望”,久久不付諸行動。這些,其實是對潛藏慾望,對痛苦無聊生活一種近乎自虐的情感轉移;是對壓抑不住的病態的紓解。

至於之後,偶遇一個沒有帶傘的少女,“容顏嬌好”“風儀溫雅”、“肢體停勻”、“談吐不惹人厭”。我不確定自己的感覺,但覺得這個女孩也許不如這些辭藻描繪的那麼完美清雅,應該只是一個在雨幕中曚曨的輪廓,是作者在潛意識裏不自覺的按照審美理想美化出來的夢影,以爲自己單調的工作和枯燥無波的生活增加一抹迥乎不同的鮮麗顏色,慰藉自己的靈魂。也在是這樣一個細雨氤氳的黃昏,以此的契機展開平素被壓抑的心理。

“但我何以不即穿過去”“爲了對於這少女有什麼依戀嗎?”主人公處在混沌冥思的幻境中,在模糊的潛意識狀態。他的話語也是前後混亂而矛盾的:他既否定“沒有這種依戀的意識”,又一面自我肯定着“連我已有妻的思想都不曾有,面前有着一個美的對象······我不自覺地移動了腳步站在她旁邊了”這是“超我”和“本我”的不斷鬥爭,是潛在追求美好、豐富、自由生活和自身受到的道德約束的衝撞。在朦朧夢幻的雨天,本性在這一瞬間戰勝了理智。

無論精神上的渴望多麼強烈,但道德的禁忌總會時不時地將他拉回現實。所以他一再搖擺,不停地想,努力合理化內心的慾念。“我覺得,何以剛纔不覺得呢?我奇怪,她好像在等待我拿我的傘貢獻給她······她的眼光在這樣對我說”於是經過自己喬裝打扮過的接近少女的欲,安全通過意識的審覈,付諸行動“我移近了這少女,將我的傘分一半廕庇她”,順理成章地送女子一程。

在護送的過程中,他內心靈深處埋藏已久的美好戀人(初戀)的印記,在遇到這樣的“好機會”後又膨脹鮮活起來。“她很像一個人······我初戀的那個少女、同學······我不時在夢裏,睡夢或白日夢······”“劉嗎?一定是假的······她哄我了”“她爲什麼改了姓呢?……也許這是她丈夫的姓?劉……劉什麼?”他固執地將眼前的和夢裏的經過意願美化的幻影聯繫起來。這樣,莫名其妙將兩個人毫無理由的等同,可見機械的社會對人造成巨大的壓抑和僵化病態。

還有他思緒中不停閃現的,“我回轉頭去,向後面斜看,店鋪裏有許多人歇下了工作對我,或是我們······我看見他們(店員)可疑的臉色”心虛,看到尋常的路人店員都覺得在監視,指摘着他。甚至把一個女店員“忽然好像”認作是“我的妻”。妻每日都得見,於他是最熟悉,卻用這樣模棱兩可的比擬,還認錯,非精神高度緊張心虛不可能達到。作者的思緒高度緊繃,久久徘徊在現實和幻想之間。心理被理想和現實拼命拉扯,呈現出這樣一種蠢蠢欲動又強力壓制的複雜狀態。

心理學上有一條原理這樣說:當人的本質慾望所受的壓抑超出人既定的承受力,人就可能走向心理的怪異,甚至會導致心理變態。而他的道德是建立在所謂“滅人慾”的基礎上,不服從,被社會孤立,淪爲“異類”;服從,不可避免造成心理的畸變。服從與否,這是可悲而註定瘋狂的選擇題。

這一次的邂逅與護送,只能是主人公一廂情願的白日夢。就像戴望舒的《雨巷》那樣,撐着油紙傘的丁香一樣的姑娘走來又走遠,一切又回到現實的軌道。

  《梅雨之夕》讀後感 篇5

初讀《梅雨之夕》這篇文章,第一感覺就是清新,細膩,作者敘述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人物也十分簡單,但卻能用優美的文字將人物內心刻畫的極其傳神,直達讀者的內心,引起共鳴,從而大大提高了文章的質量與藝術性,頗有四兩撥千斤得到技巧。

文章初始,作者並不急於切入主題,而是以梅雨將自己的思緒慢慢飄散開,作者也並無特別的怨恨喜怒情緒,只是如普通人一樣的平常心態走在路上,思緒隨着眼前的景物而不斷跳躍,毫無目的,隨心所欲,甚至有些乏味,就在讀者就要睡着的時候,作者才筆鋒一轉,將以後的墨水全部集中於一個偶遇的女子身上,男人注意女人並不一定那女子要有傾城傾國之貌,但卻可以令人眼前一亮,作者所遇女子並不一定漂亮,但卻有自己獨到之美,於是作者開始將自己的集中於她的身上,留意其容貌,表情,乃至一舉一動,猶如欣賞一件藝術品,努力發現其身美的所在,一直有了進一步接近的衝動,何況手中的傘是個極佳藉口工具,但理智制止了他的行爲,於是一段精彩的內心矛盾就此展開。

內心矛盾的刻畫是這篇文章的精彩之處,作者想與女子交流卻又怕唐突佳人,想借傘幫忙又怕引起誤會,想問清女子身份卻又欲言又止。另外一點,作者是以第一人稱來描寫自己的內心活動,而對於女子內心卻絲毫未提,我們也一直不知道女子對作者是何種態度。在其中作者甚至作者甚至於用自己對女子內心的猜想也不對女子的內心進行直接的描寫,這無疑大大延伸了我們的思維空間,而最後,作者也未點明女子的真實身份,不知她是不是自己的初戀情人,那份對初戀感情的惆悵與依戀無疑會打動很多人,我們也不知道女子從何而來,要到何處去。這更加深了我們對那女子的朦朧感,再造就文章美的同時也造就了女子美。有些東西是不可說破的,正所謂霧裏看花纔是最美的,人與人之間的邂逅猶如一杯美酒,而其中的朦朧感正是醇厚與悠揚的酒香,讓我們在以後的日子裏慢慢品味,而當我們想入紛紛,恍若隔世的時候,也就是我們被這杯美酒灌醉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