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科學家傳記讀後感

科學家傳記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2W 次

科學家傳記讀後感1

這是一曲英雄的讚歌,恢弘如九天雷落,婉約如陶竹絲鳴;這是一首華夏的詩篇,驚心處山巒崩摧,恍明志四方士起;這是一部民族的交響,悽悽兒女情長,熠熠中華崛起。

科學家傳記讀後感

錢學森,這個令每個國人爲之動容的名字,早已進駐我的內心,洗滌着我漸趨平淡的心靈。他的奉獻精神,他的民族氣節,他的堅強毅力,他的艱苦樸素,他對父母師長的繾綣情懷,他對愛情的忠貞不渝……作爲愛國主義典範的錢學森,愛國主義是貫穿他整個生命的主旋律。當他身在異國、羈縻難歸時,在美國法庭上以黃鐘大呂般的恢宏聲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後代,我的一腔熱血只圖報國。我的根在中國。”他在經歷了長達五年的囚禁,終於踏上了祖國的熱土後,他顧不上洗去一路的風塵,就投身到了新中國的科技建設中。這位享有國際威望的大科學家,以一個普通的科學工作者的姿態,穿行在風沙彌漫的西北荒漠,成功研發了“兩彈一星”,爲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錢老說,那是我的祖國,回到我的祖國,我做什麼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種蘋果;錢老說,我一定要讓中國人擁有自己的原子彈和導彈,哪怕它的存在帶來質疑和爭論;錢老說,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愛國不僅是一種心情,在落實爲實際行動的過程中更需要一種堅定的信念。幾十年來,他始終保持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對祖國和人民無限忠誠,始終把愛祖國、愛人民作爲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覺把個人志向與民族振興緊緊聯繫在一起,爲祖國強盛和人民幸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常言道:生於憂患,而我們,還差得很遠。十年兩彈功成,三千青絲變華髮。這是一位科學家的執着,這是一位共產黨員的使命,這是一位中華兒女的心願。錢學森圓了中國的科學夢,也對世界航空科學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所有人眼中無疑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然而,作爲一個普通人,也許錢老只是一縷走散了的炊煙吧。炊煙可以自由散去,但根是散不去的。它的根無處不在,在故鄉的天空中,在故鄉的大地上,在那濃得化不開的雲彩中,在一塊鵝卵石與另一塊鵝卵石的縫隙裏。但是天空不會散,大地也不會散,就像祖國,在魚尾紋的最深處。最後回到故鄉,直至消散。

錢老終究是走了,98歲的老人,風霜蝕幹了他飽經風霜的身軀,悲傷籠罩着每一個人。他帶着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留下了偉大的科學成果,一生無憾。在錢學森傳奇的人生中,我悟到:進入21世紀的今天,一個國家和民族真正實現崛起,主要表現在文明創造,反映在科技發展上。一個偉大的民族只有爲人類文明提供了大量創新成果,方可證明自己、成就自己。所以,正在崛起的當代中國,弘揚錢學森的科學創新精神,對於引領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走向極其重要。作爲一名青少年,要知道科學的力量是何其巨大——可是,想到與得到之間,還有兩個字:做到。豪言壯語誰人不會說,但是付諸行動的又能有幾人?一顆拳拳愛國之心與實際的行動,是錢老留下來的寶貴財產,更是一名青年用來報效祖國的有利工具!

科學夢與愛國情,始終是縈繞在錢學森心田的主旋律。灑得一路汗水,爭得青春無悔——爲了祖國的明天,讓我們繼承錢學森的精神財富與科學技術,做一隻搏擊長空的雄鷹!

科學家傳記讀後感2

愛因斯坦是一位科學巨人,又是一位純樸的哲學家。他的哲學智慧如同他的科學成就一樣,讓我們充滿無限的敬意。

愛因斯坦承認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客觀的自然。但在這一點上,愛因斯坦卻不否認數學是科學,他說:“科學陳述的對象還可以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概念,象在數學中就是那樣。”儘管如此,科學陳述和科學定律的共性卻是明顯的,他認爲這就是“求真”或者說“追問是”。除了客觀性以外,他還認爲科學的另一個重要的特徵是科學本身沒有感情願望,沒有善惡觀念。“只要我們逗留在科學本身的領域裏,我們就決不會碰到像‘你不可說謊’這樣一類的句子。”

那麼,科學與倫理毫不相關麼?愛因斯坦認爲並非如此。他首先承認“關於事實和關係的科學陳述,固然不能產生倫理的準則”,但倫理準則要表達清楚和貫徹貫一致,就離不開科學理性,特別是邏輯理性。在他看來,倫理準則不是直觀的,也不是任意想象的,而是從一些隱含的前提中推論出來的。要推出有效,自然要講邏輯。這些隱含的前提是“倫理公理”,它在某些方面像形式公理一樣可以沒有意義,但事實上卻是人們經驗的昇華,是“經得住經驗的考驗的”。“倫理公理”的來源是“從我們天生的避免痛苦和滅亡的傾向,也是從個人所積累起來的對於他人行爲的感情反應推導出來的”。

《愛因斯坦文集》裏充滿各種各樣的問題:科學的、一般認識論的、數學哲學的、科學哲學的、倫理學的、哲學觀的、社會學的、政治的,等等。儘管這本文集對許多重要的問題沒有進行深入的討論和嚴密的論證,但這不足以泯滅這部文集的價值,畢竟這只是一部隨筆,而隨筆的作用主要在於啓發人;另外,畢竟——愛因斯坦是一位科學超人,是我們崇敬的“人化之神”,就像他說的人類不能沒有宗教性的信仰一樣。

1938年10月在紐約預計於第二年春季開幕的世界博覽會工地上,把一些紀念品裝在一隻堅固的金屬盒裏,埋在地下,準備等到5000年後(即6939年)讓後代子孫把它掘出來打開。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寫給五千年後子孫的一封信也被裝進了該金屬盒並埋在了地下。該信的內容如下:“我們這個時代產生了許多天才人物,他們的發明可以使我們的生活舒適得多。我們早已利用機器的力量橫渡海洋,並且利用機械力量可以使人類從各種辛苦繁重的體力勞動中最後解放出來。我們學會了飛行,我們用電磁波從地球的一個角落方便地同另一角落互通訊息。但是,商品的生產和分配卻完全是無組織的。人人都生活在恐懼的陰影裏,生怕失業,遭受悲慘的貧困。而且,生活在不同的國家裏的人民還不時互相殘殺。由於這些原因,所有的人一想到將來,都不得不提心吊膽和極端痛苦。所有這一切,都是由於羣衆的才智和品格,較之那些對社會產生真正價值的少數人的才智和品格來,是無比的低下。我相信後代會以一種自豪的心情和正當的優越感來讀這封信”。(引自許良英等編譯《愛因斯坦文集》)

愛因斯坦也是20世紀有很大影響的自然科學家。從他這封信裏我們可以瞭解到這位大科學的家世界觀、人生觀和社會觀以及對世界和平和全人類前途的深情關懷。他是全人類命運的關注者。愛因斯坦熱愛科學,也熱愛人類。他對人類的未來充滿信心。“我相信後代會以一種自豪的心情和正當的優越感來讀這封信”這句話充分表明他對五千年後世界的想象也是美好的。

今天的世界已經跟愛因斯坦生活的年代大不一樣,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發達的科技爲我們提供了很多生活和工作上的方便條件。今天的世界比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更爲太平,並且世界大部分地方的人民生活變得更加富足。

科學家傳記讀後感3

寒假裏,我看了一本人物傳記——《牛頓傳》,書中的主人公是牛頓。

牛頓從小出生於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他的父親很早就過世了,牛頓長大了,家裏的生活卻越來越緊張,爲了生活,母親改嫁了。這些不幸,給了牛頓沉重的打擊,但這並沒有影響到他對成爲木匠的渴望和對做小發明的喜愛。剛剛入學時,他的成績一直很不理想,而且常常被那些調皮的同學欺負。他開始好好學習了,考上了皇家中學。不久後,那裏流行鼠疫,他只好停學回家,但這是他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日子,在這段時間裏,他發現了光的`散射等現象。後來他考取進了劍橋大學,結識了許多有名的科學家,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開創了經典物理,給科學界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牛頓他是一個艱苦的人,是一個平凡但又不平凡的人。他怎樣在不幸與艱苦中廢寢忘食學習的,他努力探索,給科學界做出貢獻。我看了牛頓的故事後,心裏不禁流過了一絲慚愧,我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不要讓媽媽再爲我操心。

科學家傳記讀後感4

人類一路走來,身後留下了那些偉大而又輝煌的篇章,當我們翻開科學這一頁,看到了無數的名人與不朽的傳奇,富蘭克林、牛頓、伽利略、哥白尼、托勒密、達芬奇……終於,我注意到了他。

原來是亞里士多德,這個名字家喻戶曉,無人不知,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斯吉塔拉人,他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他爲柏拉圖的得意之徒,也是亞歷山大大帝的恩師,他創造了逍遙學派,馬克思稱他爲最博學的人物,同時又作爲一位最偉大的,堪爲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亞里士多德對世界科學的貢獻無人能比。

當時,科學就像混沌未分的天地一樣,而亞里士多德的地位如同盤古一樣,他把科學分爲了理論的科學,即數學、哲學、神學;實踐的科學即倫理學、生物學;創造的科學即詩學。這樣科學的範圍所變得非常廣。

亞里士多德哲學是最拿手的,其中《工具論》與《形而上學》是最有名的著作,不僅如此他的科學著作,在當時簡直就是一本百科全書,內容中涉及天文學、動物學、胚胎學、地理學、地質學、物理學、解剖學、生物學。

在亞里士多德死後,他仍是古代智慧的化身,幾百年後都沒有系統考察和全面掌握住科學,人們把他視爲權威,他的思想與觀點都視爲真理,甚至連他的錯誤觀點也是爲正確的。尤其是以後的歐洲,在至高無上的教皇權前,敢說亞里士多德一個“不”字,就要付出生命的代價,的確在當時他的思想統治了整個歐洲繼而改變了西方的思想,他是世界上第一個證明地球是圓的的人,槓桿原理也是。

柏拉圖或許是當時最偉大的老師,但亞里士多德,把所有精華吸收,也能反對老師思想上的錯誤,師徒的分歧越來越大,他是能批判錯誤的第一人。

亞里士多德是一位不擇不扣的科學家,他詮釋了今天我們所見的科學。身爲一名學生,能夠自己主觀的去向問題,主動思考爲了最求真理,他能反對權威,從此他成爲了權威,即使如此他也一直不停地思考,解答,是純屬對學問的渴望,教皇把亞里士多德視爲至高無上的權威,一點兒也誇張,只有他才能代表全人類探索科學的開始階段。

科學家傳記讀後感5

伽利略·伽利雷是意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也是第一個把實驗引進力學的科學家,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爲根據並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是近代實驗科學與機械唯物主義的奠基者之一,被稱爲“近代科學之父”。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伽利略是一個很偉大的科學家,他憑着自己的天賦和才智,發明了兩角規、溫度計、望遠鏡等等,還徹底推翻了“地心說”,?衛了“地球繞着太陽轉”的真理。而讀完《伽利略傳》後,我被他深深震撼了,我忽然覺得,他的偉大並不是來源於他的智慧,而是體現在他對真理的執着追求。在黑暗宗教法庭的暴虐壓強下,在塞滿壓抑空氣的科學虛空之中,真理對於伽利略來說,不是興趣所致的盲目堅持,而是不可抗拒的神聖。千百年來,有多少科學家用自己堅定的心去?衛了璀璨並無法忽視的科學和真理啊!在黑暗中,總會有或多或少的科學家們用對科學的熱愛,去點燃真理的火把,帶領人們大踏步地前進、去探索另一個光明的世界,愚昧阻擋不了他們,因爲科學家們會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對的,也因爲真理對人心有着永恆不滅的吸引,人類社會就是這樣進步的。布魯諾爲了?衛哥白尼的日心說,被活活燒死;伽利略爲了科學研究,觸犯了宗教利益,從而終身監禁。可是,他的望遠鏡知道,是他——伽利略爲人類揭開了宇宙的面紗,人們也知道,沒有他,也許就沒有鐘錶、溫度計。我很感激這樣一羣科學家,是他們的奉獻與犧牲爲人類開闢了一條道路,那些偉大的思想,則成了科學時代永不熄滅的火種。正是這些像伽利略一樣的科學家們的執着,才造就了這樣一個科技發達的社會,他們,是最可敬的人。

伽利略的故事告訴我:科學從神學的束縛中破殼而出,經歷了一段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但正因爲科學與神學的相互碰撞,才使現在的人們如此珍視科學技術的誕生。我會繼承伽利略那爲追求真理而不畏懼任何困難的精神,努力學習,伴着先哲之光,在科學的道路上前行,永不停歇地追求真理。

科學家傳記讀後感6

居里夫人,法國物理學家,化學家。原名瑪妮雅·斯可羅多夫斯基,遠及波蘭。1891年去巴黎大學學習,1895年與法國物理學家比埃爾·居里結婚他們共同對法國物理學家柏克勒爾首先發現的放射性現象進行研究,先後發現釙和鐳兩種天然放射性元素。1906年居里逝世後,他繼續研究放射性元素並獲得很大成功。因放射性現象的忠言貢獻,於1903年居里,柏克勒爾共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又獲諾貝爾化學獎。居里夫人著有《放射性通論》、《放射物質的研究》等。1995年4月居里夫人的骨灰被移入巴黎市的先賢祠。

愛因斯坦曾經這樣評價居里夫人:“在我所認識的所有著名人物裏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爲盛名所顛倒的人。”

居里夫人是一位淡泊名利思想的高尚之人。他把榮譽和名利淡滑到了簡直一錢不值的地步。她一生獲得各種獎金10次,各種獎章16枚,各種名譽頭銜117個,去給人一種全不在意的印象。有時不相識的人問她:“你是居里夫人嗎?”她總是平靜地回答:“不是,你認錯了。”有一天她的一位女朋友來她家做客,忽然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剛獎給她的一枚金質獎章,大吃一驚,忙問:“居里夫人,現在能夠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極高的榮譽,你怎麼能給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決不能永遠守着它,否則將一事無成。”居里夫人一生敬業,對人類社會無私奉獻。她的這種精神,令世世代代的人們所敬仰。

居里夫人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全心全意的傾注到了所從事的科學研究和實驗上,從不爲金錢所累,不爲名利所累,不爲榮譽所累,不爲別人的非難所累。當居里1900年擔任了巴黎大學物理講座講授時,他提出申請需要一個實驗室,哪怕一間實驗室就足以。是就是這樣一個起碼的要求,卻終生也沒有實現。居里夫婦發現鐳的實驗過程,是在一個簡易的木製小棚中所完成的,地上鋪着瀝青,房屋漏雨,進行化學處理時,有毒氣在房間瀰漫。在時間上最簡陋的環境條件下,她創造出了世界奇蹟。

居里夫人是個勤儉節約,珍惜時間的人。她與丈夫比埃爾·居里結婚時,新房子只放了兩把椅子,正好一人一把。她丈夫覺得兩把椅子未免太少了,建議她多添幾把,說是來了客人好讓人家坐一坐。居里夫人卻說:“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來就不走了。爲了多一點時間搞科學,還是不添了。”幾年之後,他們也沒有給自己的新房增添一把椅子。從1903年起,居里夫人的年薪以增加至4萬法郎,但她照樣過着十分簡樸的生活。她作物理和數學算式,總喜歡用從國外帶回來的菜單的背面書寫。她的一件毛料旅行衣,竟穿了一二十年之久。有的人說她吝嗇,可是就利夫人卻認爲:吝嗇有理。因爲,在科學家的眼裏,時間比什麼都寶貴,而勤儉節約,自然純樸是一種美德。

總是,居里夫人是一代巾幗英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可以作爲我們人生的楷模,生活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