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了《聰明的投資者》有感

讀了《聰明的投資者》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9W 次

導語: 通本書中,關於普通股的價格折扣的事宜着墨不多(債券和優先股倒不少),不過加上市盈率的倒數(即收益率),也許可以當做價格折扣的一種例證。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的讀了《聰明的投資者》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了《聰明的投資者》有感

  【篇一】《聰明的投資者》讀後感

價值投資從單身以來,其令人困惑程度有增無減,其中有兩個點是很多人搞不清楚,說不明白的。

第一、價值投資是否包含成長性。

第二、價值投資是否包含預測性。

應該說,格雷厄姆非常可惜的沒有將價值投資的核心理念完整的,毫無保留的告訴讀者。不管是閱讀《證券分析》還是《聰明的投資者》時,明顯可以感覺到格雷厄姆的謹慎態度,他總是欲言又止,而他早起的一些文章反而更顯直率。格雷厄姆願意分享方法心得,但他卻是一股腦的拋灑,拜讀者往往是應接不暇,東挑西揀,無所適從。因此,後人寫手便開始了重新詮釋價值投資的工作。

這樣的結果就是一大堆講述價值投資的書籍直接將自己置身於“心靈雞湯”的地位。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在《聰明的投資者》中,格雷厄姆始終是憂心忡忡,隨時穿插警告讀者,讓讀者位於保守主義的區間,多學習技巧、方法,少定位,少做無謂的思辨。但是隨後的著作則是放棄了格雷厄姆的乾貨,轉而對價值投資進行“概念”炒作。結果和很多技術分析的書一樣,讀起來有種心靈雞湯的感覺,寫手們無時無刻不在兜售一種理念,他們不是教你投資,他們只是一個銷售員,目的是在讀者的心中塑造一種理念。結果就成了霸王硬上弓。和“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精神一樣,只要你使用價值投資,你就能成爲第二個巴菲特。

不管是國外的,還是國內的書籍,明顯的一個特點是,拋棄了格雷厄姆分析的手法,或者對其進行簡化再簡化,然後用大量成功典範,將價值投資塑造成爲一種科學的投資方法。甚至連我們的官方也會講價值投資。尤其是郭樹清上臺的時候,滿滿的都是價值投資。

這是格雷厄姆留下的後遺症。與現代金融理論不同的是,格雷厄姆沒有糾結於嚴謹的定義和數理化,很多時候格雷厄姆的話有些許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格雷厄姆“希望讀者能夠建立度量或者量化的觀念”,但他同時也認爲任何使用深奧數學方法的人是在用理論去替代現實,必須警惕這種做法。問題就在於,這個量化的度在哪裏,格雷厄姆沒有告訴我們。什麼樣的數學方法纔算用理論替代現實,這個就因人而異了。

由於格雷厄姆本身就是從學院中來,因此他也算是見證了現代金融理論的誕生,應該說他是非常瞭解現代金融理論的核心的。在《聰明的投資者》中,可以看出他在某種程度上對有效市場假說的認同。正如他所說“普通投資者只需付出很小的努力和具備很小的能力,就可以取得一種可靠地成果;但是,要想提高這一可輕易獲得的成果,卻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非同小可的智慧。”這其實就是在說有效市場假說。你可以買指數基金,一點點的智力支出就可以擁有不錯的回報,但是想要超出市場的回報,就算是1%,也是不容易的,尤其是長期而言,更是如此。如果你能保證20年戰勝市場,甚至是絕對回報,那麼你肯定已經是中國最富有的那一批人了。但這顯然是非常難的,從各種富豪榜也可以看出,在中國,還沒有誰能夠靠在資本市場投資上榜,至少地產商首先就把投資者比下去了。再加上中國市場的不穩定因素和衆所周知的原因,妄想靠“炒股”致富的想法真的是可以重新檢討檢討了。不過格雷厄姆還是認爲,學院派的一些理論站不住腳,比如他尤其反對用波動率作爲風險的定義,“比起高等級的債券,普通股的波動幅度會更大。但從實際意義上來看,我們認爲這並非真正的風險”。格雷厄姆認爲風險應該是價值的損失,而不是價格的波動。學院派總是將價值和價格等同,價格反映所有信息。但格雷厄姆卻認爲,“市場先生”總有不理性的時候,投資者應該主動去發現價格背離價值的機會。

很明顯的可以看出,格雷厄姆儘量避免吹噓自己的方法,他總是用一些折中的口吻進行講解。問題就在於,格雷厄姆的價值定義在隨後的發展中發生了很多分歧,是公司的淨資產呢?是股息嗎?還是未來自由現金流呢?還是所謂的營運資本呢?又或是每股利潤?上述幾種其實是很多價值投資書籍或者論文提及的一些判定標準,學院派愛用自由現金流,這樣他們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就可以派上用場了,暢銷書作者喜歡用每股利潤(當然還有市盈率和各種簡單的比率),這樣最大限度的降低了閱讀門檻。

關於什麼是一直股票的價值真可謂總說紛紜,這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就是所謂的靜態價值和動態價值。格雷厄姆拒絕進行預測,他更看中過去10年間公司的財務狀況,在他看來,已發生的更可靠。而另一種則是所謂的GARP,其實就是一種融入成長性的做法,彼得林奇就是這一種方法的代表,還有那個譭譽參半的PEG指標。事實上,現在有一派所謂的價值投資擁躉認爲不能僅僅撿菸頭,而是要注重長期的可增長性。顯然,格雷厄姆恰恰認爲這是極具投機性的行爲。但恰恰是他的門徒巴菲特做的股票早期有價值特性,後期有成長特性,使得很多“不明真相”的初學者一頭霧水。

甚至是連學院派的一些估值專家也宣稱自己是價值投資。但是這些學院派方法無一不是靠預測吃飯。一堆估值模型,計算未來現金流的現值,這也算是一種“價值”投資。不過顯然,格雷厄姆是不認同這種價值的,原因也是巨大的投機性。我看過很多估值案例和報告,無一例外的將現金流置於長期增長的狀態。事實上,我們知道公司經營不可能很穩定,現金流不可能一直增長,但是詭異的是,所謂的估值模型往往是給一個時期的現金流增長進行貼現,我不禁要問,你怎麼就知道以後的現金流就一定是增長的,萬一是負增長呢?最經典的是記得貝因美13年屢創新高時,一券商報告用了FCFF模型估計貝因美至少有60元,而當時貝因美還是40多元,這也算“低估”了。結果貝因美三季度報大跌眼鏡,之後股價是一蹶不振,60元價值不知道去哪了!

可以很明顯的感到,很多人想突破格雷厄姆的“禁區”。格雷厄姆說不要買超過15倍市盈率的股票。這就直接否決了很多科技股,傳媒股。在13年的結構性牛市中,恰恰是這些格雷厄姆要你不要買的股票漲的最狠,而符合格雷厄姆標準的股票卻萎靡不振。

很多投資者到這裏已經是貌合神離,對價值投資有點敬而遠之。

事實上,格雷厄姆從來沒說他的方法能夠賺很多錢,他只是告訴投資者,這樣做可以保住你的財富,這些方法不是“下一個百萬富翁”的致富祕籍。

之所以說價值投資是搖擺不定的,其實還是那個古老的原因啦,人性的貪婪。許多讀者一定會忘記格雷厄姆保守的口吻,而專研任何可能出現的所謂的致富祕籍。能堅持價值投資的人少之又少,不僅僅是因爲很多人就知道價值投資,而不知道其分析技法(這和格雷厄姆散文般的文風有關,名曰雞零狗碎寫法),更因爲中國是具有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

價值投資,依然搖擺不定。

  【篇二】《聰明的投資者》讀後感

《聰明的投資者》是股神巴菲特的導師本傑明*格雷厄姆結合自己投資實踐、歷盡幾十年反覆修訂的一本經典投資書籍。

《聰明的投資者》告訴我們投資,更重要的是投資自己、瞭解自己、控制自己,甚於外部環境、外部分析師的判斷。認爲自己是防禦型投資者,還是進攻型定投資者,本身需要自我的一個聰明的自我認知。在投資成績得乎所已是,認爲自己是個進攻型,大肆滿倉,最後損失慘重;在投資小有虧損時,認爲自己是防禦型,畏首畏尾,錯失最佳入手時機;而這些都是格雷厄姆認爲愚蠢的。

聰明的投資者應有自己的投資思維和投資習慣,要建立自己定投資成功所需的心理約束。所謂投資和投機,或許就是拿捏不住自己,誘惑於外部,而區分出來的兩種投資行爲,前者一貫如一,後者千變萬化。格雷厄姆對此下了個定義:”投資是以深入分析爲基礎,確保本金安全,並獲得適當的回報“。而投機則不是,投機追求回報,而喪失了投資分析和本金安全意識

在中國,投機氾濫,股市成爲”賭市“,造成美國理論不適用於中國。但由於估計沒人喜歡被人成爲投機,所以學習一下格雷厄姆的投資理論還是有好處的。作者認爲,聰明定投資者還應該善於學習歷史經驗,本書側重分析了1920年到1970年五十年間美國股市跌宕起伏,典型公司案例,學會利用基本公司財務知識研判股票是虛高,還是潛力。其中本書另外一個編著者——賈森*茲威格結合1999年~2002年股市變化加以闡釋更新,可以更好的理解格雷厄姆的20章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