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論語的優秀讀後感大綱

論語的優秀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W 次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內容主要是記錄孔子及其門徒的言行,有的談怎樣做人、有的談怎樣學習……語言精煉,含義豐富,其中許多語句至今還有很強 的生命力。下面是論語的優秀讀後感,歡迎參考閱讀!

論語的優秀讀後感

篇一:《論語》讀後感

不知道哪天開始,班級裏同學們開始滿口的之乎者也,一會兒一句”道不同,不相爲謀“,一會兒有一句”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得我一頭霧水。好不易 知道了這都是同學們從《論語》中引用來的,我懷着滿腹的好奇找來了這本書,薄的一本,寥寥幾千字。可就是本書,去讓我從中獲益良多,受益匪淺。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他這樣一個學識淵博的大文學家、大教育家眼中,每個人也都有他們自身的長處。孔子尚且如此,那更何況我們呢?從這 裏讓我明白了,與人交往相處,要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同時更應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些那些好的,摒棄那些不好的。

在學習方面,《論語》這本書裏我更是看到一句句好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學而不 厭。誨人不倦“。孔子告訴我們學習要多思考,要從學習中獲得樂趣,讓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要時常回顧自己所學過的,要溫故知新。

而在整本《論語》當中,孔子對”孝“闡述最使我難忘。他說:”今之孝者,是爲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這是教導我們:百善孝爲先 ,如果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上的奉養,否則與動物有什麼區別? 是啊,一個人如果連孝順父母都做不到了,那他有再大的學問,再多的金錢 又有什麼用呢?那他有如何能被稱之爲人呢?

《論語》就像一位諄諄善誘的長者,耐心而仔細的教着我們,怎樣和朋友相處,怎樣做人,如何盡孝,如何學習。每每翻閱都有新的收穫,我想這本書會一直陪 伴我,人生的道路上它勢必會爲我的揚帆起航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篇二:《論語》讀後感

一代智者萬代師,被稱爲”至聖“的孔聖人孔丘,以其獨特的教育方式,在腐朽的世界上閃耀着自己的光芒,他堅信”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他使用”溫 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的學習方式,他貫徹”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爲人處世之道……那一句句論語,傾訴着 他的心聲,那一句句論語,凝聚着他的智慧。哪怕相隔幾千年,我們依舊聆聽着他的教誨,我們懂得了”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中心,無友不如己者,過則 勿憚改“中孔子的告誡,我們明白了”禮之用,和爲貴,賢王之道,斯爲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中他的教導。而那一條 條論語中,最令我觸動的,還是——”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在孔子的'眼中,有智慧的人,最高修爲就是不會迷惑,這樣的人,早已看破了世間紅塵。經歷了太多,在謎題中徘徊,最終擁有了現在的成就,因爲見過太多, 所以自信,也不會被事情迷惑;而有仁德的人,最高修爲就是不會憂愁,因爲仁德,所以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擔憂,見識過了風風浪浪,經歷過了大風大雨,纔有瞭如 今的平靜。這樣的人,哪怕天塌了下來,也只會安安靜靜的去補救;而那些有勇氣的人,最高修爲就是不會畏懼,有了勇氣,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哪怕困難再大, 風浪再急,就算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就是因爲勇氣,有了支撐下去的信念,因此,無論什麼樣的危險,也會慢慢在他們心中的勇氣下慢慢灰飛煙滅。

從古至今,成爲聖人的人太少太少,只是因爲心中的雜念,唯有孔丘,不僅見多識廣,待人寬厚,更是無所畏懼。或許我無法真正理解孔子,解析論語,但是, 我知道,唯有孔子,能在亂世中,依舊馳聘神思妙想。

篇三:《論語》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論語》的鄉黨篇十。其中有一則很吸引我,令我讀了許多遍。

”執圭,鞠躬如此,如不勝,上如輯,下如授。勃勃戰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這一則很令人難以想它的含義。我先看要點, 把不懂的字給弄懂,如:圭,從課下注釋,我瞭解到這個字唸的和歸一樣的讀音。意思是:一種上圓下方的長條形玉器。舉行朝娉,祭祀,喪葬等禮儀大典時,帝王 ,諸侯,大夫手裏都要拿着這種玉器,以不同的地位身份,所拿得圭也各有不同。這裏只大夫出使到別的諸侯國去,手裏拿着代表本國君主的圭,作爲信物。就這樣 我一個字一個字的理解和翻譯。譯出了這個句子大概的意思,雖不完全和課下譯文一樣,但也八九不離十了。課下參考譯文很難有太多的詳細分析。

譯文是這樣的:孔子出使到別的諸侯國去,舉着圭,低頭躬身非常恭敬,好像舉不動的樣子,向上舉好像作輯,放下來好像遞東西給別人。臉色莊重而昂奮,好 像戰戰兢兢;步子邁的又小又快,好像沿着一條直線往前走。在獻禮的儀式上,顯出和顏悅色。以個人身份私下見面時,滿臉笑容。看着澤文,我更進一步瞭解了孔 子。

我的感悟是:以上這五章,集中記恭敬而有儀載了孔子在朝,在鄉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孔子在不同的場合,對待不同的人,往往 容貌、神態、言行、都不同。他在家鄉時,給人的印象是謙遜、和善、的老實人,而他在朝廷,則態度恭敬而有威儀,不俾不亢,敢於講話。他在國君面前溫和恭順 ,侷促不安,莊重嚴肅又誠惶誠恐。所有這些,爲人們深入研究孔子,提供了具體的資料

篇四:《論語》讀後感

今天,我終於讀到論語的第8篇了,回想着原來讀的辛苦。有許多字不會讀,都要一個字一個字的查,字典翻都翻得想吐。雖然前面很辛苦,但吃得苦中苦方爲人 上人嘛。孔子的仁和禮都在我的心底紮下了深根。正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從課前導讀上也讀到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不論社會地位高低貴賤,每個人都應有受 教育的機會。

我讀論語時發現了一句話:子曰: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以爲並沒有什麼大的 含義便直接看譯文了。譯文上是這樣寫的:孔子說: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做學問;三十歲時說話辦事的有把握;四十歲時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 ;六十歲時凡聽到的都能辨別是非;到了七十歲時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我從這句子中隱約體會到一個含義。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着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 程分爲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悟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身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爲一的階 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 ,要進過長時間的鍛鍊和學習,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的遵說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 都是適用的。

《論語》是一本好書大家好好讀吧,我相信大家。

篇五:《論語》讀後感

寒假裏,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論語》。

《論語》一共有20章,是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一本書。它主要講述了人與人如何相處、如何勤奮學習、如何在社會上努力奮鬥和如何孝敬父母的一本書。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學而第一“裏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這句話。

在人生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光憑自己單薄渺小的力量是遠遠不可能創造出大事業的。由此,我想到到了管仲和 鮑叔牙的友誼故事。

管仲和鮑叔牙小時候是一對好朋友。管仲小時候家裏很窮,所以常常偷鮑叔牙的錢,但鮑叔牙不但不記恨他,反倒對管仲更加友好。幾十年過去了,管仲在爲公 子糾爭奪王位時差點殺死公子小白。在公子小白繼承王位時,鮑叔牙也成了宰相。鮑叔牙不計前嫌還推薦管仲,可見鮑叔牙的心胸是多麼寬廣呀!

還有一個是有關伯牙和鍾子期的友誼故事,當琴師伯牙在荒山中彈琴時,樵夫鍾子期竟然能夠聽出”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十分高興找 到了自己的知音,但是鍾子期死後,伯牙再也找不到知己了,便摔掉琴,發誓不再彈琴。可見在一生中友誼是多麼可貴,多麼重要呀!

這些事例讓我想起了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小董來我家玩,一開始我倆還相處挺好的,也合得來,但沒過了幾天,我們便經常爲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吵得天昏地暗, 不可開交。最後,媽媽告訴我們倆要團結友愛,才能做好每一件事,還告訴我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過了幾天,我的朋友小楊來我家作客,我吸取了教訓,與小楊開心的度過了一天。在生活中,友誼真是無處不在,只有在經歷磨難後,才能真正體會到友誼的珍 貴。

讀了《論語》,我受益匪淺。它教育了我怎樣與朋友交往,我一定要把小主人做的更好。

篇六:論語讀後感

這個寒假我讀了論語這本書,雖然不是很複雜的古文,但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該說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言論,大多關於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

《論語》中有一句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 實自己的過程,懷着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 ” 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 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 上看,要 ” 溫故知新 “ 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 育人士提倡的。通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穫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 ”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 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爲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 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 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後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衆多經典古文中較優秀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