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後感範文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5W 次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後感範文1

誰說西方就不會徇私枉法呢,這《東方快車謀殺案》就是因爲這樣,讓人猜不到兇手是誰吧,呵呵。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後感範文

看偵探小說的習慣,猜兇手是必然會做的了,但是這部小說簡直讓你絕望,12個兇手。你無法想象的自己可以一早就斷定一車人都同謀,通常都是猜測某人或者某幾個合夥的嘛,所以,阿加莎又贏了。

這應該是很早之前的小說,聽說n年前就已經有電影了。可惜的是我這人對偵探小說的興趣來的比較遲,沒有欣賞過該電影,據說頗爲經典。如果看書的話,一日就可以看完了,篇幅不是十分長。只是我不太喜歡這個系列的翻譯方式,比較拗口,讀起來沒有暢快淋漓之感。這應該是和書裏面大部分都是歐洲貴族身份有一定關係,最大關係還是作者的寫作方式,不是很對我胃口,雖然,大名鼎鼎的偵探小說家,希望這只是翻譯的問題。

波洛偵探的我只看了兩本,印象比較空白,可能偵探就應該像福爾摩斯那樣,叼着個菸斗。波洛破案的方式是推理,然後層層過濾,在腦子裏面完成破案。和我一般理解的福爾摩斯式現場偵查調查,深入虎穴甚至犯罪現場,案情重組等等,有點距離。我偏向現場感重的寫法。

從《尼羅河上的慘-案》到《東方快車謀殺案》,波洛破案有點共性,例如,都是在一個密閉的空間,前者是船,後者是火車的車廂,而且僅限於1節;都是人員複雜,千頭萬緒,誰都好像有關係,誰都好像沒關係。這跟現在的流行寫法不一樣,我覺得當今的潮流似乎是,人物少,場景多,然後高智能犯罪,等等。

《東方快車謀殺案》也建立在一個真實事件的基礎上,那就是20世紀30年代著名的林德伯格綁架案。著名美國飛行員林德伯格是第一個飛越大西洋的人。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後感範文2

如果一個惡名昭彰的罪犯,卻通過金錢逃過了法律的制裁,作爲受害人的親戚朋友又該如何自處呢?英國著名的推理小說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就是以此爲背景創造的。

名偵探赫丘裏·波洛搭乘東方快車前往英國倫敦,臥鋪車廂裏除了偵探先生和列車員還有12名來自世界各地身份背景迥異的乘客。當天深夜,東方快車撞進了雪堆,而車上的乘客雷切特先生身中12刀被刺死在自己的包間內。波洛偵探接受了列車公司的委託調查這起謀殺案,而隨着調查的深入,死者雷切特先生的真正身份浮出水面,他是一個拐騙兒童集團的頭子凱賽梯,策劃了包括阿姆斯特朗拐騙案在內的多起拐騙案,但依靠累計起來的大量錢財,以及通過這種人的祕密疏通,利用法律上的不嚴密,竟被宣判無罪,之後改名換姓重新生活。而通過對12名乘客的談話調查,卻發現這12個人每個人都有漏洞,都有嫌疑,但偏偏部分互相之間的證言又能互相驗證,每個人又都沒有嫌疑。而最終波洛偵探得出了驚人的結論:這12個人都是兇手!這12個人都是阿姆斯特朗拐騙案受害者的親屬朋友,爲了給死去的阿姆斯特朗一家復仇,而精心策劃了這一起謀殺案,每個人刺殺了一刀,最終完成了這起謀殺案。

在小說的最後,12名兇手之一的琳達·阿登闡述了策劃這起謀殺案的過程,她是阿姆斯特朗拐騙案遇害小女孩的外祖母,她的女兒和女婿也因這起拐騙案去世,但是案件的主謀卻逃脫了法律的制裁,當時這12人就決定“凱賽梯逃脫的`死刑,以後必須執行”,最終決定由12人一起執行這起死刑。一個陪審團由12人組成,而這12人任命了一個12人陪審團,宣判了凱賽梯的死刑,並且擔任了行刑隊的角色。

法律是正義的,但卻是不萬能的,而執行法律的人也不是萬能的,因而就有遲來的正義,甚至不來的正義。對於我們這些法律的執行者來說,經手的案件成百上千,但對於案件的受害人來說,一個小小的案件甚至都關係到其的一生。罪犯逃脫了法律的制裁,給受害人的家屬朋友帶來的卻是無盡的痛苦。當法律無法帶來公正的判決,又該如何?

小說的最後,波洛偵探最終還是決定隱瞞這起謀殺案的事實。我們無從指責偵探先生違背了法律,或是褒揚他遵從了人性。也許只有當法律極盡完善,每個罪犯都得到應有的懲罰,才能避免東方快車謀殺案這類事情的發生。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後感範文3

最初是在書名的吸引下翻開這本書的,之前就聽說過這本書是同名奧斯卡獲獎電影的原型,現在才知道了它的作者是和柯南。道爾一樣大名鼎鼎的推理小說作家克里斯蒂。

以前看過《福爾摩斯探案》,對柯南。道爾自然相當景仰,而這本《東方快車謀殺案》則是我認識克里斯蒂的開始。

故事發生在從土耳其開往歐洲大陸的一列名叫東方快車的火車上,講的是一個綁架並殺害許多小孩的惡棍被一羣發誓爲死去的孩子報仇的人殺死在列車上,隨後神探波洛破案並揭開了令人震撼的真相…小說具備了偵探推理小說基本的特點,情節迭宕起伏,處處懸念叢生,讓讀者時刻都在緊張的思考中,讀了第一頁便不能罷手,只想一口氣讀完。而小說在結尾才公佈的迷底足以讓讀者大吃一驚,因爲這個結局肯定是所有人都不會想到的,令人不得不歎服作者的想象力。

個人認爲,這部小說的另一個成功之處在於作者恰到好處地表達了懲惡揚善的思想,最終惡棍罪有應得,而伸張正義的人們得到了諒解,可謂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大團圓結局,這一點讓人想到了動畫片《名偵探柯南》,總之這本書的確是推理小說中的一部經典。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後感範文4

在辛普朗東方快車上,一個名叫雷切特的美國富翁被殺害了。同節車廂的其他十幾位乘客和乘務人員都成了懷疑對象,但所有人都有不在場證明,排除外來人員作案的可能後,偵破工作陷入了僵局。

雷切特原名卡塞蒂,是位臭名昭著的綁匪頭子,他綁架並殺害了很多兒童,小黛西·阿姆斯特朗便是其中之一。儘管小黛西的父母支付了鉅額贖金,但小黛西還是被撕票了。這讓身懷六甲的阿姆斯特朗夫人悲痛欲絕,在產下一個死嬰後撒手人寰。阿姆斯特朗先生因無法承受妻女相繼慘死的打擊,不久之後也自殺身亡。但是被警方擒獲的卡塞蒂卻依靠綁票得來的鉅額財富,以及手中掌握的很多人的祕密,鑽了法律的漏洞逃脫了制裁。隨後,他改名換姓離開美國,成了一位悠閒的紳士,靠着利息在國外旅行。

但阿姆斯特朗一家的僕人、朋友、親人,從來沒有忘記過他們。若干年後,他們成功策劃了東方快車謀殺案。卡塞蒂得到了應有的懲罰!說到這裏,讀者就明白了,這節車廂上的其他乘客,除了波洛、醫生和布克之外,全都無一例外的參與了謀殺。因爲對故事梗概很熟悉,搞清楚他們是如何謀劃的纔是我讀下去的動力。

通過《尼羅河上的慘案》和本書,我對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寫作風格有了粗淺的瞭解。開篇通常是對各色人物的介紹、前情鋪陳,隨後發生命案,再後來便是波洛對所有嫌疑人、證人的反覆問訊。真相就在反覆問訊中一點點水落石出。聽着是不是有點枯燥,但實際上讀起來非常引人入勝,讓人慾罷不能。下一步我打算找來這兩部電影看看,尤其是《尼羅河上的慘案》,埃及壯麗的風光太令人嚮往了!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後感範文5

記得曾聽好友說到阿加莎·克里斯蒂德的偵探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據說案情撲朔迷離,結果頗具特色。當時心動欲讀此書,可惜不知怎的忘了此事。近日讀雜誌,看到此書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德的介紹,才記起這本小說。爲了避免再度錯過,遂於昨日前往圖書館借來此書。

昨晚花了4小時餘讀畢此書,果然未失所望。一時興奮,遂繼而將阿加莎·克里斯蒂德的偵探小說故事梗概都查看了一番。

阿瑟·柯南道爾因塑造了福爾摩斯這個大偵探的典型而聞名於全世界,阿加莎·克里斯蒂德則用一個完全不同於福爾摩斯的可愛偵探形象——偉大的赫爾克里·波洛成爲偵探小說界的女王。

福爾摩斯看得多了,波洛雖然瞭解相對較少,但比較福爾摩斯和波洛,兩位大偵探的破案方式還真是很不一樣:福爾摩斯是個堅定執著的偵探,有着偵探天生的敏感和直覺,性情有些古怪。他總是一言不發地在案發現場附近察看,並不時把什麼東西小心的放進信封(當然還不忘留一半等警方去發現),一番鎮定思考之後把兇手的特徵說得清清楚楚。於是,所有的人都去找全世界符合特徵的疑犯。

波洛的形象屬於可愛一型,性格隨和,像鄰家大叔。他在案發現場發現了什麼常常不動聲色,到關鍵時候才說。他不是看看現場就能說出兇手特徵的偵探,他的特長是在多個嫌疑犯中敏捷的找出真正的兇手。他常掛在嘴邊的話是:“兇手就在你們之中!”

福爾摩斯在破案時,從不講人情味,顯得冷酷無情;波洛則有趣得多了,總是和顏悅色,照顧到每一個當事者的心理。

二者對兇手的處理,也就是結局卻恰恰相反:福爾摩斯在這種時候往往明顯更有人情味兒,他有百分之二十的案子都放走了兇手;即使沒有放走兇手,許多案子也往往是私下解決,真正交到法庭接受審判的人少而又少。

相比之下,波洛的態度就堅決多了,他認爲“無論什麼理由,殺人就要付出代價。”讀畢《東方快車謀殺案》,還以爲波洛處理兇手時頗具人情味。查看了其他故事結局後才知,波洛總是在最後一幕將所有相關人等聚集(多數時候警方在場),戲劇性地揭發兇手,兇手當然交給了警方。《東方快車謀殺案》中,他默許了“十二人審判團”,並提出一種完全錯誤的報告給警方,是幾乎唯一的一次例外,這樣的情形似乎再沒有過。

福爾摩斯和波洛的偵探故事之不同當然絕不僅限於此,待我對阿加莎·克里斯蒂德的小說有更深瞭解後再作進一步的分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