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有關復活的讀後感

有關復活的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8W 次

導語:《復活》是托爾斯泰的世界觀轉變以後的一部長篇小說,是他思想、宗教倫理和美學探索的總結性作品。下面是小編爲你整理的有關復活的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有關復活的讀後感

  【篇一:《復活》讀後感】

聶赫留朵夫凝視着那盞油燈的火光,想得出神。他想到生活裏的種種醜惡現象,又設想是人們能接受這些箴言,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怎樣。於是他的心充滿了一種好久沒有感受到的喜悅。

替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寫出這話,我也是思緒了很長時間的。這本書描寫了男女主人公的精神復活,尤其是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的精神復活。他大學期間是一個純潔、熱誠、朝氣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在姑母家度假時,於美麗純潔的少女卡秋莎戀愛。等他進入軍隊和上流社會以後,過起了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並奸了卡秋莎。這也是卡秋莎後來墮落,成爲妓的主要原因。直到在法庭上相遇,聶赫留朵夫良心發現,在爲瑪絲洛娃(卡秋莎)奔走申冤,上訴失敗後就陪她去西伯利亞流放。聶赫留朵夫的行爲感動了瑪絲洛娃,她重新愛上了他。但爲了不損害他的名譽地位,瑪絲洛娃拒絕和他結婚而同一個“革命者”結合。兩個主人公都達到了精神和道德上的“復活”。

在我讀這本書時,一位律師的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看見他們不能不感激涕零,因爲我沒有坐牢,您也沒有坐牢,我們大家都沒有坐牢,那就的感謝他們的恩德。至於要唬奪我們每人的特權,流放到不很遠的地方,那是在容易不過的事了。”其中的“他們”就是檢查官和有權引用或不引用法律的人。這話真是讓我深思,如果“他們”可以爲所欲爲,那還要法院幹什麼呢?同時,聶赫留朵夫與卡秋莎的愛也讓我感動。她愛他,認爲自己同他結合,就會毀掉他的一生,而她和西蒙一起走開,就可以使他恢復自由。她由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而感到高興。這部作品具有高超的藝術性,高度的真實性,深厚的人性。反映了沙皇俄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要克服使人們飽受的駭人聽聞的罪惡,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總是有罪的,因此既不該懲罰別人,也無法糾正別人。當我遇到了一切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常常遇到的情況。那就是我起初覺得古怪、荒誕甚至可笑的思想,卻不斷被生活所證實,有朝一日我會忽然發覺這原是及其平凡的無可懷疑的真理。

  【篇二:復活讀後感】

在寒假裏,我讀完了俄國19世紀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又一大着作——《復活》。

“復活”,顧名思義指死去的人再一次獲得生命,當然,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種事。我對托爾斯泰頗有了解,他並不是一個科幻作家,因而我懷着興趣翻開了這本書。

書中講述了一任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一個女僕卡秋莎·瑪絲洛娃發生了愛情。聶赫留朵經歷了軍旅生涯後,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後來對卡秋莎·瑪絲洛娃做出了無法彌補的醜惡行爲,並拋棄了她,至使其墮落。在多年後,兩人以犯人和陪審員的身份重逢於法庭,做爲陪審員的聶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譴責。爲了“贖罪”,他開始了對瑪絲洛娃的“救助”。在爲此奔波的途中,聶赫留朵夫親眼目睹了俄國農民的痛苦與貴族的壓迫。最後“救助”終未成功。於是,聶赫留朵夫決定與卡秋莎·瑪絲洛娃同赴西伯利亞流放地。這時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復話”。

讀過後,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後。我才漸有所悟:精神是肉體的支柱,有些人雖然仍活在世上,卻只是行屍走肉,受人唾罵。相反之,有的人雖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過上千萬年,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於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墮落的人中,也有重新“洗清”自我的人。書中男主角聶赫留朵夫,就是一個從純潔無邪的少年,在經歷了軍旅生涯後,墮落一時,最後終於在精神上恢復了自我。這又體現出了當時俄國政治的腐敗。

我曾經讀過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甚是精彩。望大家也看一下。還有對大家說的:在看一類名着之前,最好看一下作者介紹,有助於大家理解。

  【篇三:讀《復活》有感作文】

復活?是哪種性質的復活,是性命,即肉體的復活!還是……?是精神,靈魂的復活!小說講的是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和農奴私生女卡秋莎·瑪絲洛娃這兩位以前心靈純潔的青年,由於家庭背景,社會現實,個人的遭遇,精神,思想的潰爛,在這兩種對立思想的激烈鬥爭下,“精神”復活了的這樣一個過程。

女主人公的遭遇是當時社會的代表,被人拋棄,失去親子之後被主人攆走。走出那個“家”後,正如書中所說:“她遇到的一切人,凡是女生都把她當作搖錢樹;凡是男生,從上了年紀的警察局長到監獄男看守,個個都把她看作玩樂的對象。對於任何人來說,除了尋歡作樂,除了肉體上的淫慾,世上其它一切都是無關緊要的。”她在這樣的社會壓迫下,自暴自棄,吸菸喝酒,從中可看出,當時社會作風的糜爛,似乎當時的女生充當的主角就是玩物,階級分層是那麼的明顯,低層的女生是如此的不堪一擊,脆弱!

而作者開始塑造的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還是當時官僚階級的代表之一,與女主人公成鮮明的比較。但是當他與卡秋莎在法庭上意外重逢後,埋藏在他心裏最深處的那個純真的天使出來了,就這樣純真,善良與禽獸的性格般的思想進行了激烈的鬥爭。前者勝利了,對卡秋莎所做的事,他有濃厚的犯罪感,爲了卡秋莎的案子,他四處奔波,不辭辛苦。爲的就是贖罪。對此,我震撼了,在那樣的社會下,精神的復活是需要多大的勇氣與毅力啊!人沒有徹徹底底的,人的轉變就在一念之間,要麼是萬丈深淵,要麼是人生路的充實。他做到了,源於他心中本有的淳樸,善良。在他解決土地問題上,爲贖罪所做的一切及他與政治犯交流的過程中,體現了他對沙皇專制制度的不滿。

看了這本小說,結合其背景,讓我覺得當時俄國的沙皇專制與我國的封建制度有幾分相似之處。生活在這樣制度下的人變得冷酷無情,階級性強,應對他人悲慘的遭遇無動於衷,或是就應的。《復活》書裏所提到的牢獄裏的許多人,都是被那些權勢的人隨便安個罪名,就要忍受身心的折磨,浪費光陰甚至是性命。在官場上,人人趨炎附勢,戴上極其虛僞的.面具;而低層的窮苦人民只能更加貧苦,社會如此的不公平,又有多少人能站起來反抗?沒有,大多數人只是默默地承受着他們認爲他們應有的宿命,甚至失去性命也只能默認。其中,小說裏提到的一個人克雷裏卓夫——南方一個富有地主的兒子,讓我欽佩。他成績優異,本是一位科學家,偶然的他接觸了革命宣傳,目睹革命者受殘酷刑法,他因此參加了民意黨,四處奔波,被捕做牢後還患上了肺癆病。在性命即將結束,他不後悔,寧可犧牲自我的性命,爲的是儘自我的一份力,毀滅那個充滿罪惡的社會制度,他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背景,受家庭思想的薰陶,還有如此正義,明智,勇敢的行爲!試問:在當時又有幾人能做到?

勇於向這種制度挑戰是勝利的!在這種制度下,精神復活了也是勝利的;在這種制度下,彼此發自內心的愛是難能可貴的,是“復活”的前提!只有愛才能感動人的心田,才能呼喚出埋藏在心底的那份純真與善良!

  【篇四:復活讀後感】

一開始閱讀此書,並不能十分準確地理解這兩個字背後的深層含義。大部分人在潛意識裏對這個詞的理解是:它用在已經沒有生命體徵的自然物又重新出現生命跡象的一個事件。但直至完整閱讀書籍之後,書中也沒有提及關於這方面的事實,由此斷定我一開始對這個詞下的定義是不正確的。

《復活》寫的是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與女主人公瑪絲洛娃的故事,小說的情節發展是這樣的:聶赫留朵夫大學期間在大學期間是一個熱誠、純潔、朝氣蓬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去拜訪親戚家遇見瑪絲洛娃並在相處中愛上她。但在不久之後男主人公便進入軍隊和上流社會,從此以後他過上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在這期間奸了瑪絲洛娃並將她拋棄,從而使她淪落到後來的悲慘生活。直到一次在法庭上,他遇到被告上法庭的瑪絲洛娃,回想當年,良心發現,並漸漸從往日的墮落生活中走出來,擺脫陳舊的思想,使男女主人公在精神上的復活的這樣一個事件,恢復了精神的人的主導與復活。

聶赫留朵夫應該屬於思想覺悟較高的一類人了,在面對瑪絲洛娃的悲慘生活,他敢於面對並承擔自己犯下的錯誤,願意奔走於洗刷瑪絲洛娃的罪名的同時,還樂於給予其他人幫助,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了整個社會的社會制度、法律和宗教的嚴重不公平、不人道的本質。深刻理解到農民的悲慘命運是收到貴族階級的壓迫造成的,他的精神上的復活也是跟隨着自己對現實社會的深刻認識而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一開始的把自己部分財產分給農民到後來把自己所有的土地歸還農民,從自身做起,反抗社會的不公平與不人道的行爲。

《復活》一書在人物形象的描寫上下了很大功夫,栩栩如生的描寫,使人物形象趨於飽滿,給讀者很大的視覺衝擊,讓我們不得不迴歸歷史、正視歷史,並結合歷史給我們的經驗教訓反饋現今社會,讓我們正視社會的本質,找到正確的社會發展規律並遵循規律發展社會,不然將會使歷史悲劇重演。同時也不斷提醒着我們,社會現存的東西不一定是正確的,它有它存在的必要歷史條件,當這個必要條件不復存在時,它的正確性、真理性也將不復存在。因此我們必須不斷與時俱進,不能固守舊思想,真理的絕對性這個觀點是相對的,我們只有不斷在精神上有追求,追求在精神上的復活,才能克服社會現存的矛盾,循序漸進推動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