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漁歌子》讀後感

《漁歌子》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1W 次

《漁歌子》讀後感1

今天我研讀的是《漁歌子》課例。本課例中給我的啓示有:

《漁歌子》讀後感

一、通過選圖檢測學生掌握情況。

幹老師在上完《漁歌子》這首詩的細讀之後,向學生出示了兩幅《漁父圖》讓學生選哪一副是本詩中的漁父,學生很快指出左邊漁夫是本詩中的漁父。這說明他們對詩歌當中的人物形象有了比較好的把握。檢查學生對古詩文的大意或者主旨是否理解,給幾個圖讓學生選是一種比較好的手段。王崧舟老師編的《文言啓蒙課》的《精衛填海》中的習題,有一道題是根據課文對精衛鳥的描寫選出哪一個圖片是這隻鳥。聽過一個千課萬人的課例《司馬光》。當中用用“司馬光砸缸”這一套郵票讓學生排序,以形象有趣的方式帶領學生再次回顧事件經過。

二、承認在深度問題上老師主導的優越性。

老師問這兩個漁父爲什麼一個“得意”一個“失意”。這個問題對於學生太難了,所以沒有必要讓學生再次浪費時間,幹老師直接講述了到家的漁父和儒家的漁父有什麼不一樣。這再次引起了我對如何平衡以老師主導和以學生主體的思考。之前上《童年》整本書閱讀,我讓每個學生針對這本書提一個最讓自己疑惑的問題,設想以他們的提問爲教學起點傳道解惑。然而,問題收上來之後,我很失望。由於這本書的時代社會背景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距甚遠,他們對書中很多生活常識 和背景知識不理解,提的大多是與此相關的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對文本的主題和形式上更深的東西基本沒涉及。這當然與我之前的指導有關,也與學生的閱讀視野、思維習慣等有關係。但是摒除這些,學生由於年齡和生活閱歷的限制,絕大多數對文本的理解難以深入。如果老師讀出了深層意味,未嘗不可以直接告知學生。比如這篇課例,關於儒道哲學,學生不可能一下子懂得的,老師完全可以主導性強一點,告知學生。老師就是要讓他們知道,在心裏留下印象,說不定哪一天這些句子就會在學生心裏復活。循循善誘啓發出來的不一定都是精華,所以我認爲不必過於糾結於哪種教學方式。我在讀餘映潮老師的課例時,發現他也“灌”,一篇文章好在哪,他條分縷析地給學生歸納好,讓學生記筆記。我相信,用心的學生記得多了,自己就會簡單地品鑑課文了。

三、開發“母題”的價值。

這兩年流行的羣文閱讀有很多可以“羣文”的點,其中很重要的一個點就是“母題”。本課例中,幹老師學習了《漁歌子》《江雪》《離騷漁父》三個文本,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母題。《離騷漁父》的選擇剛好填補了前兩首詩中兩位漁父未說出的話,讓學生更理解儒家漁父的痛心和道家漁父的通達,達到了很好地互爲闡釋的效果。我們的日常教學常常就課論課,拓展的不多,就算拓展,也未能充分發揮拓展文本的價值。以後遇到這類經典母題一定要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深層文學價值。

《漁歌子》讀後感2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春天裏的喜悅

提起杜甫,不得不提位於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元759年冬,杜甫爲避“安史之亂”,攜一家老小,顛沛流離,從荒涼貧瘠的隴右(今甘肅省南部)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天,在友人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他的詩“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中提到的便是這裏。

杜甫在草堂一住就是四年。期間,他寫下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等諸多經典詩篇。“安史之亂”平定後,杜甫面對生氣勃勃的春日景象,情難自禁,又寫下一組即景小詩――《絕句四首》,其中以第三首最爲著名。

前兩句意思是:兩隻黃鸝在新綠的柳枝間鳴唱,一行白鷺列隊飛向青天。“黃鸝”“白鷺”顯出春天活潑的氣氛,“翠柳”“青天”給人以平靜、安適的感覺。“鳴”字表現了鳥兒的怡然自得。“上”字表現出白鷺的悠然飄逸。“黃”“翠”“白”“青”,色澤交錯,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傳達出詩人歡快自在的心情。

後兩句意思是:從窗口望出去,西嶺上千年不化的積雪,似乎近在眼前;門外江上停泊着行程萬里、從東吳歸來的航船。一個“含”字,表明詩人是憑窗遠眺,此景彷彿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千秋雪”言時間之久,“萬里船”言空間之廣。“西嶺”,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稱“千秋雪”。“東吳”,三國時孫權在今江蘇南京定都建國,國號爲吳,也稱東吳,這裏借指長江下游的江南地區。

因爲多年戰亂,水路交通爲兵戈阻絕,船隻不能暢行萬里。而戰亂平定,交通恢復,纔看到來自東吳的船隻。詩人這份舒暢與喜悅之情,難以自禁,便以輕盈明媚之勢從筆端奔騰而下,氣勢恢宏。原來,詩人描寫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更是心中的春天。

瞭解了杜甫的創作背景,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那份喜悅是否更濃?

《漁歌子》讀後感3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夢裏的水鄉

夢裏的水鄉,一定是住在雨中的。雨不必大,剛剛潤溼青石板的路面即可。夢裏的水鄉,一定是住在詞中的。詞中有潮溼的風,潮溼的橋,潮溼的白牆青瓦,潮溼的心緒隨着河道兩岸的依依楊柳,輕輕搖曳。夢裏的水鄉,一定是住在歌中的。你會在清麗明亮的歌聲中,看到青山白鷺,流水游魚,斜風細雨,以及安然閒適、半釣半隱的漁者。

“漁歌子”,是個詞牌名,又名《漁父》。張志和是唐代詞人,自稱“煙波釣徒”,又號“玄真子”。據說他生活一貫簡樸,不修邊幅,常效仿姜太公無餌垂釣。他的作品大多描寫自己隱居閒散的生活。

詞的一、二兩句,描寫的是西塞山前的美景。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吳興縣西。美麗的西塞山前,一隻只白鷺上下翻飛,輕盈地劃過春水、青山,悠閒自在。桃花盛開,含春帶露,佔盡風光。春江水漲,煙雨濛濛,正是鱖魚最肥美的時候。

詞人用雨中的青山、空中的白鷺、岸邊的桃花、水中的鱖魚,營造出一個高遠泊淡、悠然脫俗的美妙意境,令人神往。

詞的三、四兩句,寫的是漁夫雨中垂釣時的情態。“箬笠”,即用箬竹的篾、葉編成的雨帽。因竹子多青色,故稱“青箬笠”。“蓑衣”,用蓑草或棕絲編成的雨衣。因蓑草泛綠,故稱“綠蓑衣”。漁者戴上青箬笠,穿上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悠閒地釣着魚,哪裏還用得着回家呢!

我分明從漁者的身上看到了詞人的影子。張志和年少有才,擅長音樂繪畫,曾在朝廷爲官,後棄官歸隱,出家做了和尚。《漁歌子》這首詞,寄寓着詞人親近自然,高尚其志,逍遙自放的人生境界,以及在和自然山水對話中對審美化人生的自覺追求。一首清麗脫俗的詞,一位心無魚的漁者,一種逍遙自在的人生。

喜歡這些詩句,靜靜地讀着時,我感覺這些詩句化成了一條條鋪着青草、開着野花的小路,不知不覺間把我的目光引領進了那些遙遠的時光;這些詩句化成了一根根春天的枝條,搖曳着、美麗着我的目光。喜歡默默地咀嚼、體味着這些詩句,這些永不枯萎的文字,猶如一株株鮮嫩多汁的草,在我心裏蕩起一層層綠。

《漁歌子》讀後感4

春日初至,西塞山前的積雪也漸漸消融。柳樹抽枝,小草發芽,花兒開放。瞧!嬌豔的花兒已開滿樹梢,有的紅似火,有的黃似金,有的白似雪……

春日色彩中,怎會少得了桃花的應?桃花在綠葉的襯托下,一點點的綻放。有的是個花骨朵兒,藏在綠葉身後,露出半個臉龐。有的有的含苞待放,像羞紅臉的少女。有的全部綻放,向人們訴說着她的美麗。

不知白鷺是嗅到了花的香味,也要揮舞着有力的翅膀到來。隨風起舞。

活潑的鱖魚也從解凍的湖裏探出頭來,不時吐個泡泡,與漂在湖水中的桃花瓣,時不時,做個遊戲。

遠山青翠,碧波盪漾,白鷺飛翔,魚兒戲水,桃花盛開……

微波泛起的湖面,時而吹過徐徐的微風,溫暖着臉,溫暖着身,溫暖着心。雖然有細細春雨,但不寒。細雨如牛毛,如花針,去打着心房。風中卷蓋着的雨與花香,風中掩着風的親吻。

在這種詩如畫的風景中,一位漁翁愜意的垂釣,帶着青色的斗笠,披着與青山般顏色的蓑衣,時不時捋捋鬍鬚,感受風雨吹拂。再悠然自得的垂釣,即使無獲而歸,也是舒暢高興的。

不過,斜風細雨中的漁父好像不願歸,是啊!雨小,魚肥。沒有人願意回家。漁夫也沉醉於這詩情畫意中了。

山水不歸,魚鷺不歸,斜風、細雨,人不歸。自然美好,生活愜意……

《漁歌子》讀後感5

今天,我讀了《小學生必背古詩》中的一首詩——《漁歌子》,讀完後心裏久久不能平靜,眼前不由得浮出那美麗的風光:“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張志和。查了資料後,我瞭解到:張志和十六歲時就參加了科舉考試,當時的皇帝非常欣賞他的文章,賜他在朝廷做官,並賜名“志和”。我想這在古時候應該是多麼高的榮譽啊!《漁歌子》這首詩是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我讀着讀着彷彿看到了一幅美麗的景色:春天裏的陣陣細雨在微風中斜斜落下,天空中白鷺高飛,兩岸桃花盛開,春汛水漲,肥美的鱖魚遊在水中。一位戴着青色竹笠,穿着綠色蓑衣的漁夫在細雨中從容閒適垂釣,並不着急回家。詩中描寫的色彩豐富極了……

從資料中我還了解了張志和博學多才,歌、詞、畫都非常出色,我想這和他的勤奮是離不開的,如果只靠聰明,沒有認真努力和踏實的學習態度是不會成爲大作家的。

讀了《漁歌子》,我真是太佩服張志和了。這首詩雖然只有27個字,但就將美麗寧靜的春色躍然紙上,生動極了。想象着自己也能像那位漁翁一樣,一邊欣賞大自然的美麗,一邊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

《漁歌子》讀後感6

春姑娘踏着輕盈的腳步來了,她帶來了紅的美麗,綠的生機,青的沉穩,藍的活潑……一切都變得充滿活力,魅力四射!

瞧,那春姑娘給西塞山披上了綠衣裳,青而翠,多令人心曠神怡啊!有十幾只白鷺耐不住寂寞,偷偷的,不動聲色的在天空中展翅飛翔,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羨慕至極!

伴着微風的大合唱,白鷺飛得時而高,時而低,時而快,時而慢,青春無限!桃花也羞答答地露出了笑臉,似乎在說:“這樣的場面怎麼能缺得了我?”她使勁搖擺着自己的身子,在風中地伴奏下翩翩起舞。流水不甘示弱,“刷——刷——刷”敲起小鑼鼓,鱖魚仍是那麼好動,要麼猛地一下浮出水面,要麼慢慢沉入水底,所以個個長得肥肥胖胖,饞的人口水“直流三千尺”!構成了一幅“鄉村情趣圖”!

帶着青箬笠,穿着綠蓑衣的漁翁划着小船兒,飲着那烈烈的燒酒,悠閒地垂釣,勾勒出一幅具有鄉村濃郁風味的“垂釣圖”,反映了漁翁淡泊的情懷和對自然景物的熱愛!

突 然,銀針似的牛馬雨落了下來,但漁翁沒有回家,也許鱖魚正肥,他釣魚興致正濃,不願意回家;也許他認爲雨小,再說自己也有箬笠、蓑衣,沒必要回家;也許他被這美景深深沉醉,忘記了回家……

隨即作出一首《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西塞山,白鷺,流水,鱖魚,桃花,斜風細雨用它們各有的特色,完美地畫出了秀麗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