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沈從文自傳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沈從文自傳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5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沈從文自傳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沈從文自傳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沈從文自傳讀後感1

提起筆,思緒亂飛,卻不知如何下筆。喜歡從文,喜歡他筆下淳樸的湘西,喜歡他筆下的翠翠,卻不曾瞭解過他。

帶着疑問,帶着榮幸,帶着感動讀了《沈從文自傳》,讀後讓我的感受是感慨,讓我驚異,從沒想過一代文豪小時候居然是天天逃課,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的文豪居然是小學文憑,初中都沒畢業。

儘管許多的舉動讓我不解,讓我詫異,可是我不得不說我非常羨慕他。至少多年以後,至少當自己吹垂老時回憶童年時,那些記憶值得回味,那些過去值得留戀,我想這就是一種幸福吧!不象我們,童年的記憶基本上與學校,與作業聯繫在一起。回首觀望,在我們匆匆流逝的歲月裏,基本有一半的時光都是在學校度過,陪伴我們的永遠是寫不完的作業,考不完的試卷。蟋蟀,蛐蛐,河裏洗澡,好象永遠只能觀望。這一切只因我們的父母告訴我們要好好讀書,考上了大學,才能走出大山。於是放棄了本屬於我們的自由,本屬於我們的天真,本屬於我們的好奇,本屬於我們的童年,少年,青年。可是現如今呢?真的上了大學,卻發現原來過去父母說的都是美麗的謊言,大學就方便麪,聞着永遠比吃着香,大學生就象趴在玻璃上的蒼蠅,前途一片光明,可是卻無路可走。

時常聽人說,寫作的不是學文學的,從商的不是學經濟的。一直不解,《沈從文自傳》,似乎在對此解釋。其實與其說,《沈從文自傳》在介紹他自己的一生,不如說他是在說一個普通的人怎樣成爲一個詩人,作家。誠然,從文之所以有日後的成就,我想與他童年有密切的聯繫。他打破了限制,他爲自己的興趣選擇了逃課,他愛家鄉的山,愛家鄉的水,他的童年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充滿了興趣,什麼都想看看,什麼好奇的事他都要去湊熱鬧,見到不懂的事,他都願意去想,去動腦筋。於是他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也能發現事物的美。童年過後,他也沒在學校讀過書,他的思想依然沒限制。相比之下,大學中的我們呢?大凡我們的童年都是規規矩矩的,即使童年不是,在日後的少年裏也一定是循規蹈矩的,試問一個被圈住了思想,限制了行動的我們,不出去瞭解社會,不接觸自然,他能寫什麼樣的作品?

人們常說現在的人一代不如一代了,因爲現在的人吃的好穿的好用的好,生活比以前的人好了,所以沒以前的人用功了,沒以前的人刻苦了,試問這是理由嗎?當我們天天在學校裏,天天在揹着李白杜甫詩,分析他們的寫作特色,學習他們的風格,拿他們的詩當作典範時,我們寫出來的詩能超過他們嗎?星期五的講座我唯一聽進去的一句話就是:跟一個二流的詩人學詩,你就是一個二流都不如的詩人,試問我們跟李白杜甫學寫詩時,我們能超過他們嗎?

  沈從文自傳讀後感2

最近讀了一本關於沈從文的書,是他的自傳。初認識沈從文是從他的《邊城》開始的,那時就在思考他的文章寫得那麼美,原因是什麼呢?讀了《沈從文自傳》後,我知道了原因。

《沈從文自傳》是他的散文體自傳,記敘了他二十年前的經歷,即他離開湘西到北京之前的經歷。用他自己的話說,那就是:“拿起我這支筆來,想寫點我在地面上二十年所過的聽的日子,所見的人物,所聽的聲音,所嗅的氣味,也就是說我真真實實所受的人生教育。”讀完整篇我就兩個感受,一是沈老的少年生活真是多姿多彩;二是以前的社會太封建、人們也太愚昧了。

他的勇氣是我最佩服,原文提到:“雖然在半夜時有人從街巷裏過身,釘鞋聲音實在好聽,大白天對於釘鞋,我依然毫無興趣。”在漆黑的夜晚,發出“叮叮”的聲音,要是別人早就被嚇死了,而他竟然覺得那聲音好聽,可見他真的有勇氣。還有別人都避之不及的屍體,他竟敢用木棍去敲,去戳。想到自己,真是自愧不如啊,我到現在連上臺講話的勇氣都沒有。

他少年的生活是我最羨慕的。在書中,他說:“在學校學不到的東西,卻在玩樂中學到了不少。”是的,在玩樂中,因爬樹,他認識了三十中樹木名稱;因爬樹摔傷自己去找藥,又認識了十來種草藥;不僅如此,還學會了釣魚、採蕨菜、菜筍子、捕獵等等。看到他小時豐富多彩的生活,也勾起了我小時候的回憶:那時我也很好動經常約幾個夥伴瞞着父母到山上玩耍,搞得一身髒,回家就被媽媽大罵一頓;有時也去小溪裏捕魚,捉泥鰍。特別是在李子成熟之際,我也會爬到樹上去摘李子吃,有時從樹上摔下來,渾身是傷,還不敢讓家裏人知道。那時的自己是多麼的無憂無慮,天真、膽大,現在,真的是隻能想想而已。我想沈老先生在寫他小時候的生活時也有這種感受吧。

雖然從他的少年生活中感受到了不少的樂趣,但他所寫到的其他事也是我深感震撼。

在辛亥革命時期,對於殺人的那種方式,我真的很難接受。“把犯人牽到天王廟大殿前院坪裏,在神前擲竹簍,一仰一覆的順笅,開釋,雙仰的陽笅,開釋。雙覆的陰笅,殺頭。生死取決於一擲。”用這種方式來決定人的生死,真是太愚蠢了。封建思想真是害人不淺。

也就是這樣的.生活經歷給了沈老先生豐富的寫作材料。他自己也是這樣認爲的“只是當十五年後,我能夠用我各方面的經驗寫點故事時,這些粗活野話,卻給了我許多幫助,增加了故事中人物的色彩和生命。”所以說,藝術總是源於生活的。從這本書中還讓我們認識到了湘西人的勇敢、彪悍以及原始的湘西生活。

  沈從文自傳讀後感3

我想在湘西沈從文應該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了,他是我國近代著名的作家,他的《邊城》讓世人知道了湘西,而《沈從文自傳》讓我瞭解了在湘西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沈從文。

用現在老師們的話來說沈從文小的時候就是個典型的壞學生。上私塾逃學是家常便飯,後來父母給他換到了遠一點的學校,去學校的路上,他拐着彎兒走很多遠路,就是爲了看路上的光景。鐵匠鋪打鐵的,殺牛的,織竹籃子的,只要有人的地方,他都要停下看一看,甚至路過牢獄處,從殺人的地方走過去,要是看到沒有收的屍體,他都要撿起石頭來砸一下或者用木棍子去戳幾下。他喜歡下雨天,因爲可以不穿鞋子,走路時專門走水坑,看到河裏有人撈東西,他也要停下看好一會兒,逃課去野外捉蟋蟀,在巷子裏跟人打架……總之,只要不學習,幹什麼都行,這時候的他過得很快樂。而不是像現在的孩子每天就是上課,好不容易有個週末還得上各種輔導班,沒有了一點孩子應有的活潑與朝氣,在這一點上現代的孩子是多麼悲哀的。

沈從文出生於湘西鳳凰,沱江陪伴着他成長,這也養成了他對水有一種特殊的情節。沈從文特別喜歡下雨喜歡,因爲一到下雨的時候他便可以不穿鞋子,光着腳跑到河邊,水池裏去玩耍。而且在雨天走在路上他還會專門去踩水坑。他不光喜歡水,而且喜歡和水有關的事情。比如說,有一次沈從文看到有人在河裏撈東西,他便坐在河邊看了好久。正是出於對水的這種喜歡,也使得沈從文的性格像水一樣,看似溫柔,卻力道內存。

我不知道當時的湘西是怎樣一個閉塞的地方,導致那裏的孩子竟然喜歡看看頭,面對四百多個被砍的頭和耳朵竟然會覺得新鮮刺激,在這些孩子中沈從文也是其中之一。當時人命賤如草莽,也可能正因爲如此,沈從文後來的軍旅生活中才會更堅強吧。軍隊的生活是那麼的苦可他卻說:“我們雖各在收入最少的卑微位置上做事,卻生活得十分健康。有時即或胡鬧,把所有點點錢完全花到一些最可笑事情方面去,生活也仍是健康的。”雖然很累很苦卻依然健康的活着,這裏讓我看到了他的堅強與樂觀。

沈從文——一個生活在水邊的孩子,一個擁有水一樣性格的湘西漢子。

  沈從文自傳讀後感4

《沈從文自傳》通過敘述描寫他個人的生活經歷使我對湘西那個遠離喧囂遠離繁雜的地方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也對沈從文先生生活的時代有了更厚的感悟。

湘西是個民風淳樸介於自然與空靈間的美麗的地方。看沈從文先生的自傳我的感觸挺深的,覺得看他的文章就像是在一口古樸的井裏取水一樣,清清淡淡甜甜,沒有可以雕飾的華麗的辭藻,平平淡樸實的語言用心的勾勒着湘西邊城這個美麗的地方。他的文字就像溫潤的甘泉,自然流淌沒有波瀾,但是每一股清流都緩緩流淌入人心肺。那美麗的地方那淳樸的人們一直都向一幅不可觸及的畫在我的腦中出現。

邊城的寧靜讓我沉浸,那悠長悠長的古韻讓我不覺去領略和感受。沈從文先生的童年快樂無憂,他在湘西這個地方度過了自己美好的童年。“除此以外路上無處不是莓類同野生的櫻桃,大道旁邊無處不是甜滋滋的枇杷,無處不可得到充飢果腹的山果野莓。口渴時無處不是可以低頭下去喝的泉水。至於茶油樹上長的茶青,則一年四季都可以隨意採吃,不犯任何忌諱。即或者任何東西都沒得吃,我們還是依然十分高興。”說真的,我很羨慕沈先生,因爲他們過的很快樂,就算在別人看來是沒有出息的行爲。沈從文先生喜歡下雨天,因爲可以不要穿鞋子,走路時專門走水坑,看到河裏有人在撈東西,他也要停下來看好一會,逃課去野外捉蟋蟀,在巷子裏跟人打架,總之,只要不學習,幹什麼都行。我從來沒想過,沈先生的童年會是如此,總覺得他應該跟其他人一樣從小就是一個佼佼者,而不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孩子。

邊城的寧靜中卻暗涌着最黑暗卻又無可奈何的因素,落後的思想對生命的無視、無一不刺激着我們的內心。人總是矛盾的。沈從文的矛盾更是有幾分必然。在某種意義上,他對昔日湘西的整個嚮往之情,都是被他與北平文化生活的接觸所激引起來的。當他決意用現代小說的形式來抒發這種感情的時候,他就已經註定要陷入那行爲和情感之間的矛盾了。除非他真正實踐他在一篇小說集序言中宣佈的計劃,重新回到那個湘西土著軍隊的司書的位置上去,他就不要想擺脫這個矛盾。有人說沈先生不管他在筆下如何挑剔都市,讚美湘西,甚至引申出一種對整個現代文明的懷疑和否定判斷,他實際上卻是湘西社會的逆子,他千里迢迢從湘西來到北平,此後雖也輾轉遷流,卻一直安心於城市的生活。作爲作家的沈從文,他始終是一個嘈雜都市裏的居民,而並非沅水岸邊的隱士。

不管他人如何評價,看了沈從文先生的自傳我只想認爲沈先生的童年經歷是我們心嚮往之的,他後來的人生之路也是他自己努力得到的。永遠都應得到尊重。

  沈從文自傳讀後感5

《沈從文自傳》我讀得似乎挺津津有味,連自己都覺着彆扭。無他,這自傳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草菅人命”,殘酷兼血腥!

不明白民初的湘西,不懂那時那個地方是何等的閉塞?致使那裏的孩子對於死亡看得如此無所謂,或者說,還帶着一點頑劣的刺激感。一個丁點大的小毛孩,竟然喜歡看砍頭,面對四百多個被砍的頭顱和無數被剁的耳朵竟會覺得新鮮好奇或者還有點好玩。而後的孩童軍旅生活描寫幾乎都和砍頭有關,在作者的筆下來得那麼從容不迫,我讀着都覺得噁心與愕然。我之所以追完,因着深深的驚訝,到底,我讀過他的《邊城》,也讀過他的書法,而且是近距離地讀,就在外公家的牆上。作者本身及其外甥都是外公的朋友,所以我不能不好奇!

當然,他對窮鄉僻壤裏各種原始的事物描寫確實很生動,將我彷彿又帶回近四十年前的閩西革命老區

另一點讓我感觸的不來自沈從文的文字,而來自書本的前言:“一九四八年春,沈從文遭郭沫若批判成‘桃紅’的‘色情文學家’,爲故作‘清流’的‘反動派’。自此,沈從文的文學創作被切斷。

郭沫若何許人?竟然有這麼大的能耐?沈從文從小對死尚且不怕,怎麼面對左派的文攻竟到了如此膽怯的程度?

突然想起小學時讀過的郭沫若大作,劇本《武則天》,差點連昨夜早在肚子裏爛掉的菜一起倒出來!

沈從文小的時候特別頑劣。上私塾逃學是家常便飯,後來父母給他換到了遠一點的學校,去學校的路上,他拐着彎兒走很多遠路,就是爲了看路上的光景。鐵匠鋪打鐵的,殺牛的,織竹籃子的,只要有人的地方,他都要停下看一看,甚至路過牢獄處,從殺人的地方走過去,要是看到沒有收的屍體,他都要撿起石頭來砸一下或者用木棍子去戳幾下。他喜歡下雨天,因爲可以不穿鞋子,走路時專門走水坑,看到河裏有人撈東西,他也要停下看好一會兒,逃課去野外捉蟋蟀,在巷子裏跟人打架……總之,只要不學習,幹什麼都行。

很羨慕他每天不學習,逮到機會就去野外玩。他跟夥伴們出去,有時能逛一大天,身無分文,卻餓不着。看看他們是如何過的吧:“間或誰一個人身上有一兩枚銅元,就到賣狗肉攤邊去割一塊狗肉,蘸些鹽水,平均分來吃。或者無意中誰一個在人叢中碰着了一位親長,被問到:‘吃過點心嗎?’大家正餓着,互相望了一會兒,羞羞怯怯的一笑。那人知道情形了,便說:‘這成嗎?不喝一杯還算趕場嗎?’到後自然就被拉到狗肉攤邊去,切一斤兩斤肥狗肉,分割成幾大塊,各人來那麼一塊,蘸了鹽水往嘴上送。機會不好不曾碰到這麼一個慷慨的親戚,我們也依然不會癟了肚皮回家。沿路有無數人家的桃樹、李樹,果實全把樹枝壓得彎彎的,等待我們去爲它們減除一分負擔,還有多少黃泥田裏,紅蘿蔔大得如小豬頭,沒有我們去吃它,讚美他,便始終委屈在那深土裏!除此以外路邊上無處不是莓類同野生櫻桃,大道旁無處不是甜滋滋的地枇杷,無處不可得到充飢果腹的山果野莓。口渴時無處不可以隨意低下頭去喝水。至於茶油樹上長的茶莓,則長年四季都可以隨意採吃,不犯任何忌諱。即或任何東西沒得吃,我們還是依然十分高興。就爲的是鄉場中那一派空氣,一陣聲音,一分顏色,以及在每一處每一項生意人身上發出那一股不同臭味,就夠使我們覺得滿意!我們用各樣器官能吃了那麼多東西,即使不再用口來吃喝,也很夠了。”

沈從文小的時候還學會了擲骰子賭錢,他經常用母親讓他買菜的錢在大街上跟乞丐們賭,賭贏了,把錢買了吃的分給夥伴們,輸了,沒錢買菜,或者少買了菜,回家便免不了一頓臭揍。家中人覺得他給家人丟了顏面,因此在親戚中他的地位似乎就低了些。可他全然不顧,而且從那裏學了許多下流野話,和賭博術語,他從沒後悔難過,他自己說,“只是當十五年後,我能夠用我各方面的經驗寫點故事時,這些粗話野話,卻給了我許多幫助,增加了故事中人物的色彩和生命。”看看也確實如此,如果非他親身經歷過,見過,聽過,不會把文章內容、人物風景寫得那麼貼切自然,栩栩如生。

沈從文年少直到青年時讀書都很少,小時候在外面野,大點了進了軍隊,成天跟着隊伍跑,見過各色各樣的人,社會這本大書所教給他的,遠遠超過他在學校所學,他以後的成就也得意於這本大書。現在想想我們老師說的那話真是有道理:見識改變自己的命運。的確如此,見多了,經歷多了,明白領會的多了,人的思想也會跟着變,這些見識和思想對日後自己的發展不是毫無用處的。

看看沈從文小時候的經歷,再看看現在孩子們的生活,真替他們感到委屈、遺憾。等他們將來回憶童年的時候,除了大堆的作業,無數的輔導班,不知道記憶中還會留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