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搖籃裏的科學家讀後感大綱

搖籃裏的科學家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1W 次

春節期間讀完了《搖籃裏的科學家》,深感受益非淺。全書闡述了“兒童怎樣瞭解人”、“兒童怎樣認識事物”、“兒童怎樣學習語言”、“科學家對兒童思維的認識”、“科學家對兒童大腦的認識”,作者從兒童,從生命的高度詮釋兒童的認知與學習確實給人以震撼和啓迪。如此真真切切、實實在在地研究兒童、認識兒童、發現兒童,這纔是以人爲本、以學爲主的教育。

搖籃裏的科學家讀後感

作者正是從這樣的研究中深刻揭示了:“即使是很小的兒童,他們所知道的和學到的都比我們以前認爲的要多得多。”“進化的力量決定了生命體有動機驅使和認知情緒,這就決定了人無限的學習潛力。科學家們大多數時間被認知情緒所驅動,需要大量學習的嬰兒所有的時間也都被這種動機所驅使。這就是生命的力量,進化的力量。”這啓示我們“以一種新的方式去理解嬰幼兒,去欣賞他們複雜的智力。即使是剛出生的嬰兒也已經擁有了解釋世界的強有力的程序。”搖籃裏有科學家!因此,任何對兒童、對學生智慧和學習能力自覺不自覺的漠視和貶抑都是極大的誤會甚至愚蠢。我們應該從生命和進化的高度去認識兒童、認識學生;發現兒童、發現學生無限的智慧和學習潛力,滿腔熱情地去點燃、激勵、引導其發展,這纔是教育工作者的天職和本份。

基於以上理念,科學教育、科學探究完全應該,也完全有可能從娃娃抓起,這是“根”的教育;是教育的“根”,功德無量,無比神聖。但在回答了兒童必須學習也可能學習的問題之後,接下來的問題是兒童該如何學習的問題。“孩子也應該像科學家一樣經歷科學探究的完整過程”嗎?這,一直困擾着我的頭腦和行動。此書所提供的“仍然是一個輪廓,缺乏細節,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但是廣闊的前景正在開始浮現。”本着與其千百次地重複說一句不會錯的.話不如試着說一句錯話的觀念,特此提出以下問題向專家、學者和同行們求教:

確實,猶如孩子能成長,能成人,這是毋庸置疑的生物學事實,但絕不是說孩子一下地就能吃飯就能走路一樣。初生嬰兒只能依靠母乳餵養,學步時只能依靠父母攙扶着走,這同樣是不爭的事實。衆所周知愛迪生幼年時學着母雞孵蛋的故事,這確實是一個極有價值的科學探究故事,但他絕不是沿着成年科學家探究的方法和過程在進行。書中所提及的“母親式的語言”,媽媽們無意識地產生這種特殊形式的語言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嬰兒也似乎特別喜歡這種語言,這也充分說明了成人與嬰兒對話時也必須採用適合於嬰兒接受的特殊方式而不是以與成人相同的方式與嬰兒對話。人類認知是在人與環境(社會與自然)這樣一個巨系統中實現自組織的,人類認知涉及一個演化着的複雜巨系統的探索。社會、自然與人這樣一個複雜系統的相互作用不是直線式的,而是交錯編織形成的網絡。這種廣泛存在的相互作用網絡引出了生命複雜性所特有的次序和層次,是一個從混沌到有序的複雜過程,絕不是某種單一方式所能概括的,這種以一概全的點性思維難免侷限。要從根本上回答人類學習的機制及其演化規律,探索的路還很長很長。孩子是如何如此輕鬆、如此高效,近乎神奇地學會了說話,學會走路的?這確實是一本我們未能讀懂但又必須讀懂的一本天書。如果簡單籠統片面地闡述認知過程無疑是把一個複雜的認知過程簡單化了,難免誤導。渴望能將系統科學特別是複雜性科學的研究方法引入教育研究,以便從點性思維的侷限中解脫出來,在艱辛的實踐探索中解讀人類學習的機制,這纔是教育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