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要相信孩子》讀後感大綱

《要相信孩子》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1W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要相信孩子》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要相信孩子》讀後感

《要相信孩子》讀後感1

“每對孩子進行一次批評,實際上就是讓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壞孩子、惡劣的孩子、十分討人嫌的孩子的印象。”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覺得內心十分慚愧,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這樣的事情又何止出現過一次?“教師之所以對個別學生無能爲力,其原因並不在於學生是不可救藥的,而在於我們的方法是錯誤的。”從我們的角度越認爲自己對某個學生的看法十分不足,恰如其分,就越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創傷,越會使孩子感到走投無路,無所適從,越會使本來缺乏經驗的孩子今後的行動更冒失,更輕率。

圍繞“要相信孩子”這個主題,蘇霍姆林斯基在全書中始終以鮮明、生動的事例向我們詮釋這一鮮明主題。我也從以下幾點深有感觸:

一、要設身處地的爲孩子着想。

關心孩子,不僅要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而且還要學會用他們的思想和感情來生活,把他們的憂傷、焦慮和爲之激動的事情統統裝在自己的心裏,對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和所提的每一個意見都應該慎重從事,考慮再三。在教育中,首先要看到孩子身上的優點,每一個孩子,哪怕是一年級的孩子,如果他感到老師對自己的印象比自己的實際表現壞,他的自尊心都會受到極大的傷害。相反的,如果孩子不僅知道而且體會到老師對他個人的優點既注意到了,又很讚賞的話,那麼他就會盡一切努力變得更好。走進孩子們心靈,理解孩子們,處理孩子們的問題時,我們應讓自己站在孩子們的角度想問題,用自己的誠心去碰撞另一顆心。

二、要心平氣和的與孩子交流。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缺點和弱點:有的習慣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去做;有的喜歡在課堂上說話;有的怕困難不願自己獨立解答習題而願去抄別人的,等等。他們似乎是從幹壞事中尋找樂趣。也許是我們之間的溝通太少了,也許他們正渴望得到我們的關注,也許他們正想打開自己的心扉。孩子的心是敏感的,這顆心可以吸收一切好的東西,任何一個孩子在內心深處,都是嚮往成爲一個優秀的孩子,都渴望能被大家認可,都渴望着其他人讚賞的目光。在瞭解孩子內心世界的時候,不應傷害他們心靈深處最敏感的地方

《要相信孩子》讀後感2

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要相信孩子》一文中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於抓住兒童的上進心,教育者的關注和愛護在學生的心靈上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一個好的教師,是一個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人。”這句話,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纔開學,作爲班主任的我就碰到了這麼一件事。

新學期伊始,學生們精神抖擻,我也意氣風發,回顧以前的一些經驗教訓,我決定仍然要狠抓學生習慣,力爭細緻化、條理化,好習慣繼續發揚,壞習慣逐漸改變,以前總是因爲忙碌而容易被忽略的“評比欄”,這學期說什麼都要好好利用起來!

考慮到這學期評比欄是以年級爲準,我們四年級是“陽光中隊”,我決定用代表陽光的“太陽花”獎勵學生。基本原則是:平時如果有表現好的情況,就發一個stick,集齊了10個就能換一朵太陽花!大部分學生幹勁很高,希望能得到獎勵,每當他們集齊10個stick可以換一朵花時,那種喜悅是溢於言表的,畢竟是自己的努力換來的啊!

但是,也有些孩子有點無所謂的樣子,爲了激起所有人的興趣,我思索了下,將評比欄重新劃分,上半部分用英文寫上獎勵,下半部分寫上懲罰,告訴學生,爲了公平起見,如果一個星期內有同學犯錯達到3次,那麼他名字下方的評比欄上就會出現一把叉,學生們連連同意,又是興奮又是擔心。

小濤是個貪玩的孩子,他聰明,可是總不用功,上課不是玩東西就是發呆,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作業經常忘了帶來,下課時也愛瘋鬧,在這種情況下,他得到“叉”的機會就比其他孩子多得多啦!我有些擔心,特地跟他談了心,他表示自己一定會努力的。開頭幾天還不錯,他儘量剋制自己,上課認真聽講,不拖交作業,下課也不瘋鬧,可是,漸漸地,他又有點控制不住啦,每次他犯錯的時候,我和同學們都替他着急,終於,他在某個星期3次“權限”都用完了,我很想給他機會,但是,作爲老師,不能言而無信,他很難過,默默地低下了頭……看着小濤難過的樣子,我也不忍心,同時也陷入了思索,對評比欄的這一安排,我的本意是激發學生的鬥志和興趣,而叉,本身就代表的是一種否定,這樣堂而皇之地掛在牆上,班上的同學和其他班的人都能看到,孩子自己會怎麼想呢?這樣一來,他不是更沒信心了嗎?看來,還是我考慮得不夠啊!

“教育者的關注和愛護在學生的心靈上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一個好的教師,是一個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人!”這句話又一次在我腦海中響起,該怎麼辦呢?看來,我要好好開動下腦筋啦!

上課啦,我大步走上講臺,對所有同學說了這件事:“同學們,小濤雖然努力了,但全班的規定對任何人都一樣,今天,老師想換一種方式,你們都玩過‘QQ農場’吧?”孩子們一聽,都很興奮,連聲說玩過玩過,“那農場裏面有什麼是很討厭的”“有雜草!”“那有了雜草要怎麼做呢?”“趕緊用除草劑除掉!”“對啊,每個人的壞習慣就像是雜草一樣,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除掉它!今天,老師把這棵雜草送給小濤,希望能提醒你趕緊改掉壞習慣,你們說好嗎?”孩子們齊聲說“好!”,小濤緊縮的眉頭也舒展開了,他小心翼翼地將草拿走貼上,牆上,小花在微笑,那一株綠色的小草雖然有點特別,不過也不失可愛,我向大家承諾,如果你不想出現小草也可以,但是要用2朵花來換,因爲,成功需要很多努力,犯錯卻很簡單,而改正錯誤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孩子們聽得格外認真!

只是改變一種方式,就能隱晦地保護一個孩子的自尊,作爲老師,處理問題時我們應該細緻又細緻,周全又周全,用愛對待孩子,用智慧教育孩子,現在,包括小濤在內的所有孩子都很努力,班上流行着一句話:今天,你鋤草了嗎?

《要相信孩子》讀後感3

《要相信孩子》是蘇霍姆林斯基25年的教育工作的經驗總結,他提出了一條永遠的教育真理,就是:要相信孩子。他總在思考一個教育者應該怎樣對教育對象施加影響這個大問題,而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工作中我常常對不遵守紀律、懶散、任性的孩子束手無策,看到孩子對我的教育方式無動於衷時,我很懊惱。蘇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書中指出“學生不是不可救藥的,而在於指導整個教育過程的方針是錯誤的。教師往往只致力於糾正缺點,最多是預防缺點。經驗,更多的是痛苦的經驗使我相信,通過這種途徑是培養不出堅定的道德信念的”。在實踐中,他遵循的原則是:發現並不斷鞏固和發展兒童身上的一切好的東西;對個體教育和整個集體的教育密切結合。

在引導兒童自覺地改正錯誤這一章中,蘇霍姆林斯基舉了維佳的例子。

一年級 :發現維佳有偷東西的苗頭,先是拿了一個小姑娘的玩具,後來把教室櫥窗裏的球拿走了。

分析:就偷東西而言,不用孩子們的批評,維佳自己也知道是不對的。

策略:在此後幾年的教育過程中,時時注意給維佳創造適當的環境,以便使他經常有機會在兩種不同行爲中做出選擇:或者爲了集體的利益選擇誠實的,高尚的行爲,或者選擇不誠實的不道德的行爲,而這一切都得由孩子自己做出抉擇。幹壞事情,可以不費力氣,可是集體馬上就會說他是個幹壞事的孩子,表現出高尚的品德確實要難得多,但同學們會發現他的優點,而且給以好評。

手段; 一年級 :教師提倡學生攢錢集體訂一份兒童報紙並由維佳保管錢。

發現:教師觀察到維佳用了很大的勁兒才做到了對集體的錢分文不動,但他畢竟戰勝了各種各樣的誘惑而做到了這一點。

結果:錢保管的很好,分文不差。

二年級: 一個小男孩鋸上的幾根小鋸條不翼而飛,教師家訪剛好碰上維佳在鋸東西,教師什麼也沒有說,可是維佳卻十分窘迫,臉也紅了起來。

手段: 全班蒐集破銅爛鐵用賣得的錢買小鋸條。

發現:維佳乾的特別賣勁兒。他在將功補過。

結果:這件事情以後,不論是單獨或是和同學們一起留在工作室裏,都在沒有帶走過鋸條或是膠合板。夏季被派往看守同學的衣物也沒有一次辜負大家的信任。

分析:維佳如此高漲的勞動熱情難道單純是因爲他深刻地認識了自己的錯誤嗎?不是的,不完全如此。激發他勞動熱情的主要源泉是大家對他的信任,對他內心世界的體貼和關切。

三年級:維佳負責保管全班同學的彩色鉛筆,他十分細心。可是年級末的時候,又犯了錯誤,他從班級體的畫冊裏撕下了一張空白紙,用來畫了畫並掛在自己家。

分析:如果是別的孩子,或許可以取消其參加某次集體活動的資格。但是對維佳卻不能這樣做,因爲他的個人榮譽感還不是很強,很不牢固,公開的譴責只能使他遠離集體,打擊他進行思想鬥爭的積極性,而把這一積極性保持下來已經很不容易了。

手段:把維佳留在教室裏,教師不動聲色的善意的向他說明,這種行爲是不能允許的,在教師的誘導下維佳把撕下的那一頁重寫貼回到畫冊裏,爲此還畫了一幅美麗的圖畫作爲封面。最好得到老師的表揚。

結果:這次表揚更多地使維佳感到慚愧而不是喜悅。他滿臉通紅,教師最終得到了巨大獎賞,維佳撿到錢首先想到去尋找失主。

五年級:維佳又犯了一次嚴重的錯誤-偷了同班同學的冰鞋。當教師去家裏的時候,孩子哭了,主動坦白錯誤並請求不要把這件事告訴任何人。

分析:孩子已經認識到自己的行爲是錯誤的,但是對於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只停留在這一點上還遠遠不夠。

策略:對無意幹了壞事的兒童一律採取諒解的態度,這種態度深深地感動着他們具有自尊感,敏銳的心靈,並激發他們心靈深處堅決改正錯誤的積極性。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們不僅深爲自己所犯的錯誤後悔,而且還會以積極的行動來改正自己的錯誤。

手段:和其它少先隊員一起教小同學滑冰,面對小同學和冰刀難分難捨。自己如何做出決定

結果:把冰刀送給了小同學,並彼此建立了真摯深厚的友誼。在其過程中學會了感受別人,關懷別人,割捨自己利益爲他人着想的優秀品質。

善始善終:這件事情以後,一直到中學畢業以前,再也沒有發現維佳有過把別人東西據爲己有的念頭。這件事情以後的每一年裏教師都鼓勵維佳去做一些具有集體主義精神高尚的事情。鞏固加深良好道德觀念在孩子心中的分量。

在看完這個孩子整個轉變的過程時,那種對人性的期待,堅持,相信,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夠碰到這樣一些願意站在孩子角度着想,願意深入,體貼和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的教師。除此之外我們不得不相信一個具有良好道德風貌的集體能夠激發孩子內心這麼強烈的自尊感,榮譽感以至於將追求誠實,高尚積極的事情當作終身目標和準則。

《要相信孩子》讀後感4

相信每位老師都曾單獨批過學生吧,差不多都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景:學生低頭站立,默默地接受着老師的批評。老師怒氣沖天,越批評越有勁,全班同學都在看着,享受着這個孩子的無奈。有的幸災樂禍,有的無關緊要,有的隔岸觀火,有的心裏打着激靈……作爲此時此刻的孩子,倒有點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任你老師唾沫飛濺,任你老師怒火中燒。唉,此時此刻的教師,無不感到委屈:我是在用心教你,你爲什麼就要犯錯誤,爲什麼就偏要完不成作業?爲什麼……老師啊,自認爲善良的動機,往往是收不到預期的效果的。我也經常苦惱呀,爲什麼?爲什麼呢?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給了我很大的啓發,那裏告訴了我們答案。

記得在《要相信孩子》這書上有這樣一段話:“對學生的錯誤行爲採取一定的措施,進行具有說服力的批評,這些做法,乍看起來都是爲了把學生教育好,但是善良的動機,或者說僅僅靠善良的動機,未必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因爲,每對孩子進行一次批評,實際上就是讓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壞孩子、惡劣的孩子、十分討人嫌的孩子的印象。因此,我們從成年人的角度越認爲自己對某個學生的看法根據十足,恰如其分,就越會給兒童的心靈造成創傷,越會使兒童感到走投無路,無所適從,越會使本來缺乏經驗的兒童今後的行動更冒失,更輕率。”這段話給我的啓發很大。確實,我們不能用我們的思維去想孩子,把我們認爲好的東西強加給他們,一旦他們不接受或是做的不好,我們就生氣,罵他們,有時火氣一上來說的話其實是非常傷他們自尊的。所以說孩子是不能接受你的自認爲是善良的動機的做法,因爲他們本身並沒有這種積極的傾向。任你怎樣發火,他們都無動於衷,反而更反感,更要和你對着幹呢。知道了這些,我們就應該去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其實有哪個孩子不想老師喜歡呢?不想做好一切呢?可明明他們又管不住自己。所以我們老師就應該去引領他們認識怎樣做就是好的,怎樣做就是對的,去激起他們的自尊心,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給他們時間和機會,讓他們自己認識到,這才真的有用。不得不承認每個學生都有他的優點,也有他的缺點,我們做教師的就應該始終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始終堅信自己的學生“行”。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和長處,還要善於發現學生的每一個進步,加以肯定、加以強化,讓他樹立起自信。有了自信,學生在改正缺點時,就有了主動性,就有了動力。我們要採取賞識教育,因爲在賞識教育的環境中,學生自己相信自己能行,而且成爲一種定勢,就會成爲克服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阻力的強大動力。

“教師,甚至學校之所以對個別學生無能爲力,其原因並不在於學生是不可救藥的,而在於指導整個教育過程的方針是錯誤的。”書上的這句話很有道理。在平時的教學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成績差、紀律差的同學,我們稱之爲“後進生”。我們對待他們的態度是怎樣的呢?相信許多老師都是在批評多次後無奈的對他“置之不理”,甚至對他們產生厭惡感了吧。因爲我們認爲的好學生不是這樣的,他們不符合我們的要求,我們就把他們稱爲“後進生”,加之現在中國的教育還是注重升學率的,他們拖了我們教學上的後退,當然就是老師眼中的差學生了。可是,難道他們真的是無可救藥?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每個老師:“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因爲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只要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好的,有一顆關愛學生的心,理解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尊重學生,耐心引導,那麼每位學生都會綻放出他特有的風采。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寫的一些教育書籍後,我想了很多。作爲一名教師,我們肩負着這麼多孩子的未來,責任重大啊!所以我們真的應該樹立一個終生學習的觀念,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論基礎,用理論指導實踐,這樣才能成爲一名真正優秀的教師。

《要相信孩子》讀後感5

“教師,甚至學校之所以對個別學生無能爲力,其原因並不在於學生是不可救藥的,而在於指導整個教育過程的方針是錯誤的。教師往往只致力於糾正缺點,最多是預防缺點。經驗,更多的是痛苦的經驗使我相信,通過這種途徑是培養不出堅定的道德信念的。”

“對學生的錯誤行爲採取一定的措施,進行具有說服力的批評,這些做法,乍看起來都是爲了把學生教育好,但是善良的動機,或者說僅僅靠善良的動機,未必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因爲,每對孩子進行一次批評,實際上就是讓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壞孩子、惡劣的孩子、十分討人嫌的孩子的印象。因此,我們從成年人的角度越認爲自己對某個學生的看法根據十足,恰如其分,就越會給兒童的心靈造成創傷,越會使兒童感到走投無路,無所適從,越會使本來缺乏經驗的兒童今後的行動更冒失,更輕率。”

讀到這些文字時,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種情景:學生低頭站立,默默地接受着老師的批評。老師怒氣沖天,越批評越有勁,全班同學都在看着,享受着這個孩子的無奈。有的幸災樂禍,有的無關緊要,有的隔岸觀火,有的心裏打着激靈……作爲此時此刻的孩子,倒有點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任你老師唾沫飛濺,任你老師怒火中燒。唉,此時此刻的教師,無不感到委屈:我是在用心教你,你爲什麼就要犯錯誤,爲什麼就偏要完不成作業?爲什麼……老師啊,自認爲善良的動機,往往是收不到預期的效果的。因爲孩子是不能接受你的善良的,他們本身並沒有這種積極的傾向。任你怎樣發火,他們都無動於衷。

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去分析孩子的內心世界,去了解他們的心裏所思所想,去引領他們認識怎樣做就是好的,怎樣做就是對的,去激起他們的自尊心,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不信,你問問孩子們,誰又願意做得不好挨批呢?可明明他們又管不住自己。給他們時間和機會,讓他們自己認識到才行。

《要相信孩子》讀後感6

近段時間閱讀了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要相信孩子》這本書。從中見識到了“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要,理論知識的精湛,以及文筆的優美。這本書,給了我深刻的啓迪,也讓我感悟到很多東西。

“我們做教師的應該像果園的園丁精心地照看嫁接到野生植物上的果樹,愛護它的每一枝、每一葉那樣,愛護和保持孩子們身上的一切好品質。任何時候也不要急於去揭穿兒童的不好的、錯誤的地爲,不要急着把兒童的所有缺點公諸於衆,而應當讓兒童發揮內在的精神力量來克服自己的缺點。讓集體看到的首先是每個兒童的優點,這纔是育人的藝術所在。”這是蘇在《引導兒童自覺地改正錯誤》這篇文章裏的建議。他認爲,一開始就把孩子的缺點暴露於集體之中,這會讓孩子失去了做一位好孩子的積極性,而且嚴重地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創造條件去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讓他在不知不覺中讓思想品格得到昇華,如可以讓經常遲到的孩子當紀律委員;讓貪小便宜的孩子管理班集體的財物;讓不愛勞動的孩子負責課室的保潔等等。當他們的工作哪怕是有一點點小進步,教師也要及時真誠地表揚。通過這些措施,一步一步地把他們的小毛病糾正過來,這比對他們的錯誤進行無休止的批評和說教來得更加奏效。作爲一名班主任,我很認同這些觀點和做法,特別是對於那些平時就是這麼做的教師來說,應該會深深地從中體會到這其中的巨大作用。道理每個人都明白,重要的是如何持之以恆,並用在每個孩子身上。

在《要相信孩子》這本書裏,作者談到了這麼一個例子。一位女教師在教育一年級的孩子們要保持清潔時,發現一位小男孩的耳朵很髒。她就指着小男孩說:“大家看,格里沙的耳朵多麼髒!他沒有洗耳朵就來上學,這樣是不行的。”結果,第二天,小男孩雖然把耳朵洗得乾乾淨淨地來學校,但他從此卻變得非常緊張和膽怯,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他總覺得大家都在看他的耳朵。教師越責備他,他的情況就越糟糕。這位女教師根本不知道她已經傷害到了一個孩子的人格、自尊和自豪感,她的直接刺傷了兒童的心靈。讀到這些文字時,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種情景:學生低頭站立,默默地接受着老師的批評。老師怒氣沖天,越批評越有勁,全班同學都在看着,享受着這個孩子的無奈。有的幸災樂禍,有的無關緊要,有的隔岸觀火,有的心裏打着激靈……作爲此時此刻的孩子,倒有點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任你老師唾沫飛濺,任你老師怒火中燒。唉,此時此刻的教師,無不感到委屈:我是在好心提醒你,你爲什麼就要犯錯誤,爲什麼就不愛清潔呢?爲什麼……老師啊,自認爲善良的動機,往往是收不到預期的效果的。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去分析孩子的內心世界,去了解他們的心裏所思所想,去引領他們認識怎樣做就是好的,怎樣做就是對的,去激起他們的自尊心。後來男孩轉到別的班裏,表現卻一天比一天好,過去被那位女教師認爲沒有數學才能的他,恰巧在數學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才能。事實上,女老師完全可以採取另一種方式來教育孩子們保持清潔——叫大家看一看某個乾淨整潔的孩子,然後號召大家向好的榜樣學習,有意識地看格里沙一眼,用目光向格里沙示意。用通俗地話來解釋蘇的用意,就是要採取正面教育的方式,引導學生自覺地改正不良行爲和習慣。事實確實也會如此,比如,我在上課時,發現大部分孩子聽得很認真,可也有部分學生很隨意。這時,我會說,某某同學坐得真直,像小松樹一樣直。這麼一說,話音剛落,那幾個不認真的同學立刻就開始認真起來了。所以,以表揚代替批評,以榜樣爲示範,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以上引用的事例和我的工作實踐讓我深深地感受到當一名教師言行嚴謹的必要性,因爲很可能自己一句不恰當的語言,或者甚至是一個眼神,都有可能影響着孩子的一生。相反,如果孩子不僅知道而且體會到了教師對他個人的優點既注意到了,又很讚賞的話,那麼他就會盡一切努力變得更好。每一個孩子,沒有一個本質不好,也許他們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不管怎樣,我們一定不要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因爲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人格,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我們要保護好孩子們幼小而純潔的心靈,讓他們長大後成爲有自尊心的人。

《要相信孩子》讀後感7

初看到這本書,是被他的書名吸引。後來細細讀來,覺得裏面的內容也說得相當有道理。

《要相信孩子》是蘇聯教育家、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任校長期間的經驗總結。

書中這樣說到,“對學生的錯誤行爲採取一定的措施,進行具有說服力的批評,這些做法,乍看起來都是爲了把學生教育好,但是善良的動機,或者說僅僅靠善良的動機,未必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因爲,每對孩子進行一次批評,實際上就是讓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壞孩子、惡劣的孩子、十分討人嫌的孩子的印象。因此,我們從成年人的角度越認爲自己對某個學生的看法根據十足,恰如其分,就越會給兒童的心靈造成創傷,越會使兒童感到走投無路,無所適從,越會使本來缺乏經驗的兒童今後的行動更冒失,更輕率。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不應該挫傷他們的心靈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自尊心。

是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心,如果我們只是簡單粗暴的對待,不注意教育方式,放不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往往會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在教學中,我們不要帶着有色眼鏡去看學生:出類拔萃的學生我們偏愛,聰明聽話的學生我們喜歡,老實本分的學生我們接受,活潑好動的學生我們忍受,就是又“笨”又“懶”的我們也不能一提起就怒火中燒、大動肝火,也許換個角度去看去想,會有意外的收穫和發現,畢竟大千世界需要的是千姿百態、萬紫千紅!我們老師就要有博大的胸襟,用全面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學生,寬容每一個學生的優劣、長短,相信他們一定會從幼稚走向成熟!

《要相信孩子》讀後感8

近段時間閱讀了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要相信孩子》這本書。其實在以前也讀過這本書,只不過讀得不如這次的細緻。這本書,給了我深刻的啓迪,也讓我感悟到很多東西。

“我們做教師的應該像果園的園丁精心地照看嫁接到野生植物上的果樹,愛護它的每一枝、每一葉那樣,愛護和保持孩子們身上的一切好品質。任何時候也不要急於去揭穿兒童的不好的、錯誤的地爲,不要急着把兒童的所有缺點公諸於衆,而應當讓兒童發揮內在的精神力量來克服自己的缺點。讓集體看到的首先是每個兒童的優點,這纔是育人的藝術所在。”這是蘇在《引導兒童自覺地改正錯誤》這篇文章裏的建議。他認爲,一開始就把孩子的缺點暴露於集體之中,這會讓孩子失去了做一位好孩子的積極性,而且嚴重地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創造條件去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讓他在不知不覺中讓思想品格得到昇華,如可以讓經常遲到的孩子當紀律委員;讓貪小便宜的孩子管理班集體的財物;讓不愛勞動的孩子負責課室的保潔;等等。當他們的工作哪怕是有一點點小進步,教師也要及時真誠地表揚。通過這些措施,一步一步地把他們的小毛病糾正過來。這比對他們的錯誤進行無休止的批評和說教來得更加奏效。作爲一名班主任,我很認同這些觀點和做法。特別是對於那些平時就是這麼做的教師來說,應該會深深地從中體會到這其中的巨大作用。道理每個人都明白,重要的是如何持之以恆,並用在每個孩子身上。

在《要相信孩子》這本書裏,作者談到了這麼一個例子。一位女教師在教育一年級的孩子們要保持清潔時,發現一位小男孩的耳朵很髒。她就指着小男孩說:“大家看,格里沙的耳朵多麼髒!他沒有洗耳朵就來上學,這樣是不行的。”結果,第二天,小男孩雖然把耳朵洗得乾乾淨淨地來學校,但他從此卻變得非常緊張和膽怯,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他總覺得大家都在看他的耳朵。教師越責備他,他的情況就越糟糕。這位女教師根本不知道她已經傷害到了一個孩子的人格、自尊和自豪感,她的直接刺傷了兒童的心靈。後來男孩轉到別的班裏,表現卻一天比一天好,過去被那位女教師認爲沒有數學才能的他,恰巧在數學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才能。事實上,女老師完全可以採取另一種方式來教育孩子們保持清潔——叫大家看一看某個乾淨整潔的孩子,然後號召大家向好的榜樣學習,有意識地看格里沙一眼,用目光向格里沙示意。用通俗地話來解釋蘇的用意,就是要採取正面教育的方式,引導學生自覺地改正不良行爲和習慣。事實確實也會如此。比如,做眼保健操時,我班有的學生做得很認真,可也有部分學生很隨便。這時,我會說,某某同學做得真認真,這麼一說,話音剛落,那幾個不認真的同學立刻就開始認真起來了。所以,以表揚代替批評,以榜樣爲示範,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以上引用的事例和我的工作實踐讓我深深地感受到當一名教師言行嚴謹的必要性,因爲很可能自己一句不恰當的語言,或者甚至是一個眼神,都有可能影響着孩子的一生。相反,如果孩子不僅知道而且體會到了教師對他個人的優點既注意到了,又很讚賞的話,那麼他就會盡一切努力變得更好。我曾經對家長和其它科任教師說過,我們的孩子,沒有一個本質不好,也許他們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不管怎樣,我們一定不要傷害他們的自尊心。或許他從啓聰學校畢業時,甚至還不會很工整地寫自己的名字,不會計算2+3,但他有自己的人格,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我們要保護好孩子們幼小而純潔的心靈,讓他們長大後成爲有自尊心的人。

《要相信孩子》讀後感9

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同課異構”、“同書異讀”等活動。最近學校給每位教師購買了蘇霍姆林的《要相信孩子》一書,我認真閱讀了其中的.篇章,感受頗深。

我個人認爲,《要相信孩子》這本書是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獻給我們所有老師的一份珍貴的禮物。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

在《要相信孩子》這本書裏,作者談到了這麼一個例子。一位女教師在教育一年級的孩子們要保持清潔時,發現一位小男孩的耳朵很髒。她就指着小男孩說:“大家看,格里沙的耳朵多麼髒!他沒有洗耳朵就來上學,這樣是不行的。”結果,第二天,小男孩雖然把耳朵洗得乾乾淨淨地來學校,但他從此卻變得非常緊張和膽怯,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他總覺得大家都在看他的耳朵。教師越責備他,他的情況就越糟糕。這位女教師根本不知道她已經傷害到了一個孩子的人格、自尊和自豪感,她的直接刺傷了兒童的心靈。後來男孩轉到別的班裏,表現卻一天比一天好,過去被那位女教師認爲沒有數學才能的他,恰巧在數學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才能。事實上,女老師完全可以採取另一種方式來教育孩子們保持清潔——叫大家看一看某個乾淨整潔的孩子,然後號召大家向好的榜樣學習,有意識地看格里沙一眼,用目光向格里沙示意。用通俗地話來解釋蘇的用意,就是要採取正面教育的方式,引導學生自覺地改正不良行爲和習慣。事實確實也會如此。比如,做眼保健操時,我班有的學生做得很認真,可也有部分學生很隨便。這時,我會說,某某同學做得真認真,這麼一說,話音剛落,那幾個不認真的同學立刻就開始認真起來了。所以,以表揚代替批評,以榜樣爲示範,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再如《教師要善於發現每一個孩子的特長》這節中作者認爲孩子們往往是先在那些能夠充分發揮其才能,顯示其力量的領域裏做出成績,然後從這些領域裏渉取精神力量來克服自己某方面的弱點。因此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和最好的東西,就成了我們老師的首要任務。作爲一名教師我們的卻不應該總是盯住學生的缺點,總希望用盡一切辦法去讓他們改正,也許我們更應該做的是不斷的去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取長補短。在一次學校的有關教育問題的座談上也有一名老師曾經提出過這樣的問題,說是在自己的班上剛轉進來一位學生,學習成績中下游,但是細心觀察這名學生,她非常勤勞,熱心。在打掃衛生時總是能把最累最髒的活往自己身上抗,在平時在活動和比賽中非常樂於幫助別人,而且她的體育成績是班裏的佼佼者。我們這位細心的老師從不同的領域去發現學生的亮點,爲自己更好的教育埋下了亮麗的一筆。反思自己在教學中,經常因爲學生出現的問題而失去對自己的信心,對學生的信心真是不應該。勇於面對問題,尋找解決的問題的方法纔是一個教師真正應該做的事。

作爲一名教師我深深地感受到言行嚴謹的必要性,因爲可能自己一句恰當的語言,或者是一個眼神,一句鼓勵,都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尤其是對待學生的錯誤行爲是的言行措施。因此我覺的書中提到的關於對待學生的錯誤行爲處理的觀點我覺得非常有道理,作者認爲對學生的錯誤行爲採取一定的措施,進行具有說服裏的批評,這些做法,咋看起來都是爲了把學生教育好,但是善良的動機,或者說僅僅靠善良的動機,未必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因爲,每隊孩子進行一次評判,實際上就是讓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壞孩子、惡劣的孩子的印象。因此,我們從未成年人的角度越認爲自己對某個學生的看法根據十足,恰如其分,就越會給兒童的心靈造成創傷,越會使本來缺乏經驗的兒童今後的行爲更冒失,輕率。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不應該挫傷他們的心靈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自尊心。是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尊心且非常的脆弱,而兒童的自尊心更是尤爲的脆弱,如果在教育中我們不注意教育的方式,一味的批評,往往會對孩子脆弱的心造成傷害。

作爲一名老師要學會用發展和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多角度、多層面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多一把尺子就能量出一批好學生,相信學生一定能做的更好。

《要相信孩子》讀後感10

“教師,甚至學校之所以對個別學生無能爲力,其原因並不在於學生是不可救藥的,而在於指導整個教育過程的方針是錯誤的。教師往往只致力於糾正缺點,最多是預防缺點。經驗,更多的是痛苦的經驗使我相信,通過這種途徑是培養不出堅定的道德信念的。”“對學生的錯誤行爲採取一定的措施,進行具有說服力的批評,這些做法,乍看起來都是爲了把學生教育好,但是善良的動機,或者說僅僅靠善良的動機,未必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因爲,每對孩子進行一次批評,實際上就是讓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壞孩子、惡劣的孩子、十分討人嫌的孩子的印象。因此,我們從成年人的角度越認爲自己對某個學生的看法根據十足,恰如其分,就越會給兒童的心靈造成創傷,越會使兒童感到走投無路,無所適從,越會使本來缺乏經驗的兒童今後的行動更冒失,更輕率。”讀到這些文字時,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種情景:學生低頭站立,默默地接受着老師的批評。老師怒氣沖天,越批評越有勁,全班同學都在看着,享受着這個孩子的無奈。有的幸災樂禍,有的無關緊要,有的隔岸觀火,有的心裏打着激靈。。。。。。作爲此時此刻的孩子,倒有點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任你老師唾沫飛濺,任你老師怒火中燒。唉,此時此刻的教師,無不感到委屈:我是在用心教你,你爲什麼就要犯錯誤,爲什麼就偏要完不成作業?爲什麼。。。。。。老師啊,自認爲善良的動機,往往是收不到預期的效果的。因爲孩子是不能接受你的善良的,他們本身並沒有這種積極的傾向。任你怎樣發火,他們都無動於衷。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去分析孩子的內心世界,去了解他們的心裏所思所想,去引領他們認識怎樣做就是好的,怎樣做就是對的,去激起他們的自尊心,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不信,你問問孩子們,誰又願意做得不好挨批呢?可明明他們又管不住自己。給他們時間和機會,讓他們自己認識到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