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中庸》讀後感範文5篇

《中庸》讀後感範文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2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庸》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庸》讀後感範文5篇

  《中庸》讀後感範文篇1

做生意,是爲了求利,求利就很難做到不報怨。進貨求人家優惠,人家不優惠,抱怨了;賣貨求人家買,人家不買了,抱怨了。有怨,心氣就不順,心氣不順,做事也很難順遂。因此,我們要時常修心養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那麼如何修身養性以無怨呢?首先我們要找到產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個字:求。因爲有“求”而不得纔會生怨。求天保佐不順遂,求人施助不順遂,便產生了怨,怨天尤人。因此,《中庸》說,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意思是說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處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別人,這樣便無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於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能正己則無怨。

在其位謀其職,則無怨。人最大的怨來自於自身所處地位和環境。人們總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則怨氣常生。常言道,人比人氣死人,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於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生平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願者,怨也。君子無願,故自在自得。

其三,失敗導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抱怨解決不了問題和困難,要解決問題和困難必須“反求諸其身”,要反省、總結失敗的原因,然後再接再勵。所以孔子說: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意思是說沒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原因,不能怨靶心不夠大不夠近。這裏也有一個“求”字,求自己也會有怨生,怨自己太笨。所以人一定要中正,也就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態,反省認識自己的不足,然後彌補不足再接再勵,不怨天不尤人。

  《中庸》讀後感範文篇2

近來讀《中庸》,書中的一些觀點我很贊同,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知恥近乎勇”“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現代專家的譯文,感覺我們古人真不簡單。原來我的印象中,古文經典無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間,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經過世事的浸潤,閱覽人事的滄桑,再細細品味古文經典,感覺自己先前的認識是多麼的膚淺和粗陋,多麼的不合時宜。系統地閱讀過《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對古文經典有了粗淺的認識,彷彿脫胎換骨似的,對古文經典有了全新的認識,即使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他們文章中的觀點仍不過時,因爲古人、今人及將來的人,心性是一樣的,對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則都有相通之處,不管時事如何變遷,作爲生命主體的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什麼時代都有共性。

爲什麼四書能傳承不息?讀完《中庸》過後,我算有了一點領悟,因爲它們是中華文明的傳承,更因爲它們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歷風風雨雨,經歲月的沉澱,而歷久彌新,不會過時,就看你用什麼眼光去讀了。

  《中庸》讀後感範文篇3

《中庸》這本經典,也是源出《禮記》,相傳爲子思所作。由程氏兄弟推崇,朱熹作《中庸集註》而顯著於世,“以續夫千載不傳之緒”。

《集註》開篇便是程子對於篇名的解釋,“不偏謂之中,不易謂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以定理解庸者,頗爲少見。是以朱子詳之曰“庸,平常也”。平常之意,似與英文general可以互釋,可釋爲一般,也可釋爲普遍。又《康熙字典》庸有“和也”之解,與篇中“執中守正,折中至和”相通。私以爲先賢用字,未必只取一端。中庸之意,當可解爲不偏不倚、執中至和之普遍道理。至此與程子定理之意差可相類。

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內在的道德素質,從而使社會可以達到太平和諧的一套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庸之道在中國千餘年來成爲一種處事哲學,但是到了當代好像出現了偏差,這恐怕跟用字習慣是有相當關係的。當代的“庸”字,主要使用的含義之一是由平常引出的.略帶貶義的平庸之意。所以很多人會下意識地把中庸也歸結到不作爲上來,這就跟原意相去甚遠了。

中庸講的不偏不倚、誠其意,可以從下面這句來理解。“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鍬,行乎夷鍬,素患難,行乎患難。”此處告訴我們,要守好本分,說合適自己德行和身份的話,做合適德行和身份的事,進而才能達到和諧的狀態。“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德不配位,或者位不配德都是不適合行事的。所以詩中有言明哲保身,這個詞本來也不是貶義的。身處逆境想要進取的時候更要考慮如何智取,以四兩來搏千斤,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收穫,不能一味蠻幹。

而如果把中庸理解爲不作爲,這也跟儒家的本意是相悖了。篇中講到“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是告訴我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並非像俚語所說“在哪裏跌倒,就在哪裏躺下”,是有進取的。接着又云,“故爲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很明顯地講到“爲”和“修”,這兩個字都是主動性的詞語,是積極的、向上的。再擴展到其他儒家經典來講,我們熟知的“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便是告訴我們當學習有了餘力的時候可以出仕,當官有餘力的時候可以致學。《大學》中也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古今無數能人志士修身進取的思想基礎。

上面這些儒家思想是前人爲了着重講述而劃分的幾個方面或者說幾個階段,各有所側重。所以我們理解中庸的時候,應該看完整,不能只靠隻言片語根據當代對字的理解而去曲解古人的本意。“窺一斑而知全豹”不是任何時候都行得通的。

  《中庸》讀後感範文篇4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它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修,修道之謂教”的性、道、教三者爲根本,深入闡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敗的智慧根本”、“誠於中,信於外”、“君子當慎獨中立”、“仁者愛人,仁者無敵”、“誠則明,明則誠”、“和爲貴,不自棄”六個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論。

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爲字難認,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難理解。而以前讀《大學》,有很多生僻的古漢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還是堅持晨讀,並查閱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現在,回過頭來,感覺收穫還是不小的。

關於“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以“誠”和“中”爲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那是一種瞬間綻現的文采。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

忠恕寬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之一。這一原則要求我們將心比心、互相諒解、互相關心、互不損害、忠恕寬容、體仁而行、並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誠無息”、“內省慎獨”、“隱惡揚善”、“執其兩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對於現代社會的人們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確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着非同尋常的現實意義,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髮育,生生不息。“道”源於本身,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麼人或者什麼事,不論今後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全書體例清晰,點評得當,寓意深刻,除了摘錄原文之外,還附有白話註解,並在“細讀慢品”這一板塊中擷取大量與現代社會人們生活息息相關、聯繫緊密的故事、寓言、實例等內容,結合本節所闡述的思想,帶領我們細細品味《中庸》中所蘊含的人生智慧、處世之道。

可是,要達到“至誠”的境界又談何容易呀!特別是我們今天的經濟化市場化的社會,達到“至誠”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歸根結底一個“貪”字。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

總之,讀過中庸之後,於爲人於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中庸》讀後感範文篇5

《中庸》是我國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該書講述儒家關於修身、治國、處世等方面的倫理道德思想,要求人們按照這些道德規範和原則,調節個人的思想和言行,做到不偏不頗,無過無不及。“凡是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的做事原則對於指導我們的言行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教育的發展已呈日新月異之勢。教材在不斷更新,每間隔一段時間就會增加一些與科技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教學內容;教育思想也在不斷更新,科技創新的新世紀要求培養與時俱進具有創新素質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必須徹底轉變教育觀念,變以前的“滿堂灌”爲現在的啓發式教學;學生的視野在信息化時代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成年人不會的事情他們能駕輕就熟。幾千年前的古人尚且知道“準備”的重要性,無論言行只要事前準備充分,就會立於不敗之地。作爲一個受國家培養多年的教育工作者,要想圓滿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唯有“準備”才無愧於國家,無愧於人民,無愧於祖國的下一代。

教師的“準備”無非兩個方面,一是思想的準備,二是行動的準備。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學生成績的好壞通過一兩次考試便能分出高低,但教育質量的優劣卻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檢驗,融入社會後他(她)能否創新就是檢驗的標準。教師教出一個分數較高的學生比較容易,但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卻相對困難。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教師的職責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給學生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交給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有了這樣的思想認識,行動的準備纔有目標和方向。更新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是教師首要的工作。

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時刻關注外部的教育動向,重視研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探討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怎樣體現;更新知識儲備更是教師工作的重心。教師與學生是一桶水與一碗水之間的關係。教師的知識不僅要寬泛,而且要有深度。農村學校存在既超編又缺人的突出矛盾主要原因是教師的知識面太窄,影響了學校的發展及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談到深度,我們的教師又常會遇到這樣的尷尬事,如果學生詢問下一個學段或者是科技前沿的相關知識,我們往往會以“我講了你也聽不懂”加以搪塞,這樣的回答對學生的傷害有多深我們思考過嗎?

爲了學校的發展,爲了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爲了我們教育教學的遊刃有餘,我們必須制定終身學習計劃,像久旱逢甘雨一樣堅持學習;在新的教育形勢下研究學生顯得尤爲重要。不僅要研究學生成長的環境,而且要研究學生的心理,對一班學生按照不同情況進行分類,並依據先進的教育理論和實際情況進行因材施教。

中庸的思想給了我啓迪,同時也給了我力量。亡羊補牢從現在開始進行知識儲備將成爲我工作中的又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