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莽原碎筆》有感大綱

讀《莽原碎筆》有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案頭一直放着厚厚的一疊《莽原碎筆》文稿,沒事時,我總要心平氣和地翻一翻,細細地,像品着一碗故鄉的蒲公英茶,淡淡的香裏,泛着淺淺的苦。

讀《莽原碎筆》有感

這就是青年作家劉增峯的夢裏故鄉麼?

怎麼會與我夢中的賒店如此親近,如此情深意切而一言難盡啊!

我增峯一樣,來自貧苦的農村鄉下,父母都是地地道道老實巴交成年靠刨土爲生的農民。而且,祖上都沒出想過高官厚祿的人物。二十歲前的日子,就是在這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歲月度過的。

上學時,都因爲酷愛文學喜歡寫作而嚴重偏科,沒少遭遇老師和班裏尖子生們的的白眼,天生的叛逆使我們都或多或少地產生了自卑情緒。

但因爲心裏藏着一個不爲人知的夢,所以在叛逆與自卑的陰影下,還透露着自負的鋒芒。都是在十八、九歲得時候,背井離鄉來到飛紅流綠的大都市,幻想着幸運之神的光臨——通過自我奮鬥,改變人生命運。

哪知江湖竟如此複雜,涉世不深的我們,常常是四處碰壁。

淚水,常常是在眼裏打轉,卻就是不讓留出來。因爲,我們已經成了精神上無家可歸的孩子了。

就此罷休,卷着鋪蓋回家吧,又怕村人的嘲弄;繼續堅持戰鬥吧,大都市人才濟濟,實在熱鬧得厲害,常常是欲哭無淚不知所措。

於是,在一個個風雨漂泊的日子,唯有靠文字充實着不安的靈魂。寫作,儼然成了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

這個時候,故鄉已經成了我們生活和生命中特殊而溫暖的符號。

故鄉的溫暖使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都熱血澎湃,像火力十足的車輪,拼命向前。

我知道,他的父親和我的父親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村漢子,是那種“寧可自己多吃虧,也不願意占人家的一丁點小便宜”。尤其是,他在《父親,我前進中的燈塔》中的情感表白,字字撥動着我的心絃——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語言引人共鳴?

我想,他一定是寫出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心聲,寫出了我們父輩這一生無法言表的苦難。而且,他們身上呈現的和經歷過的苦難,我們還在艱難地突破。

“苦難的歲月,苦難的父親,如今我也在西安工作了,每個週末回家,發現父親依然在地裏忙碌着,父親啊你像一棵樹一樣把根深深地紮在了土地裏,看着老父親在地裏踉踉蹌蹌的身影,我的眼淚簌簌滾落而下…… ”這樣的語言,這樣的情感傾瀉,如果內心沒有積存強大的愛,深沉的情,是無法寫出的。

兒女是父母的延續,“父親雖然老了,但是他一直是我茫茫黑夜中前進的一盞燈塔,指亮我走向遠方。”

鄉村啊鄉村,就是這樣的博大厚重,不僅給了是我們安身立命之地,也給了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激情。儘管世事變遷,我們在大時代的變遷中四處流浪,而父母和我們的鄉村卻是我們永遠割不斷的情結。因此,我在《莽原碎筆》這本集子裏,就特別喜歡劉增峯先生寫故鄉的這些文字。

這些文字,說不上唯美,但情真意切,樸實耐讀。一如鄉野田埂上的一朵蒲公英,雖非名花大草,但耐看治病(蒲公英有敗火清熱之功效)。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曾說:“故鄉對我來說是一個久遠的夢境,是一種傷感的情緒,是一種精神的寄託,也是一個逃避現實的巢穴。那個地方會永遠存在下去,但我的精神卻註定了會飄來飄去。”

大概,《莽原碎筆》寫的就是這種情結。那些文字,真實地記錄着故鄉的春秋與冬夏,展示着作者的廣闊視角和悲憫情懷,瀟瀟灑灑,安安靜靜,像故鄉河道里被歲月打磨後留下點斑斑貝殼,我們這些流浪在外的孩子,在夢裏的彼岸追逐,有幸撿拾。而且,從這些被人遺忘的貝殼裏,採摘了一顆顆美麗的珍珠。現在,劉增峯用手中的筆,把這些珍珠般的文字串起來,故作獻給家鄉最珍貴的禮物吧!

在這裏,我是多麼希望我們的父老鄉親,我們的朋友和後代,能夠通過些點點光芒,看到故鄉的背影之外,是那一顆顆火熱而跳動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