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斷裂有感

讀斷裂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3W 次

著名社會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是我素所尊崇的學者之一,關於當代中國社會及中國現代化等方面的研究,先生都提出了許多具有原創性的觀點、概念和理論,《斷裂》讀後感。先生的大作《斷裂》約3年前就已經拜讀過了,那是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使我更深入地認識了這個國家、這個社會和這個時代。不過我並不完全贊同孫教授的觀點,卻一直也沒有把自己的一點想法形諸文字。

讀斷裂有感

中國農村和中國城市,在發展程度上,可以說是“斷裂”了。可是城鄉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又怎能輕易斬斷?孫教授在書中提出了一個觀點:城市對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少,對農村的依賴也越來越小;而另一方面,農民的購買力低下,故城市生產的`許多商品無法銷往農村。從而造成城鄉二元社會處於“斷裂”的狀態(原因之一)。孫教授的這一觀點委實值得商榷。農民工這一帶有中國特色的詞彙就是城鄉關聯的明證之一。

儘管絕大多數的農民工在城市幹着最苦最累的活兒,但他們歷經層層盤剝所得的血汗錢足以讓他們產生相對滿足感了,他們覺得自己比以前過得好了(他們也只是以“以前”爲參照,而不是以市民爲參考羣體,因爲他們在今生今世,幾乎沒有想過自己能成爲一個“城裏人”)。他們容易滿足,善於認命,缺乏權利意識,幾乎沒有什麼相對剝奪感(這點不同於“下崗工人”),這倒也不會引起社會動盪。

而他們所掙得的那點錢在城鄉卻具有不同的購買力——那些錢或者差不多可以紓解家庭的經濟困難,或者提高生活水平。而如何提高生活水平呢?——消費產於城市的商品!電話、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在農村(至少在我的家鄉)不算是很稀奇的家當了。所以不能說太多的城市商品在農村沒有市場,不能說農民購買力極低,購買力的高低是個相對的概念。然而這是否證明了中國的發達呢?我們還要看到硬幣的另一面——城市生產的假冒僞劣產品在農村的盛行,這很大程度上因爲農民缺乏識別能力,其次農民對某些“正品”又實在捨不得花錢。而這些僞劣產品都是算入我們每年那可觀的經濟增長率的(我很懷疑這種表面上的繁榮能經得住多久的考驗)!

而廣闊的中國農村或許已成爲中國的假冒僞劣商品的最大市場!這是一個存在着巨大剪刀差的商品市場。在這個意義上,中國農村幾乎就是中國城市的“殖民地”。回想近代歐洲國家,在經濟起飛的時候往往有着廣闊的殖民地作爲其商品市場的。中國經濟,很大程度上通過出口技術含量低的廉價商品賺取外匯,而把僞劣商品大量銷往自己國家的農村(當然也有城市),這實在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正道”!對於假冒僞劣產品,我是深有體會的。家裏的洗衣粉和香皂很多沒有泡沫,牙膏裏面摻着沙子......小孩子都喜歡吃糖,我小時候也是,但覺得那時候的糖味道特好。而現在,在家裏我再也不敢吃糖了,很多糖明顯的有怪味。所以,我並不贊同先生的那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