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喪鐘爲誰而鳴讀後感

喪鐘爲誰而鳴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3W 次

喪鐘爲誰而鳴讀後感1

這本書其實我還是剛剛開始看的,不過我決定先寫一些東西,然後不再記錄這本書的讀後感了,因爲這本書的題目有點不大適合這個愉快的節日。

喪鐘爲誰而鳴讀後感

“誰都不是一座孤島,自成一體。每個人都是那廣袤大陸的一部分。如果有一塊泥土被海水沖走,歐洲就會減少一點;如同一座山岬,也如同你發朋友和你自己。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有所缺損,因爲我與人類難解難分。所以,千萬不要去打聽喪鐘爲誰而鳴,喪鐘爲你而鳴。”約翰·唐思的這個美國玄學派詩人,所說的這個詩句是這麼的有哲理。

這是書開始的一篇引言,說得很好。不要打聽喪鐘爲誰而鳴,其實喪鐘就是爲你自己而鳴的!在這樣的時候,是不適合談論這樣悲觀的東西的,所以我就記下這一篇哲理就算了。西班牙的內戰,什麼炸橋的事情我不喜歡,我也沒有多少的興趣。海明威的這部書我會看完的,具體寫些什麼東西自己去看原著。

我希望自己過着與世無爭的日子,也不想自己有着過多的壓力,可惜都是事與願違的,我的生活壓力重重,在這除夕之夜,那些歌舞昇平我看着都具有很多的諷刺。溫州這個地方,現在不是什麼天堂,其實就算是天堂也不見得有人喜歡去。而外界的紛紛擾擾,我也是不大喜歡去知道。

過年了,還是說一點開心的事情了。20xx年,沒有跑路的人都算是比較成功的了,而20xx年的農曆春節,多少都是一個新的的開始,什麼事情都可以從頭來過。那麼就忘記昨日的種種不如意,開始新的一年的計劃,展望一下自己心中的美好未來。

我希望自己的20xx年,可以從這個困境中走出來!

喪鐘爲誰而鳴讀後感2

一九三六年初秋到一九三九年春的西班牙內戰早已成爲歷史陳跡,今天已不大爲人們所提及。然而它實際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線的序幕,是全世界進步力量和德意法西斯政權之間的第一次較量。由於種種複雜的歷史原因,進步力量在這場鬥爭中失敗了。以文學形式來反映這一頁歷史的作品爲數不多,而今天尚被人推崇、文學閱讀的恐怕就只有這一部《喪鐘爲誰而鳴》了。

這是海明威篇幅最大的一部小說,但全書情節侷限於三天之內(一九三七年五月底一個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二上午),寫得緊湊非凡。

海明威發揮他獨特的敘事藝術,以細緻入微的動作描寫及豐富多彩的對白,緊緊環繞着羅伯特·喬丹的行動,一氣呵成地把這故事講到底,同時插入了大段大段的內心獨白及回憶,使這個主人公的形象非常豐滿……

喪鐘爲誰而鳴讀後感3

當我讀完《喪鐘爲誰而鳴》時,我心裏有太多的感慨。

這部小說描寫了西班牙戰時活躍在敵後的一支游擊隊奮不顧身、英勇鬥爭的事蹟。主人公羅伯特。喬丹是美國志願軍,在西班牙內戰中作戰。他被派往賽戈維亞附近的山裏,與當地的游擊隊配合,炸燬一座重要的橋,市政府軍可以從容前進。他在游擊隊的山洞裏過了三天三夜,等着他的是死亡,因爲他料想自己不會生還。在此之間,他與游擊隊隊員建立起了友誼,共同克服了許多苦難。他出色的完成了任務,但不幸受了傷。

讀完《喪鐘爲誰而鳴》,我若有所思,這部小說中的場景並不大,然而卻表現出史詩般的氣質,小說人物的生與死、愛與恨、?林的寧靜與陣地戰火,逃亡與留守,現實與回憶,有機的穿插對應,形成了一幅宏大壯觀的人生圖景,不僅從視覺上色彩斑斕,從感受上同樣震撼心靈。

海明威在作品中引用約翰。多恩的一段話,使主題昇華,戰爭雖然結束了,但著作永存,評論家多羅西。帕克再度到這部小說後,欣喜若狂:“這部小說使用智慧寫成的.,讀之使人心靈淨化,頭腦清醒。這本書使用悟性寫成的,讀之喚起人的同情憐憫,撕心裂肺。”海明威不僅嫺熟地運用了寫作技巧,還表達了深邃的思想內涵。

喪鐘爲誰而鳴讀後感4

週日的一天光景下來,我是足不出戶的那一種,儘管校園裏這陽春三月的景象是美不勝收,但我還是更貪戀室內的恆溫,更能給人一種安妥的感覺,晚上睡的比較晚,好像已經習慣要在十一點到十二點之間睡纔會好好的睡着。

我不知道自己爲什麼會做那樣一個夢,關於自己的死亡。

夢中的我不知道自己的年歲,但可以明確是比現實中的我要大,但模樣還是沒變,奇怪的是外婆的年歲和模樣都還和現實中的一樣,我們不知道從哪裏得知,我的生命只能走到六十八歲,並且我們相信這是千真萬確的,可我並沒有得什麼重病,當我得知這一點時,我也並沒有傷痛欲絕,替而代之的只是在內心裏拼命的感慨生命之短暫,在這一生,我似乎是一無所獲。

夢裏的我已離死期不遠,外婆決定把我埋在外婆家隔壁的舅舅家旁邊,那裏有條巷子,原先是很乾淨的,我和夥伴們小時候經常在那裏玩耍,後來生了好多莫名奇妙的垃圾,我們也不知道從何而來。

外婆說:“就埋在這裏吧!我們可以天天陪着你,省得你孤單,受欺負,”夢中的外婆哭了好幾個來來回回,走路時拖着沉重的步子,看我的眼神裏充滿了悲傷,一遍又一遍的用手撫摸着我的臉頰,我知道,外婆是極捨不得我的,我和外婆合力在那巷子口挖了個小洞,弄了個墓碑,無字碑,外婆說她以後不會和任何人說這是誰誰誰,裏面要弄整齊、乾淨,這樣我死後才能舒適的待在在裏面。

我走進屋子拿鏟的時候,我在心裏告訴自己,我要堅強,我要笑着把自己的墳墓弄好。

夢到這裏就結束了,夢裏的我面對死亡很平靜,只有外婆一直陪伴着我。

我不知道這樣的夢代表什麼,或者說能說明什麼,對於這個夢,我不想深究,夢只是一個夢,對待這種夢最好方法就是把它作爲一個聽聞來的好故事就好。

可是,我想,這也許是我目前爲止做的第二個可以銘記一生的夢,第一個是我讀初一的時候做的,我夢見我比現實中的我要小,媽媽比現實中要老好多,頭髮基本上都掉光了,走路微微顫顫,她走進我們宿舍,像小時候一樣幫我穿衣服,溫柔的看着我,並對我說:“以後你要好好照顧自己,好好學習,要聽話,”我看着媽媽蒼老的臉,揪心般的疼,疼着疼着,我忽然就驚醒了,便是一場無眠。

我記得,那幾天,我一直惦念着媽媽,直到她打電話回來,我知道她安好,激動的就快要掉下眼淚,心裏那塊懸着的大石頭才落下里,這兩個夢都是講訴着生命的盡頭,一直相互陪伴着的人,一個是媽媽,一個是外婆。

在我的意識裏,家人的重要程度遠比自己,我希望我所有的家人都能夠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死亡並不可怕,出身是一場最明確的旅行,死亡何嘗不是一種出發,我覺的這講的死亡的對象是具有範圍的,這範圍永遠包含不了家人,卻可以是自己,而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或者說曾有過家人。

到此,我突然想到一句話,千萬不必去打聽喪鐘爲誰而鳴,喪鐘爲你而鳴。

喪鐘爲誰而鳴讀後感5

這本書的評論是不是很難寫?那麼多條評論裏沒看到幾篇是跟內容有沾邊的。對西班牙內戰我瞭解並不多。短短三天裏的故事,中譯本洋洋灑灑四十萬字。也可以說是主人公羅伯特·喬丹——一個思想複雜的青年知識分子在三天裏的心靈軌跡。生與死的問題,愛情與戰鬥職責的矛盾,道德倫理與嚴酷現實的矛盾交織在一起。

你反對一切殺人的行爲,可你既殺過人,而且還要繼續殺人。因爲要打勝仗就必須多殺敵人。

雙方都在屠殺,游擊隊員絞死長槍黨,法西斯分子血洗擁護社會黨的村莊。爲了自由,尊嚴和所有人都有工作而不致捱餓的權利,我們對他們也幹下了令人髮指的暴行,“但那是因爲我們缺乏教養,不知道該怎麼辦,而他們是蓄意地、深思熟慮地幹着。”游擊隊員們射擊,投擲手榴彈,炸火車。可是殺掉的人有幾個是真正的法西斯分子?那些鐵桿兒長槍黨們都躲在後方屠殺平民。而在戰壕裏向我們瞄準的是和我們一樣的窮人。聯合政府內部也是成分複雜,鬥爭重重,軍隊缺少武器裝備,指揮不暢。有着種種官僚主義,工作無能。黨內的清洗鬥爭連在國際縱隊裏也難逃一劫。內部還有第五縱隊活動。奧威爾當年志願參加西班牙內戰,身負重傷後回國,還有他的同志因爲政見不同要追殺他。

儘管這樣,爲了所擁護的一切,爲了這種感情以及這種必要性*,你還是參加戰鬥,爲你接受的教育中所提到的新世界而戰鬥。然而,有誰能像青年牧師和軍人始終保持着忠誠?是我們蛻變了,還是世界並不是我們原先想象的那樣?根本沒有完美的事業,以前沒有,今後也不會有。

我們意識到這一點,但我們並不能心灰意冷,就此投降,還是要接着進攻,繼續殺人。因爲不這樣幹戰爭就要失敗。那些行不通的混蛋命令明明會奪去你的命,你也只能去豁出命來堅決執行。是啊,誰也沒權奪取別人的生命,可不這樣我們自己就要遭到更大的不幸。誰也不想和愛人分別,白白送死,可不這樣最終的危險就不會過去。這確實是陳詞濫調,但這也是真話。世界上還有什麼事情是比戰爭更壞的呢?

喪鐘爲誰而鳴讀後感6

無論誰的死亡都使我不再完整,

因爲我與他們難解難分。

不要問喪鐘是爲誰而鳴,

它就是爲你而鳴。——題記

從《喪鐘爲誰而鳴》的書名開始,一直讀完最後一頁的那首詩。那首像是對所有的世界人民發出號召一般的詩,是我的心靈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始終都在被一種精神震撼着。

三天在作家的筆下通常是短暫的,而海明威卻用大量筆墨將這區區三天時間刻畫的歷歷在目。當我的目光在白紙黑字間流淌時,我的心就已經跟着主人公羅伯特一起度過了那驚心動魄的三天。我爲羅伯特得到了愛情而高興,爲巴勃羅的畏縮不前而厭惡,爲羅伯特失去戰友而難過,爲羅伯特的英勇犧牲而惋惜。在整個過程中,我所有的感受都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而變化。

直到讀到最後一頁,我才真切感受到作者所宣揚的精神是多麼博大,它所宣揚的人道主義精神不僅只存在於虛幻的小說之中,更溫暖充盈着整個世界。經過二戰的炮火洗禮,無數國家走到了一起;經過印度尼西亞的巨大地震,無數孤兒又重獲家庭;經過汶川8、0級大地震,從四面八方寄來的匯款和物品散發着人性的溫暖;經過08年的北京奧運會,在體育賽場上更加體現出世界人民的友誼與熱情……

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很多的例子,它們充分地說明了這個世界被一種博愛的溫暖的人道主義精神所包圍着,呵護着,無時無刻不感受到愛的溫暖。

這個世界是我們共同的世界,每個人都是這個世界的一份子,每人都應該將自己心中最真摯的愛去溫暖每一個角落。讓周圍的人都感受到溫暖,將愛與溫暖永遠傳播下去。

在二千年前的中國,偉大的孔子就已經對世界提出了設想,也就是所謂的“大同世界”。子曰:“力惡其不出於身,不必爲己。”所指的正是人道主義思想的理念。人人都爲公衆事業盡心盡力,面對戰爭,面對死亡的威脅,面對全人類共同的災難,同生死共進退,別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越是在危急存亡的緊要關頭,越能體現出這種精神和人性的偉大。

沒有人是自我一體的孤島,人人都是世界本土的一份泥土。無論是誰被海浪給沖走,都使這個世界不再完整。當喪鐘再度響起時,它不再只爲一個人而鳴,它是爲全人類而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