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別說你懂思維導圖讀後感範文

別說你懂思維導圖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2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別說你懂思維導圖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別說你懂思維導圖讀後感範文

  別說你懂思維導圖讀後感 篇1

近幾年教學交流中頻繁聽到“思維導圖”這個概念,很有興趣,也像知道和我一直在教學中使用的結構圖有什麼差別。雖然嘗試在課堂上講授語法時按自己的理解使用過幾次思維導圖,但心裏其實一直沒底,總想更加透徹地瞭解思維導圖以更好更準確地應用。寒假前有幾天相對空閒的時間,趕快把前段時間在書城買到的兩本有關思維導圖的書讀了一下。對其中一本《別說你懂思維導圖》更加偏愛。

讀過《別說你懂思維導圖》這本書才知道思維導圖可以應用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非常好地激發我們的靈感,整理我們的思維。生活中小到去超市購物,大到裝修都可以用思維導圖幫助我們理清思路,防止遺漏細節。

根據思維導圖概念的提出者博讚的觀點,以往的筆記基本採用3種風格:

1、段落式———把要說到話以完整的句子形式寫出來。

2、條列式———以列表的方式記錄要點。

3、大綱式———按照層次、次序記筆記。

這些線性筆記會有不突出關鍵詞、不易記憶、浪費時間和不能有效地刺激大腦等缺點。而思維導圖這種非線性筆記工具具有五個基本特徵:

1、焦點集中。

2、主幹發散。

3、層次分明。

4、節點相連。

5、使用顏色、圖形、代碼等。

思維導圖兼具知識可視化和思維可視化的特徵。知識可視化,更多側重的是結果,關注的是客觀性;思維可視化,更注重的是思考者的思考過程。所以思維導圖可以幫助我們整理思維的同時,更重要的作用是思維激發。思維導圖可以使我們本來空空如也的思路漸漸細化,清晰起來,做到言之有物。同時,在不斷的整理之後,又能讓我們的想法做到言之有序。

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首先注意選取關鍵詞:儘量用關鍵詞而少用短語或句子;每條線上一個關鍵詞。其次注意中心主題可以使用圖像,首先要儘量使用中心圖像,其次圖像圖標應與要表達的內容相一致。尤其要注意不要圖像、圖標太多。建議只使用中心圖像。

思維導圖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線條和節點。線條從粗到細,粗的一段代表父節點,細的一段代表子節點,同級節點的線條最好保持在一個粗細水平。線條的長度儘量與關鍵詞的長度相當。

思維導圖使用過程中也存在一些禁忌,如照搬目錄,內容過多,連線錯綜複雜,層次混亂,缺乏內在邏輯等。應該在使用過程中不斷糾正和避免。

讀過這本書,思路更清晰,瞭解了思維導圖的優勢和繪製技巧。今後在生活和教學中會更加頻繁地應用思維導圖。

  別說你懂思維導圖讀後感 篇2

最初接觸思維導圖,是趙寧利老師學習回來爲大家做的講座,我仔細聆聽學習後,感覺思維導圖就是列提綱,或是將我們平時所用的大括號換了一種方式而已。回家打開電腦搜索了一下,這樣一句話引起了我的興趣:“它成功改變全世界超過2.5億人的思維習慣,並被廣泛應用於學習、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看來我的認識太過淺顯,於是決定好好研究學習,去探索它的奧妙與真諦。

有幸參加了學校的思維課題小組,每週北師大趙國慶博士的思維團隊直接授課和大家各抒己見、頭腦風暴式的教研,使我探索的慾望更加強烈。這個寒假,我認真拜讀了趙博士的新作《別說你懂思維導圖》,讓我對這一學科有了整體的認識,真是醍醐灌頂,彷彿之前的所有認知碎片和信息點都被串聯了起來,並對思維導圖有了更深層的理解。

思維導圖,是表達發散型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它運用圖文並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係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在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展,從而開啓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

作爲一種全新的思維工具和21世紀全球革命性的管理工具、學習工具,趙博士告訴我們:思維導圖除了可以提供一種正確而快速的學習方法與工具外,運用在創意開發、項目企劃、教育演講、會議管理,甚至職場競爭、人際交往、自我分析、解決性格缺失等方面,也往往會產生令人驚喜的效果。

我個人感覺使用思維導圖來記筆記或備課,十分好用:

1、我的思緒可以任意馳騁,將聯想擴展到極至,因此很難漏掉任何一個與關鍵點有關聯的要素。

2、我可以隨時展開想象的翅膀,一邊思考一邊“塗鴉”,其樂無窮!

3、思維導圖所採用的“關鍵詞”方法,迫使我思考內容的關鍵點。

4、由於採用了色彩及圖形,充分調動了我的大腦,因此,我的記憶力可以倍增。

邊讀這本書邊回憶這一年來的思維教學,結合趙博士的講解與點撥,我總結了一些繪製思維導圖的技巧:

1、先把紙張橫過來放,這樣寬度比較大一些。在紙的中心,畫出能夠代表你心目中的主體形象的中心圖像或直接寫出中心主題。

2、繪畫時,應先從圖形中心開始,按順時針方向畫一些向四周放射出來的粗線條。每一條線都使用不同的顏色,這些分枝代表關於主體的主要思想。在繪製思維導圖的時候,你可以根據需要添加無數根線。在每一個分枝上,用大號的'字清楚地標上關鍵詞,這樣,當你想到這個概念時,這些關鍵詞立刻就會從大腦裏跳出來。

3、要善於運用你的想象力,改進你的思維導圖。比如,可以利用我們的想象,使用大腦思維的要素——圖畫和圖形來改進思維導圖。“一幅圖畫頂一千個詞彙”,它能夠讓你節省大量時間和經歷,從記錄數千詞彙的筆記中解放出來!同時,它更容易記憶。所以在每一個關鍵詞旁邊,畫一個能夠代表它、解釋它的圖形。使用彩色水筆以及一點兒想象。它不一定非要成爲一幅傑作,因爲繪製思維導圖並不是一個繪畫能力的測驗!4、用聯想來擴展這幅思維導圖。對於每一個人來講,每一個關鍵詞都會讓他想到更多的詞。例如:你寫下了“桔子”這個詞,你就會想到顏色、果汁、維生素C等等。根據你聯想到的事物,從每一個關鍵詞上發散出更多的連線。連線的數量取決於你所想到的東西的數量——當然,這可能有無數個。

其實這些繪製技巧許多都是趙博士在書中講到的,我只是加了一些自己和學生們的實戰經驗。在思維課堂上,沒有老師,我和我的學生們都是學生,我們共同學習、共同總結、共同成長。

現如今,我們已經不再是缺少知識的時代了,而是缺少對知識應用的整合。隨着網絡信息傳播的影響,我們的知識每年呈現幾何級數增長!知識的傳播越來越方便,怎樣快速的吸收知識,並把知識轉化成學習、生活與工作能量,將知識應用到學習、工作與生活過程中,必然需要一個開創性的卓越工具與武器。今天,我們找到了它——思維導圖。我們希望我們的學生熟練掌握這一先進的學習工具,在以後的學習道路以及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不再蹉跎,不再茫然。

“我不去想是否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只要熱愛,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只要我們堅持不懈,思維之花的甜蜜與芬芳定會灑遍校園的每處角落!

  別說你懂思維導圖讀後感 篇3

看《別說你懂思維導圖》這本書也是想了解一下什麼叫思維導圖?帶着疑問開始了閱讀。

看完這本書,對思維導圖有了一個輪廓性的認識,我認爲文中提及的思維導圖還是值得一看的,比較適合那些做事沒有計劃,思維混亂的人,可以提高做事效率,如果會運用思維導圖,反正好處多多。

比較實用的就是前面一部分,看的特別投入,後面大部分都是理論,有種湊字數的感覺。總體來說這本書還是值得一看的。

接下來我們說說思維導圖:(東尼·博贊思維導圖創始人)思維導圖是一種以促進思維激發和思維整理爲目的的可視化、非線性思維工具,思維工具,它的意義在於激活思維、整理思維、提升思維。

思維導圖有,連接法,掛鉤法,分類法,不同情況使用不同方法。

但大體上可以分爲兩類:連接法和掛鉤法。但無論是連接法還是掛鉤法,其運用的都是“聯想”和“想象”這兩種思維技巧。

連接法和掛鉤法的主要差別在於:聯想的起點和連接的方式不同,連接法通過編故事的方法將要記憶的詞彙依次連接起來,而掛鉤法則將要記憶的詞彙分別連接在熟悉的記憶樁上。

分類法可以分清主次,抓重點,區別對待,方便更有效。

思維導圖由:主節點——直接隸屬於中心節點的下一級節點,也是整個思維導圖的一級節點。

父節點和子節點——處於相鄰層級的相連的兩個節點構成父子關係

所在分支的子分支。需要說明的是,節點和分支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節點僅僅侷限於節點本身,分支則指的是節點及其子孫構成的整體。

主分支——直接隸屬於中心主題的節點及其節點的子孫節點構成的分支,也稱爲一級分支。

子分支——隸屬於某個非中心節點的分支都可以稱爲該節點的子分支。

中心主題一般位於中心,當分支小於等於三個是,可採用左右結構,中心圖位於左邊。

根據具體情況,層次關係又可以進一步具體爲包含關係、從屬關係和示例關係等,兄弟關係可以進一步具體爲並列關係(無順序要求)和順序關係(有順序要求)等。

思維導圖的讀圖順序是從中心開始讀起,然後從右上角45°沿順時針方向讀圖,同時遵循“先父後子”“先一般後具體”的基本原則逐層深入。

工作記憶只能同時處理5~9個組塊,依據這個原理,思維導圖的分支數以5~7個爲宜,儘量不要超過9個

如果分支數沒有過多,但超過了9個,那麼可以對這些分支進行進一步分類,例如再增加一級分支把這些分支分成幾類即可。

思維地圖的八大圖示中,有五大圖示(圓圈圖、氣泡圖、括號圖、樹形圖、流程圖)可以通過思維導圖實現,雙氣泡圖和複流程圖也可以用思維導圖來實現,但需要一定的技巧;有六大圖示(圓圈圖、氣泡圖、括號圖、樹形圖、流程圖、複流程圖)可以通過概念圖實現。比較特殊的如橋形圖表示的內容相對比較複雜,概念圖和思維導圖都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一個分支一個主色調,一個層次一個主色調,要按順序排列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作爲一種思維可視化工具,可以作爲自我對話的媒介工具。通過思維導圖剖析內心,幫助人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從而更精準地設定人生目標、更好地揚長避短、更有針對性地提升自我。

如果你之前還沒有接觸過思維導圖,那麼你要認真地讀一讀,靜下心來畫一畫,感受它的魅力;如果你曾經學過或者畫過思維導圖,甚至有質疑,你也要好好地看一看,用批判性思維來反思,用發散性思維來思考。不斷在日常工作中,重複這樣的習慣,思維能力就會逐步提高!思維導圖是非常好的工具——鍛鍊器械、習慣器械、表達器械

重要的是在日常工作中堅持動腦的時候,也同步動手動筆,不斷強化思維的邏輯性。

  別說你懂思維導圖讀後感 篇4

思維導圖作爲一種支持學習和工作的高效工具,從問世以來就風靡全球。從上一年起,我校也颳起了學習與使用思維導圖的風潮。這學期,五、六年級語文組也開始嘗試將思維導圖引入教學中,可是,不少老師(包括本人)與家長對思維導圖的認識往往停留在淺表層次,甚至對其產生了一些誤解,導致老師與家長在教授、輔導學生做思維導圖時,出現了很多差錯,思維導圖未能在語文教學與學習中發揮其真正的價值。

爲了更深入地瞭解思維導圖,瞭解思維導圖的理論、操作與應用,關注與思考思維導圖相關的熱點話題並對話題進入深入的分析與討論,傅麗娜老師利用週末到各大書店四處尋覓,終於覓得一好書——《別說你懂思維導圖》。在週二語文組教研時傅老師把書推薦給了我們組的老師,我們組的老師決定一起共讀這本可以作爲自學思維導圖的枕邊書。

本書分爲理論篇、操作篇、應用篇和觀點篇,對於本人而言,最有用的是理論篇與操作篇,因此我精讀了這兩個部分,略讀了另外兩個部分。

“理論篇”伊始便介紹了與思維導圖相關的幾個術語:中心節點(中心主題)、主節點、父子節點、主分支、子分支,同時還講清楚了節點與分支的區別。看這本書之前,我對思維導圖各部分的稱呼會出現差異,如教學時,將“中心節點”稱成爲“關鍵詞”或“主題詞”,這小小稱呼的差異,導致學生學習思維導圖時對各部分名稱不清楚,學習時思維就混亂了,更不提繪製與互相交流思維導圖的時候所造成的混亂場面了。

接下來,“理論篇”還講述了讀(繪製)思維導圖的幾個“潛規則”。這幾個“潛規則”分別是從中心開始讀取中心主題;從右上角45度開始,沿順時針方向尋找主分支之間的內在聯繫;考慮思維導圖的兩大關係(層次關係與兄弟關係)。在閱讀其它關於思維導圖的著作或相關文章時,這些“潛規則”往往被忽略,沒被提及,因此,許多老師、家長在教授、輔導學生完成思維導圖時,自己所畫的或所指導出來的思維導圖也是錯的,導致了思維導圖無法發散與整理學生思維,反而使學生思維更混亂的情形出現。

接着,“理論篇”講述了思維導圖的理論基礎,這一章看起來枯燥,實際上卻解決了家長與學生一直詢問我的一個問題:“畫思維導圖到底有什麼好處?”趙國慶老師從意義學習理論、認知負荷理論、雙重編碼理論與卡皮克記憶理論四個基礎理論點講述了思維導圖對人的思維發散與整理的好處。這一章不僅幫我解決了學生與家長問及的“何以有效”的問題,更讓我更深入地明白到了思維導圖的科學性,明白到前面幾章提及到的思維導圖術語與“潛規則”對繪製思維導圖的重要性。

而讀了“理論篇”最後一章“目標手段——思維導圖的新定義”,我才明白到了我所教授的思維導圖與一位家長輔導的思維導圖的差異點,才明白到我跟她的分歧原因何在。我所任教的班級,有一位非常熱心而且是當作家的家長,她對思維導圖也很感興趣,當我讓她的孩子在寫介紹“筆”的說明文之前,將自己的構思畫成思維導圖時,在她的指導下,她的孩子畫了一幅導圖。當這位孩子把思維導圖拿給我看時,我的第一反應便是這個思維導圖是錯的。

首先,她的中心節點是不正確的,作文關注中心的是題目,中心節點應該作文的題目,可是她的圖卻以“用來畫畫”作爲中心節點,這樣的思維導圖由於關注的中心錯誤,寫出來的文章就容易偏題。

另外,同一分支用同顏色,不同分支用不同顏色,這樣才能將不同的分支(不同的思路)區分開來,可是這位同學所用的顏色分類並不正確,導致了思維更加混亂。

最後,我們本單元所學習到的說明方法(知識點)並沒有體現在思維導圖裏,意味着,學生在寫作時會忽略新學的知識點,按照以前介紹物品的方式去介紹,無法在文章中應用所學知識。可是,這位家長堅持認爲這樣的就是思維導圖,並堅持不用我所教授的方法。開始我並不同意她的說法,可是,看了這本書,我才發現,原來博贊式的思維導圖本來就是沒有這些“潛規則”的,只是在後來更多使用者使用導圖後,才逐漸形成這種“潛規則”。

也就是說按照博贊對思維導圖的定義,這位學生的思維導圖確實是思維導圖,只是她的思維導圖只起到發散思維的作用(但由於這位學生的導圖只有兩個分支,所以實際上思維發散的作用也比較弱),並沒有起到整理思維的作用,因此她的思維導圖是“博贊式的思維導圖”,而我所強調的則是要求更高的,能整理思維的導圖。當我看了孩子的作文,就發現其實她的作文依然是她原來四年級介紹物品的習作的“套路”,思維導圖對作文的指導意義不大。我跟這位家長的分歧其實就在於我們對思維導圖的定義不同導致的對思維導圖目的與要求的不同。

讀完了“理論篇”,我回想起這本書的封面的一句話“思維導圖很好用,但用錯,不如不用。”如果我沒有看完這本書的“理論篇”,也許,我還會向以前一樣教授思維導圖,這些思維導圖就如那位家長所教給孩子的一樣,是“用錯”的,是令學生們思維更混亂的導圖,那還不如“不教”、“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