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莊子讀後感範文

莊子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5W 次

莊子讀後感範文1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爲寡人爲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爲質矣,吾無與言之矣!”——《莊子、徐無鬼》

莊子讀後感範文

世間有這樣一種人,在一起的時候常常面紅耳赤地爭論,可是交情很篤厚。莊子和惠子的關係就是如此。

莊子過惠子墓的時候,他給隨從的人講了個奇怪而不可思議的故事:楚地有個人,鼻子給弄了點白色堊土。這是很平常的事情,擦掉就是。怪就怪在這人沒去擦,而是跑到一個木匠那去,叫那木匠給他拿砍掉那塊大小厚薄象蒼蠅翅膀的堊土。更奇怪的是那個木匠,沒象常人那樣叫他擦掉堊土,卻真的隨手拿起斧頭砍去,那斧頭虎虎生風,從那人的鼻尖擦過,堊土被砍掉了。他站在當地兒,臉不變色心不跳,鼻子完好無損。

這是怎樣的一種奇景?!這是怎樣的一種際遇啊!人世間難得有這麼個膽子大的,難得有這麼個技術高的。沒有那斧子當前不眨眼的氣度,誰敢砍?怕是斧子還沒砍下,人已戰慄觳觫了吧?沒有那高水平的技藝,誰敢站在那等着人家砍?只怕是你站得再穩,也會給那沒水平的傢伙砍掉了鼻子吧?或許腦袋都岌岌可危了吧?可這倆人竟然就搭檔配合得這麼高妙。所以,當郢人死後,宋元君叫匠石表演一下砍去鼻子上的堊土時,他再也發揮不出如此高的技藝了。

莊子爲什麼要講這麼個故事呢?他自己給我們點破了其中的寓意,他說:“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爲質矣,吾無與言之矣!”意思是說,從惠子死後,自己沒有談話的對手了,沒有誰可以說話了。真的是沒有說話的人了嗎?他這不是正在給人家講故事麼?其實,他是在哀嘆,自己失去了如此高妙的對手,心中萬分悲涼罷了。

人世間類似的哀痛我們常會看到,遠到春秋戰國時期,鍾子期死後,伯牙摔琴,不復再彈,縱有高山流水之音,又有誰能懂呢?世界上最懂得我們的那個人沒了,我們的知心話又該說給誰聽呢?縱使說了,又有誰能懂呢?

雖然莊子和惠子對事物的看法大多截然不同,兩人在一起時喜歡互相批評和爭辯,但是這相爭卻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莊子的哲思常常由之激發。即使在論爭,那也爭得是不亦樂乎啊!

站在濠水橋上的惠子和莊子,又開始爭辯了。莊子說:“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說:“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說“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說:“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秋水》)

能一起出遊,非好友者何?那莊子出遊從容,看魚兒從容歡快地在水裏游來游去,心有所感,大發感慨。惠子是個不可知論者,所以,他反問莊子,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以惠子之矛攻惠子之盾,他說,你惠子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到此,我們覺得惠子該閉嘴了。可那惠子還是沒服氣,辯論水平是高高的,他繼續着自己的辯論事業: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魚的快樂,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大家全都不知道了!這是何等的論辯才能啊!叫我們怎麼聽怎麼覺得象繞口令了。這大約已到了論辯的高峯,可莊子仍能在這高峯上在拔高一籌,他告訴惠子,你先前問我怎麼知道魚的快樂等等等等,就已經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還問我。我在濠水上知道魚的快樂了。

這次論爭,莊子和惠子各逞口舌之利,沒有惠子的高論,又哪來莊子的妙論啊!難怪張之純在《評註諸子菁華錄》裏說:“莊子、惠子意見雖不同,然惠子猶是解人也。寥寥數語,寫出低徊躑躅無限淒涼。”

另一次的論爭,更是叫莊子發了一通關於生死的妙論。

說來莊子可真是個奇人,老婆死了,他老人家大大咧咧坐地上,姿勢不雅觀也就罷了,他竟然敲着個盆兒唱了起來。這情景給前來弔唁的惠子看到了,就狠狠地批評他:“你跟人家過了這麼久,她給你養大了孩子,現在老了,死了,你不哭也就罷了,還敲着盆唱歌,這不是太過分了嗎?”這通責備有理有節,卻沒難住莊子,正象明代陳深輯在《諸子品節》裏說的那樣“莊子遇惠子,便出奇句,便有奇思奇筆,乃知奇文待人而見也。”

莊子說:“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恍惚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爲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噍噍然隨而哭之,自以爲不通乎命,故止也。”(《莊子、至樂》)

在反駁惠子時,莊子奇句迭出,奇思奇筆叫人不得不歎爲觀止。他把生命過程描述成一個從無氣、無形、無生到恍惚有氣、有形、有生的過程。生死存亡本爲一體,我們爲什麼還要悲哀呢?親愛的老婆,她又回到她生命的本原處了。又迴歸到無氣、無形,無生的狀態中去了。她在天地自然中,又何必傷心呢?

人生在世,得對手如惠子者,幸甚幸甚!莊子有此對手,足矣!莊子有此知己,足矣!過惠子墓,莊子睹物思人,爲失去對手而慨嘆,而感傷。這無盡的悲涼情其始我輩淺陋之人所能深味?

莊子讀後感範文2

莊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將老子的思想推向了另一個巔峯,是諸子百家中重要的代表性人物。

要談莊子,必先說說老子。有人說老子的成就在於讀懂了《易經》,其言行與思想被其後人篆記成書《老子》,是一本《易經》的讀後感。老子政治主張“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他嚮往結繩計事的原始社會,“甘其食,美其服,居其所”這是一種復古倒退的思想。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於吾人生命上主張自然。有曰“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可見老子尊天,信天命,以“自然爲大”。

現在言歸正轉,說說將道學推向高潮,與老子並稱“老莊”的莊子。說莊子,必先淡其文。在《莊子》一書中,共有三十三篇,其中七篇內篇便是莊子所着,于丹說其文;氣勢磅礴、縱橫恣肆;而所表達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善用寓言故事,風格嘻笑怒罵,了無拘囿。但何爲道呢!他又是如何追道?莊子在他的《知北遊》篇中,託一個叫“知”的去追問何爲道?道又在哪裏?此時,或許有人問,莊子爲何要託“知”,而遇高人“無爲謂”,知追問,無爲謂卻聽而不答。其中又有何寓意。知者,就是有大智慧的人;無爲謂,是講無所謂有,無所謂無;道在心中,爲苦尋道,莊子一語點破。儒家講積極出仕,必要大爲,造福天下,是始奏,至漢獨尊儒術,再到今,一代又一代儒生走向未路的精神堡壘。而莊子主張“無爲而冶”修身、冶國、平天下,應當順於自然,合於人心。這是一種崇高的境界,更是一種心態。這就是莊子的道法合於心。也就是“心爲大”。

《秋水》篇中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日,莊子逍遙於濮水之上,閒垂釣。楚王派兩個士大夫去請莊子,出山爲相,博取名份。而莊子一口回絕:寧餘生而曳尾於塗中,也不去添吸楚王的瘡。這就是莊子對名的態度。人心是自由的,因爲有的人意不在此,追求的也是常人無法理解及做到的。還有這樣一個故事,莊子的結髮之妻先他而去了,惠子前來弔唁,見莊子是“鼓盆而歌”。惠子困惑不已,便問,你好沒良心,你妻子爲你所累,現已亡故。你不哭也罷了,反而鼓盆而歌,何爲?這時莊子說了:人之生死,合於自然,對待生死,全由人心,追本溯源,觀察人最初的開始,不就是一道自然之氣嗎?此時,她安靜而去,迴歸自然,不好嗎?這就是生命的真諦,莊子已經參透了生命。如果此事放在現在,是常人無法接受的,更是無法去體會莊子當時是一種怎樣的心境。

莊子乘物遊心,獨往於精神之間。他曉夢迷蝴蝶,不知蝴蝶幻化成自己,還是自己變成蝴蝶。

後言:每一個人的生命無異於一隻小鳥,是困於樊籠,還是追求自由,全在於自己。生命可生可死,它取決於我們的天地之心。

莊子讀後感範文3

我們知道莊子是百家爭鳴時代中的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莊子生活的時間大概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間,具體的生卒年月無從知曉。《莊子》這本書,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本經典之作,現在流傳下來的《莊子》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還有十一篇是“雜篇”。

以前上中學時學過他的一些文章,比如《逍遙遊》和《秋水》,這兩篇文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裏面的許多語句我至今還記得,像“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等等。進入大學後繼續讀了《莊子》裏的一些文章。感覺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束。讀完了《莊子》裏的一些文章,感到釋然,恬淡,清淨,類似莊子的“乘物以遨遊”、“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不過離這種境界還有相當一段距離,我也要用自己的腳步來丈量邁進這種境界的行程。以前埋藏在心底的許多東西一下子爆發了出來,遺忘已久的已經甦醒,我把它們重新拾了起來,裝進自己的行囊,再也不放下,它的份量是沉重的,因爲我不能忍受不能承受生命之輕,我要時刻告誡自己,要走的路還很長,要承擔的責任很重,要面對的失敗很多,要學習的地方不少。

莊子一生看破功名,不屑利祿,從《秋水》這篇文章所描述的一個故事就可以看出: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日:“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日:“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神龜者,寧其死爲留骨而貴乎?”二人夫日:“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日:“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對於名利,莊子所表現出的是何等淡泊的境界啊!所謂:天下煕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利,的確是一道不容易邁過的坎,多少人爲了它奔波一生,爲了它耗盡心力,最終陪伴自己的還不是一坯黃土!有多少人因爲利而青史留名?多少人因爲利而真正享受幸福?多少人因爲利而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也許有人會反駁我,沒有對利的追求,我們如何創造社會財富;沒有社會財富,我們如何擁有經濟基礎;沒有經濟基礎,我們如何獲得上層建築?我得申明一下,我上述的看法只是表明我們不應爲利而迷失了自己的心智,喪失了自己的方向,正如莊子在《駢拇》中所說:“嫋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我們應該時刻牢記要回歸本真,迴歸本心,迴歸自然。

在莊子的文章中,更是折射出了莊子的大境界。在《逍遙遊》一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惠子找到莊子,說:魏王給了我一顆大葫蘆籽兒,我在家就種了這麼一架葫蘆,結果長出一個大葫蘆來,看起來十分飽滿,有五石之大。可是這葫蘆太大了,所以它什麼用也沒有。我要是把它一劈兩半,用它當個瓢去盛水的話,那個葫蘆皮太薄,“其堅不能自舉”,要是盛上水,往起一拿,它就碎了。用它去盛什麼東西都不行。想來想去,葫蘆這個東西種了幹什麼用呢?什麼都裝不了。所以惠子便說,這葫蘆雖然大,卻大的無用,我把它打破算了。莊子說:你真是不善於用大的東西啊!於是便對惠子說: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以爲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莊子之所以有這樣獨特的思維方式,是因爲他的心中承載的是大的境界,他並沒有以常人世俗的眼光來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只有這種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價值。只有打破以往的常規思維,才能真正有可能去體會莊子那讓人憧憬的“逍遙遊”。現在整個世界都在談論創新,創新來源於何地?也許有時就來源於這種大境界下催生出的獨特思維。其實我們的眼睛有兩個功能:對外,看到的是一個無比廣闊的世界;對內,看到的是一顆無比深邃的內心。只可惜,現在許多人,往往只意識到第一個功能,而遺忘了第二個功能,錯過我們眼睛最爲寶貴的東西,不能不說這是一個遺憾。可莊子卻充分認識到了眼睛的這兩個功能,從而能真正達到逍遙遊的境界。

莊子在《秋水》篇中這樣說到:“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回過首來,我們是否應該先好好了解自己的內心?是否應該思考我們現在正努力做的事情是不是我們真正應該追求的?我們期待自己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標?我們是否正在爲這個目標做些什麼?怎樣才能更有效率的做好這些我們因該做的事情?一連串的追問在拷問這自己:我,做到了嗎?

是啊,我做到了嗎?我一次次的問自己,在生活中尋找答案。鏡子與玻璃的區別只不過是多了一薄層的水銀。這一小小的區別,引發的境界確大不相同。透過玻璃,我們只能看見外部的世界;但透過鏡子,我們不僅能看到外部的世界,還能看見自己的內心世界。一層薄薄的水銀,帶來的卻是大境界,實屬一大創造。在現代這個科技發達,日新月異的社會,我們有着太多的選擇。但我們是否應一直擁有這樣一雙眼睛,一面鏡子,來時刻告誡自己,認清自己。莊子是一個大智之人,他智慧的光芒穿透幾千年歷史的塵埃,交給我們後人的永遠不會是那些小技巧,而是境界和眼光。我們期待達到一種什麼境界,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打個比方:站在大的境界上看到的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的境界上,只能碌碌無爲。要知道自己是否做到,也就是要認清自己,這是一件挺難的事情。孔子曾說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通過日復一日的自省來一次次的認識自己,提升自己,這需要的不僅僅是毅力,更需要的是勇氣來面對自己的暇疵,更需要的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我們需要辨別外在的兩個障礙:一是物質,而是世俗。物質往往是一種利益,可以迷惑我們的判斷;而世俗往往是一種言論,一種眼光,可以擾亂我們的價值觀。如何辨別呢?我的答案是跟着自己的心走,在內心始終有一種秉性。誠然,我們是社會的一分子,生活在社會中,決不能脫離社會。而物質與世俗又是在社會中必然會遇到的,我們能超越它嗎?答案是肯定的!古語日: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真正的隱士是可以擺脫物質與世俗,視之如雲煙,哪怕自己就身在鬧市。這是一種何等的淡定自若,何等的大境界!可見,只要我們堅持內心的秉性而不隨波逐流,外化而內不化,就能擺脫物質與世俗的困擾。在面對內心世界時,要有所堅持;在面對外部世界時,要做到通達與順應。

我們知道莊子的人生哲學是淡泊爲大,在《莊子》一書中可以找到很多佐證,比如在《達生》篇中,莊子這樣寫道“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爲;達命制情者,不務命之所奈何”。要做到這點,實屬不易。拿當下大學生來說,正處“風華正茂,指點江山”,一股建功立業的氣勢,要做到莊子所說的淡泊,恐怕很不容易。但這並不影響莊子人生哲學的魅力,因爲我們缺少經歷與閱歷,缺乏人生經驗,還沒有內斂成那種超脫的大氣,不能領略達到這種境界後的滋潤。我們還需要很多的磨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慶幸我們有莊子等先賢用他們思想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們,是我們不至於走向錯誤,走向虛無,甚至走向自我毀滅。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我們必須有一顆安靜的內心,一雙智慧的雙眼來捕捉先賢們的光芒,從而才能真正的照亮自己前進的道路,否者便是自欺欺人,便是嬌柔虛妄,便是坐井觀天。先賢們不會爲此感到悲哀,因爲總有人能領會他們,並將他們的思想進行傳承,但對於我們個體,這是一種悲哀,先賢們給予大家的同樣機會,別人抓住了,而自己沒抓住,這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所以,我們不應忘記傳統,忘記傳統,怎能創造現代!不僅不應忘記,還應充分的學習掌握傳統之精髓,把它創新有效的用之於現代,這纔是對傳統文化的真正傳承!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遇到榮耀,坎坷,名利等等,對待它們一個比較好的態度便是時刻告誡自己:這一切都會過去。因爲“會過去”,從而少了幾分固執的眷戀,多了幾分拼搏的氣魄,不再爲以前所得所拖累,從而真實的快樂的活在當下。佛家講“三界”:前生,此即,來世。在我看來,不管前生如何,來世怎樣,我只願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活在當下。前生已經過去,何必留戀;來世還未來臨,遙遙無期。所以最重要的是活在當下,只有這樣你才知道你還活着,至於怎麼個活法,因人而異。我記得在一篇寓言裏,一個長者告訴那些年輕人的一個活法,也即一種生活態度:前半生,不要怕;後半生,不後悔。我挺贊同這種人生態度,現在我正處於自己前半生中的大好時光裏,要是猥猥縮縮,膽怯畏懼,不敢對固有的還應改進的規則或潛規則發起挑戰與改革,而是拘泥於現實,那麼自己的前半生算是毀了。寫道這裏,我想起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裏面的一句名言: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爲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我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爲人類的解放而鬥爭。’不是每個人都有“爲人類解放而鬥爭”的宏圖大志,但是我們也至少要做到這句名言的前半部分。這一生,要無所畏懼,但也要無所懊惱,要選擇不讓自己後悔的方式活着,獲得從容自在,把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現實生活中,你可以選擇“兩袖一甩,清風明月;仰天一笑,快意平生;步履一雙,山河自在”,可以選擇“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可以選擇“不管風吹雨打,勝似閒庭信步”的'這種出世的淡定與曠達。也可以選擇“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可以選擇“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這種入世的胸襟與氣魄。無論選擇那種生活方式,其實在我看來,兩者在時間和空間上並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界限,入世與出世並不矛盾,它們是相容相通的,或許是構成人格理想的兩個重要方面。

讀了《莊子》中的一些文章,感悟頗多,說了這麼多了,我們還要時刻問自己:我們生命中還有多少真實在活着?我們的心中到底還有多少夢想在活着?我們的未來到底還有多少希望在活着?我們拿什麼來承受生命之重,來駕馭生命之輕?我們靠什麼來提升和捍衛生命的質地?這是對靈魂的審問!

在我內心深處永遠會存在一個座標,那就是活在真實裏,在生活中從容而不急趨,自如而不窘迫,審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有所感悟,有所超越!

《莊子》,一本讀不完的大書,我正在讀着,也將繼續讀下去,只因生活還在繼續……

莊子讀後感範文4

孔子被人們稱爲“聖人”,把莊子稱爲“神人”。一提到莊子,我們就會想到他的《逍遙遊》。

小時候,曾在語文書上讀過簡化版的《鵬程萬里》,卻從沒有真正感受過“乘物以遊心”的逍遙,從沒有真正感受過那種“獨於天地精神往來”的淡泊。

上個世紀末,有一首歌叫做《瀟灑走一回》,瀟灑來去天地間,是少年人金色的憧憬,中年人的一聲嘆息,老年人不由自主“想當年……”。逍遙的腳步總是來去無蹤,沿着中國千年的歷史長河,順流而上。有武陵桃園,遺世而獨立,自在悠閒。再往前,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有莊子,也只有莊子。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爲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願做一隻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願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爲”,敢於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遊》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遊”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遊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看莊子的《逍遙遊》,首先就要看一個“大”字。“北冥有魚,其名爲鯤。鯤之大,不知幾千裏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幾千裏也。”巨鯤大鵬,充盈於天地之間的大氣磅礴。“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大格局、大氣量、大胸懷是逍遙的第一步。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於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遊》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再說如果水的積聚不夠深,那麼則無力承載大船。同樣的,在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聲就是人生鳴笛啓航的標誌。我們在書海中、在困難中逐漸成長,小船歷經風雨,變成了大船。倘若沒有在學習生活中的知識、能力、經驗的積澱,水不夠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裏航行,必然危機重重。當然,內涵深度的積累無疑是一種漫長的過程,需要鍥而不捨的堅持,這也是一種逍遙遊的前提與資格。

《逍遙遊》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乎自然,莊子於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於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着莊子去“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當感受到心靈的疲倦與束縛時,讓我們靜下心來,跟着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遊……

莊子讀後感範文5

大家都會知道一本叫《莊子》的書。可是看完這本書都會發出許多讚歎。于丹就把她的慷慨記錄了下來,寫成了一本書,書名就叫《莊子心得》。

在百家講壇節目中也談論過這個話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領悟于丹心語。

于丹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窗某學院長助理,影視傳媒繫系主任。20xx年春節期間在《百家講壇》欄目解讀《莊子》心得,受到觀衆熱烈。

《莊子》心得也講述了許多深奧的論語,裏面講的都是莊子何許人、境界有大小、感悟與超越認識你自己,總郵路可走,談笑論生死,堅持與順應,本性與物性,心態與狀態,和大道與自然。

下面就讓我們先了解一下莊子這個人,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他上窮碧落下黃泉,嬉笑怒罵,說盡天下英雄,其實他的內心並不激烈。他曾經做過漆園小吏,相當於現在的保管員。他一輩子就生活在一個戰國紛爭、戰亂頻仍,而到處求賢若渴的時代裏。他隱居不仕,終老天年,沒有什麼社會名分。莊子的生活一直是相當貧困的,經濟抗面也很差。所謂“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嚷嚷皆爲利往。”人生在世,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兩個字。應該說,大家首先面臨的就是利益的紛擾和誘惑,因爲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面臨着經濟問題,生存的困窘。莊子也不例外。

看到《種子心得》這本書的人都知道于丹可以把每一句話,和每一個字分析的十分透徹。椰油許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人活在當下,在當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懼生死,那麼我們的心靈將擁有一個多大的空間、一份多大的境界啊!是啊,每個人的境界都不同,有的人高過雲端卻有些人低於雲端。可是每個人只要穿透名和利,那麼你個人的空間就會有許多色彩斑斕的花朵和溫暖的太陽。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才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爲。莊子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她)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價值。

往往一個人是不能輕易的認識一個事物的真正價值。每一個人都希望人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認識了事物的價值,纔可能獲得人生的目標。而認識一個事物自身的價值卻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

讀了《莊子心得》這本書,我的心境與夢境就立刻變得有聲有色了。不仿你也可以去文中瞭解莊子,從中受到感悟。

莊子讀後感範文6

在很久以前,當人們還處於統治者的重壓之下,是莊子,帶着學生們呼喚自由,呼喚無拘無束的快樂……

現代的人們解放了,可社會卻愈加複雜了。現代社會的中心或許曾與莊子的思想打了個照面,卻又匆匆而過,從未理會過,古時,一位老者的深深呼喚。

莊子或許沒想到,中國人擺脫了封建制度,但他們沒有擺脫精神上的束縛,人們無法再達到“民居不知所爲,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的無拘無束的境界,金錢矇蔽了他們的雙眼。他們沒有時間,也無法再與自然合爲一體。

莊子與現代隔着幾千年的時間洪流,卻早已認識到“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這一點。衆多的機械爲人類提供了便利,卻使人類想盡辦法簡化一切。就算只是在一個小小的數學題上偷懶,都極易全盤皆輸,更何況生活了?

“上誠好知而無道,則天下大亂矣。”莊子卻沒有預料到,人們對“無爲而治”的認識偏差,能改變一個大國的命運。多少皇帝沉迷於享樂,卻把這句話當做擋箭牌,當作最有道理實際卻是最無道理的、堂而皇之的藉口,導致政權落入宦官之手,奸臣當道,江山易主。

人類啊,把腳步放慢一些吧,安靜下來,傾聽這位思想家的娓娓訴說……

莊子讀後感範文7

最初知道莊子,是從父親嘴裏那個《莊周夢蝶》的故事開始的。從此,那隻舞動着絢麗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蝴蝶便在我的小腦袋裏不停地飛呀飛,讓兒時的夢中有了一次次醉心的微笑。

如今的我,最喜歡在深夜,燃一盞孤燈,品一杯香茗,握一卷《莊子》,反覆揣摩“昔者莊周夢爲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爲蝴蝶與,蝴蝶之夢爲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不是一部書,而是一個世界。掩卷而沉思,莊子的思想,彷彿是注入一股清泉,對心靈進行着一次次洗禮。

不是嗎?莊周化爲蝴蝶,從喧囂的人生走向逍遙之境,是莊周的大幸;而蝴蝶夢爲莊周,從逍遙之境步入喧囂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但是莊周夢蝴蝶是他渴望的境界,渴望的選擇,並不是每個人都向往逍遙之境。蝴蝶夢莊周,這是蝴蝶的選擇,蝴蝶的嚮往,不能一概而論。

莊子一直在譏諷顛倒的世界,嘲笑那些爲功名利祿,蠅營狗苟之徒,諷刺那些爲眼前蠅頭小利,毀壞天人和諧的小人。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爲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願做一隻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願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莊子的飄逸和灑脫,正是他卓爾不羣、高傲不羈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萬物。”莊子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爲他已經跳出三界,站在雲端,鳥瞰人間滄桑。

然而,看過之後也有幾分惆悵,也許我很嚮往這種生活,也許我能淡泊名利,但放棄一切名和利,我做不到。更何況,在物慾橫流的今天,我們身上的擔子很重。每天勤奮地工作,可憐的一點薪水要孝順父母、養孩子,一不小心成了房奴,又得養房子,還務必要養好身子,病了,昂貴的醫藥費讓你吃不了兜着走。然而,過多的奢求和索取,會讓我們的心像無底的深淵,以至於都忘了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快樂,心靈的快樂,心靈的閒適放鬆。這些離我們太遙遠!

莊子說過,一個人能不能達到徹悟,是與他的閱歷及悟性是分不開的,而我只是凡人,我無法像莊子般成爲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項背。生命有限,流光苦短。當年夢中化蝶的莊周墓上也已是秋草凋零。我只有在心靈倍感疲倦與束縛時,靜下心來,做一個讓人夢魂牽繞的莊周的“蝴蝶夢”,乘着莊子自然的簫聲尋找那失落的世界,跟着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遊……

莊子讀後感範文8

萬物盡然,而以相蘊。

在中國古代的文學史上,有一類書可以稱之爲“奇書”。這類書既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書,有閃耀着文采精華;既充滿詩意的感性文字,有包蘊着深邃的哲學思辯,超凡脫俗。在這類“奇書”中,最有趣,最有靈性的作品莫過於《莊子》了。

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仁人賢士,可謂是百花盡放,各有千秋。但在這百花之中,我最看好莊子。

莊子是繼老子道家學派的又一大思想家,是一個讓人猜解不透、與衆不同的人。他懂的一切,卻沒有割捨一切,他知道人類有着無窮的缺陷和疾病,但他自己卻沒有隱居山林,過孤獨而清淨的生活。他做的事是唱着歌悠遊於人間。

莊子追求絕對的思想自由。《逍遙遊》便是代表之一。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沒有任何限制的絕對自由。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一。”拋棄了個體的思想,身心的束縛,而獲得宇宙天地的大智慧,與萬物永恆同在。不必苦心追求事物的究竟、是非的標準,遠離那些不值一顧的煩惱,一切自然就好。

對於莊子,最讓我讚歎的是他的一些議論。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爲友。我對莊子,正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一語驚醒夢中人。

“凡人之心險與山川。”一句道破,怪不的在中國人都沒興趣去探索自然山川,原來都去探索人心了。

“不樂壽,不哀天,不榮通,不醜窮。”隨遇而安,知天樂命,逍遙自在,多好。太追求功名利祿,反而一事無成。倒不如早些收手,也落個知足常樂,自然一切都好。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詛。”看看這句話,現在中國人中許多人都被平均化、標準化、中庸化了,鮮少有像莊子這樣特立獨行的人。

古人說:“戰國之文深於比興,即深與取象也。”這對與莊子來說,尤其恰當。《莊子》一書,“寓言十九。”莊子的散文,汪洋四溢,機趣橫生,在古典散文中是罕有倫比,更是因爲如此,才構造了一個瑰麗的藝術境界。

我讀莊子,讀他:“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我讀莊子,讀他:“知天之所爲,知人之所爲。”我讀莊子,讀他:“謹守而無失,是謂反其真。”……

讀莊子,亦如流水行雲,細看來,是樓外青山,山外白雲,斜水繞孤村。

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聖人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