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欣賞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欣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9W 次

現代散文起源於五四運動時期,隨着新文學運動的興起,散文這種文風短小輕鬆活潑的文體也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頻頻出現在報刊雜誌,現代散文。以下是徐志摩散文讀後感欣賞,歡迎閱讀。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欣賞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欣賞1

煙花之所以燦爛,不在於它有多次生命,而在於它在發出光焰的那一刻,已經留住了永恆。

——題記

20世紀的中國文壇人才輩出 ,燦若星辰,而徐志摩無疑是其中最光鮮閃亮的一個。他是中國現代文壇最具特色,最有才華和最優秀的詩人、散文家之一,是開一代詩風的“新月派”主將,被譽爲“中國雪萊”。有人說徐志摩是瀟灑的詩歌仙子,飄然拂過年輕中國的詩壇,憑着精靈般的詩魂,豐富了新詩的藝術世界;也有人說徐志摩是不受羈絆的野馬,無邊無際的思維總是讓他在現實中桀驁不馴,不爲世俗所累;而我更願意相信郁達夫所說的“志摩是一個淘氣可愛能使你永遠無法忘懷的頑皮孩子,詩的音樂,自我生命缺乏詩感,這個孩子的靈魂就會變得孤獨寂寞。”是的,正是因爲懷着一顆質樸單純的童心,他才能真切感受到內心的性靈神韻,並將其與自然界的溫馨靜謐的美妙彼此相融,創作出閃耀着青春光澤,萬卉奇葩的《再別康橋》,達到如行雲流水般流暢、澄澈的境界。

說來慚愧,真正靜下心來品讀《徐志摩散文集》還是在高考後那個漫長而無聊的暑假。整整兩個月我所涉獵的書籍可算頗多,但真正打動我心扉並且至今仍愛不釋手的恐怕也只有《徐志摩散文集》了。“看一回寧靜的橋影,數一數螺鈿的波紋;我倚暖了石闌的青苔,青苔涼透了我的心坎;……”我驚訝他竟能如此嫺熟輕鬆的駕馭語言,如此真切地將心靈深處的內在情感透過文字的音符浪漫地、自然地抒發出來,並甚至還安排得那麼和諧,柔中有力,濃厚中有淡薄,鮮明中存素雅。這該是怎樣一個文壇奇子,好奇心驅使我細細品味《徐志摩散文集》,希冀自己能夠解開心中的疑惑,感受他如繁星般點綴近代文學的傲人才華。

翻開目錄,能清楚地看到全書分成三個部分:關於名人、回憶故人和生活隨想。在“關於名人”這一部分,作爲一名浪跡天涯的漫遊者,使得徐志摩有機會親近當時的文壇巨匠,用一顆空靈而單純的童心去歌頌真善美,用詩一般優美的語言表達對名人的崇敬仰慕之情。在《泰戈爾來華》一文中,徐志摩坦言對於泰戈爾的來華,他心中甚是歡喜,就連夢也多了幾分顏色,增了幾分嫵媚。他真切地希望泰戈爾的來華能給百年來只在精神窮瘻中度活,給生命只是追憶不全的中華民族帶來精神的安慰,喚起民族的覺醒。“每想及過去的光榮,不禁疑問現時人荒心死的現象,莫非是噩夢的虛景,否則,何以我們民族的靈海,曾經有過偌大的潮跡,如今何至於沉寂如此?” 20世紀的中國風雲變幻,波瀾壯闊,歷史的烙印不可磨滅地震撼着徐志摩的心,置身於亂世,雖不能沙場點兵,卻希冀泰戈爾高潔和諧的人格,能給我們安慰,可以開發我們原本淤塞的心魂,喚起民族的覺醒。源於性靈深處的期盼讓我們看到質樸善良的徐志摩憂國憂民的一面,可愛至極。

曾經說徐志摩像熱情的雪萊一樣,把心靈深處的情感,透過文字的音符自然流瀉而出,他的散文蘊藉着一種絢爛的春光,一腔跳動的激情,即便是哀傷也如升騰的火焰,熱烈而奔放。在回憶故人這一部分中,徐志摩回首往昔,細數生命中至關重要的人,追尋絢麗的煙花怒放後散落在地的火星和哀怨。在《我的祖母之死》一文中,徐志摩引用了英國詩人華茨華斯的一首有名的小詩《我們是人》:“一個單純的孩子,過他快樂的生活,興沖沖的,活潑潑的,何嘗識別生存與死亡?”在爛漫童真的孩子心中不曾感到生與死之間的阻隔,幼年的徐志摩雖遭祖父的變故,卻是不甚明白生命終止的可怕。及至成年,遭逢祖母的大故,給了他不少寂靜的時刻,不少深刻的反省,感慨如果生前是盡責任的,是無愧的,我們就會坦然的走近我們的墳墓,我們的靈魂便不會有慚愧或悔恨的齧痕。

在“生活隨想”這一部分,我們時時可見徐志摩把心靈深處的情感,透過文字抒發出來,濃得化不開,無比豔麗,無比嫵媚。在《想飛》一文中,徐志摩插上想象的翅膀,飛上雲端去,飛上天空去浮着,凌空去看一個明白——這纔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權威。人類從未停止過對飛翔的渴望和追求,人類開始用石器的時候已經想長翅膀,想飛。遠古洞壁上畫的四不象,它的背上便掮着翅膀。瀟灑如仙子的徐志摩始終抱定童真質樸之心,雖然現實是墮落、孤寂、死靜的,但他卻用海灘上種花去呼喚真善美和童心的迴歸。青年的朋友,是春雷響時不曾停止破綻的芽,絕不能填平童真走向墮落,勸告青年們保持信心、精神和勇氣,在人生的海灘上種花——也許會消滅,但這花的精神是不滅的。

在如今,雖有百花齊放卻良莠不齊的文化界內,一本好書能教育人,而一代文豪才子——徐志摩的精神世界更能喚起我們對當代文化的反思和質詢。讓我們沿着徐志摩的思想軌跡,伴着他對文學赤子般的熱愛和豪情,開始一段心靈旅行,讓靈魂在美麗的文字流淌中得到淨化和提升。雖然徐志摩的燦爛生命就在一團幻影般的光焰裏消逝了,但煙花的燦爛不在於它有多久的生命,而在於它在發出火焰的那一剎那,永恆已經留住。而徐志摩濃得化不開的才華,卓爾不羣的風采,時至今日仍震撼我們的`靈魂,啓迪我們思索智慧的人生,掩卷遐想,體驗心靈激盪後內心的安靜與祥和。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欣賞2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寧人。是新 月詩派代表詩人,也是現代作家中有特色的 散文家。

香茗,只是渲染;午後三點的陽光,只是氛 圍。真正需要的是一顆善感的心,在心靈 的翕動間,捕捉到細若遊絲的美。深閱讀, 這纔開始。

讀着志摩的散文,倘若浮華氣躁,你吸取的 只是香氣而不是靈氣。讀着讀着,你便會 發現深閱讀,不止於讀“書”。

若將厚厚的一本散文比作一瓢濃羹, 那麼最讓人口齒噙香的便是志摩與曼殊佩爾相 見恨晚的一段。無數個夜晚,細心拜讀了曼殊 佩爾的文章後,志摩依然決定前往相見。

門扉啓開的一剎那,便看到的是眉目口 鼻之清之秀,淺淺的一眼,便令志摩 難忘。隨着談話的深入,他們馳騁於 英美文學的廣袤之野,思緒行雲流水, 褒貶評議讓交談時而舒暢時而侷促, 曼殊佩爾優雅的舉止,嫺靜的笑容、 謙遜的言語讓志摩對她的閱讀逐漸臻 於深入。正如志摩所說:“你直接無 礙地領會着上帝最高明的意志,在偉 大深刻的戟刺中體驗了無限的文章, 在更大的靈魂中解化了性靈。”

閱讀人志摩, 讀出了粹極的靈徹性, 沒有一絲雜質的寧靜與安詳。 閱讀人志摩, 讀出了思想者的深刻與沉默, 那是另一種靈魂的寧靜。

深閱讀,無論是讀書還是讀人,都宛若泛舟於一灣寧靜的湖水。

一滴思想的源泉悄然落下,舟身微曳而共鳴。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欣賞3

知曉徐志摩其人,那還是在我很小的時候,從一堆泛黃的舊書中看到這樣的詩句:“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年的我只是初識字的孩童,天真懵懂的望着這些文字,心底不期然灑下一點漣漪。金柳、夕陽、小橋、長篙、書生幻化成最初的印象,這便是最初他的文字給我形成的——詩人謎一樣的形象。擁有如此才情的他,不僅詩寫得不錯,而且他的散文更是獨樹一幟,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的散文風格,讓他在散文家林立的那個時代也是那麼的搶眼。他爲人所津津樂道的不只他的詩詞散文還有他和林徽因、陸小曼的愛情故事。這樣複雜的情感使他的文學創作有了更深層次的感悟,這樣的詩句也激發了此後我們幾代人對他的崇尚之情,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活潑的、熱烈的、浪漫的愛情觀點。我們能背出的,他的詩:“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偶然的相遇,註定的陌路。徐志摩與林徽因糾纏不清的愛情往事,我們在詩中不難看到些許詩人的無奈與放手。他生在名門望族,但卻接受了較多的西方文化,留學美英等國家,生活經歷頗多,感情世界自是讓後來的人感慨萬千!

只有經歷多一些的人,寫出來的文字才能從本質上打動看文字的人,才能產生心與心的共鳴。得益於他的經歷,他的活潑奔放的性格,我們今天才能看到這些經久不衰的詩文。這些散文、詩句或是闡述了他的理想國度,或是表達了他對愛人深深的愛戀。幾乎每一次的思想起伏,他都能將它們轉換成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他所愛戀的這些個女人就是他詩歌創作的源泉,他所經歷的苦悶的生活也是重要的創作源泉之一。從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真實感悟最是令人感慨,也最能引起那時候人們對理想國度的期盼。正如亂世出梟雄一般,在動亂的年代,人們思想越是澎湃,那麼創作就越會一發不可收拾,也必然造就出徐志摩這樣富有才情、思想卓著之人。

許多人印象中的徐志摩只是和張、林、陸三個女子有着糾纏不清感情經歷的詩人,實際上他以自己活潑、奔放的品性在短暫的一生中結交了衆多趣味相投的友人,而這些人都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文學泰斗。譬如,泰戈爾、郁達夫、狄更生、胡適等人。這樣的一羣人都是那個風雨飄搖年代的傑出代表人物,他們影響的是我們數代中國學生的思想,或堅強或睿智或理性或率直,文字在這樣的一些人的思想中被賦予了生命,如行雲流水般傾覆在詩歌的海洋。有人說他的散文是濃得化不開的情懷,我覺得再確切不過了。他黏稠的文字和細膩的情感交織在一起,濃得化不開啊!如果我會譜曲,我願意爲徐志摩的文字配上最優美的曲子,擁有最深沉情感的曲子。

徐志摩已經死在永遠的35歲,但是他的文字穿過時間的海洋流傳至今,就像他的浪漫永遠年輕,永遠停在我們每一個看過他文字的人。即使當年幼小如我,也會因看着他穿越時空而來的感動而有所震撼吧。感懷在心間的那個他,飛去的志摩……可爲當下政壇學界遴選人才作一有益借鏡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