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故鄉》有感示例

讀《故鄉》有感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5W 次

讀《故鄉》有感1

“我”冒了傷寒回到闊別二十餘年的故鄉,如今美麗的故鄉如今卻是一片蕭索景象。“我”十分痛惜。“我”與母親交談關於搬家的問題。在聊天之時,“陌生”的揚二嫂出現和潤土的探訪使“我”原先覺得蕭索的故鄉更加的蕭索了。“我”在十於天后離開故鄉,但心裏並不留戀故鄉了。

讀《故鄉》有感

在短短的幾頁紙裏,給予我的感觸是十分大的。

文中的迅哥兒對於故鄉,本來一定是懷有很大的依戀的,故鄉曾經的美麗令他傷心的離去,但現在的蕭索又使得他心裏更加的寒冷。少年時好夥伴潤土給予他的是對海邊無限的嚮往:海邊無窮的貝殼給迅哥兒美好的遐想。潮汛時可以在海邊看跳跳魚兒,迅哥兒嚮往。在烏黑的夜晚裏,可以和靈敏的猹玩起“偷瓜賊”的遊戲,迅哥兒十分喜愛。但一切都在中年的潤土的到來而打破,“老爺”潤土這一聲恭恭敬敬的話語使迅哥兒明白,他與潤土之間已經有了一個很厚很厚的隔膜。這是令迅哥兒十分心痛的事吧?

讀《故鄉》有感2

野菜,顧名思義是大自然賜予的食物,生長在野外,有着獨特的吃味。

記得小時候,伯伯經常帶我去後挖野菜,想起小時看到野菜,忍不住大叫一聲詮釋心中的驚喜之感。每當我看見時,就會興致勃勃地向伯伯說:“看,我找到了好多野菜嘞!”伯伯這時就會笑咪咪的說一句:“小孩子眼睛真尖,伯伯都沒你厲害。”當時還小,就覺得好玩,每次伯伯帶我去挖野菜,便是我兒時最快樂的時刻。

《故鄉的野菜》這是一則短篇散,今天讀到這裏的時候,不禁回想起小時候伯伯帶我去後挖野菜的那一幕。這篇散讓我感受到了作者對故鄉無比懷念之情,用野菜抒發對故鄉的愛,用真摯的語言打動的人心,由此讓我也回想起小時候挖野菜的快樂和驚喜!

第一次挖野菜,是伯伯帶我去的。春天,生機勃勃,萬物生長。

伯伯說:“春天到了,後的野菜正肥嫩,伯伯帶你去挖野菜吧!”好奇是每個孩子的天性,而我不論對什麼都感到好奇,所以跟着伯伯到了上挖野菜。

早晨的後,有着獨特的魅力,眼前一片亮綠,水滴還趴在綠色的墊子上休息,有的水滴,因爲太沉,從墊子上落了下,滾到了柔軟的草地上,又繼續趴着。伯伯這時就過問:“看什麼看得這麼入神呢?快和我一起去那邊看看有什麼野菜吧。”我依依不捨的離開了這裏,到了另一邊的地,看見許多的野菜,便向伯伯一樣一樣指着問這是什麼?伯伯總是會很耐心的說着每一種菜的樣子和特點以及做法。

聽的最多的便是薺菜,薺菜一般用涼拌,但我最愛吃的是伯伯做的薺菜羹。味道極其鮮美,一邊是雞蛋,一邊是薺菜,一邊嫩黃,一邊嫩綠,絕不混淆,吃時攪拌在一起,吃上一碗,臉上多了幾分笑容。

想想兒時,那是真的有趣!野菜和園種的蔬菜相比,他所多的是一種大自然的清香,而這種清香,卻填充了我整個記憶和味蕾。

時間總是太快,一轉眼伯伯就老了,沒有當年的活躍多了幾份疲憊。因爲工作的壓力伯伯身體不太好。因此,有很多年沒有去過後挖野菜,也很久沒有嘗過那種清香的味道了。但是記憶中的清香味道,仍存在我的味蕾中,揮之不去。如果以後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想我會帶她挖野菜,走進自然,走進自己。

讀《故鄉》有感3

散文又稱美文,包括情感美、抒情美、意境美、情趣美、色彩美、文字美等方面,而哲理美則是散文美的最高境界。在浩如煙海的散文世界裏,唯有情感美和哲理美的文章,才得以打動人心,才得以傳頌和傳世。近讀散文集《故鄉的刺玫花》(胡云林著,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深爲文章中蘊含的哲理美所打動,也引起我對散文哲理美的一些思考和感想。

《紅樓夢》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實際說的是人生經歷與做文章的關係,人的生活經歷就是一篇大文章。散文其實是作者社會閱歷、思想感情、觀點凝鍊、藝術修養、知識積累以及人生感悟等融爲一體的創作結果,其中尤以人生感悟爲主要元素,是貫穿文章中的主線和靈魂。作者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大學生,在學校就熱愛文學,苦心鑽研經典作品,古今中外,無所不讀,很早就夯實了文學寫作的基礎。畢業後又在黨政機關工作多年,但最終還是落腳在新聞崗位,長期擔任領導職務,這些寶貴的經歷是十分豐富的財富,最近幾年成爲他散文寫作的富礦。同時,作者是一個善於思考、勤於用腦的人,常常面對社會世象、人生際遇會用自己的知識、觀念、智慧去感悟其中的道理,思想的結果往往提升自己的生活態度,也就是積極面對和處理。這些都貫穿在作者的散文裏,也就是把對社會對生活的體悟上升到藝術思維,實現生活到藝術的飛躍,形成他頗具個性和鮮明特色的一系列文章。

對於這本書裏的文章,趙俊賢教授以高深的文藝理論和深厚的感情,做了高水平、高質量的評論,已經闡述得非常全面非常深刻,我輩難以望其項背。趙教授高度評價並讚美說:“奇文也,雲林之散文當之無愧!讀雲林的散文,委實是一種美的享受。”受趙教授評論的啓發,我不妨以享受美的心情,不揣淺陋對文章中所蘊含的哲理美談點感受。

哲理美需要深厚廣博的知識作底蘊,知識多了視野會更廣闊,思想就會更深邃,思維就會更活躍,能夠站得高看得遠。書中的文章涉及的知識面很廣,尤以歷史、人文、文學、山水、植物等方面都比較多,豐富的知識加上作者的悟性,常常情不自禁地生髮出哲理的思考。如《尋找張三丰》,作者在大量查找歷史資料,多次到金臺觀參觀,對於長期以來人們頗爲困惑不解的爲什麼張三丰在道教歷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卻難以確定他到底最後到了什麼地方,因爲他總是來無蹤去無影,飄飄渺渺,神仙一般,留下了那麼多的神奇傳說。作者從自己的體悟中這樣說:“可你(張三丰)爲什麼總是不現身呢?我想,你不會是領略了‘得不到的東西要聖潔的多呀!’那句諺語吧!是的,靈光圈下的塑像,總比真實的東西要聖潔的多呀!到不了的地方,人們可以用自己的想象來彌補、來完善、來美化,可以把它描畫爲最理想的境界。”這就把真實與虛幻的辯證關係融入藝術的構思中,讓人回味、品味,也就把人們對張三丰的崇拜更加突出出來。這類文章集中在“生命的霞光”一節,其中《雪花告訴我們》《甜苦之間》《深谷幽蘭》《竹韻》《春意莫匆匆》等,都寫得深刻、細膩、生動感人。《甜苦之間》通過對放蜂人一年四季轉輾南北、風雨兼程的生活,以及放蜂人對蜜蜂的特殊情感,闡述了“苦”與“甜”的辯證關係,放蜂人在經歷了奔波辛苦之後,卻也享受了收穫之甜,更從小蜜蜂釀造生活的奉獻中得到人生的啓發,才覺得“我們養蜂人的生活就是一首詩。”這就是生活,就是哲理,這正應了佛教中的一句話:“人生的真理,其實就藏在平淡無味中。”再如《雪花告訴我們》一文,作者旨在說明一個樸素的真理,凡事物都有自身存在的價值,雖然它們就存在那麼幾天或轉瞬即逝,如曇花、彗星、煙花火炮,就在瞬間那麼一閃一亮一爆,然而卻是那麼鮮豔奪目,那麼震天動地,那麼與衆不同,實現了自身的價值,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於我們思考、對待現實生活中的'某些現象包括人生的價值很有啓發。

詩意美爲哲理美充實了美的內涵,使之更加雋永,餘音繞樑,耐人尋味,揮之不去。過去,楊朔主張要把散文當詩一樣去寫,當然詩與散文是不同的兩種文體,各自雖有相通之處,但他們卻有着不同的質的規定性。提倡把散文當詩一樣去寫,並不是說要把散文寫成詩,我理解就是散文要有詩意美,比如詩歌講究意境,這與散文是相通的,好的散文必然會讓人感受到美的意境。《故鄉的刺玫花》一文就是詩意美與哲理美相結合的一篇佳作,作者對故鄉的刺玫花情有獨鍾,通過描寫刺玫花的美麗,烘托出故鄉一種特有的美麗和情致,實則表達了對故鄉的眷戀、懷念、熱愛、歌頌,由物及人,進一步把這份情感融入對“二嫂”的誇讚,這樣把對故鄉的情感一步一步表達得很到位很貼切。如果這些還是表相化一些的話,作者的哲理思考就把內在的美深化了。文章寫道:“湊巧的是,二嫂也是一個刺玫花癡。。。。。。有一天中午,我從學校放假回來路過田埂,恍惚見一張漂亮的臉蛋在刺玫花叢中漾來漾去,幾疑是花仙女下凡了;仔細再看,纔看出是二嫂。我說;‘二嫂,你是刺玫花精吧,比刺玫花還要漂亮呢!’二嫂說;‘你才知道呀!我就是刺玫花精,我嫁到你們村,就是奔着這漂亮的刺玫花來的。’從此,二嫂有了一個外號:刺玫花精。”這一段描寫充滿着詩情畫意,宛若一位畫家,稍動筆墨,就把一幅情趣盎然、人花相映的風情畫呈現在讀者面前。而且語言具有詩一樣的味道,詩一樣的韻味。

這裏,我順便說一下,作者對詩詞的寫作也是有着很深的造詣的,我曾經讀過他的幾首古詩,感覺作者也是詩的寫手,寫得相當好。在本書的《醉花陰》一文裏,作者仿李清照《醉花陰》,反其意所寫的詞:“憐香心結何時解?瘋狂賞花節。清明連穀雨,梅櫻燦爛,牡丹妖冶。傾城圍觀競踊躍,畏春去芳歌。老幼共歡悅,人流奔瀉,花嬌情更切。”從這首詞可以看出作者詩詞創作的功底。作者很懂得詩意美的意境,有了這樣的藝術修養,“文理相通”,在散文寫作中就有了這樣的潛意識,故而增加了文章的詩意美。

語言美爲哲理美增加了色彩,修飾了哲理美。散文是語言的藝術,“散文易學而難工。”從一定意義上說,這個“難工”就難在語言的運用和表達上。老到的散文家必定具有駕馭語言文字的嫺熟功力,常常是能夠做到“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通過語言藝術把思想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生動感人。本書作者在學校學的語言文學專業,所以文字老到,語言功底厚實,表達能力很強,爲哲理美披上美麗的外衣。如《巡海圖》一文開頭說:“主人公是一位三十餘歲的少婦,身着盛裝瑩瑩佇立,雙目含情注視着遠方的大海;腳下是大理石砌成的荷池,碧波盪漾,一塵不染;背後是依山而建的宮殿式的樓房,層層迭起,錯落有致。啊,好一幅優美的圖畫。”這段美麗的文字勾畫出一幅美麗的圖畫,人與自然的和諧美也就是哲理美通過文字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得到美的享受。再如《春芽》一文中,作者聽了族兄在春天對樹木發芽現象——一種聲音,由奇怪到正常的觀察認識後說;“樹木也和人一樣,是有靈性的。這幼芽,就是抱在懷裏的嬰兒,也在迎着春風春雨在長啊!”由於作者是因爲“仁慈的上帝”恩賜了一個可愛的小孫女,才引發出對族兄護林的聯想,所以寫得很有情趣很有意蘊。在《那條小路》一文中,作者由於違犯學校紀律受到學校批評,班主任胡老師對他開導說:“我不是給你們講過怎麼寫文章麼!一個人的人生就像寫一篇大文章,也得有一個主題思想。你現在是學生,主題思想就是學習,升高中,考大學,一定要一心一意,心無旁騖。看戲並無不可,那隻能放在星期天休息時間。況且等你學業成就之後,還沒有看戲的時間麼!”胡老師語重心長地一番話,實際是用寫文章比喻人生,啓發作者珍惜學習時間,極富哲理,而且樸實、優美,把一個很值得尊敬和懷念的胡老師慈祥、關心、愛戴學生的形象表現出來,爲作者退休後仍然尋找那條“之”字形的小路,鋪墊了情感氛圍,這就是對胡老師的懷念和終身感激之情,讀來讓人感動。

總之,我覺得哲理美貫穿着全書幾乎所有篇章,不僅僅是限於我所談的這些方面。我只是覺得哲理美使文章有了思想的深度,瀰漫着理性的光芒,透射出人性美。這樣的文章能不引起讀者思想感情的共鳴麼!正如趙俊賢教授所說:“讀雲林的散文,委實是一種美的享受”。

讀《故鄉》有感4

一篇優秀的寫景文章,通常是情景交融的佳作,正如王國維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故鄉情》就是這樣的一篇成功之作。它最大的亮點就是匯人了作者個性的獨到的情景交融。

作者對家鄉的山水傾注了深厚的思念,把這種個人的情感寓寫於景物的描繪里,不僅使文章具有詩情畫意,而且能讓讀者通過詩畫領會到作者對家鄉的一草一木那獨有的感受。那“緩緩飄逸的流雲”、“連綿起伏的羣山”、“稻香飄逸的田野”,還有那“勤勞的各自忙着活兒的鄉親”,這一切,無一不包含着作者的靈魂,無一不滲透着作者無限的情思所賦予的生命。

正因爲它們飽含着作者強烈的思情,所以才能強有力地感染了讀者,拔動着讀者的心絃。文中,情與景已成爲不可分隔的一個整體。“碧藍的天空”、“飄逸的流雲”、“淡淡的稻香”,“辛勤的村民”……這些可親的景物,對於一位出門求學的遊子來說,已演化成故鄉的象徵,而且她也把自己投身其中融成深深的戀情。

寫這樣的文章,想要做到情景交融,我以爲,首先要對景物傾注自己內心的真實感情,要寫真事;抒真情,不能矯揉造作,更不能無病呻吟。沒有這樣的體驗,沒有這份真情,就不要強寫。其次,要抓住景物的獨特之處,用自己的情意進行描寫,才能使它們蘊含了自己的內心感受,才能讓情與景自然渾成一體,相得益彰,而不是一味地在遣詞用句上下功夫。

讀《故鄉》有感5

《紅色羊齒草的故鄉》這本書中描寫了一個名叫比利的男孩通過自己的努力買了兩隻獵犬後的故事。我在看書時差點潸然淚下,這個故事很感人。它大致的內容是:

男孩比利在經過兩年時間的磨練後,終於攢足了買兩隻浣熊獵狗:老丹和小安。他們一起度過了一段共同捕捉浣熊的美好時光。形影不離的小丹和老安使比利成爲了一名優秀的浣熊獵人,並贏得了獵浣熊比賽的金獎盃。然而在一次狩獵中,比利遇到獅子,勇敢地老安用生命保護了主人,深情的小丹拒絕進食,最終死在了老安的墳墓上。比利他們要搬家去鎮上,去與老安與小丹告別時,看見了傳說中,只有天使才能種下的漂亮的紅色羊齒草。這就是本書名叫《紅色羊齒草的故鄉》的緣由。

看完了這本書後,我有了幾點感悟:

1做事要堅持。比利想要兩隻浣熊獵犬,但他沒錢買,不過他沒有放棄。通過兩年時間的磨練與攢錢,終於買下了兩隻浣熊獵犬。

2要有耐心。比利剛買來的狗,什麼都不懂,在比利耐心調教下,才變成了百戰百勝的浣熊獵犬。

3要勇敢。當比利參加比賽時,天下起了大雪,他們迷了路,不過他們很鎮定,還獲得了冠軍。

4要對動物好,關心。老丹之所以會爲了比利奮不顧身,是因爲他知道比利對他好,不會傷害他。

這些在生活中都要有。我們不能傷害別人,遇到困難不能退縮。我在一開始聽說浣熊要被捕捉,很奇怪,經過調查知道了,原來是浣熊會偷吃食物。浣熊在晚上出來,而且一很多把戲,所以能捉到兩隻算好了。書的結尾說兩隻獵犬就像是上帝派來幫助比利的,話說得不錯,不過它們最終被收回了。這本書對我的幫助很大。

讀《故鄉》有感6

如果說哪一本書能讓一個愛犬的孩子感同身受、悄然落淚,能讓讀者爲小主人公的勇氣擊節歎服;能讓讀者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結局扼腕嘆息、重新去思考理想、信念與友情的涵義,而讓美好的情愫在心中索繞不絕,心生無限神往,這本書就是——《紅色羊齒草的故鄉》。

在我成長的道路上,曾有過多少書籍的陪伴,它們如同腳下一塊塊的鋪路石,迤邐向前;它們如同一盞盞星燈,爲我照明,或如清風明月水河澹澹讓人心曠神怡,或如晨露撫面葦草呵足一般讓我開懷大笑;或如星垂平野月涌大江般讓人生敬畏,或山鳴谷應萬壑雷動般讓人迴腸蕩氣。而這本書卻讓我百感交集!

家住林邊的男孩比利如此迫切地想擁有兩條小狗,但並不是隨便任意品種的狗都能打發的,而是唯一的——一獵犬!開始我不由訝然失笑,並且不無嘲諷:小小年紀,爲何如此不切實際呀。既然生活那麼拮据,而獵犬又那麼昂貴,肯定得不到父母的應允。果然,比利遭遇了重重困境,導致體重驟降、偏食等一系列不良反應。我可沒見過如此癡心不改的孩子。曾經我也想養過狗,可是爸媽語重心長地告誡我養狗不僅是玩耍,而更多的是肩負的責任,讓我望而卻步,就此鳴金收兵了,所謂識實務者爲俊傑嘛,可不像比利那樣愚頑不化。比利一味橫下心來,不再茫然無措。他想盡了辦法,用整整兩年時間積攢來的五十美金買了兩隻小浣熊獵犬,給它們取名老丹和小安。讀到這裏,之前的譏諷嘲弄早己遁無蹤跡,取而代之的卻是震撼與感動:比利的一意孤行不正是堅韌不拔、矢志不渝、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嗎?遠大的理想、近切的目標不正需要這樣的毅力方能實現嗎?相形之下,我不由爲自己輕易妥協與放棄而汗顏!就拿最簡單的事例來說吧:每次去旅行之前,都信心滿滿的打算每天寫下所聞所見的旅行日記。開始數天洋洋灑灑地如約執行了,可堅持不了一星期旅途的勞頓與潛滋暗長的惰性便佔據了上風,讓半途而棄敗下陣來。我心中豁然洞開:樹立高遠的志向不容易,而日復一日不離不棄地朝着這個目標努力更非易事!

接着,比利開始不斷訓練老丹和小安。他訓練他們如何將浣熊趕到樹上;在月黑風高之夜帶着老丹和小安到荒郊野嶺打獵,比利無論做任何事都傾心投入,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境界。隨着情節的深入,我對比利的崇敬之心亦與之俱增,待到他與獵犬們榮獲捕獵浣熊的金獎盃時,我真替比利倍感歡欣!

然而跌宕起伏的情節讓我的心提到嗓子眼。有一回他們打獵時遇見兇猛的山獅!老丹奮不顧身地去保衛比利,被山獅奪去了生命。而小安不願獨自苟活於世,也追隨而去。這份濃情厚誼驚天地泣鬼神,感人肺腑,讓我想起那句古詩:"問世間情爲何物,真叫人生死相許",那是對友情與愛的詮釋與扣問!友情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獲的一部分,友情的典範照亮歷史的長空直抵當下:俞伯牙與鍾子期高山流水、知音相惜的情誼;荊柯爲報知遇之恩留下"士爲知己者死"的果敢與豪情;亦有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爲朋友呂安挺身仁義直言而獲罪,"臨刑自若、援琴而鼓"式的清正高潔;更有如同爲蘇門四學子的蘇東坡與黃庭堅亦師亦友、亦莊亦諧的友情,他們互相調侃對方的字,蘇東坡字形偏橫,而黃偏縱,蘇東坡戲稱黃字像樹稍掛蛇,而黃庭堅謔說蘇字像石壓蛤蟆,這份曠達的情誼穿越時光依然溫暖着今日!而我們同樣在友情中互相砥礪奮進!

比利搬家之際,驀然發現老丹與小安的墳中長了一株美麗的紅色羊齒草,正契合了書名,讓我掩卷沉思。我查閱植物百科,紅色羊齒草是一種羽狀蕨類,現已絕跡。我突然想起書中一個古老的傳說:一個印第安男孩與女孩在暴風雪中迷了路,被凍死了。人們發現他倆時,看見他們之間架起了彩虹一般的紅色羊齒草,於是,人們就認爲那是仙境的聖物,能讓男孩與女孩獲得重生!我顧悟:美好的信念與希望不會消散,它們會紮根土壤永駐人間!

讀《故鄉》有感7

今年暑假,我閱讀了《紅色羊齒草的故鄉》,它詮釋了一個完美地愛的傳奇。

這本書主要講了:小男孩比利一家住在深山裏,他靠自己的力量實現了願望——獲得了一對浣熊獵犬。並且在他們的一起努力下,老丹和小安不負衆望,贏回了捕獵比賽的金獎盃。但老丹卻用生命守護了主人,小安也不願獨活於世。於是,一株紅色羊齒草悄悄地在墳頭綻放……

在這本書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比利和這兩隻浣熊獵犬之間互相關愛的情感,還有就是這對浣熊獵犬之間團結、互助的深厚情誼。比利深受着它們:他從不會打它們,最多最多隻是訓斥;在嚴寒的冬季,他不畏河水有多冷,毅然下水救起困在旋渦裏的小安;不管誰,只要有傷害小安的舉動,他就會上前阻止甚至打架……正是因爲這樣,獵犬們纔對比利忠心耿耿,讓比利有求必應。

老丹和小安之間也互幫互助,只要小安不在,或它沒分到屬於它的食物,老丹就不會吃自己的那份食物。相反,小安也是這樣。還有,它們倆如果有誰沒出獵,另一個肯定不會走,哪怕被主人拽走,它也會想方設法地回到狗舍,陪伴另一隻。

由此,我也想到了我和我那5歲的妹妹——豆豆。豆豆很可愛,而且和我感情特別好,每次別人問她:“你最喜歡誰呀?”她總會大聲說:“張可姐姐——”;每一次去外婆家吃飯,她都會緊緊地抱住我,久久不肯讓我離去。

有一次,我帶豆豆在公園裏玩,豆豆不小心跌了一跤,皮擦破了,疼得哇哇直哭,怎麼都不肯站起來走,還嚷嚷着:姐姐抱我!姐姐抱我!怎麼辦呢?她雖然只有5歲,可是依然很重。但看着妹妹那眼裏的淚花、看着那信賴的眼神,我深呼一口氣,咬緊牙關,背起了妹妹,一步一步,一腳深一腳淺地往回走,路上好幾次都想放下,但終究沒有放下,最終把豆豆揹回了家。我想:這就是愛的力量,愛的傳奇!

其實,親人之間也好,同學之間也好,如果都能像比利和浣熊獵犬那樣相處,那麼,每個人都能寫出屬於自己的愛的傳奇!

讀《故鄉》有感8

當天真自由的童年走到盡頭,比利心中留下的,不僅有老丹和小安,還有它們墳頭充滿傳奇色彩的紅色羊齒草,以及那美麗紅葉下掩埋的童年記憶。

書架上,一本藍封皮的書總放置在那,這本書就是《紅色羊齒草的故鄉》,第第讀起它,我總會情不自禁地流淚:男孩比利最大的心願,就是擁有一對心愛的獵犬。他在2年艱辛的存款後,終於如願以償地得到了老丹和小安,他和它們一起穿越山頭,尋蹤冰河,捕捉浣熊。

勇敢忠誠的老丹和小安爲比利得了捕獵大賽的金獎盃,捕獲浣熊鬼。然而在一次狩獵中,比利遭遇惡獅,生命危在旦夕,勇敢的老丹用生命守護了小主人,深情的小安更不願獨活於世上。

讀完故事,我竟發現,淚,不知什麼時候爬上了臉龐,是呀,比利所擁有的愛,信仰,責任,誠實,勇氣與毅力,有廣度,有深度,更有分量,令人敬畏。在那個樸素,質樸的年代,人們平和,謙遜,卻扮演着凡人中的英雄角色。文中兩隻可愛的獵犬勇敢,聰明,在小主人遇到危機挺身而出,護主,愛主的情感洋溢在字碼之情。

放下書,將書慢慢放回書架,我踱步到窗前,回味書的內容,突然間,猛然醒悟:原來這就是生死與共的情誼。

讀《故鄉》有感9

holism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作爲最高價值而不是把人類的利益作爲最高價值,把是否有利於維持和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和諧、穩定、平衡和持續存在作爲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爲評判人類生活方式、科技進步、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終極標準。”

作者的出發點是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而人類大肆捕殺狼的出發點則是基於人自身的利益,根本不去考慮狼在自然整體中的作用。沒有考慮到失去了狼,鹿就會過量繁殖而超過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造成生態失衡。如果人能站在生態整體的高度,就會看到大自然的所有生命都是相互聯繫的,是不可或缺的。

狼的存在雖然使鹿的生命受到了威脅,但是從生態整體來看,卻保護了整個環境的平衡。作者對大地倫理的認識恰恰就是以有機整體的世界觀爲基點的倫理見解,《回到故鄉的狼》一文展現了作者的這種生態整體的倫理觀念。

讀《故鄉》有感10

對於我來說,故鄉的最大特點便是常颳風。

因爲地理位置,風常常帶着水汽,將家門口的長江水卷帶着,吹向洲上每一個人的臉龐。媽媽有時說,將躺椅搬至廊道口,睡個一中午,膚色會因風變得黑些。這江風將洲上每個人的臉吹黑,吹出江洲人的特點,吹給莊稼獨有的水分,吹咧了種地鄉親的笑臉。炊煙給江風吹得散得縹緲,幾家人的炊煙因此混雜着,慢慢遠去,給夕陽鍍上一股迷幻的色彩。家中的棗樹結着青果,也應着風和餘暉在搖動着,迫不及待要成熟。

洲上的人家大多集中環抱在一起,腳步落在土地上,在青草中形成小徑,人們在飯後或走動或閒適地坐在門前談天,衣角被江風吹的微搖。日頭漸落,風帶來的是勞碌一天後的雜感,人們或充實或期盼明天的好天氣。江風是江洲老百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穿梭在屋與屋間的小縫裏,穿梭在人們踏出的小徑上,將人與人拉在一起,串成美妙溫馨的鄉村社會。正如作者所說,“我喜歡鄉村的味道:寧靜、淳樸、喜悅、安樂,像理想的桃花源。”這“桃花源”因這江風,更添幾筆。

故鄉是我魂牽夢繞的一陣江風。儘管故鄉漸漸冷清,人們大多進入縣城謀生活,但故鄉的江風帶給我的安適寧靜,故鄉給我的輕淺的“源頭”之感,都不會因此消失不見。洲上的綠土因江風仍顯沃饒,和家前的長江水一起,承載着時光的印跡,揮之不去的碎影流年,流進我的心裏。只要江風依舊,我便會記得幼時的鄉鄰、幼時的經歷,這些歡笑淚水,印證着我的成長。

江風帶給我的,是我最寶貴的,我驕傲我所擁有的故鄉,儘管它沒有顯赫的名字,不是有名的風景地,但在我心裏,它便是這江風,是我靈魂寄託的地方,在我心裏,它是那麼的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