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回到教育原點》讀後感範文大綱

《回到教育原點》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7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回到教育原點》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回到教育原點》讀後感範文

《回到教育原點》讀後感範文1

竇桂梅老師是一位真正筆耕不輟的勤奮者,探索不止的創造者,充滿激情的追逐者,心懷博愛的教育者。我想這也是她從一名默默無聞的小學教師成長爲教學名師、名校校長、教學專家的原始動力及思想根源。至今還清晰的記得1997年她在天津一次全國名師現場講座中邊講解《百鳥朝鳳》邊親手繪製一隻展翅飛翔的鳳凰的情景。現在再來學習她的《回到教育原點》,每一句話、每一個思想、每一個做法都是她的真實寫照。她在自己的每一個人生片段都爲自己找到一種自我引領,讓自己活得明白,活出精彩,贏得尊重和尊嚴。

通過品讀《回到教育原點》我有所領悟:作爲教學引領者必須讓教師相信,課堂生活絕不只是爲了生存而必須從事的被動工作,而是應當成爲爲自己未來儲存幸福基金的事業。要努力成爲讓學生永遠記在心中的小學教師,必須付之行動,把學習獲得的知識財富轉化成教學生產力。這裏我對日常教學中常用到的聽課、評課、寫課有些許的感悟。

聽課,要聽出門道,不做旁觀者,不做主動參與者;只做盲從者,不做引路人;只做批評家不做審美者、幫助者。聽課不僅是管理者的工作和研究的專題,更應該讓教師把聽課當做日常教學行爲。並使聽課逐漸形成校園文化的一部分。

評課,首先要建立一種思維方式“被評課的老師最需要的是什麼?評課的重點是什麼?”其次,評課是專業的引領,不僅能指出存在的缺點,又能準確剖析盲點。第三,把評課當做合作多贏的平臺,讓教師更多的分享,讓更多的教師從中受益。

寫課,就是再思考教學,就是在表達思想,寫課是一種很好的積累、對話、反思、梳理,而不是簡單的口頭議論。

很喜歡這句話“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守望教育思想從堅守秉筆書寫的習慣開始。”

《回到教育原點》讀後感範文2

一直信奉"一個熱愛閱讀的孩子,他的成績不一定是最優秀的,但他必定是最有發展前途的。"也帶着孩子在閱讀的路上不斷前行,但在今日再讀竇桂梅的《回到教育的原點》時,忽然發現我的閱讀是如此的淺薄,我所帶給孩子們的閱讀啓蒙,行走在師生共讀路上的舉足是多麼膚淺。

瞭解竇桂梅,你會發現她的成長史,奮鬥史,就是一部閱讀史。

讀她寫所的書《梳理課堂——竇桂梅課堂捉蟲手記》……還到她的博客去尋找智慧的源泉。無論是對教師的婉言勸說,還是對學生的諄諄教導,無論是對現狀的把脈診斷,還是對未來的展望憧憬,竇老師一直在重複着一個共同的聲音,那就是——閱讀與反思。"好教師從哪裏來"、"好教師到哪裏去"、"教學管理者該怎麼做"、"我們能做什麼"……聚焦在同一個膠片上,合着光暈而來的是閃亮的"閱讀、反思"兩詞的大寫、定格。

  閱讀,走向教師的智慧——

對於常常被冠以幼稚膚淺的小學語文教師而言,我們該以怎樣的自信面對衆人,該以怎樣的素養立足講臺?竇老師的回答是"閱讀".讀書,是每一個語文教師專業成長必需的生命方式,從這樣的意義和高度上講,教師就必須讀書。讀書就是最長遠的備課、最好的教學準備。千萬不要誤認爲教師只需讀教學參考書夠了,"沒有真正閱讀過那一本本經得起推敲的經典大書的時候,心靈就是粗糙的;沒有真正被經典感動過的情懷,內心就會是枯澀的;沒有被厚重的經典著作洗禮過,就無法擁有細膩的心靈。"作爲影響着孩子,需帶着孩子迴歸母語、回到童真的語文教師來說,有了文化積澱纔有教學的高度、廣度和溫度。因爲閱讀,對《師恩難忘》的"感念"纔有一種"一觸肌膚就能摸到體溫的感覺";因爲閱讀,才能以"聊"的輕鬆方式揭示《三打白骨精》的"向善"主題,通過環境、情節、人物三大板塊的課文與原著的比較閱讀,實現名著導讀的課堂基本模式;因爲閱讀,《醜小鴨》"苦難中追尋夢想,幸福中懷存謙卑"的形象才如此深刻而又鮮明地留在孩子們的記憶裏,繼而影響着他們未來發展之路;因爲閱讀,識字課充滿自信,作文課彰顯大氣;因爲閱讀,才能以一個語文教師獨特的視角欣賞到數學、科學等學科的"眉清目秀",咀嚼"經意與不經意之間、輕鬆與不輕鬆之間、圓滿與不圓滿之間"的抽離。

讀書能讓人靜心,大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當我們潛心閱讀,並感受着閱讀所帶給我們的豐盈的滋潤時,我們不就有了高尚的情操和寬闊的胸襟嗎?對於教材的處理不就有了一份睿智的思考和深入的建構嗎?我們的課堂不就有了呼吸的流暢和生命的靈動嗎?我們的學生不就有了美的薰陶與善的引領嗎?而這不就是學校的靈魂所在嗎?我們常常指責學生靜不下心來,看書讀書顯得浮躁。探其原因是整個時代、整個社會的浮躁投射。我們指責學生的家庭環境和家長素養,可當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我們的老師,又有多少人能獨守孤燈,潛心閱讀呢?很多人認爲竇老師只是一個特例,一個無法超越的偶像,我也有同感,又有多少人成得了特級教師呢?但既然選擇了教師職業,我們唯有做一個有專業的教師,做一個有專業尊嚴的語文教師,才能自信於這三尺講臺,就讓我們從閱讀開始吧。

  反思,走向智慧的老師——

如果說閱讀讓我們站在了更多人的肩上,遠眺了無限更深處的美景,擁有了一顆寧靜、寬容、淡泊、細膩的心,那麼反思,則讓我們一次次地回到原點,深刻剖析,在"自我與他我"的對話中不斷審視我們的課堂、我們的專業,清理淤塞——那些遺憾的、痛苦的、失敗的、沮喪的,繼而再次自信地出發。"教了十年書的教師,不一定成爲一個成功的教師,寫了一年反思的教師,必定會成爲一個了不起的教師",可見,在教師生涯中,動筆顯得多麼重要。竇老師用灌注了"細心、恆心、耐心"之墨的筆改變了自己的課堂,也成就了一位教師的智慧。

反思,是咀嚼課堂壓力和困厄的坦然,是肯定之餘的發現、否定之餘的思索。正因爲寫,你的`筆就要和你的課堂通過心靈的橋樑發生聯繫,你會忠於你的課堂,兼納別人的"聲音",也許始終不會迷失自己。日常的隻言片語、點滴滴滴,最終匯成的是涓涓細流也或成海,而你也在流動的聲浪裏聽到屬於自己心靈花開的聲音。從《珍珠鳥》的教學軌跡,從伴隨着備課、上課所記錄下的《深入決定深度》、《將"信賴"進行到底》、《當我們罵人"禽獸不如"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竇老師對於課堂的反覆追問,對文本的深刻解讀。因爲一次次的反思,讓她跳出課堂本身,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審慎看待自己的課堂。

反思,是面對課堂憂患與艱辛的澄明,是攜手互助的通途、助人成長的載體。竇老師"優點說透、缺點不漏,方法給夠"的聽課評課要旨得到了更多老師的喜愛、信服。而她深入課堂所記錄下的"捉蟲"、"揀金"也編成了《梳理課堂》,成爲教育類暢銷書。《三打白骨精》一課,引發的是她長達幾萬字的反思,有對教材的解讀,主題的確定,備課的思考,還有對教師其人的評價,她把此作爲送給老師的特別禮物。這禮物怎能不令老師欣喜,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想發展,是因爲我們缺少了一個強有力的前行者給我們重錘敲擊,給我們棒頭一喝,更給我們躍而上臺階的跨步。

這是我第一次讀《回到教育的原點》,幾天來我沉迷其間。在一個個教學案例中,我不斷建立與自己課堂對照的參物,在記憶裏去搜尋我膚淺的課堂足跡,繼而生騰起的是對竇老師,對她引領下的團隊的仰慕和崇敬。因爲我"窄"而"淺"的閱讀,以致無法用更爲深刻而哲理的語言來表述我的感受,只覺得"熱情如火,激情似焰"的竇老師帶給我的是她對教育的無限熱愛、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博覽羣書、躬行課堂、在寫作中沉澱生命——這便是我眼中的竇桂梅,心中的智者,永遠的偶像。

《回到教育原點》讀後感範文3

自從有了孩子,每天晚上睡覺前的讀書時間就被無情地擠佔了。竇桂梅老師的《回到教育的原點》,成了我這一年來唯一一本精神食糧,精神飢渴程度可見一斑。因此,放下書本,其中精彩的語句卻久久捨不得放下。例如:

1、教師要學會愛,愛在細節,因爲教育就是一堆細節。對待生活在當今社會環境的學生,教師缺少的不是強力和果斷,缺少的是教養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細心。

2、語文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3、當我們踏着白紙黑字的階梯,把教的、讀的、感悟到的記下來時,我們就發現,讀人家書的結果,就是那些方塊字達成了我們專業素養的提升,化成了教學的結晶和印記。

4、呼籲當下的教師、孩子,要在閱讀中經營生活,與書成爲朋友。要從功利閱讀轉向興趣閱讀,從強迫閱讀轉向意志閱讀,從職業化閱讀轉向專業化閱讀……

書中一個個關鍵詞,比如讀書、實踐、反思、積累、共同體……每一個都給我枯竭的思想以洗禮,給我敲響警鐘,爲我指引方向。

關於閱讀——“讀書,我們必須的生活”

印象最深的就是竇桂梅老師“讀書一生”的閱讀態度。她認爲:好老師的知識結構應該由三塊組成,即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在她看來,要以學生生命奠基爲追求,必須靠讀書學習進行自身的彌補和進修,要像海綿吸水一樣不斷地吸收和納取。竇老師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啓蒙時的“小人書”叩開了她閱讀之窗,讀書看報的習慣培養了她的心性,只要遇到好書總會情不自禁的翻閱,有的甚至讀上好幾遍。她bo覽羣書,兒童經典令她和學生建立起了共同的話語體系,也幫助孩子學習到了童話人物的人格特質和道德勇氣,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文學社科經典令她無形中擁有價值判斷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對生命的質感和情調擁有觸摸和創造的能力;經典教育理論書籍用理論去指導,並用想象去填補,用實踐去充實。這樣的閱讀是真實的,也是實用的,更是快樂的。而反思一下自己,除了學校規定的必讀書目和自己閒暇時隨手翻閱的小說、雜誌,向竇桂梅老師這樣“有目的”“有計劃”的讀書少之又少,這就難免會造成語文課上的評價語言缺乏語文味,文本的挖掘淺嘗輒止,難以深入,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和引領難以全面到位。

關於反思——每日三省吾身

竇桂梅建議青年教師要寫教學日誌,葉瀾老師也說,一個老師上十年課不一定能成熟起來,但寫一年的教學日誌卻肯定能成長起來。寫日誌的過程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的過程,是教師用來記錄和澄清自己思路的方法,也是洞察和澄清實踐意義的方式。教學日誌有利於分析、認識、改變和超越自我,是一種促進自己專業發展的強有力的工具,成爲教學實踐智慧的源泉。回想一下過去在七小,學校要求每兩週寫一篇教育隨筆,當時很多人怨聲載道,自己也有時因爲工作忙而把它當成一項負擔,但是兩年下來,班級管理的經驗、公開課前的打磨、教學過程中的精彩和遺憾,能記住的微乎其微,而幾十篇、幾萬字的教學反思,無疑成爲了最最寶貴的經驗和財富。

關於共同體——“既沒有自己,又提升自己”

共同體是讓你“既沒有自己,又提升自己”,這一概念對我來說非常新鮮。一直以來,集體備課常常成爲爲應付檢查而臨時編造的材料。讀了竇桂梅老師的文章,才意識到做“一支鉛筆”的重要性。

在任何團隊,我們都要做這樣的鉛筆。只有被一隻大手握住,你才能書寫生命的記憶。沒有環境也就沒有磁場,學習的筆就會散漫無邊,你會一事無成。因此,我們必須融入學科組或學校的“場”,去感受它的強大力量。我們的學習需要嚴肅的約定,絕對不能“怎麼都行”。融入共同體的學習,就是擺脫“獨學無友,則孤陋寡聞”的侷限。

教師如果沒有融入一個共同體的熱情或經歷,而只是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套中人”,他就不可能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也不可能爲學生的發展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教師們會各幹自己的事,或把工作當做完成上級佈置的任務。這樣,教師的幸福感自然無法找到,更談不上彼此分享。找不到職業的成就感,也就談不上事業的幸福感。這樣,我們將在“自以爲是、各自爲政”或“得過且過”中,喪失自己的“命業”。

正如書的封底上摘錄的那樣,“閱讀、反思、合作都是一種習慣,一種卓爾不羣的好習慣。既是習慣,便可養成;既是好習慣,便當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