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孤獨六講》讀後感大綱

《孤獨六講》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1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孤獨六講》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孤獨六講》讀後感

  《孤獨六講》讀後感 篇1

今年的第二本書昨天在上海圖書館看完了,是蔣勳老師的《孤獨六講》。

當我們談論孤獨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這有點像村上春樹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其實都突顯出了《孤獨六講》裏的孤獨六方面:殘酷青春裏野獸般奔突的“情慾孤獨”;衆聲喧譁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始於躊躇滿志終於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潛藏於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

這看上去這六方面的孤獨,或多或少自己都有所體會。但自己對於自己獨處的時刻,自己怎樣和自己對話,這是一個只有自己才瞭解的過程。老家有條河,叫靈渠,每次回去我都會一個人去跑一圈,看着平靜的河水,這是我孤獨的時刻,但卻是我十分欣喜的時刻:水清,才能看見渾濁時看不到的萬物。孤獨,才能明白喧囂裏不成想到的方向。我會請朋友來家裏吃飯,其實大家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不關乎你是否結婚有娃。朋友你來到我家有比吃飯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誰說今天我必須陪你喝醉?朋友,我們坐在長凳上,讓我們談些高雅的話題,度過一個甜美的夜晚,我們把時間花在探討生命上,而不是談論什麼漓泉啤酒是要常溫的還是冷藏的。

看完《孤獨六講》,我依稀記得我2016年也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做《獨處》。後來翻看公衆號的歷史文章,是2016年12月24日寫的。這裏強行加入鏈接,作爲對孤獨的理解。

最後借用《孤獨六講》裏的話結尾:那匹走向曠野的孤獨的狼,就是人類最後的高貴品質,那種不被環保、不被豢養、不被馴服的孤獨──狼馴服了就是狗,都變成狗以後,只有寵物,自我的征服性和自我的挑戰性不存在生命裏面。

  《孤獨六講》讀後感 篇2

美學大師蔣勳以美學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從情慾、語言、革命、思維、倫理、暴力六個面向闡釋孤獨美學,融個人記憶、美學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於一體。可以說,蔣勳在本書中,創造了孤獨美學:美學的本質或許就是孤獨。

人是裝在容器裏的動物。怎能不孤獨。車子房子城市國家地球是容器。正義道德善良憐憫愛情是容器。軀體是容器。思想也是容器。空間的穿透是毀滅性的。很少有人甘願飛蛾撲火。有的容器密不透風。有的容器有門窗煙囪地道。要進入另一個容器,必須出走。每一次出走,都冒着走不回來......

還行,但真正能夠碰撞思維的點不多,雖說是一本應當靜心品讀的書,但寫到幾近深入的時候又頓時浮了出來,需要深入的細節稍顯平淡了。舉例多於自我闡述,比較牽強。卻贊同作者所闡述的,孤獨無人能倖免。孤獨是一種狀態,是直面自己的時候產生的.東西,與周圍人數關係不會很大,更不屬於寂寞的一種。但孤獨感,卻幾乎等同於寂寞了。如果內心強......

  《孤獨六講》讀後感 篇3

前天用一天的時間讀完了《孤獨六講》這本書。之所以用短短一天時間讀完,是因爲這本書真的很好,所以一氣呵成讀完了。讀完這本書以後,我感覺自己既定的生活和思維破碎成了一片一片,爲了把這些破碎的東西再重新組裝起來,於是我昨天坐公車兜了一天風,坐在車上的時候想了很多很多……於是也就誕生了這篇日誌。O(∩_∩)O~

這本書如果概括點說,它闡述的情慾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倫理孤獨,我粗淺的理解是一種超然世外的獨立吧。把自己不混同與這個世界,不隨波逐流,很獨立、很個性的東西。正是因爲他的獨立和個性,又很成熟完善,所以讀起來非常的美,像詩一樣的美。我被這美深深地觸動了。

然而讀完了這本書,我卻有種很矛盾的感覺,這不是書的矛盾,而是我自身的矛盾。昨天在車上想了一天,我想之所以我會矛盾,或許是因爲這本書裏的思想是非主流的東西,而我一直是很傳統的主流文化的思想,被衝擊過後,在震撼之餘會感到無所適從。那麼爲什麼我會說這本書裏的思想是非主流的東西?而這個矛盾又矛盾在了哪裏?我現在把它提出來,並闡述我的一些見解,希望能有星友回我帖子,一起探討下。

當我看到竹林七賢那麼有才能,卻隱居山林,甚至爲主流社會所不容,遭人迫害,當我看到秋瑾被砍頭後,她的血甚至救不了一個得肺癆的孩子。在震撼和仰慕之餘,我不由會想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我能不能做得那麼純粹?還有如果我能做得那麼純粹,那麼讓我做得純粹的度在哪裏?如果我做不了那麼純粹,又意味着什麼?

我想這個答案大多數人都無法給出。現在的社會更加的務實,多數人不會去那麼純粹的生存,他們是主流,他們更傾向於去學習爲人處世之道,積極進取之才,以便於體現自己的價值,更好的融入社會。而個性的、超然於世外的東西被作爲非主流的東西,在這個務實的社會中要麼被社會所不容,要麼就因曲高和寡而孤獨。

那麼是不是非主流就是不該提倡的?我想也不是,正因爲他的純粹和個性,所以他能接觸到主流文化所接觸不到的一些東西,當他上升到一定高度,完善到一定程度時,他就足以震撼所有人。

所以主流與非主流都是不可或缺的,兩者缺一不可。我不由又想起了馬哲,它確實是很了不起的哲學。我想它之所以了不起或許在於它把一切哲學又抽出了更爲一般和概括的東西,而且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我不由又產生了疑問,會不會因爲這個更概括和一般而使他喪失了個性,取得精華、去的糟粕又是否準確?我希望有星友推薦好書,回答我的這個疑問。這是我從《孤獨六講》中學會的獨立和質疑使我提出了這個問題。

《孤獨六講》確實是一本好書,謝謝作者蔣勳讓我看到如此精彩的一個思想的世界。

  《孤獨六講》讀後感 篇4

在一次語文閱讀課上,我偶然拿到了蔣勳的《孤獨六講》,本以爲這一本是深澀難懂的哲理書,但沒想到它帶給我了許多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思考。

在漢字裏,“孤”與“獨”都不是大衆容易喜歡的字,《禮記·禮運大同篇》裏說:“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孤”是沒有大人照顧的孩子,我們現在在漢語裏還叫“孤兒”。“獨”是沒有年輕人照顧的老年人,我們現在也還常說“獨居老人”。“孤”和“獨”都是失去親人照顧的人,這兩個字都有令人悲憫、哀傷、同情的意義。漢語從儒家人際倫理的缺失發展出“孤獨”二字,總使人感到哀婉悲憫。在生活中,我們儘量避免孤獨,但不可否認,我們的心靈仍然感到孤獨。所以我們是否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孤獨呢?蔣勳寫出來了,也許我還介於一種懂與不懂之間,但感觸依舊很深。

那是與孤獨的第一次相遇。小學的時候,我總是獨自一人,在那個連裝水也要手挽着手的年紀,我也是孤身一人。剛好當時的女生是單數,21個人。20個人歡歡喜喜地找好同伴。沒錯,我就剛好是那多餘的“1”呢。“沒關係,一個人挺好的。”我總是對自己這樣說。“沒關係,熱鬧是他們的,而我什麼也沒有。”我總是在心裏這樣想。

事情過去很久了,但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是把它們從塵封的記憶中找了回來。我也記得因爲有過這樣的遭遇,所以我擁有了許多與自己獨處的機會,但那算是一個小小的低谷吧。曾經有過一個夜晚,我坐在牀上,看着對面的燈忽明忽暗,心裏難過得要崩塌,說不出來也沒法說,說出來了也不知道找誰來聽。“每個人都急着講話,但每個人都沒法把話說出來。”就是這樣一種孤獨,明明眼前是人羣熙攘,玩笑嬉鬧,卻是孑然一身,明明千言萬語,卻好像無話可說,這是我們每個人心裏的孤獨,在成長的歲月中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厚重,如果不去接受它只會覺得前行的路越來越冰冷。

孤獨是圓滿的。記得小學的時候,我們曾讀過一首李白的詩,叫《月下獨酌》,當時是真心沒讀明白,只是覺得李白這個滿身是詩的人很孤獨,孤獨到了跟影子和月亮玩鬧。但現在我卻明白了,“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是李白清冷孤獨的境遇的寫照。“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大膽想象,舉杯邀請月亮和影子與自己作伴,一起享受及時行樂的歡愉。這時孤獨成了酒和月光,伴隨李白一起玩樂。在我看來,這種孤獨成了一種狂喜,我感受到的是一種飽滿的喜悅,是狂喜,是一種狂喜,就像氣球被看起來什麼都沒有的氣體充滿,整個心靈,也因爲孤獨而鼓脹了起來,此時便能感覺到生命的圓滿自足。

原來孤獨從來都是一種寶貴的東西,它讓你有了與自己獨處的機會。而獨處後,孤獨成了思維沉澱後的清明,它讓我們撥開了心靈上的薄霧。相信我,不要懼怕孤獨,也不要排斥孤獨,孤獨一直在你左右,如果你不那麼做,它便會化成你的力量,伴你前行。

“孤獨六講”,蔣勳以半生見聞,所思所惑,熬成這樣一鍋濃濃雞湯,它不油膩,但很細膩,它將化作細水長流,滋潤你我的內心,悟到其中的大智慧,當能醍醐灌頂。

在長大的歲月中,我們數次面對孤獨,曾恐懼,曾躲閃,曾逃避,但最終都將學會面對。“敬畏孤獨,享受孤獨”,纔是當下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