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愛和自由讀後感大綱

愛和自由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愛和自由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愛和自由讀後感

愛和自由讀後感1

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爲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這是看<愛和自由>最初打動我的地方,短短的幾句話卻讓人別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從事幼兒教育四年來,自認爲是位充滿活力與愛心的老師,但是看完孫瑞雪老師的<愛和自由>,我突然領悟我們的愛對於我們的寶貝來說是一種“虐待”。我們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夠,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的潛力達不到我們所需要的成果,爲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我們的安排,孩子總是問爲什麼,而我們的理由就是:“因爲我愛你們。”但是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成長規律。

幼兒教師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兒園發生事故,哪怕是小擦傷也好也會讓我們覺得無法向家長交代,因此我們處處留意,時時留意,這個不許,那個不讓,始終讓孩子在我們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們整天對寶貝們說:“孩子們不能這個樣貌,不能碰那個東西會劃傷你的手,你們就聽老師的吧,老師是爲你們好,老師愛你們。”我相信,這是大多數老師都在做的事情。看完<愛和自由>,作爲80後老師必須要改變自我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爲是有原因的行爲,要做一個有心人,去仔細觀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裏健康成長的孩子。同時,我們在自我改變的同時,也要把這種思想傳遞給我們身邊的每一位家長,我們的教育需要家長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園密切合作,我們才能給予我們的寶貝真正的愛與自由。

看完<愛和自由>還有的一個感觸就是關於知識,我們是引領幼兒前行的教師,我們怎樣去“教授”知識呢。,我認爲我們就應改變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帶着孩子去認識,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超多從生活中學習而不是課堂學習的過程。認識事物的過程好比吃飯,經過消化成爲生命的一部分,並自如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種東西是智力。

孫老師說愛與自由並重,我們要把愛帶給身邊的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有愛沒有自由,孩子就會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沒有愛,孩子便會冷漠。愛與自由同在,並加以引導和體恤,讓孩子們要學會相信,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數是在指責中長大的,此刻我們忘記了自我的童年,忘記自我童年的故事,忘記自我童年的願望,忘記自我被束縛後慢慢被磨蝕的沒有個性的痛苦!這是我們的遺憾,因此我們更就應讓我們周圍的環境充滿愛、自由與溫情,對寶貝更是就應用心去關愛,彌補我們的遺憾。

人類的創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對一個孩子來說。如果他6歲以前能夠成長得十分好,他就越容易進入更高狀態的人類的思想、人類的情感和人類的一切科學理論,如果我們被某一種東西禁錮的話,我們只能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

親愛的老師們讓我們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熱愛孩子,讓他們充滿快樂,我們給與孩子愛與自由,孩子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完美的未來。因爲“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禮貌之父”。

愛和自由讀後感2

暑假讀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一書,認識了孫瑞雪和她的蒙特梭利教育,書中觀點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去探索,去嘗試。書中認爲:“兒童是精神存在物,兒童將按照預定好的內在蘊藏着一種強大的精神能量和潛能,他的發展不需要成人給他增加什麼新的內容,只需提供發展的環境和條件。”孩子6歲前,其成長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積極的信息環境,讓孩子接收積極信號。在6歲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並不會因爲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自由到極致,他就變得自律與順從。孩子在一個充分自由與愛的環境裏,認知的是真理,而不是畏懼強權,迷失真正的自我。

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但現代教育背景下的兒童,往往失去了本身屬於他們的時間與自由,大人們對於孩子的一些“專制”與“越權”,使得孩子不得不“被逼”着去做自己不喜歡甚至討厭做的事情,只是爲了達到家長的虛榮心。家長認爲,孩子就是孩子,必須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能達到自己理想中的效果。然而,他們卻不知道,這樣做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程序和心理。

作爲一個孩子的媽媽,這不得不讓我對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產生反思,雖然我沒有像一些誇張的父母讓孩子學這學那,興趣班也安全按照孩子的意願,孩子的週末也是輕鬆度過的,但在孩子的生活方面,我更多的是“干預”,當兒子做事動作很慢時,我沒有足夠的耐心讓孩子自己去體驗,相反我會全力包辦。正是因爲沒有給他足夠的“自由”,錯誤地理解對孩子的”愛”,所以兒子雖然很有禮貌、很懂事,做事認真、靜心,但兒子還不太會繫鞋帶、剪指甲……

而作爲一位教師的我,往往也會“剝奪”孩子們的“自由”,對孩子有太多過分的“呵護”,我怕沙子會傷眼睛而不讓孩子們去沙坑玩,怕孩子不會掃地而每天不辭辛苦自己搞衛生,怕孩子們意外受傷而禁止他們奔跑……

那麼我們該如何正確的愛孩子,理解孩子,給孩子自由呢?

首先,我覺得不論家長還是老師一定要改變“控制”孩子的想法,要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孩子的行爲。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爲孩子很愛模仿,他就像一面鏡子,會毫不保留地將父母和老師的樣子在他人面前折射出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和老師不僅僅要重視孩子的學習教育,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讓自己的言行影響孩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裏健康成長的孩子。

其次,給孩子犯錯的自由空間,比如:孩子由於粗心考試不理想,有的家長見狀就會一味批評孩子,指責他,有了這些經驗,孩子可能一到考試就擔心,擔心考差就會遭到父母的批評。這樣,孩子一直生活在提心吊膽中,他失去了犯錯的自由,這樣的孩子還能學好嗎? 作爲家長和教師,我們應該正確的引導孩子 ,與他分析原因,告訴他,在今後怎樣避免再發生類似的錯誤,這樣,孩子的內心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孩子不會自卑,也得到了自由。

愛是什麼?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無止息的等待。一位教師或家長如果用愛的行爲和態度來對待和理解孩子,這個孩子一定會快樂、自信、勇敢和充滿愛意的,更會依據這種愛在未來創造一個新的世界和生活。

愛和自由讀後感3

《愛和自由》是孫瑞雪的一本關於“愛”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書。它飽含着作者對兒童至深的愛。她曾經說過“在愛孩子的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爲現有的經驗早已過時。兒童的智力來自於感覺,他們的感覺經驗成人無法代替:個性跟創造力之間是畫等號的,創意不能教”打罵中長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觀現實,苦難使他失去把握事務本質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難的童年經歷作鬥爭,都在尋找自尊和證明自己…………本書將蒙氏思想中的一些關鍵要素,如精神胚胎,孩子的工作,感覺練習,敏感期,智力的形成等作了通俗化的介紹,並用相應的事例做了說明,雖然有些事例似是而非,但增強了可讀性。

“當給兒童自由時……”,這句話真的很好地概括了全書的立意。作者所謂的“愛和自由”是成人施捨給孩子的,主角還是成人,孩子是被施捨的對象。作者要求成人儘可能地瞭解自己的孩子,給他們科學的愛,給他們儘可能充分的自由。但無論加上什麼樣的修飾詞,這種施予和授予的關係沒有變,孩子是被動的,是從屬地位的。這意味着,成人有權力決定給什麼樣的愛,給什麼樣的自由。給什麼,怎樣給,取決於成人認爲怎樣有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這種施捨的“愛和自由”是功利主義的,並且會因社會的壓力而不斷修正、變化,最終就是妥協和放棄。

讀完這本書,我們可能會記住一些叮囑,會改善你的一些行爲,給孩子“愛和自由”。但如果內心深處,可能還是把這些作爲望子成龍的手段,而不是從本質上放棄功利的想法,充分尊重孩子作爲一個生命,有權利做自己的決定,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併爲自己的行爲負責,那麼這些改良能堅持多久呢?當升學的壓力和誘惑擺在你面前,能給孩子多少真正的選擇自由呢?

如今,我已經是一位幼兒教師,對於孩子的“愛和自由”更需要理解和相關的知識。有時候我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會忍不住經常問自己,我該怎麼讓幼兒能更加好的學習,更加做到在遊戲中學習。我們班的孩子很調皮,有時候會讓我忍不住發火,但是我愛他們,愛的那樣深切,愛的那樣無奈,更讓我不知道該如何人來面對他們。在那個時候,我就會用一些規矩來壓制他們,雖然我也知道這樣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並不是很好,但是在愛和自由中,我不知道該如何抉擇,那時候的我更甚至認爲愛和自由不能存在。但是孫瑞雪卻不這麼認爲,她說“因爲愛而願意順從,因爲有意志而能夠順從。她說無人打擾的兒童是作爲一個精神自由的人存在的,他在任何環境中都能感知到這個環境需要遵守什麼樣的規則,他應該採用什麼樣的姿態。而那些對環境無法感知的兒童是因爲他受到的壓制太大了,當壓制大到足以使他的痛苦時,他不但不能把握這個環境,而且他一旦發現這個環境中沒有人約束他,他就開始破壞,發泄自己。

自由狀態中的兒童,因爲收到了尊重,因爲他所有的舉止和動作都是依賴於自己的斷定,那不守紀的現象就變成偶然的現象了。

但是在我們的國家中,家長還是比較注重孩子的知識和道德,這樣我們必然走到了一條歧路上。

原來愛和自由真的可以並存,而且非常重要。愛和自由可以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的更有趣,學的更加自信,學的更加開心。作爲教師,讓孩子學的開心是最重要的,如果他在痛苦中學習還不如不學。現在起,我該試着讓孩子在自由中學會自我學習,在我的愛中幸福的過完每一天。

愛和自由讀後感4

今天收到了一份歐陽老師給我的,關於一位家長在看過《愛和自由》這本書以後寫的讀後感。讀罷我深受感動。雖然我還沒有看過《愛和自由》這本書,但我已從這位媽媽的文字中感受到額,作爲一個家庭,特別是作爲家長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的重要性。同時,我也從這位母親發自內心的深刻感受中,意識到了自己在孩子教育上存在的諸多不正確的方式,對孩子所造成的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影響。

新的學期,我把孩子送到了新的學校,雖然學校離家很遠,我也沒法天天看到孩子,也不能在孩子身邊嘮嘮叨叨地噓寒問暖。但是我的內心已經意識到了:我必須這麼做。因爲我已經從孩子身上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再不讓他學會獨立,可能會耽誤了他一輩子,也必將成爲我一生的遺憾。

我總認爲:把孩子的生活照顧得好好的,讓他衣食無憂,只管學習,其他什麼不用管。這就是母愛最好的體現。可是我錯了:每次出差我都會心神不寧,怕他衣服穿少了,書包整理好了嗎?洗完頭,頭髮吹乾了嗎?凡此種種,唉!就是因爲平時對孩子的照顧太多,以至於孩子這麼大了還像個六七歲的孩子。自己也總覺得他怎麼老是長不大,卻沒有發現時自己錯誤的放回把孩子培養成了一個永遠也長不大的人。

“愛的同時也包括了自由,沒有自由的愛,也不能稱其爲愛”。看到這句話,我也思緒萬千。是啊,想想他這麼大了,除了讀書,我們到他到外面走走的時間太少太少。有時候,甚至他想和同學一起出去玩的自由都會被我剝奪。我和他爸爸平時工作很忙,等到節假日只想在家休息,一點也不想動。我沒有想到:孩子在這個階段正是要接觸這個世界的時候,應該多帶他出去看看,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大自然美好的風光,讓他的心情能夠徹底放鬆下來,去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

平時我們和孩子溝通的太少,總是用自己主觀的意識去告訴孩子:你應該怎麼做,不許怎麼做。卻不會想到我應該在告訴孩子我的想法的同時,也聽聽他的想法,並通過溝通來得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滿意的答案。這樣一來,孩子開心,自己也開心。否則,孩子會認爲他只有接受的份,再也不想說出自己的看法。是我剝奪了他表達自己心聲的看法的機會,同時,還葬送了他的語言表達能力。

雖然和歐陽老師才接觸了兩次,但是從她的談話中,我能意識到孩子身上存在問題的嚴重性。回頭想想,老師才接觸了孩子兩三天,卻已經把孩子身上的問題看得很透徹。而我和孩子天天在一起生活了十幾年,卻還沒有這些問題的存在。以至於現在孩子的問題嚴重了,我纔開始着急了。這說明什麼?說明自己並沒有正確地愛孩子,關心孩子,而對孩子而言,他也沒有被真正地愛過。想想真是慚愧,我是一個不合格的母親。

幸運的是,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孩子來到新的學校,來到了西外這個大家庭。同時,他也幸運地成爲了歐陽老師的學生。我相信:我的孩子有救了。從現在開始,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好好反省自己,好好去看一下《愛和自由》這本書,從中汲取別人好的教育方法和經驗。不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是我想只要我有心去做,努力去做,就一定能成功。

孩子要走的路還很長,接下來的日子裏,我一定要配合學校,配合老師,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爲他樹立一個好的榜樣。讓他真正感覺到:他擁有愛自己的爸爸和媽媽。

愛和自由讀後感5

四年前就看過孫教師的這本《愛和自由》,當時看的時候就覺得這種教育方式很好,可是書看完了就完了,沒有很深入的去執行,概念式的東西在頭腦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以往工作的早教機構雖然也主張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孫教師在書裏所說的傳統的觀念是那麼根深蒂固,那條路越走越偏。

隨着孩子一天天的長大,總覺得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困擾着我。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強烈的無力感,自我和孩子都很痛苦。一向想不明白:作爲媽媽自我好像已經盡全力了,可是爲什麼教育的路還是那麼痛苦呢!直到我聽到了孫教師的講座,走入愛如是,參加讀書會,再從新拿起《愛和自由》

《愛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孫教師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話異常的觸動我:人們從不會爲一個孩子長不大而擔憂,但卻從不認爲精神的種子曾在兒童內心存在過,從不認爲兒童內在也有一個自然、有序的成長過程,它只需要我們供給一個適合發展的環境。在兒童的精神上,我們一向在充當一個主角——“造物主”。在傳統教育中我們從不懷疑孩子是教出來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權威自居,我說的都是對的,都是爲你好,你那麼小你什麼都做不了,你這樣做是沒有意義的!成人固守着自我的信念,沒辦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觀察孩子,更沒辦法觀察到孩子的內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給孩子供給成長所需要的環境!然後成人就開始抱怨這孩子真不乖,帶孩子真是折磨人啊。這也許就是我前面說到的所謂的“問題”。如果不能瞭解兒童時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種“灌輸”,而是需要條件的準備,兒童會自我吸收這一規律,那麼這些問題就會一向困擾着我們。

我走進愛如是後,我仔細觀察身邊的孩子,他們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我喜歡的工作中,教師不會把自我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現出的那種工作時的平靜,遊戲時的喜悅,發生衝突時情緒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我從心底覺得在這種環境裏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類的發展中有一個法則,就是愛。這個世界上最高貴的,最大的真理就是愛。無愛和非正常成長史這個世界最大的罪惡。”作爲媽媽我們總是說自我多愛孩子,可是我們的愛是有條件的,不穩定的,變化莫測的,一切按照我們的計劃進行時我們是愛孩子的,孩子要什麼我們都會滿足;孩子“搗亂”的時候,發脾氣的`時候,我們自我身體很累的時候,心境不好的時候我們都是不愛孩子的。對於這一點我深有感觸,經常會跟孩子說你怎樣這樣,你爲什麼不能體諒一下媽媽?那種感覺十分的無力也十分的無奈。此刻每當我想說這句話的時候我明白那是因爲我缺愛。在我有情緒,我不舒服的時候我需要別人的安慰和愛,在得不到的時候我期望從孩子哪裏得到。我深深瞭解這種缺愛,不能獨立,依靠帶來的痛苦。我想結束這種痛苦,更加不願這種痛苦在孩子身上延續。隨着自我和寶貝在愛如是一天天的學習,我很明顯的感覺到我們之間微妙的變化,我們開始定規則,開始分享情緒,開始平等的對我們的衝突發表意見,孩子明白媽媽不會再那麼情緒化,對媽媽的愛有一種篤定感。我也越來越明白“愛你如是,非我所願”這八個字的意義。

書還是那本書,看書的人和看書的感覺已經不一樣了,這是一本需要反覆閱讀反覆感受的書,相信隨着自我的成長每一次的閱讀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愛和自由讀後感6

四年前就看過孫老師的這本《愛和自由》,當時看的時候就覺得這種教育方式很好,可是書看完了就完了,沒有很深入的去執行,概念式的東西在頭腦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曾經工作的早教機構雖然也主張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孫老師在書裏所說的傳統的觀念是那麼根深蒂固,那條路越走越偏。隨着孩子一天天的長大,總覺得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困擾着我。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強烈的無力感,自己和孩子都很痛苦。一直想不明白:作爲媽媽自己好像已經盡全力了,但是爲什麼教育的路還是那麼痛苦呢!直到我聽到了孫老師的講座,走入愛如是,參加讀書會,再從新拿起《愛和自由》。

《愛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孫老師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話特別的觸動我:人們從不會爲一個孩子長不大而擔憂,但卻從不認爲精神的種子曾在兒童內心存在過,從不認爲兒童內在也有一個自然、有序的成長過程,它只需要我們提供一個適合發展的環境。在兒童的精神上,我們一直在充當一個角色“造物主”。在傳統教育中我們從不懷疑孩子是教出來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權威自居,我說的都是對的,都是爲你好,你那麼小你什麼都做不了,你這樣做是沒有意義的!成人固守着自己的信念,沒辦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觀察孩子,更沒辦法觀察到孩子的內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給孩子提供成長所需要的環境!然後成人就開始抱怨這孩子真不乖,帶孩子真是折磨人啊。這也許就是我前面說到的所謂的“問題”。如果不能瞭解兒童時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種“灌輸”,而是需要條件的準備,兒童會自己吸收這一規律,那麼這些問題就會一直困擾着我們。我走進愛如是後,我仔細觀察身邊的孩子,他們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己喜歡的工作中,老師不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現出的那種工作時的平靜,遊戲時的喜悅,發生衝突時情緒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我從心底覺得在這種環境裏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類的發展中有一個法則,就是愛。這個世界上最高貴的,最大的真理就是愛。無愛和非正常成長史這個世界最大的罪惡。”作爲媽媽我們總是說自己多愛孩子,可是我們的愛是有條件的,不穩定的,變化莫測的,一切按照我們的計劃進行時我們是愛孩子的,孩子要什麼我們都會滿足;孩子“搗亂”的時候,發脾氣的時候,我們自己身體很累的時候,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都是不愛孩子的。對於這一點我深有感觸,經常會跟孩子說你怎麼這樣,你爲什麼不能體諒一下媽媽?那種感覺非常的無力也非常的無奈。現在每當我想說這句話的時候我知道那是因爲我缺愛。在我有情緒,我不舒服的時候我需要別人的安慰和愛,在得不到的時候我希望從孩子哪裏得到。我深深瞭解這種缺愛,不能獨立,依賴帶來的痛苦。我想結束這種痛苦,更加不願這種痛苦在孩子身上延續。隨着自己和寶貝在愛如是一天天的學習,我很明顯的感覺到我們之間微妙的變化,我們開始定規則,開始分享情緒,開始平等的對我們的衝突發表意見,孩子知道媽媽不會再那麼情緒化,對媽媽的愛有一種篤定感。我也越來越明白“愛你如是,非我所願”這八個字的意義。

書還是那本書,看書的人和看書的感覺已經不一樣了,這是一本需要反覆閱讀反覆感受的書,相信隨着自己的成長每一次的閱讀都會有不同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