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論語之美》有感

讀《論語之美》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論語之美,美在斯文,美在斯人。讀《論語之美》,領悟到孔子的博學多識與深邃思想,一直沉浸在對孔子的崇拜欣賞中。從片面的點滴認識到系統的整體理解,有了層次的提高與質量的飛躍。每次的閱讀,都會產生醍醐灌頂的頓悟。孔子思想,猶如一股清泉,穿越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隧道”而歷久彌新。

讀《論語之美》有感

在第二章中,“子曰:默而知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孔子說:“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中,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不知疲倦,而我做到了哪些?”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厭煩;教育學生要有耐心,不感疲倦。這是孔子在歷史上成爲一個大教育家的兩個最基本的優點和特點。

“學而不厭”,指的是對自己。一個“學”字,看似簡單,其實包含着極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學而不厭,貴在“不厭”,不厭是一種心情,是一種境界,一種“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歡歌前行。

學高爲師,身正爲範,學習,是教師適應生存的需要,也是完善職業道德的要求。我們的時代,是信息的'時代,一切都在飛速發展。倘若我們在這信息時代不讀書、不學習,豈不是“井底之蛙、螢火之光”?終將被時代所遺棄,何談爲人師表教書育人呢?

孔子強調:學習要“學而能化”,“學而能通”,“不當書呆子,不學死知識”,要化知識爲智慧,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博學、篤行、慎思、明辨” ,是孔子教育學生的有效學習方法。時至今日,難道不是至理名言、勵志名句嗎?對一個善於學習的心靈而言,人人是可學的老師,處處是可學的良機。

學習,不只是手和眼的功夫,更重要的是心的功夫。無論學習什麼,不僅要學其形,更要得其精神和靈魂,要學以致用,融會貫通,使其“隔行不隔理”。 學無止境,人生的各個不同階段,都在不斷地自我學習,自我教育,使身心不斷臻於新的境界。當今時代,我們必須終身重視學習,才能具備廣博的知識底蘊,進而爲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打下良好基礎。“三人行必有吾師”,是孔子對其弟子的諄諄教誨,也是鞭策我們勤奮好學的座右銘

誨人不倦,指的是對學生。難點便是“不倦”二字。不倦的動力來自對學生無私的關愛與對教育執着的信念。每一名學生,都是一個個鮮活靈動的個體,只有愛學生,才能理解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也才能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如果一個學生的學習跟不上了,那是因爲他所掌握的知識體系出現了脫節,尤其是在數學學習方面,更是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天長日久,孩子不懂的問題越積越多,猶如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那麼想融化這個大雪球非一朝一夕之功力,更要誨人不倦,耐心施教,既要幫孩子拾起以前丟下的芝麻,又要指導他們揀起現在的西瓜。西瓜與芝麻要兼得,必須在西瓜與芝麻之間搭建知識與情感的橋樑。

有了孔子,中國纔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師生關係。他教無定所學無常師,山巔、水涯、居所、路途等,都是他傳道授業的良好所在。孔子的“有教無類”,使文化的傳承重心得以由官府轉移到民間。孔子是我國第一個實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家,針對不同學生的心理差異,給予不同的指導與幫助。教學上,孔子提倡“教學相長”,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互相啓發。

學而不厭,樂以忘憂,孔子集爲大成;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孔子培育七十二賢。“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既是孔子對其弟子的諄諄教誨,也是《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中教書育人,終身學習的精彩解讀。爲人師表,教書育人,我們要把“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作爲自己人生的信條。

《論語之美》語言樸實,含蓄雋永,簡潔凝練。它不僅是儒家思想的開山之作,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精神支柱與思想來源。孔子學說,在一步步引導着我們走向成功,收穫智慧,創造詩意,把心靈脩煉成一輪明月,從而光照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