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三國演義》名著有感大綱

讀《三國演義》名著有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3W 次

讀《三國演義》名著有感1

我非常喜歡讀歷史類的書,而在數不勝數的歷史書中,我最喜歡《三國演義》。

讀《三國演義》名著有感

《三國演義》裏有許多英雄豪傑;也有許多奸佞小人;有忠臣良將;也有亂臣賊子。

我非常欣賞和敬仰關羽。關羽字雲長,劉備義弟,跟隨劉備後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在蜀漢爭奪荊州時,單刀赴會,奪回荊州;在與曹軍的對戰中,水淹七軍,最後中了呂蒙之計敗走麥城。

還有諸葛孔明,他初出茅廬,就火燒博望坡、又大戰新野,把曹操的二十萬軍隊擊敗;又在江東,舌戰羣儒、草船借箭;七擒孟獲。都展現出了他的雄才大略。所以我就更喜歡《三國演義》了。

我讀完以後感慨萬分。我覺得應該學習諸葛亮的智慧;學習關羽的忠心;學習趙雲的功夫;學習劉備的仁德。這樣我才能成爲國家的棟樑。

讀《三國演義》名著有感2

今年暑假我不光讀了一本四大名著《西遊記》,還讀了一本《三國演義》。

它的作者是羅貫中,他寫的這本書雖然是打打殺殺的,但是仍然很精彩!裏面的人物很多如:求賢若渴、善用人才的劉備。勇猛無比、忠心耿耿的關羽。膽大心細、忠心耿耿的張飛。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關羽和諸葛亮。關羽神勇到做出一些普通人做不出的事情,如“刮骨療毒”。關羽中了毒箭,華佗不請自來幫他療傷,華佗都把他的肉刮開都能看見骨頭,還刮上面的“烏頭毒”他卻在一邊飲酒吃肉,一邊與馬良下棋、談笑風生。而且到最後叫也沒有一聲還笑了。我真佩服他。諸葛亮神機妙算,誰要去世了他都能知道,還有關羽、張飛去打仗,他給他們出了計謀,每一步都料到了真厲害。而且最後雖然去世了,但是是病死的,也沒有死在敵人的手上。這本書主要講了吳國、魏國、蜀國(漢)三國在各自請軍師出計謀互相發兵挑戰各國搶奪地盤。最後魏國滅了蜀國和吳國,三國統一歸爲晉國,由司馬炎掌管。這個結局還是很好的。

這本書內容很精彩如果你讀了,你會懂得更多的知識。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讀《三國演義》名著有感3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古今中外的名人都對書的作用有着極大的肯定。在當今社會上,只有擁有知識的人才擁有立足之地,可見書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在我讀過所有書中,《三國演義》更是有着無可取代的意義,它引發了我對歷史的思考,教會了我做人的道理。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小說家羅貫中所著,爲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小說描寫了距今一千多年的東漢末年以曹操,劉備,孫權爲首的魏,蜀,吳三個居軍事,政治集團的鬥爭與矛盾。這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它將處於同一時代卻有着不同性格與理想的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通過人物性格的對立,引發人們對於人性與禮義的思考。如義薄雲天的關羽和逢主必叛的呂布,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和不復漢室心不死的劉備等。

作者藉助劉備這一沒落於民間仍不忘復興漢室的皇叔形象,表達了自己憂國憂民,渴望推翻元朝統治,復興漢族的愛國思想。三國爭雄,神州盡歸司馬,這一結局自古引得無數人嗟嘆不已。三國歸晉,意味着三國時代的結束,同時意味着統一時代的到來。三國,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最終只能湮沒於時代變革的洪流中。“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讀《三國演義》名著有感4

《三國演義》——這本書大家都不陌生吧。沒錯,它就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最愛看的書之一。

說起《三國演義》,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了許多人物或事情:“胸懷大志的劉皇叔;鞠躬盡瘁的孔明;英武非凡,忠心耿耿的關羽;藝高勇猛,正氣凜然的張飛……這一些人物讓我佩服不已,還有那“草船借箭”,“火燒赤壁”,出神入化,好像變成了電影,在我的腦海裏回放。”

諸葛亮——他便是我最佩服的人。他未出茅廬就先知“魏蜀吳分天下”,“博望坡”設計燒曹營;“新野”留空再敗曹營;有以“三寸不爛之舌”舌戰羣儒,使東吳百官無言以對……

孔明雖然一生短暫,但他的精神已經牢刻在我的心頭。

再一次上學途中,我屋意間發現了一塊香蕉皮,正當要離開時,腦海裏浮現出一幅可怕的畫面:一個小朋友,因爲不小心踩到香蕉皮而摔倒,膝蓋上皮破了許多,血也留了許多……於是,我不再猶豫,大步走過去撿起香蕉皮,將它繩之以法——丟進垃圾桶,發出“砰砰”的呻吟聲,我想這是香蕉皮發出對我的不滿,同時,我猜我阻止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名著,我明白:我要做一個樂於助人的人!

讀《三國演義》名著有感5

我在暑假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三國演義是由明朝文學家羅貫中寫的,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羣雄四起,爭霸天下的故事,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的事組成的,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蜀、魏兩國之間發生的故事。

蜀國的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五虎上將。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美髯公”關羽,他的忠、義、勇、氣,很令我敬佩。他降漢不降曹,雖然曹操對他是百般誘惑,但他對劉備的忠心依然沒有改變。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他忠於劉備,因戰敗,向曹操投了降,但他身在曹營心在漢,一得知劉備的消息,就日行千里去尋找劉備。我覺得他雖然降了曹操,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要算忠,而且還算是一種難得可貴的.勇氣。《三國演義》描述關羽勇猛的地方也很多:過五關斬六將、刮骨驅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手拿重八十二公斤的青龍偃月刀,騎着日行千里的赤兔馬,幾乎變得天下無敵、無人能比。

關羽對任何人都忠義,就如他在華容道,放曹操的故事。蜀、魏兩國勢不兩立但關羽爲了報答曹操招待之恩和放行之情,不惜違背自己立下的軍令狀,以自己的性命當代價,在華容道捉了曹操,又放曹操。當初若不是關羽這樣做,可能就不會有後來的晉朝了。 關羽的氣概,令人欽佩。華佗爲他“刮骨療傷”時他就展現出了非凡的氣概。當時華佗用刀爲關羽刮骨療傷,帳棚內的人全都斂聲屏氣,而關羽卻沒顯現出任何痛苦的樣子,仍舊與陪他下棋的人喝酒下棋。雖然華佗醫術高明,但他說能忍受這種痛苦的人實在罕見。

關羽雖然忠義、勇猛、武功蓋世,但正是因爲他武功蓋世,他纔會驕傲,使他失去了性命和荊襄九郡。

當時,關羽正攻打樊城,不料卻被呂蒙的軍隊偷襲,關羽父子倆趕快撤退到了麥城,最後因寡不敵衆,關羽父子倆雙雙遇害,就這樣當時的一代豪傑就犧牲了。

讀完三國裏關羽的故事,讓我明白了要學習關羽的勇敢、大度,得饒人處且饒人。同時不要養成關羽驕傲的壞習慣。

讀《三國演義》名著有感6

《三國演義》是一部傑出的古典小說,文中講述了三國時期發生的事。

我最愛看《三國演義》中的“三絕”。關羽是“三絕”中的“義絕”,桃園三結義中,他與劉備、張飛拜爲兄弟,從此生死與共。敵人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他依然視死不歸。我想,他們生死與共,而在平時,我和同學爲了一點小事就爭吵起來,破壞了我們的友誼,豈不可惜?關羽溫酒斬華雄、斬顏良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刮骨療傷、單刀赴會這些事例讓我十分敬佩,但他十分驕傲,這也是他致命的弱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爲取得一點成功而自滿,而驕傲。

曹操是“三絕”中的“奸絕”,記得古人有一句話是這樣評他的,“治國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記得有一次曹操領軍走入田地時,他下了一道死命令:誰踏到糧田就將誰斬首,走着走着,他與馬一起踏入糧田,他爲了保命,而對將士說:膚髮乃父母所賜,不能絲毫損傷,他以發代首。曹操這個人多疑、狡詐,可以從“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這句話看出。其實曹操本是英雄,可他所處的環境,與他所作的事,使大家對他有了看法。

諸葛亮佔“三絕”中的“智絕”,他善用兵將,巧用計謀,在危急的情況下依然沉着、冷靜,是個少有的人才。我想,我一定要做一個像關羽、諸葛亮那樣,做一個有情有義,有計有謀的人。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我從中懂得了很多道理,每一次讀都會有不同的想法,值得一看。

讀《三國演義》名著有感7

中國的名書多種多樣,可其中最耀眼的幾顆明珠就是《四大名著》了。最近,我讀了之一的《三國演義》,這裏頭的知識與道理令我受益很深。

故事的主要內容大概是:應皇帝無能,整天吃喝玩樂,不誤正事,還魚肉百姓,於是引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偶然與張飛、關羽結交爲生死兄弟。漸漸地,劉備壯大了起來。最後,劉備建立了蜀國,曹操成立了魏國,而孫權盤踞在南方,建成了吳國。當時三國鼎立,而關、張、劉、趙相繼死去,諸葛亮獨自支撐着蜀國,可最後獨木難支,疲倦十分,最後死而後已……

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劉備。他胸懷大志。三國中,劉備仁義,孫權是霸,曹操乃雄。劉備求賢若渴,爲了請諸葛亮出山三次去拜訪諸葛先生,並有着堅持不懈的精神。當劉表死去後,荊州便等於一座空城,用不着多少人馬就可以輕鬆那下,可因爲劉表生前對劉表十分仁義,他久久不敢攻打,由此可見,劉備十分仁義。可在最後一戰中,我不能向他學習,因爲他太顧忌士兵了,竟不能料到敵人會用火攻。看來,太過仁義會誤大事。

其中,我還喜歡忠勇的關羽。他最出名的:過五關,斬六將你不會不知道吧?因爲他們不放關羽過關,所以才迫不得已殺了他們。不過你可不要以爲他像呂布一樣有勇無謀,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他可憑着自己水淹七軍,令敵人聞風喪膽。

我最喜歡的一段是關雲長溫酒斬華雄:關羽要出去迎戰華雄,曹操叫人溫酒一杯,讓關羽喝了好上戰場,關羽說:“先把酒給我斟滿,我去去就回。”然後提刀就出去了。一會外面鼓聲如雷,喊聲大響,大家都嚇一跳,正準備出去看看外面的情況時,關羽都回到中軍帳篷了,手提華雄的頭顱,扔在地下,這時候看看開始斟滿的酒都還是溫熱的。這一段說明關羽武功蓋世,速戰速決。

《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要胸懷大志,做事要多做考慮,以大局爲重,不能有勇無謀,要文武雙全,方可成就大業。

讀《三國演義》名著有感8

暑假裏,你一定讀了不少好書了吧?呵呵,我可是又把四大名著重溫了一下呢!不瞞你說,今日讀完《三國演義》,還真的是回味無窮、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描寫了蜀國、魏國、吳國三足鼎立,各自稱霸一方。然後便是三個國家之間不斷產生的戰爭,特別是曹操的野心太大,竟想稱霸世界。我就搞不懂了,都擁有那般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力,爲何不滿足?最後,司馬家族奪了曹代的帝位,統一三國,改爲晉代。如果曹操知道最後是司馬家族掌握三國,一定會氣得吹鬍子瞪眼了吧!

這本書還給了我無盡的啓迪呢!你看,劉備三顧茅廬,用誠意打動諸葛亮,使這個能文不能武的大人物對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己。這個大人物可不了的呀,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知爲蜀國出了多少謀略,出了多少力,他死後,全國上下的所有老百姓爲他哭喪。如果不是他的出謀劃策,赤膽忠心,想必蜀國也不知能不能發展到三國鼎立的情形?看來做事一定要堅持,劉備堅持拜訪諸葛亮,得到了他的幫助,從此三足鼎立;李時珍堅持嘗百草,編撰了《本草綱目》;數學家陳景潤堅持用畢生精力去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古往今來,哪位大人物不是因爲堅持才成功的?

諸葛亮的英雄事蹟可多了!你看,《空城計》《火燒赤壁》《草船借箭》……諸葛亮爲什麼就這麼聰明呢?世人只知道,只要天地間有的,就沒有諸葛亮不知道的,可見他是多麼地聰明呀。要是放在現代,他一定是個大名人,才貌雙全,大名一報,無人不曉,可是一個“萬人迷”吆!

我崇拜諸葛亮,不僅僅是因爲他足智多謀,還因爲他的誠信,如若不是與劉備有承諾,他可以取代劉禪當皇帝!我敬佩他,你呢?

讀《三國演義》名著有感9

忽略的,有時是重要的。

翻開三國演義,認真品讀這由忽略帶來的悲喜劇吧!

曹操平定袁紿後,爲了完成統一大業,揮師南下,收編劉表部隊之後,號稱80萬鐵騎,直抵赤壁江北。江南,孫劉聯軍不過區區三萬,但滔滔長江水,阻隔了南北的交通。曹軍雖然個個英勇善戰,卻不識水性,如何一戰?無奈,曹操聽了“風雛”龐統之計,但孰不知已入陷阱。

串聯幾十艘大船,鋪上木板,能從容作戰了,但曹操身邊謀士建言,此舉危險,若有一處受敵牽制住,整個大軍都會陷於崩潰,本應一語點醒夢中人,但曹操忽略了。最終落個火燒赤壁,敗走化容的下場。

真是無巧不成書,赤壁一戰的勝利者劉備也沒有料到,日後也會犯此等錯誤,落個火燒連營七百里。

更有空城計。木案上青煙縈繞,香燭也靜靜地燃燒着,輕輕爺的鵝毛羽扇顯出一份自信從容,也遮掩着孔明那流着虛汗的臉……遠處馬蹄踏出漫天飛舞的煙塵,司馬大軍兵臨城下。司馬懿本不相信探子的稟報,此時之見,不禁心中大疑:“孔明一生行事非常謹慎,他如此鎮定自若,城內必有伏兵,我如果貿然出擊,不正中了他誘敵的計謀嗎?他只是遲疑,但沒有仔細看,看孔明的額頭上隱隱的汗珠,看那城門口揮舞着掃帚的軍兵的驚慌。

他最終引兵退去,就因爲“忽略”,以致日後後悔。

忽略的有時是重要的。在生活中我們無法避免大大小小的忽略,那就讓我們儘量避免吧!

讀《三國演義》名著有感10

觀察玉的斷面,雖有棱角但不傷人,讀三國演義有感。教孩子要像玉一般做人做事有原則,但不會傷害他人,內方外圓,善修己行。

同時,一個好老師在施教的時候,也要如同審玉一般,靜心觀察每一個學生,長養他們的優點和長處,幫助克服他們自身的瑕疵,孔老夫子就是這樣因材施教的典範。在《論語》中記載,子路問孔子:「請問夫子,聽到一個道理,馬上就去做嗎?」孔子說:「有父親兄長在,你怎麼可以聽了就做呢?」可當冉求也問同樣的問題時,孔子的答覆是:「聽了馬上就去做,不必請示父親和兄長。」子路、冉求的問題相同,孔子的回答卻不同,引起了另一個學生公西華的疑惑,他就向老師請教爲什麼。孔子對公西華說:「冉求的性格比較抑退,所以要對他加以引導推進。而子路性格比較急躁,一辦事就想兼辦兩人的事,所以要抑退他。」

因此,父母師長要善於觀察學生的特點。例如敏銳的學生反應快,卻往往流於輕率,要教他們持重含蓄;對遲鈍些的學生,要啓發他的自信,補上他的不足;懦弱的,多鼓勵他嘗試,使他勇敢起來;剛強好勝的,拓展他成人之美、與人爲善的心量。《禮記·學記》中還提出:教育的藝術,在於老師的態度溫和,對學生引導而不牽強,使學生容易親近;勉勵而不壓制,使學生全面發展;啓發而不徑直表達,給學生以思考和體悟的空間。

在琢玉的時候,用的是水和金剛砂。這二者正是爲師者的很好寫照。水就像老師的心,善利所有的學生。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曾說過:「有二種人不會嫉妒你的成就,他們就是父母和老師」。金剛砂比玉要堅密,就意味着爲師者應有更高的「學爲人師,行爲師範」的德能,用自己的身教,真正感動啓發帶動好學生,所以說老師要不斷深入經典、義理,在人品上紮紮實實地落實,在道德修養上提升自己,才能達到正己化人的教學成效。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上所施,下所效」的教之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