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庖丁解牛》有感範文(精選10篇)

讀《庖丁解牛》有感範文(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1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庖丁解牛》有感範文(精選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庖丁解牛》有感範文(精選10篇)

  讀《庖丁解牛》有感1

看了《庖丁解牛》這篇文章,我領悟到了許多道理。

《庖丁解牛》講的是;庖丁替文惠君宰牛,手觸之處,肩靠之處,腳踩之處,膝頂之處,皮骨分離之聲響成一片,刀刀合乎節拍。文惠君說;“好,你的宰牛技術竟到達如此地步,爲什麼呢”庖丁回答:“剛開始宰牛,我看見的是整頭的牛,再過三年,再看的就是牛的部件,我用刀順着牛體結構去走,繞開牛體經脈糾結的地方,不要和那牛髀骨硬碰硬。好的廚師每年都要換一次刀,那是用力橫行的結果,多數廚師一個月就換一次刀,那是蠻力切砍得結果,庖丁手上的那把刀了19年。宰牛數千頭,但刀刃卻無多大損壞,很薄的刀能夠插進去牛的骨節,但還要注意不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文惠君聽了庖丁的一席話,領悟到了養身的道理。

學習了庖丁解牛使我明白了學習也要講方法。比如說:複習課文不能死記硬背,要用方法,理解課文要用想像力,想想故事裏發生什麼事,事情是怎樣發展的,說明什麼道理才能夠完完全全地記住課文。不僅僅學習要用方法,生活中、遊戲裏也要講求方法。記得較早前,有一回媽媽陪我到白蓮洞公園玩,要我大膽嘗試玩一個爬高遊戲,我看了那個遊戲設施,是一個大膠模型充氣做成的,上頭有手和腳踩的小環,只要爬到頂上就能夠成功,如果跌下來會有一個大氣圈接住。我臉色刷地一下變得蒼白,因爲我當時很害怕登高,但媽媽給予了我很大的鼓勵,我決定試一下。我的心在怦怦地跳,我一邊爬,手心一邊出汗,任憑我怎樣使勁,很難向上爬。我伏在那,直到沒了力氣,掉到大氣圈裏。我疲憊不堪索性躺在氣圈上看着那些機靈的孩子是怎樣爬上去的。一個虎頭虎腦的小男孩伸上肥嘟嘟的雙手用力地拉住上頭的兩個環,便用小腳上一個環,右腳蹬環左手拉,左腳蹬環右手拉,我發現他上一個級雙手放鬆,儲蓄力氣拉上更高的環,用這樣的方法三下兩下就上了去。我試着用他的方法很快就上去了,我既成功了,又懂得了爬高的方法。

《庖丁解牛》雖是一個平凡的故事,卻讓我明白了做事要反覆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方纔得心應手的道理。

讀《庖丁解牛》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淺。

  讀《庖丁解牛》有感2

這個暑假,我和媽媽一齊看了一本書,書名叫《莊子的故事》,裏面的故事有“大鵬高飛”、“庖丁解牛”等等。

其中,我最喜歡的就屬“庖丁解牛”這個故事了。

故事大約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人叫庖丁,他殺牛的技術很好。梁惠王明白了這件事,就親自去看他殺牛。只見庖丁舉起刀,在牛的身上輕輕地碰了碰,牛就應聲而倒了。

媽媽告訴我,莊子是戰國時期的大哲學家,他的哲學理念和老子一脈相承,我們此刻的很多寓言故事和成語,很多都是出自(莊子)。他的處世哲學有很多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看了這本書,我再想想自已,真的很羞愧,我做事情總是得過且過,學習也是完成任務,更談不上尋找規律了。可那裏庖丁做事是那麼的認真,那麼肯動腦筋,最終依照規律,成爲一個名垂青史的殺牛者。想到那裏,我回頭對媽媽說:“媽媽,我也要像庖丁一樣,從基礎的事情中,不斷練習,從而找到規律,讓自已在學習中更上一層樓。”說完,我朝媽媽眨了眨眼,媽媽看了看我,笑了!

  讀《庖丁解牛》有感3

“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向然,奏刀砉然,莫不中音。”這是庖丁解牛時的動作,完美得近乎舞蹈一樣。庖丁之所以如此諳熟於解牛。

主要是在於他的技藝的熟練和對解牛規律的掌握,才使解牛如此的得心應手。其實,人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應先靜下心來觀察,看看做該事的捷徑和規律,這樣會有事半功倍的收效,許多問題也會被該規律給迎刃而解的。

像海洋中遠航的舵手一樣,他掌握了規律才能馳騁於大風大浪中;像天空中翱翔的雄鷹一樣,它掌握了規律才能翱遊於天地間…與此相反{若一味地憑藉熟練和蠻幹而意氣用事,只會收效甚微,事倍功半。生活中掌握規律許多事才能迎刃而解。我們會遊刃有餘,得心應手地做完一件事。

  讀《庖丁解牛》有感4

讀了庖丁解牛讓我感覺到世界上的事情紛繁複雜,處理不當在無形中就會給人帶來煩惱,如何去擺脫煩惱,瀟灑的處理好一切事情呢

在《庖丁解牛》中我們明白了,牛是複雜的,可是隻要掌握了牛的肌理,就能夠一刀下去,刀刀到位,簡單簡單的解牛了。世上的事情也是一樣的,不管它多麼複雜,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充分認識和掌握事情的內在規律,處理起來遊刃有餘了。

庖丁在順利解牛後“提刀而立,爲之回顧,爲之躊躇滿志。”是一種悠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種充滿自信的境界。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我們怎樣才能到達此種境界呢我們要學會用“刀”學會了就活的灑脫,不會用“刀”就失去了生存的工具,就會陷入苦惱中不能自拔。我們就應如何掌握這用刀的生存技能呢我們首先要學會研究生的結構,找準牛的肌理就是事情的內在規律。簡單自如的解牛和解決事情。

人世間的事情雖然千差萬別,不盡相同,可是對於每個人每件事,有規律可循。就得善於掌握它的規律,順着它的規律去做,遇到難題要學會繞道解決。避免與其規律發生衝突,如果不按規律辦事,拼着力氣在幹了解牛的刀,沒有了武器,不但解不了牛,就連雞也殺不了。這樣做勢必會陷入到無法迴旋的餘地,我們就應如何掌握解牛的正確方法呢

我們就應做到,不管對於任何人或任何事,要在全面掌握的基礎上,要找到其中的門和路,要明白從那進入,從那裏拐彎。像我們的學習,人際關係,都不是這樣的嗎我們要學會用靈活的頭腦來應對世間萬物的變化。我們有時要學會繞開障礙而行,也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以。解決問題砂是在硬碰硬上,硬碰不但白費力氣,更糟糕的是容易擊到對方的最痛處,那樣根本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在合作的關鍵的門路上打上難以解開的死結。

所以我們學了《庖丁解牛》以後我們要學會能把自我的鋒芒磨損,還要順利解牛。要學會到達一種躊躇滿志不敗的境界,對於處理人事間的`事懷也要善於學會掌握規律,運用規律,不要去硬碰硬要按規律這樣才能順利辦事情,從而到達情緒愉快,這樣也就掌握養生之道的規律了。

  讀《庖丁解牛》有感5

成千上萬個門口,總有一個人要先走。於是,庖丁邁出了腳步,他不斷積累經驗,逐漸成長。起初“所見無非牛者”,三年後“目無全牛”,最終“以神遇而不以目視”,一番摸爬滾打後,他才得以如此高超的技藝,讓人爲之驚歎不已;於是,愛迪生邁出了腳步,在探索科學的路上,雖然歷經坎坷,但卻從未服輸。在挫敗的背後,他尋找科學的內在規律,終究他的發明成爲人類歷程上一筆寶貴的財富,他也永遠被後人銘記在心;於是,錢學森邁出了腳步,他總是躬行實踐,對每個細微數據都精確計算,容不得一點馬虎。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他終與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密不可分,他爲中華民族書寫下輝煌燦爛的篇章。暴風雨後的晴天彩虹才更加耀眼迷人,大千世界中,我們極其微弱的力量不可能去改變什麼,可是我們能夠以不變應萬變,“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再洞悉掌握了一切事物的客觀規律後,方纔使得遊刃有餘,得心應手,揮灑於世間。

  讀《庖丁解牛》有感6

讀罷《庖丁解牛》這篇文章,我對莊子的養生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認爲,我們在生活中應學會“善刀而藏之”,即在處理問題時要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

在當今社會中,很多人急功近利,不認清自己的工作中的規律,累垮了身體,併成效甚微。這些人正像是“烏鴉喝水”這則寓言故事中的那隻烏鴉。這隻烏鴉想要喝杯子裏的水,但當它把嘴伸進杯子裏時卻發現夠不到。它費了半天的勁,最終的結果自然是徒勞無功。這就好比是《庖丁解牛》中的“良庖”與“族庖”。他們未能看透事物的本質及道理,只知道蠻幹,“歲更刀”、“月更刀”,技藝沒有得到提升,而且自己也累得筋疲力盡,可謂是事倍功半。

但是,如果我們能掌握這些規律與方法,並付諸實踐,就能事半功倍。例如那隻烏鴉,它後來想到了一個主意:把一些小石塊銜進杯子裏,這樣水面就會上升,自然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喝到水了。於是它成功了。不妨比較一下同一隻烏鴉處理同一問題的不同方法,不難發現,前一次烏鴉費的力氣要比後一次多很多,而且沒有成功;後一次它發現了處理這個問題的本質,幾乎沒有費什麼力氣就獲得成功。這跟庖丁用刀的道理一樣:遇到“節者有間”,則“以無厚入有間”,遊刃有餘;“每至於族”,則“怵然爲戒,視爲止,行爲遲,動刀甚微”。解牛有時會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好比行事遇到障礙,便要巧妙地避過,且加倍小心謹慎,集中精神去應付。於是事情便可得到解決。庖丁用這種方法,“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這就好比人生處世,面對種種困難,仍能保持完好的生命而不受損。庖丁之所以用刀美妙絕倫,是因爲他掌握瞭解牛的規律及方法,“得養生焉”。

我們要學會使用“養生之道”,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保全自己的身心,遊刃有餘地養生——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需要理解各門學科的學習要領,不採取“題海戰術”,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高效率的學習。

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我們要學會挖掘工作中的技巧,不盲目硬做,而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用正確的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

在社會上,我們要順應自然,遵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時要以客觀規律爲前提。這樣才能建設起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

莊子稱讚庖丁解牛“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誠然,人生中解決各種問題的過程也應當是一種藝術,應當有其自身的節奏與韻律。社會中的人既要投入地生活,又要“善刀而藏之”——詩意地享受着人生。

  讀《庖丁解牛》有感7

最近,我讀了一篇《莊子》這本書中的一篇文章,名叫《庖丁解牛》,讀完後,我大有所感。這篇文章寫了一位名爲“丁”的廚師在爲梁惠王宰牛時的一番對話,並揭示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讓梁惠王悟出養生的道理。想知道什麼道理那麼神奇嗎?快來一睹爲快吧!

文中說到“庖丁爲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yǐ,huō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意思是說庖丁在爲梁惠王殺牛時,手觸到的、肩靠到的、腳踩到的、膝蓋頂着的地方,都發出聲音,而刀插進牛身體的聲音,合服音節,和《桑林》、《經首》的節拍節奏相同。難道他真有蓋世之技?其實,那是庖丁在解剖牛時把握了牛的身體中骨骼排列的規律,並用規律行事,自然得心應手,神出鬼沒間,龐大的牛就被轟然而解。庖丁說:“始臣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這句話進一步說明他是如何去發現規律的,即開始殺牛時,只見到整頭牛;而三年後,他見到的便不是整頭牛了。他見到的是什麼呢?那當然是牛的筋脈骨骼了!庖丁之所以能把殺牛練到熟能生巧的地步,是因爲他也能在這種殺牛的小事中發現規律。如果人們在做完一件事後,能冷靜地想一想,善於總結規律,那就真是“世上無難事”了!

當然,光有規律也是不行的,還要學會把規律運用到實際當中。牛有大有小,有胖有瘦,假若庖丁之時發現了規律,卻不知怎樣把區區一個規律用到所有的牛身上,甚至得和其他的廚師一樣,天天“砍牛”,而不是“解牛”,那這不就成了紙上談兵了嗎?所以,大家在知曉規律的基礎上,還要運用規律。

大家都應該知道“遊刃有餘”這個成語吧!其實,這個成語就處於《庖丁解牛》。庖丁不僅熟知牛的結構,還用心、用腦而不是光用手、用刀去做。在能知曉、運用規律的基礎上,還要小心謹慎,注意難點。相信你一定會問“咦,如果我都能熟練地運用規律了,還需要什麼小心謹慎呢?”那你可就錯了,人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如果在學習中,你每個單元都能拿100份,而在期末考試中,卻因爲馬虎大意考了九十幾分,那豈不是令人失望?做數學題時也是一樣,儘管你能熟練地運用公式,但依然要小心,如單位轉換等易錯地方,更不能粗枝大葉。庖丁在文中也說:“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爲,怵然爲戒,視爲止,行爲遲。”意思是說,雖然這樣,每切到骨頭聚集之處,我知道很難切,便特別小心,目光凝視,動作緩慢地進行。看,連庖丁這樣技藝高超的人都很謹慎,何況我們呢!

而梁惠王悟出的養生之法又是什麼呢?我覺得,他是從庖丁“用規律行事”的方法中得到的養生之道——順其自然。順其自然這個詞,說得容易做起來難:你能做到困時睡覺嗎?你能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做事嗎?答案一定是不一定。所以,最好的養生之法,莫過於順其自然了。

《庖丁解牛》,讓我知道了做事要善於總結規律,而不是一味機械地做;在知曉規律的同時,也不能以一對一,要以不變應萬變;並且我們做事必須要認真,須做到萬無一失。讀了這篇文章,更讓我體會到了文言文的風采!

  讀《庖丁解牛》有感8

《庖丁解牛》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庖丁介紹自己宰牛的歷史和技巧。閱讀時如果忽略了課文的最後一段“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這就難以明白道家鼻祖莊周寫這則寓言的真正意圖了。

養生之道固然需要,但求生之道更爲重要。《庖丁解牛》裏確實也能悟得出求生之道的。正如課本提示我們的那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能像庖丁一樣通過反覆實踐,不斷積累經驗,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那麼我們做任何事情也都能夠得心應手,“遊刃有餘”了,又何患事業無成,學業不就呢?所以我要說:“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治學焉。”

就拿讀一篇文章來說吧,初讀的時候往往只可能得其大意,這就像庖丁所說的“所見無非牛者”。讀第二遍、第三遍時候,如果你能細讀善思的話,就能理清文章的思路,發現表情達意的精妙,並理解作者獨運的匠心。這時候,也就“也嘗見全牛”了。好書不厭白日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要掌握寫文章的規律,要掌握各章,各節或各門學科的規律的特點,是離不開操刀“十九年”、“所解數千牛”式的反覆實踐和不斷積累的。

然而我又想,按理說,在同一學校、同一班級讀書的學生,他們在學習某一門功課的時候,所完成的實踐活動應該是大體相同的,也就是說,他們基本上是在同一個層面上“反覆實踐和不斷積累”。可爲什麼有的同學掌握了知識的規律,學習成績優異,有的同學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有的同學卻只能“事倍功半”呢?這種差異,我認爲主要是各人“實踐”的質量不同。

庖丁解牛之時,“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都非常到位,所以技藝之達到了“事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的嫺熟境界。如果我們的每一次學習實踐也能像庖丁那樣到位,真正用心去學每一篇課文,做每一道練習,記每一個單詞,又怎能學不會、做不出、記不住呢?相反,如果老是走馬觀花、淺嘗輒止,心猿意馬、草率敷衍,甚至於抄襲作業,自欺欺人,表面上看去你也在擺架式聽課,每次作業不缺,也在“反覆實踐”,而實際上你的每一次“實踐”都沒有真正到位,這樣,掌握知識和規律與獲得優良成績當然也就跟你無緣了。

讀《庖丁解牛》讓我得到的治學之道就是:“在學習上不要信誓旦旦,也不要一次又一次地後悔反省,更不必做不切實際的夢,需要的是‘到位’”意識,要力爭每一次學習實踐都能像庖丁那樣聚精會神、步步到位。

  讀《庖丁解牛》有感9

高中時候讀過《庖丁解牛》,由於是應試的緣故,只是匆匆讀一遍,沒有覺得有什麼稀奇的。

主要是把精力放在字與詞的講解上,放在猜測可能考試的翻譯上。

後來上了大學,讀了金庸先生的《書劍恩仇錄》,歷年提到了陳家洛仔細學習了《庖丁解牛》後,武功大進。當時覺得是小說家的杜撰而已,《庖丁解牛》那有這麼神奇!

大學畢業後自己出來創業,主要負責市場與銷售方面,覺得在很多的地方沒有處理好。心裏一直覺得很悶,想找一個方向突破,解決。

一次偶然的機會想到了一個關鍵詞:節奏

突然想起了高中時候讀過的《庖丁解牛》,想起了第一段:

庖丁爲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淙唬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這一天,庖丁被請到文惠君的府上,爲其宰殺一頭肉牛。只見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腳踩着牛,用膝蓋抵着牛,動作極其熟練自如。他在將屠刀刺入牛身時,那種皮肉與筋骨剝離的聲音,與庖丁運刀時的動作互相配合,顯得是那樣的和諧一致,美妙動人。他那宰牛時的動作就像踏着商湯時代的樂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時所發出的聲響也與堯樂《經首》十分合拍。)

當然覺得眼前一亮,覺得庖丁這個哥們太厲害了,在工作的時候簡直就像在跳舞,簡而言之,很符合節奏啊,難怪庖丁的技術這麼厲害啊,真的很懷疑他是當時的武術高手,退出江湖後改行做了庖丁,過起了平凡的日子!

後來每一次讀庖丁解牛,都有新的體會。

以前在做事的時候,我們都是用頭腦去思考,用邏輯去判斷。但是發現很多的事情最後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

現在想起來,我們還處於庖丁解牛的第一階段: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還只是看到事情的表面現象,還沒有深入去體會,去“悟”事物背後的規律,或者叫做“道”的東西。庖丁自己也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我所追求的是道,而不僅僅是技巧)

雖然,最後從《庖丁解牛》中我沒有學習到什麼是節奏,但是我學習到了如何去體會節奏,那就是:用心去體會,去感知事情的節奏!

現在覺得,《庖丁解牛》這篇文章不是人寫的,而是天生的!是鬼斧神工般的傑作,是恆古以來的真理!

整篇文章樸實無華,但是所含的哲理,確實務實而深刻!

  讀《庖丁解牛》有感10

今天,我讀了一個耐人深思的故事——《庖丁解牛》,讀完這個故事之後讓我明白了一個深刻道理。

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有一天,大王請庖丁去府上宰殺一頭牛,只見庖丁用手按着牛,用腳踩着牛,用膝蓋抵着牛,用肩靠着牛。庖丁將刀刺入牛身時,那種皮肉與筋骨剝離的聲音,與他用刀時的動作和姿態很配合。

梁惠王說:“你宰牛的技藝真高啊!”

庖丁說:“我宰牛是用心靈去感受牛的內部,我這把刀用了十九年還是和新的一樣。我的刀刃插入骨節的間隙,自然綽綽有餘。我宰牛的時候很小細,找到關鍵部位,咔嚓幾下,牛的骨頭和肉就分開了,像一堆黃土一樣均勻地攤在地上。”

大王聽了這些話後,連連點頭,似有所悟地說:“我聽了你的這一番言論,我學到了不少東西和道理。”

這則寓言告訴我:任何事物都有其固定的規律,只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掌握事物的內在規律,久而久之,熟能生巧。就能通暢、順利,風雨無阻地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