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好孩子的成長99%靠媽媽》有感

讀《好孩子的成長99%靠媽媽》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8W 次

《好孩子的成長99%靠媽媽》的作者是張炳惠女士,她身兼教授、主婦和媽媽三職,毅然咬緊牙關,全力做好每一件事,最終將三個中國繼子送進哈佛、耶魯。目前她的兩個女兒都在擔任國際律師;曾被認定有學習障礙的老二彼得,畢業於哈佛大學商學院,之後更在紐約曼哈頓嶄露頭角,成爲數一數二的企業家。她被稱爲“韓國第一媽媽”。

讀《好孩子的成長99%靠媽媽》有感

我看過不少家教著作,獨有這一本令我信服,奉爲聖經,認爲它講的既是最根本又是最質樸的方法。

(一)作者教育孩子的原則

“爲此,我始終堅持兩個原則。首先,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都不強求孩子們做什麼,而是力求成爲他們的榜樣;其次,在生活中,我竭盡全力做好每一件事。”這就是作者教育孩子的兩個原則。

先談第一個原則: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強求孩子做什麼,而是做孩子的榜樣。看看作者是怎樣做的。

“在希望孩子們做什麼事之前,我總是自己先起到表率作用。我推掉了各種社交酒會,連一些正當的娛樂活動我也儘量避免參加,因爲我知道我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孩子們看在眼裏。

“在看電視或者休息的時候,我也會特意坐在書桌前裝出學習或者寫論文的樣子。孩子們看到我的舉動,也都紛紛丟下玩具,拿起書本認真地讀起來。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學習已經成爲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我從未出去喝過酒,下班後馬上回家做家務。就像當年父親那樣,我總是在書房裏學習到很晚。”

作爲一個大學教授,從未出去喝過酒,下班後馬上回家做家務。在看電視或者休息的時候也會裝出學習或工作。就是說身兼教授、主婦和媽媽的她連正常的休息也要犧牲。如此,怎麼不能作爲孩子的榜樣?

再看第二個原則:“在生活中,我竭盡全力做好每一件事。”作者是怎樣做的呢?

“就像我的父親那樣,除了要求孩子們遵守一些基本的生活規範外,我從未強制要求他們做任何事情。而且在生活中,我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我想只要讓孩子們看到我努力的樣子,他們就會變得勤奮。

“在飽受艱辛的那段時光裏,我也曾想過打退堂鼓,每當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總是孩子們那天真無邪的笑容讓我的心平靜下來。那時,白天我是一名在學校教書的教授;晚上我是一個主婦和媽媽,而且還得寫論文。我咬緊牙關,全力做好每一件事。因爲過於辛苦,我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每年都要住院一兩次。”

什麼叫竭盡全力做好每一件事?就是爲了做好每一件事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身體、準備每年住院一兩次。有這種精神,怎會做不好事情?孩子想,母親身兼三職仍能做好每一份工作,自己有什麼理由做不好分內的事情呢?

這兩個原則,寓以爲就是平常所說的“以身作則”和“言傳身教”。對教育、影響人來說,沒有比這兩個原則更直接、更有效了。

(二)“教育、培養孩子的方法來自於父母本身”

作者根據對兒子彼得的教育實踐得出結論:“教育、培養孩子的方法並不來自於所謂的教育理論,而是來自於父母本身”,“對於自己的孩子來說,要想找到一種最合適的教育方法,需要每天去觀察孩子,長時間同孩子在一起,以便掌握他們的特點,然後據此創造出一套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因爲只有母親才真正瞭解孩子的特點是什麼,在哪些方面有特長,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孩子最喜歡什麼……”

彼得是一個早產兒,她的丈夫對她說“他比別的孩子反應稍微慢一些,你對他一定要有耐心”,而醫生則說彼得小時候心理受過打擊,導致精神上受到了創傷。

經過不斷地進行觀察,一件發生在廚房裏的小事改變了她對彼得的看法。當時作者在廚房裏整理餐具,彼得站在一旁認真地看媽媽做事。當他看到媽媽從櫥櫃的高層將餐具拿出來的時候突然發問:“媽媽,爲什麼將重的碗放在那麼高的地方呢?把輕的放在高處,把重的碗放在您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不是更好嗎?”作者由此發現孩子有敏銳的觀察力。

此後不久她又在孩子的一次遊戲中發現彼得比同齡人更加喜好分明、更專注於一件事情。

據此,她認爲與同齡人相比,彼得具有出衆的觀察力,他還可以自己發明遊戲;他並不是一個比別人發育慢的孩子,也不是一個心理受過打擊而需要特殊照顧的孩子。

後來證實彼得在自然科學尤其是數學方面有着很高的天分,而且隨着時間的推移,他的這種天分越發明顯。上高中的時候,他曾作爲學校的代表在全美科學大會上領獎。

試想如果不是每天去觀察孩子,長時間同孩子在一起,又怎能發現孩子的特點和特長,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呢?

“教育、培養孩子的方法並不來自於所謂的教育理論,而是來自於父母本身”,“對於自己的孩子來說,要想找到一種最合適的教育方法,需要每天去觀察孩子,長時間同孩子在一起,以便掌握他們的特點,然後據此創造出一套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意味着如果自己不觀察、瞭解自己的孩子,再好的理論、方法也是白搭;也就是說,除了觀察、瞭解自己的孩子,然後據此創造出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外,沒有更好的方法。

(三)“廚房是孩子最好的學習場所”

作者認同“廚房是孩子最好的學習場所”的觀點,認爲生活纔是學習最好的舞臺。

爲了找到引導孩子自己學習的方法,下班後,無論在家裏做什麼事,她都和孩子們在一起——刷鍋洗碗的時候,特意把他們叫到身邊,每次去市場買東西,也帶着孩子們一起去。她發現每次孩子們和她一起做事的時候,都顯得很開心,即使去超市買調料,孩子們也像是外出旅遊一樣充滿好奇心。

於是她想,能不能讓孩子們在這樣愉快的氣氛中學點什麼呢?然後她就問孩子:“南希,一大盒牛奶和兩小盒牛奶相比,哪個量更多?”他們家一天的伙食費是5美元,她又讓孩子們幫她挑選5美元的食品。

從那以後,每次去市場的時候,她都會讓孩子們計算價格,並且算得最快的孩子,就獎勵他幾枚硬幣。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們的數學計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有趣的是,這在媽媽看來也許是在學習,而對孩子來說則是一場遊戲。去市場的時候,孩子們會把商品一樣一樣地拿起來觀察,瞭解一下產地是哪裏、怎麼生產出來的、都含有什麼成分……如果沒有得出最終答案,即使沒人提醒,孩子們回家後也會主動去翻書尋找正確的答案。而且這樣得到的知識不容易忘記,人們很容易記住生活中經常接觸的東西。

“我將廚房也變成了最好的教學場所。即便是一種食物原料,也會有無窮無盡的問題。就拿土豆來說,食用的是哪一部分、含有什麼成分、人吃後對身體有什麼作用等等,通過這樣的問答,孩子們可以學到很多知識。”

孩子跟媽媽呆在廚房裏不僅可以增進相互之間瞭解、增進感情,而且可以學習很多知識。現在的很多媽媽與孩子一起呆不到半小時,何談教育?

(四)反常舉措,一箭雙鵰

書中有一個案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日本的時候,爲了減輕家務的負擔,他們家僱了一個叫彩子的日本女孩子。但是,在這個女孩來到他們家後,她的孩子們經常把自己應當做的事也交給了彩子。作者發現問題後採取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送彩子去學校上學,並親自帶她去打字培訓學校報了名,讓她在學校裏上完課後,下午回到家裏做家務。作者對孩子們說:“彩子來到我們家,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她就像我們的家人一樣,你們卻胡亂地使喚她。我非常感謝她,我想在她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的前提下,送她去學校上學,你們要幫助她。”這樣不僅制止了孩子們繼續使役彩子,而且反過來使孩子們關懷起彩子來,可謂非常絕妙。

“因爲彩子的事,孩子們學會了關心別人,在他們今後的生活中,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過,爲了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自己花錢讓保姆學習,天下的父母有幾人能想到、做到?

(五)藝術地處理和孩子們之間的關係

作者處理和孩子們之間的關係很講究藝術性。

彼得曾經在全國性的大會上獲得過優秀髮明獎。獲獎後,彼得在姐姐愛麗絲面前顯得很得意,愛麗絲臉上則冷冰冰的。這時作者只淡淡地表揚了彼得一句,然後對愛麗絲說:“我們的愛麗絲上次不是也得了獎嗎?當時媽媽沒有表揚你,真抱歉!”愛麗絲馬上釋然了。晚上吃完飯後,作者則抽空把彼得悄悄地叫到跟前,抱在懷裏在他耳邊說:“你知道媽媽現在有多麼高興嗎?我真是爲你而感到自豪。”

“我這麼做,使愛麗絲確信媽媽對她的一貫肯定,而彼得也感受到了媽媽爲他而自豪。愛麗絲從彼得那裏已經有了危機感,但是在得到了媽媽的肯定後,她會繼續努力地學習。彼得知道了自己的努力會令媽媽十分開心,也更加勤奮了。

“如果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在愛麗絲面前一個勁地表揚彼得,彼得就會產生自滿的心理,而愛麗絲也會因爲彼得的驕傲而感到失落。

“有的父母故意讓孩子們進行比較,這樣會給每個孩子造成傷害。被比較的對象會因爲父母的關注而感到壓力。而比較的對象,則會感到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從而喪失了自信,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

(六)作者的忠告

作者有兩個忠告對我有很大的震撼。

作者說不要經常使用“累、辛苦、生氣”這樣的詞彙。因爲,“脫口而出的話對孩子的教育卻是致命的。父母的牢騷,會使孩子們以爲世界就是一個生活艱辛、勞累、讓人充滿牢騷的地方。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對社會會產生一種畏懼感。”

“而事實上,抱怨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還遠遠不止這些,如果孩子以爲使媽媽又累又生氣的對象還包括爺爺、奶奶、爸爸、甚至自己時,他們就不會認爲家庭是一個樂園,而是一個令人痛苦的地方。”

以前我做家務時總是唉聲嘆氣,這在孩子看來我做家務是被逼無奈的,做家務是毫無樂趣的,我也是不喜歡做家務的,這怎麼能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興趣呢?以後做家務事我要顯示出熱情,邊做事邊唱歌。

作者還勸告要樹立爸爸的威信。

她認爲大部分孩子本能地和媽媽更親近一些。如果媽媽在他們的爸爸面前大聲吵鬧,十有八九他們會對爸爸產生壞印象。他們可能會想“爸爸讓親愛的媽媽生氣了,他是我們家的壞人。”而當孩子們認爲他們的爸爸是壞人的時候,他們就不能給孩子一個完整的溫暖的家,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極爲不利的。

作者是媽媽,她說樹立爸爸的威信,我理解就是指樹立父母中另一方的威信。我是爸爸,我就要樹立孩子媽媽的威信,給孩子提供一個和諧的良好的家庭環境。在這方面我做得很不夠,今後要切實改正。

這本書不僅飽含着真理,而且充溢着人性的光輝,閃爍着智慧的光芒。

我認爲,孩子不好,都是父母不好。如果天下的父母都像張炳惠女士那樣,世界上就不會有那麼多糟糕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