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天朝的崩潰》有感範文

讀《天朝的崩潰》有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8W 次

天朝的崩潰,光看其題目,就大致揣測出這是一本講述清朝是如何走向滅亡的書,也就是告訴我們中國歷史上最後的封建專制主義時代是如何終結的。

讀《天朝的崩潰》有感範文

其中的“天朝”,“崩潰”用得恰到好處而別有深意。“天朝”直接指出了清政府的自大,“崩潰”卻正表現出清政府無法避免的滅亡,暗含對於清政府腐敗的諷刺。

書首先對鴉pian戰爭中清政府與英方的實力進行了分析比較,包括兵力、武器、指揮、戰術等諸方面,從中很明顯地可以看出清政府無論從哪方面都弱於實力強大的英軍。我曾經思考過:就是因爲欽差大臣耆英與英軍簽署了《南京條約》,才使中國現在人對於耆英的印象變成懦弱。可是如果耆英不投降,帶來的只會是更慘重的損失,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對於清政府而言,只是面子上的過不去,可是對老百姓而言,卻是生命與財產的巨大損失。但現在看來,作者的想法更符合當時的國情,他認爲我們完全可以根據理性地分析比較,避免這場血的戰役。我們可以直接投降,像日本一樣走上自強之路。雖然如今想來,這不失爲正確的策略,但歷史已經成爲過去,無法倒退與逆轉,而清政府自認爲的“天朝”就是最好的明證。當時的清政府認爲自己在世界之峯,又怎肯做個縮頭烏龜主動屈服呢?但試想如果當時沒有打這場戰役,中國走向的是像日本一樣的道路,這是誰也無法預料的。當然作者的觀點雖然只是假設,但仍是相當成熟的。從文中的這一段話便可以看出:“這裏面有兩個需要分清的問題:一是對侵略者應不應該抵抗?而是若這種抵抗註定要失敗,是否仍應抵抗?前者是道德層面的,答案是肯定的,沒有疑義,後者是政治層面的,結論不能從前者引申而來。思想家與政治家的區別正在於此。”

其次,它圍繞一些晚清時期我們所認爲的漢奸及英雄進行了深入的剖析。讀完這本書,感觸很深,最大的亮點就是它闡述了真相,將教科書上的正面,反面人物都還原了最初的面貌。之前我對於林則徐的瞭解僅限於虎門硝煙這一事件,認爲像林則徐這樣的英雄人物如果不走極端,給英軍提供了鴉pian戰爭的導火索。自大腐敗的清政府不知道自己的實力,難道林則徐也不知道嗎?明明知道自己敵不過強大的英軍,還要用這樣的行徑去惹怒對方,不光清政府不會讚頌你,老百姓之後的生命與財產的損失難道你可以補償嗎?書中卻進一步寫出了林則徐的真實人物性格,他只不過又是一個被清政府官場矇蔽的普通官員,發配出去後仍然敗在“官場”二字上,復出無力,阻擋不了英軍的入侵,這“天朝”連最後的精良指揮都敵不過英軍,大局又如何穩得住?第二次鴉pian戰爭的爆發,八國聯軍將不堪一擊的清政府逼向了絕路。辛亥革命的一發動,“天朝”就此崩潰瓦解。真相與記錄總有一點偏差。

其實到了最後,慈禧太后也不似當年囂張跋扈,倒是想改變這千年世襲的帝制。可惜孫中山等人沒有給清朝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而是在改革幾天後直接將其推翻。不然今天的中國可能和日本走的就是同一條道路:仍然保留皇帝這樣的稱號,但皇帝不掌握實權,只是類似於國家的象徵。世事難料,中國曾經有那麼多條路可走,一步之差,也許今天的中國就完全不同。

之所以這麼多年的帝制時代終結在清朝,細想也可以發現:是因爲清政府的“天朝”之感,是因爲井底之蛙的愚昧,還是因爲外國的侵略?其實都不是,是歷史的潮流在前進,而鴉pian戰爭,《南京條約》……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清政府一夜間崩潰的鋪墊。我們不會再回到帝制時代,還有那些愚昧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