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三國演義》有感範文1800字

讀《三國演義》有感範文18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6W 次

江東去,浪淘盡。

讀《三國演義》有感範文1800字

《三國演義》描寫了東漢末年至西晉初年這一百多年的歷史,由魏,蜀,吳三國封建統治者的政治鬥爭交織而成。全書可以明顯看出作者擁劉反曹的思想,以蜀漢爲主體,充分歌頌了劉備的仁,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更是作者心目中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賢相,而對曹操則極力鞭韃,描寫成“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的奸佞梟雄。

書中劉備有仁有義,至孝至親,集古今明主聖德之大成,然而就如李宗吾著書中所述“劉玄德臉皮之厚更甚城牆轉拐之處”。我個人非常不喜歡此類人物,總覺未免造作,就如《水滸》中的宋江,手掬一把淚,無才便剩德,安得猛士爭天下,最後卻沒造出個什麼世界。羅貫中懷着對漢族復興的希望爲漢室宗親抹上一層又一層脂粉,但劉備揮灑自如的眼淚,卻使一切看起來如此狼狽可笑。據《三國志》記載,鞭打督郵者劉備是也,而且一打還打了兩百杖責,而《三國演義》卻巧妙地將一切責任推予張飛,這不僅說明羅貫中爲劉備開脫煞費苦心,更說明在作者看來劉備如此賢明仁義之人,斷不可能做如此鹵莽之事。如果說這由於作者個人喜好及信仰影響所致,那麼縱觀整本著作,最大的缺點就是人物個性描寫太過極端,人物往往超於常人,但因爲一開始就格式化,看不明人物性格是如何應時勢而變。劉備一方主要人物難找出什麼大缺點的,竟如張飛般莽撞,除非親受他醉酒一鞭,遠遠地看着也是喜他個性爽直。而一統北方的曹操,卻被冠以大逆不道的罪名,但天子無能,挾天子以平天下,有何不可?青梅煮酒,能論英雄者,唯曹公而已。

曹操文武雙全,少年時即有“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之稱。《魏略》記他“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嘗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三國志》說他“才武絕人”。他經管渡之戰,打敗了袁紹等割據軍閥,一統北方,後又於赤壁之戰克敗孫劉盟軍,從而形成三國割據局勢。他唯纔是用,焚卻奸細暗通之書,不計前嫌,盡納謀士。軍事上靈活多變。身爲詩人的他,其詩歌勢力渾厚,胸懷廣大,雖引舊題,但自闢蹊徑,豪氣無拘。如《短歌行》“天下吐哺,天下歸心”,《龜雖壽》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抒經世之才,喟緯地之志。而《三國演義》中敘“汝託名漢相,實爲漢賊!罪惡彌天,甚於莽、卓,乃反誣人造反耶!”,如此種種未免有惡意貶曹歪曲事實之嫌。

雖然由於作者的歷史唯心主義及封建正統觀念給《三國演義》添了些糟粕,但瑕不掩瑜,《三國演義》無愧於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美名。故事結構嚴謹,鋪陳有列,環環相扣。書中戰爭此起彼伏,奇在教人看了卻不覺乏味。其對戰爭的描寫不在武,而在智。淡卻了沙場的腥血,引人入勝的是名將賢才的睿智風華。透過語言描寫展示出當時的背景矛盾,以及諸人在鬥爭中的真性情。官渡之戰中,採用對比方式,將曹操對待謀士“不及穿履,跣足出迎”如此的求賢若渴與袁紹有奇士奇謀而不知用做了對比,並對兩軍謀臣鼎力相抗做了精彩陳敘。審配言高處放箭,劉曄“霹靂車”克之;審配言暗打地道,劉曄挖塹阻之,如此不等。而袁紹不納許攸直言,最後敗兵於曹亦是自尋,應詩一句“勢弱只因多算勝,兵強卻爲寡謀亡”。簡約一章,卻敘事到位,人物盡顯。曹操的奸,袁紹的愚,許攸的智,沮授的忠展露無遺。

烽火硝煙固然驚心動魄,而戰爭中間的謀劃趣事猶如小夜曲一般讓人放鬆了去,當讀者心思猶鬆時則用更大的旋渦讓其沉浸在波濤洶涌中無可自拔。就如赤壁之戰前,作者先寫“宴長江曹操賦詩”,當日“天氣晴明,平風靜浪”這不僅給諸葛亮如何神機妙算鋪墊,更是給讀者一個喘息的機會,爾後突然筆鋒一轉,又響起戰鼓隆隆了。又如五十一回中正看着周瑜如何智戰曹仁,感嘆不愧是一帥才,可最後結果卻是爲他人做嫁衣裳,一場辛苦爲誰忙,落得個“未知性命如何,且看下文分解”,難免失笑。

《三國演義》不僅對戰爭描寫主次有分,銜接得當,而且對人物的刻畫也頗有些特點。且不說其中人物性格不如《紅樓夢》豐滿立體,作者借人物語言及當時周圍的環境來表現人物性格,也是大有可取之處的。比如第四十二回,作者寫張飛“倒豎虎鬚,圓睜環眼,手綽蛇矛,立馬橋上”,又寫其“聲如巨雷”,單純如此寫的話讀者只能很抽象地感覺到氣氛,而作者透過寫敵軍“盡皆股慄”,曹操“頗有退心” ,“曹操身邊夏侯傑驚得肝膽碎裂,倒撞於馬下。操便回馬而走。於是諸軍衆將一齊望西奔走。”這些鏡頭襯出張飛是何等勇猛,人物躍然紙上。

《三國演義》演義三國,大江東去,人雖沒,志猶留。多少英雄,盡在那風雲亂世中浮沉掙扎,六合之地,引多少羣雄逐鹿紛伐,刀戈腐鏽,一代風流盡隨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