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有感範文

讀《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有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4W 次

我常常想:什麼是有效的數學學習?數學學習結束後留給孩子的是什麼?

讀《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有感範文

在平素的教學中,有些現象是值得我們深思及追問的:學生能夠背誦圖形的面積公式就會求各種圖形的面積了嗎?能的夠背誦出“兩個數相除,就叫做這兩個數的比,被除數相當於比的前項,除數相當於比的後項……”就理解比了嗎?能夠背誦“像2x+5=27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爲方程”就是認識了方程?認識三角形就一定要讓學生順利的說出“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叫做三角形”?再運用這個定義去判斷圖形(即使不學習這個定義學生也能判斷)是否是三角形,這個教學價值又是什麼?……這些是有效的教學嗎?

非常喜歡弗洛倫塔爾的一段話,它是這樣描述數學的表達形式:沒有一種數學的思想,以它被發現時的那個樣子公開發表出來。一個問題被解決後,相應的發展爲一種形式化的技巧,結果把求解過程丟在一邊,使得火熱的發明變成冰涼的美麗。因此他說:教材是“教學法的顛覆”。

這讓我想起了前些天跟學校同事的一次磨課。一年級的《找規律》一課,對於教材給出的例題,如一紅一黃,一紅一黃,一紅一黃……花的排列,我相信即便是學前生也能發現這樣的規律,如果教學活動僅僅是讓孩子們找一找規律,接着填一填,那麼我想這是無效的教學。我想探究規律存在的本質纔是這堂課的重點所在。因此,這堂課讓學生感悟諸如以幾個圖形爲一組,依次不斷地重複出現這個過程比學生找一找規律來的更有意義。

又想起最近在教的六年級,總複習中關於圖形的認識這塊,如果僅僅是將知識點籠統的複習一遍,學生需要接納的知識點不可謂不多。如果教師之前做過一次歸類(用樹形結構歸類等方法),我想知識點會顯得更清晰易懂。一般我們都這樣做。也有不同尋常的,從點線面三個方面來對圖形進行認識,從靜態和動態兩個維度進行溝通。靜態的方面來看,我們可以先複習線的內容和角的內容及線的位置關係,然後從邊的特徵和角的特徵來對各種圖形進行歸類討論。動態方面,讓學生感悟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這樣的運動過程,形成更深刻的體會。如果認真這樣去做,我想這堂課的教學學生會收穫更多。

如何實現從“冰涼的美麗”到“火熱的思考”?小學數學教學應該給孩子留下什麼?毋庸置疑,我們該給孩子留下的是數學的思考方式、數學的思想,浸潤的是對數學學習的熱愛以及對數學的積極態度。我想,我們需要努力的還有很多。

那麼平常的教學中,我們該怎麼要求自己呢?看了《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這一書,對我啓發也是很大的。首先,把握概念本質是有效教學的根本。爲什麼這麼說呢?它源於對教師備課過程以及教師教學實踐場景的追問和理性思考。通俗點說,你要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其次,滲透數學的思想方法,打造厚重的小學數學課堂。它作爲數學知識內容的精髓,是對數學的本質認識,是數學學習的一種指導思想和普遍適用的方法。如“數形結合思想”、“集合”、“極限”、“函數”、“分類”、“一一對應”、“轉化”等貫穿於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中。最後,我們要研究學生,瞭解學生,促進學生和諧發展。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和諧、全面的發展。但是,我們真的瞭解學生嗎?雖然我們天天和學生在一起,但是僅憑自己的主觀感覺和經驗推斷學生的發展需求,會造成主觀認識和客觀現實的差距,從而導致教育教學活動的低效甚至無效。要促進學生的發展,學前調查就顯得尤爲重要。近段時間,我們也一直有在做學生的前側分析,發現學生的一些思想能力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如果我們沒做這些,根本就不會有這樣的發現,這些發現對我們的課堂教學起到了特別重要的作用。爲此,我們必須進行學生研究。

如果我們能一直堅持這樣做,我們留給孩子的將會更好,因爲這些充滿魅力的探究歷程和思想方法才能深深的刻在孩子的腦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