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金聖嘆點評版水滸傳讀後感

金聖嘆點評版水滸傳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9W 次

導語:不過分的說,看過了才子金聖嘆點評版水滸傳,你才能算真正看過了水滸傳。

金聖嘆點評版水滸傳讀後感

在學生時代的時候一直不喜歡甚至鄙視水滸傳記,原因是看着宋江不爽,但是直到我看到了金聖嘆的點評,才認識到這部名著的巨大價值。之後我看金本水滸無數次,感觸頗深。不過《水滸》幾乎家喻戶曉,但我覺得對水滸的瞭解到達入門級別的人絕對少於5%。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水滸傳》根本就有兩本書,其中一本是金批的水滸,另外一本是其他的水滸。簡單說,我們常看的繁本《水滸》(簡本體系的諸版本價值基本體現在學術上,其藝術水準一般)有三種:70回(即金聖嘆點評的本子)、100回、120回。除此以外49年以後一些文盲還出過一種坑爹的71回本(將楔子獨立出來作爲第一回),不談也罷。

有人想當然以爲故事越全越好(120回),有人以爲故事最本色最好(指100回,學術界多數認爲這是最早的版本),但是在讀過這三種版本之後,我深深體會到,還是70回本文學成就最高,而70回本也是近300年來最通行,直到民國以前,人們談水滸都是指金批的70 回本,所謂百回本,120回本幾乎被人遺忘——最簡單的證據是,很多水滸的續書(如蕩寇志等)都是接着“驚惡夢”(或者說排座次)來繼續的。直到五四時期,人們纔開始重新發現100、120等版本,這些版本的“復活”對學術當然是一種成就,但從文學水準方面看無疑是一種倒退。具體的大家還是自己看書體會,要講清楚是論文甚至專著的任務,我這小小一篇短評擔不起。

其次,70回本和其他的版本完全是兩部書。大家千萬不要以爲其他的版本就是多了招安的情節啊,如果你認真讀過不同的版本,就會發現,作品的主旨,人物的定位都是完全不同的。儘管粗看起來70回本與其他版本在文字上差別不大,但細細看來已經脫胎換骨。比如說,其他版本中宋江是真的“忠義”,是自始至終就實實在在想招安的。而70回本中,宋江是一個堪於曹孟德比肩的奸雄形象,而這種效果基本上來自金聖嘆改編的文字——總量不超過5%。但作品的立意、人物的形象全翻轉過來,真是非常神奇的事情,這已經遠遠超出了文學批評的範疇,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創作了。因此我一直以爲,金聖嘆應該算《水滸》的作者之一。是啊,既然高鶚可以算紅樓夢的作者之一,金聖嘆爲什麼不能算《水滸》的作者之一呢?

最後講一下,在學術界,主流意見認爲100回最古老,70回本依據的所謂“古本”完全是金聖嘆的杜撰。我不同意這種觀點。因爲我經過認真的研讀,發現有很多證據顯示100本的前70回和後30回的文筆是有明顯差異的。而且,前70回中有很多跡象顯示,其原作者確實是將宋江看成是“奸雄”的,按照中國的文化傳統,重視“正名”,表現在文學傳統中就是,好人恆好,惡人恆惡,人物首先有個“定性”,一切的情節和描寫都不應該違背這種定性。例如在三國中劉備是仁主,所以即使他摔阿斗的虛僞,奪四川的不義也被渲染成“仁義”。紅樓夢對人物的多側面描寫在水滸的時代還沒發展出來。在100回本中,宋江是個忠臣義士,因此合理的情況是文本應該始終強調這種“定性”,事實上,在後30回中這一點做得非常到位。但是在前70回中卻不然,儘管在作品自己的行文中不斷強調他如何“忠義”,但是很多細節卻暗示他是“魔君”,是變亂天下的亂臣賊子。最硬的證據是書中對天象的解釋、對“童謠”的解釋——這兩者在今人看來是封建迷信,但在古人來說是被人廣爲接受的宗教觀念,其權威性不亞於當今世界的意識形態。

這些都是非常反常的。

看過水滸的不同版本有時候會覺得,修改書的描寫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情,一個行爲怎麼解釋,改一下就行了,甚至可以直接加作者的評論,所以,如果70回本確實有那麼一個“古本”的話,將之改成如今這個100回本的樣子其實也很簡單。但是那些暗示了宋江是亂臣賊子的那些細節確實是沒法改寫的,因爲那是滲透在中國傳統的文化血液裏的觀念,是永遠也無法被修改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