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水滸全傳》讀後感

《水滸全傳》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3W 次

《水滸全傳》讀後感

《水滸全傳》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水滸全傳》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水滸寫人名有時會成對。林沖、陸謙兩名,在字義上是互證的。“謙沖”可以說是林沖的重要個性特點,只是他這位“自幼相交”實在太損了些。我想過,一衝一謙名字起得這麼巧,是不是恰好寓意雙魚的兩極。林沖能維持道德底線到什麼地步,陸謙就能寡廉鮮恥到什麼地步。

除卻魯智深,水滸只重點寫了陸謙這一個朋友,不代表林沖只有一位朋友。

陸謙陷害林沖一事向來被認爲是林沖處理人際關係失敗的典型證據。有人從陸謙的陰狠歹毒出發,轉而指責林沖的交友不慎,自取其禍。然而撇開道德人品不論,林陸在待人接物上是很像的,同樣有小心謹慎知禮節的一面。“如今禁軍中雖有幾個教頭,誰人及兄長的本事,”這話即便是奉承套問之言,也算是暖人心的話了。很理解爲什麼林沖跟陸謙這樣的人更談得來。

如果說,將林沖騙出去喝酒,還只是陸謙沒奈何之舉;那後來的寶刀計,可就純粹是積極下手了。我曾設想,倘若林沖在樊樓事發後不是把火全撒在陸謙身上,將他徹底逼到高俅一邊,至少可以保證陸謙在接下來的過程中不主動陷害林沖。後來覺得,這全是做夢。

富安對高衙內描述林沖時有一句話:“他現在帳下聽使喚,大請大受,怎敢惡了太尉,輕則便刺配了他,重則害了他性命。”從後續情節來看,林沖的命運完全被說中。這裏的“請受”是官俸薪餉之意。那麼,“門下知心腹的陸虞候陸謙”,在太尉府的處境和林沖是一樣的。陸謙既然已經參與了算計林沖,就不可能停手。除非高衙內放棄了對林娘子的念頭。

論起對高俅的瞭解,陸謙比林沖清醒得多。陸謙深知,即便“如今禁軍中雖有幾個教頭,誰人及兄長的本事。太尉又看承得好”,但只要林沖與高俅發生利益衝突,高俅就會毫不留情地捨棄林沖。原著,陸謙沒有在高俅面前多說一句,比如林沖對太尉素有怨言什麼的——後世的衍生作品總喜歡在這上面發揮。他在老都管跟前設下寶刀計時,就已經默認高俅肯定會同意。而高俅果然同意。陸謙絲毫不必擔心若高俅不同意這件勾當,會對自己造成什麼不利後果。

“衙內且寬心,只在小人兩個身上,好歹要共那人完聚;只除他自縊死了,便罷。”這是富、陸二人對林娘子命運的預言。高俅口上答應“救得我孩兒好了時,我自擡舉你二人”,不過從下文來看,陸謙純粹是損人不利己。

再來看一下寶刀計吧。其中對人性的把握令我駭然。

雖然書中是陸富兩個去老都管跟前說,我兩個已經設下計了。但是,從富安先前設的那條樊樓計來看,是並不高明的。富安了解林沖的顧忌,卻不瞭解林沖的心性。所以可以認爲,寶刀計是陸謙主謀。

林沖對陸謙說過一句話:“男子漢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這般腌臢的氣!”賣刀人的兜售詞裏,“不遇識者,屈沉了我這口寶刀~”“好口寶刀~可惜不遇識者~”“偌大個東京,沒個識得兵器的~”這是一語雙關,非常符合古老中國的文化背景:懷才不遇,託物言志。所以才能那樣準確地抓住林沖的心思。

林沖原本與高俅關係不錯,好到可以幾番向高俅借刀看。我覺得這種上下級關係令林沖有點忘乎所以。試想他都揣了刀子在太尉府外候了三天了,居然一點都不去考慮萬一高俅知道了怎麼辦。甚至將林娘子一事漸漸慢了,買了刀,還想着比刀。所以第二天承局來呼喚他時,簡直是想睡覺就有人送枕頭。

寶刀計還有一條高明之處,是掠走了林沖家裏一千貫錢。雖然不知道林沖的家財到底有多少,這樣一筆大數目颳去,對後來打官司上下使錢也是不利的。

開封府向高俅妥協了。我一直覺得白虎節堂一段對高俅的描寫很有意思:“情知理短,又礙府尹,只得準了。”接下來陸謙做了一件令人髮指的事:以太尉府之名收買公差謀害林沖。林沖已從公堂上逃出生天,定計陷害不成的小人陸謙,比高俅更懼怕林沖他日掙扎得回來復仇。作文m或許野豬林事件並非高俅本意,而是陸謙爲討好衙內也爲自保,假借高俅之名擅自主張,要取林沖性命。但是後文盧俊義那裏的一句話讓我推翻了猜測:“原來這董超、薛霸,自從開封府做公人,押解林沖去滄州路上,害不得林沖,回來被高太尉尋事,刺配北京。”——如此,陸謙確是“奉着太尉鈞旨”。水滸不同部分是由不同人在不同時間段完成的,這可視作整理者的'定性。

“還是薛端公真是爽利!明日到地了時,是必揭取林沖臉上金印回來做表證,陸謙再包辦二位十兩金子相謝。專等好音,切不可相誤。”這話叫人心寒齒冷。陸謙迫不及待地要看見林沖死。林沖在世上活一天,他就煎熬難受睡不得一個好覺。這纔有了後來滄州的千里大追殺。

兩次買通小吏陷害林沖,陸謙都沒有直接說出自己的身份,而是先以利誘之,再以勢壓之,使對方情願去執行這傷天害理的過程。不過陸謙雖然曉得要避人,卻還是引起了旁人的懷疑。第一次,被魯智深看見酒保來請兩個公人說話;第二次,李小二夫婦監聽了整個密謀過程。從這一點可見,陸謙的辦事能力是有限的。

被林沖拿住後,陸謙說了一句該死之言:“不幹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來。”這是推卸責任的話,所以林沖怒罵之。今天在職場上,當面推卸責任都是最容易令人反感的。陸謙有害人的心計卻沒有擔當的勇氣。

對比一下林沖陸謙兩人的肖像描寫:

一個是“豹頭環眼,燕頷虎鬚,八尺長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紀”;

一個是“五短身材,白淨面皮,沒甚髭鬚,約有三十餘歲”;

倘若按傳統審美眼光來看,林沖生就一個好男子,陸謙則顯得卑微、委瑣。在以臉譜凸顯角色設定的戲曲中,林沖是小生/鬚生俊扮,陸謙是丑角。

林陸自幼相交,又同在高俅手下做事,文武有別,本不存在競爭關係。陸謙這樣處心積慮地害林沖,除卻賣友求榮的動機外,是否他本身就活在林沖的陰影中?林沖的品德才能、事業家庭,無不令人豔羨,也容易令人因嫉生恨。但這一點猜測,文本中沒有足夠證據了。

自從東嶽廟高衙內看上了林娘子,林沖就沒有過上一天好日子,陸謙亦然。這個三十歲的小公務員同時頂着來自高、林雙方的壓力,終至心理扭曲。“再看一看,拾得他一兩塊骨頭回京,府裏見太尉和衙內時,也道我們也能會幹事。”這種話讓活人聽見是什麼滋味。最後林沖那一刀,實際上是陸謙的解脫。

蛻變的陸謙實際上反映了職場小人物的生存焦慮。陸謙瞭解林沖的弱點,而林沖不瞭解陸謙的貪婪。這是林沖的悲哀。處在順境中的林教頭不會挖空心思去揣摩別人的用意,所以,君子可欺之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