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孩子,我爲什麼打你》有感900字

讀《孩子,我爲什麼打你》有感9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7W 次

讀了畢淑敏的《孩子,我爲什麼打你》一文後感觸頗多。文章寫的是一位母親心靈的聲音,讓我們知道了母親的感受,其實打也是愛。魯迅先生說: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君看林中長嘯者,回首時看小菸菟。可見,愛孩子是爲人父母者的天性。畢淑敏的愛是寬厚廣博的,對自己幼小的孩子,更是視作“包在莢中的青豌豆”,生怕擦傷,甚至向上蒼髮誓:“我要盡一個母親所有的力量來保護你,直到我從這顆星球上消失的那一天。”憐愛之情感人肺腑。然而,愛之愈深,怨之愈切,在特定情況下,作爲愛的另一種凝聚和爆發形式——“打”便會出現,不是又俗語說“打是親,罵是愛”嗎?

讀《孩子,我爲什麼打你》有感900字

“孩子,我爲什麼打你?”爲的是讓你懂得做人處事的準則,爲的是讓你擁有披荊斬棘的氣魄,爲的是讓你無愧於這份父母之愛。尤其當一個慈祥的母親舉手一拍時,更多的痛苦在她的心上正如畢淑敏所說“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爲久遠而悠長。因爲,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一棵小樹,不修剪枝杈,便無法茁壯成長,甚至無法成才,一隻雛鷹,不經歷挫折,便無法獨自飛翔。父母的每一次責打都是一種磨鍊,他們獨自承受着痛苦的考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爲了孩子的成才,父母寧願懲罰自己,“假如懲罰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訓,孩子,我寧願自罰,哪怕它將苛烈10倍。但我知道,責罰不可以替代也無法轉讓,它如同饑饉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嚥下去,纔會成爲你生命體驗中的一部分”。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記得《我的老師》中蔡芸芝先生打學生用的是教鞭,“她的教鞭好象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邊上……”這種打法限於有極個別的學生。一般來說,父母有兩種打法,第一種是隔靴搔癢。爲人父母者動作溫柔,語氣溫和,有時候甚至邊笑邊打。慢慢下來效果全無,孩子分不清自己是對是錯,還以爲父母子啊和自己開玩笑。要治好,還須付出更大的成本。第二種是聲色俱厲。父母一生起氣來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下手狠厲,冷嘲熱諷。頭幾次可能對孩子還有作用,慢慢地你會發現當你打孩子時,他會一言不發、無聲抗議。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隔閡也就產生了。有個經常狠打孩子的朋友和我聊過,她說有一次,她和往常一樣因爲學習的事情打了孩子,那個快有她高的男孩任憑她打任憑他罵,一句話不說,只用一種冷冰冰且怨毒的目光注視着她。那一瞬間,她覺得突然有了一種很可怕的感覺,一種涼颼颼的冷氣從背脊直串入頭頂。

哈佛大學博士、美國孟菲斯大學教授薛燁老師長期從事教育心理和研究系發展心理學研究。他坦然地說,自己也有忍不住想對孩子動手的時候。打孩子是一門很需要講分寸的藝術。“對孩子的懲罰,既要讓他感到“切膚的痛疼”,,更要注意“精確地掌握數量”,不致於失手將他打得太重。另外,儘量避免大庭廣衆下的責打,因爲圍觀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緒。

爲人父母的打孩子以前,一定要問問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時候?不打還有沒有其它辦法?只有當所有的努力都歸於失敗,再舉起你的手。打了之後,孩子冷靜下來之後,你必須得告訴他,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爲何要打他,什麼是允許的,什麼是不被允許的,這樣纔算是正確運用了“打”的手段。